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乐器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古今同名乐器考(三)大提琴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乐器范文 类别:mpa论文 2024-02-18

《古今同名乐器考(三)大提琴》

该文是有关乐器专升本论文范文和大提琴和同名和乐器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文/刘文荣

大提琴在古今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即属同名异实乐器.共名大提琴在古今能同名却不为同器者,定有缘由.本文为《古今同名乐器考》系列之三,考察古今同名大提琴的不同乐器语境,并释读大提琴同名在乐器构造、发声原理等方面的异同,以此构筑擦奏弦鸣提琴类乐器族群.

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大提琴,是为西洋乐器提琴家族中的一种, 为管弦乐队及独奏乐器中的重要一员, 英语名为violoncello(图1).

这种16世纪以后逐渐流行于世的乐器,现已是大提琴最广泛的用名,甚至已取大提琴为专有的名称了.

孰不知, 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大提琴并不指此类乐器.我们先看《清朝续文献通考》的一则记述:“大提琴:长三尺,槽大六寸,八角形.柄上有挺弦,可升可降, 弓用马尾,百二十茎.音量洪大,乃胡琴中之最大者, 多低音.”(图2)

可见,此中所指“大提琴”与今言所称大提琴并非为同一种乐器,其中“柄上有挺弦,可升可降”,似如今胡琴之千金.柄上“挺弦”的装置,不仅便于旋宫转调,也易于在乐队中的校音.从如此装置带来的功用中,使我们对清代“提琴”乐器发展的先进性可窥其一斑.

古言大提琴是古称提琴家族中体形最大、善奏低音者.古言“提琴”,叶梦珠《阅世编》卷十有载:“其后有杨六者,创为新乐器名提琴,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两弦中,相轧成声,与三弦相高下.提琴既出而三弦之声益柔曼婉扬,为江南名乐矣”.

明《麟堂秋宴》图中亦出现有柄上“挺弦”、弓贯两弦中的提琴.

此种提琴发源于奚琴.宋陈旸《乐书》载:“奚琴,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奚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采用马尾琴弓代替竹片以擦弦而发声.而此时的大提琴,正是已经采用了马尾的琴弓,是奚琴向提琴、胡琴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

《清朝续文献通考》是最早记载我国“大提琴”的文献,从中可以看出胡琴乐器在清朝的发展轨迹,也标志着低音拉弦类胡琴乐器在清朝获得的新的长足的发展.

正如文首引《淮南子·说山训》有对同名异实的解释与说明,对同名异实乐器者可以类推其互彼有联系的乐器构造与发声原理,即“以类取之”.因为,同名者必有其共同或共似的原因.无独有偶,此恰在《淮南子·说山训》中亦有说明.其云:“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见鸟迹而知著书,以类取之.”是说,有共同原理的地方,可“以类取之”.

今言语境所称之为大提琴(violoncello)的乐器与古言大提琴在类推的共同点上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为弓拉弦鸣乐器.

第二,同为木制乐器.

第三,同以擦弦的激励方式而发声.

第四,同为竖状演奏,故曰“提”琴.

第五,同为提琴中体积的最大者(今言低音提琴,亦称倍大提琴,在类上可视与大提琴同分),音量宏大,多演奏低音.正如《续文献通考》所载:古言大提琴“音量洪大,乃胡琴中之最大者,多低音”.今言大提琴以提供坚实的低音基础,在18世纪常作为通奏低音的演奏.

第六,同为提琴家族中的低音乐器,即在乐器的作用与担当“责任”上,同为相应风格乐队中低音演奏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员.

第七,古今大提琴乐器性格的相同与相似度:音色浑厚、丰满、极富抒情与歌唱性,有如人声.断弓与拨弦演奏时,能发出结实饱满的低音.连弓演奏时,声音舒展,旋律表达充分.

第八,同有琴码.既可以连接琴弦、琴体作为传声之枢纽,也可以固定各琴弦之间的距离.另外,琴马除有与千斤相同的截取有效弦长的作用外,也可以更好地将来自琴弦的振动传导给共鸣琴体.

上述八点古今大提琴的同似类推特征,五点主要体现在乐器构造上,三点主要表现在乐器演奏上.“以类取之”能推类,能求似与同,但不能求异.乐器的同名异实,即乐器的同名不同器者,还在于异.

同样恰在《淮南子·说山训》中亦有说明.其云:“小马大目,不可谓大马;大马之目眇,可谓之眇马.物固有似然而似不然者.故决指而身死,或断臂而顾活.类不可必推.”是说,看上去有同类的地方,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所以《淮南子·说山训》又言:“溺者入水,拯者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告诉我们,“入水”的现象相同,但“入水”的原因不同.此亦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我们在探求乐器同名现象的同时,亦要深追其理,特别是穷究其有异之理.

第一,虽共为拉弦乐器,从激励方式来讲,古言大提琴琴弓与弦既可内擦,也可外擦,即弓压既可向内,也可向外.今言大提琴琴弓与弦始终内擦,弓压始终向内.

第二,在振动方式上,虽共为弦振乐器,古言大提琴为二弦,与鼗上张二弦之弦鼗,发展至古二弦奚琴,以及二弦“胡尔”等有源流关系.今言大提琴为四弦,常以A弦、D弦、G弦、C弦为大提琴的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排列.

第三,虽共为擦弦而发声,古言大提琴是两弦夹琴弓,两弦间以竹片轧之同为擦弦而发声,即以琴弓“贯两弦中,相轧成声”.古言大提琴弓弦相交,今言大提琴弓弦可分离.

第四,虽同为竖状演奏,古言大提琴演奏时,提琴立于膝盖之上.今言大提琴演奏时,提琴夹于两膝之间,并通过由19世纪80年代俄国音乐家达维多夫发明的支柱,通用于将提琴下端可伸缩性的柱脚竖立并支于地上,坐着演奏.

第五,虽同有琴码,古言大提琴以琴码与“千斤”,即《清朝续文献通考》所说的“可升可降,柄上有挺弦”之间,截取有效的弦长而发声.今言大提琴直接以琴码和琴轴来连接有效的弦长而发声.

加之以上五点类推中的相异特征,古言与今言大提琴在名称上的相同,在同名乐器发声原理与乐器形制同似的背后,暗含丰富的乐器族群属性的联系.

古今大提琴依据相似、相同及同似中有异的乐器性能,并且根据古今大提琴乐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有同名,但又有不同的所指,以大提琴乐器的同名携同其他以擦弦为核心发声要素的提琴乐器,依此可构筑擦奏弦鸣提琴类乐器族群,从而建立以乐器“族群”为基础的,以“振”(Vibrator)与“鸣”(Resonate)为重点关照的乐器分类体系,深化乐器学的研究,进而以同名乐器的族群阐释古今中外的同名乐器文化现象、乐器文化特征以及乐器的文化认同.M

乐器论文参考资料:

综上而言:该文是关于乐器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提琴和同名和乐器相关乐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