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他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他乡,遇见筷子方面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他乡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2

《他乡,遇见筷子》

该文是他乡方面论文怎么写和筷子和遇见有关论文范本。

筷子是同常的用餐工具,咱中国人早己习而不察,但自打改教国际汉语,便又不由自主地对筷子注意起来.不过下面我要讲的不是留学生的用筷笑话,而要说说我在他乡与筷子相遇.

◎关于筷子的交流

刚到牛津,入住共富新村整理厨房用品时,发现前客留下了不少宝贝:除了一些仍在保质期内的调料、面粉、咖啡、白糖、意面等等以外,抽屉里还留下了不少刀叉、汤匙,竟然还有几双整整齐齐的筷子!在国外遇到刀叉不足为奇,遇见筷子却有几分意外和惊喜,至少说明此屋曾有同胞住过,亲切感顿生.筷子和刀叉共处,形象地演绎了共富新村的国际文化交流特色,此处确实是很多来牛津访学的中国学者的首选住处.

惊喜不止于此.去牛津语言中心听课的首日,同样遇到了筷子!语言中心有个小厨房,打开橱柜的那一刻,我又惊喜地笑了,而且含笑端详了好一会儿:里面有个高大的玻璃瓶,瓶里直立着十几双高大的各色木筷子.语言中心的中文老师不多,即使用筷子也往往是自备,这些筷子原来是中国文化课的教具之一一一牛津学中文的人愈来愈多了.那年牛津语言中心开设了九个语种的教学,不过以餐具作教具的恐怕仅汉语有此殊荣.筷子,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遇见筷子的意外同样发生在英国房东家.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家庭妇女.她家的餐具放在抽屉里,拉开抽屉,但见寒光闪闪,一律的不锈钢刀叉和汤匙.可在我放进筷子的一刹那,竞意外发现在刀光叉影之余有一双瘦小、素朴的黑漆木筷子,短小精悍却不卑不亢.“咦?筷子!”我不禁惊呼.“是的,但我们不用的!是孩子们小的时候买的,为了让他们看看中国人吃饭的用具,真是很有意思的餐具!”房东道.“哦!难怪这筷子那么短小,原来是双童筷!您的家教还挺注意国际化噢!挺好,我的筷子有伴儿』,!”我俩哈哈一笑.

◎人类手指的延伸

筷子是我们双手的延伸.荀子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筷子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史卜^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稀松平常的筷子史书所记载已有3000余年,陪伴人类走过岁月的筷子也几乎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了.一位同本学者在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时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所以有人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还听说我们的国球之所以威力无穷,所向披靡,也与咱抓筷子的动作有关.据说习用筷子的中日韩运动员绝大多数都用直拍,接、发球快捷精准,台内球处理机智灵活,三板下来往往优势明显,而横拍的握法来自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惯性,当然,横拍也有横拍的优点.

或许正因为司空见惯,筷子的神圣性常常被人淡化以至忽略.其实,围绕筷子的训诫很多,筷子礼仪与其他俗规一起构成了中国民俗教育的内容.至今还有不少家长训孩子喜欢用“不听话,当心我用筷子敲你的头!”之类的句子,不过正如母亲扬起的巴掌总是迟迟不落下一样,实际上我们也很少被筷子敲过头,但这根小棒却是能让人长记性.记得幼时邻家爷爷大发雷霆训斥儿女的极端动作就是“啪”的一声将筷子拍在桌上,同时大吼一声“昏头了!”那时全家大小噤若寒蝉,大气不出,此时的筷子不亚于包青天案前的惊堂木,至今忆起音犹在耳,心有余悸!

筷子还是老家语言中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财产.如果有人家遭遇严重不测,人们往往用“一根筷子都没有留下”形容其极惨情状.而幼时亲历亲见的“捣筷子”风俗则显示了筷子的神秘性.

◎神秘的筷子

“捣筷子”是老家旧式婚礼中的仪式,婚礼上的筷子一律是大红色的,一般婚礼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送入洞房,但老家新人入洞房就寝之前还有一个规定动作就是捣筷子.新房的窗户事先都要糊上一层红纸,新人就寝前,喜婆手拿一根红筷子对着窗户纸猛捣,边捣边念“捣得快,养得快,养个儿子去放债!”窗户外,往往还有亲友一起高声喊好,里外应和,连喊数遍,哄笑而散,于是熄灯睡觉,婚礼结束.

据说“捣筷子”的另外一段是“捣得慢,养得慢,养个儿子去讨饭”,但从未听人念过.小儿们并不知此举何意,混迹于亲友中,放声喊好起哄;稍长,似乎明白一点什么,便有些害羞;再后来困于学习压力便很少参与此类活动了.如今老家已基本城市化,此俗恐也销声匿迹了.人丁兴旺是中国百姓世世代代的愿望,早生贵子是历代婚礼的保留主题.婚礼上可能不会再出现那些带有原始意味或过于猛烈的求子仪式,但婚宴用红筷子的传统却始终未变.

◎筷子的人生况味

文人眼中的筷子更多与人生况味相连.筷子的身影在古诗词中频频现身,但诗里的筷子多是被人格化了的筷子.司马相如的《咏箸诗》:“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吟咏的是伉俪深情.袁子才笔下的筷子“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怜悯、同情、讥讽、挖苦五味杂陈.民问诗人、现代诗人作的筷子诗,情感则要更纯朴

“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生不能见爹娘.”而哲学层面的筷子文化研究引申出的阴阳互根、对立统一,天乾地坤、和顺畅达,三才之道、天地人和,以及三易之理等等,多是研究者的高度概括和哲理升华.

筷子现身海外,同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一双筷子如同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两根触须.外国朋友心中的筷子印象与国人心目中的筷子记忆或许有较大差异,但有了筷子的实物具象,文化交流立即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可回味.

(资料来源:《上海采风》)

他乡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本文是关于筷子和遇见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他乡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他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