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技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和密播稀植,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新曙光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技术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8

《密播稀植,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新曙光》

该文是技术类开题报告范文和插秧和水稻和新曙光类论文范文资料。

进入2018 年,中国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进入了平缓期.目前看来,机插秧最大的“痛点”在于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前期投入成本偏高,那么是不是有技术办法可以降低前期育苗成本呢?日本的实践证明,“密播稀植”是有效的途径;每亩地苗盘的使用数量从20~30 盘减少到5~8 盘左右,育苗成本减少一半,而且产量还可以小幅增长.

什么是密播稀植?密插稀植在日本称为密苗技术,是指在水稻育苗播种阶段增加播种量,移栽阶段减少取秧量,大幅度加大株距,减少单位面积苗盘用量,产量持平或略有增产,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水稻育插秧新技术.目前,密苗技术在日本已经作为成熟技术大面积推广,日本的久保田、井关、洋马均有相应配套的插秧机具.

密播稀植技术在日本经过长期探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在播种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播种量.由原来的100~150 克增加到220 克,甚至到300 克;在苗盘的选择上,采用有利于培育小苗的小孔苗盘,与传统育苗相比,苗盘土的总厚度没有变化,底土层需要比原来的稍微薄一点.

在培育壮苗方面,对苗的要求与普通育插秧技术是一样的.苗的高度控制在12~15cm.一般来说,由于小苗移栽,播种量增加了,成毯性较好,与普通育苗相比,可以根据品种、天气适当减少育苗期.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采用小苗移栽,需要提前确定好播期,根据移栽的时间来具体确定,否则小苗生长很快,将不利于采用密播稀植.日本的资料显示,天气和品种适宜的话,14 天左右,就可以开始移植了.

在取苗方面,横向取苗的次数确定在26~30 次左右;纵向取苗8mm 左右, 行距保持30cm,株距增加到30cm 左右,最少时在3.3 平方厘米的范围37 穴,每穴3~5 颗苗,每亩7400 穴苗.

在机具方面,总体而言,原有的机具做些适当的改进就可以满足栽植的需要,由于是小苗移栽,减少了取苗量,因此在纵向与横向送秧系统、取苗系统的都需要做些调整和改进.南通富来威公司已经做了些成功的尝试,在原有机具的基础上成功改进,可以满足“小苗、少取苗量、大株距”移栽的需要.

在密播稀植推广方面,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传统的种植思维习惯.中国水稻的种植有密植的习惯,总认为增加基本苗、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实际上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日本从上世纪60 年代后半期开始水稻稀植的研究与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吉田氏提出“最终生产量恒定”理论: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全干物质重产量也不断增加,但栽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全干物质重产量就不再增加,恒定在某一个数量不变.实际上,日本农山鱼村文化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通过水稻超稀植种植的产量也没有减少,2016 年的数据表明,越光等品种在茨城、长野等地密播稀植,产量均有增加,而育苗成本大幅度减少.根据赵亚夫老师的数据,在中国镇江的试验也是产量增加.

密播稀植推广的第二个注意点应该是循序渐进.尽管与传统育插秧技术有非常好的继承性;但是,作为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适宜的苗盘、专门的播种机具、满足密苗大株距的插秧机还几乎是空白.“水肥草药管控”还需要根据实践经验逐步完善.但是,日本的研究以及中国部分地区的试验已经让我们看到希望.

技术论文参考资料: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现造技术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此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技术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插秧和水稻和新曙光相关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