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实用类毕业论文范文 跟鱼病实用防治技术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实用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6

《鱼病实用防治技术》

本文是关于实用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鱼病和防治技术和实用类毕业论文范文。

一、 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一)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差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而氧化,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疾病甚至死亡.

3.溶解氧的变化: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过低鱼就会浮头、泛池缺氧而死,过高又会引起幼鱼患气泡病.正常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低于3mg/L.  

(二)人为操作因素引起  

1.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比例不合理.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下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导致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和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投饵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3.操作不当.如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掉鳞、断鳍、受伤,体表溃烂而易感染水霉菌.

(三)生物因素引起

一般多数鱼病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感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另外还有一些鱼的敌害生物,像水鸟、水鼠、水蛇、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等. 

致鱼发病的内因:主要指鱼体本身的抗病力,如一个池塘有的鱼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互相传染(暴发性出血病),有的不传染(打印病),就是由鱼体本身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二、鱼病的种类  

按照感染方式将鱼病分为三大类:  

(一)传染性鱼病  

1.病毒性鱼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甲鱼鳃腺炎病、甲鱼出血病.  

2.细菌性鱼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白皮、赤皮、打印、竖鳞等病.  

3.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  

(二)侵袭性鱼病(由寄生虫引起)  

1.原虫病,包括碘泡虫、车轮虫、小瓜虫、纤毛虫等.  

2.蠕虫病,包括指环虫、毛细线虫、绦虫、水蛭等.  

3.甲壳动物,包括中华鳋、锚头鳋、鲺等.  

4.软体动物,包括钩介幼虫等.  

(三)其他因素引起的鱼病  

1.机械损伤、掉鳞、断鳍等导致水霉病.  

2.水温变化引起感冒病,冻伤.  

3.不良水质引起泛池、气泡病.  

4.营养不良,引起跑马病、萎瘪病.  

5.藻类引起的中毒,包括微囊藻、三毛金藻、裸甲藻等,出现“铜锈水”“红水”“油膜”等现象.藻类大量繁殖死亡,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毒素,引起鱼类神经系统失调,兴奋性增加,活动加剧,痉挛,最后死亡.  

6.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包括氨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  

7.大型敌害生物引起.  

①大型枝角类,破坏鱼卵,鱼苗;  

②水生昆虫,像水蜈蚣杀死鱼苗;  

③水蛇、水鸟等直接吞食鱼类.  

三、怎样诊断鱼病  

一是看体型是否正常;二是看体表症状,有无虫叮,是否充血、出血、肿胀、黏液增多及是否烂鳃、长毛等;三是看鱼的吃食活动情况:如果摄食量减少或跳动不安,表明可能已经患病.  

具体诊断方法:先目检,就是直接观察鱼的体表、内脏等,再进行镜检,用显微镜检查黏液、血液、鳃丝、内脏等,检查的对象要新鲜,最好活体,先头后尾,先表后里.  

四、怎样预防鱼病  

(一)从外在方面预防,也就是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彻底清塘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清塘,有如下几种好处:①能杀死残留在池中的敌害,如野杂鱼、蛙、水生昆虫等.②可杀灭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及孢子.③石灰中的钙可使池水变肥.④能改善池底通气条件,加速池底有机质分解.⑤可以在水中形成碳酸钙,保持水中pH值稳定,水体始终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有条件的鱼场可将池水排干,经过冰冻、日晒使土壤中表层疏松,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中有机质转化为营养盐类.

2.鱼体消毒.对刚下塘的鱼苗、鱼种或成鱼进行苗种消毒,方法:①用食盐3%~4%,浸湿10~15分钟.②用高锰酸钾10~20mg/L,浸洗10分钟.③用硫酸铜加漂10mg/L,浸洗10~20分钟.  

浸洗方法可直接在池中放个网箱,把鱼苗放在箱中消毒,也可在盆或桶中消毒.  

3.水体消毒.对水体定期泼洒药物杀虫、消毒,预防鱼病发生.鱼病流行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流行高峰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6-9月高温季节,通过泼洒或投喂药物来有效的控制和消灭病原体,通常泼洒的药物主要有杀虫剂和消毒剂,这两类药物经常合用,但一定是要先杀虫,后消毒.  

4.食场消毒.及时捞出残饵,并定期在食场四周用药物消毒.  

5.饵料及工具消毒.水草类用6mg/L的漂溶液浸泡20~30分钟,粪肥则按每100kg加14g漂消毒处理,配合料可按5%的比例混入土霉素后投喂. 

(二)从内在方面预防  

主要是提高鱼体自身的抗病力.

1.就地繁育苗种,或使用当地苗种.既可增强适应性,又可避免从外地带入病源.

2.合理密养、混养.科学确定单位面积放养量,及各种品种的搭配比例.  

3.提早放养,提早开食.使养殖鱼类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4.合理投饵、施肥.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发育阶段、活动情况以及季节、天气、水质、水温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  

5.加强管理.勤巡塘,了解池水的变化,掌握鱼类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五、几种常见鱼病的治疗  

1.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鱼病,一般易发生在6-9月,水温25℃以上.症状:不吃食、离群独游、头部和身体发黑、鳃盖和鳍条出血、白鳃、肌肉发红、肠道点状充血无食、肛门红肿.治疗方法: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连泼2次,同时内服出血停,连续3~5天.

2.打印病:是一种细菌病,夏秋季发生较多.症状:在腹鳍基部以后的躯干部出现圆形,或长形红斑,也有的在尾干部.病灶部位表皮腐烂,鳞片脱落,皮肤充血发炎,轮廓鲜明.严重时露出骨骼、内脏.此种病主要危害花鲢、白鲢.治疗方法: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连续两天,10天后再用一次.

3.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鱼病,主要发生在春季.症状:鱼体病变部位长出毛絮状菌丝,呈白色棉毛状,俗称“长毛病”“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呈现焦躁不安,出现与其它固体物摩擦的现象,最后病鱼负担过重食欲减退,瘦弱而死.治疗方法:可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暴发性细菌出血病:是一种细菌病,是目前造成损失最大的鱼病之一.症状:患病初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眼睛充血;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腹腔积水,肝、脾、肾以及胆囊肿大,肠内无食,膨胀.防治方法:第一天用杀虫剂杀虫,后连续泼洒2次强氯精等消毒剂,同时内服出血停3~5天.

5.锚头鳋病:症状:发病初期,病鱼烦燥不安,摄食减少.锚头鳋的头和一部分胸部钻入鱼体肌肉和鳞片下,其大部分胸部和腹部露在外面,虫体上又常附生一些累枝虫等,病鱼体表好像披着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称.虫体寄生部位组织发炎,有溢血性红斑.治疗方法:用氯氰菊脂全池泼洒,隔5~7天后再泼洒一次即可.

6.细菌性烂鳃病:发病水温在15~35℃,症状:病鱼行动迟缓,体色发黑,鳃上黏液较多,鳃丝肿胀、腐烂、发白,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溃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水质越差,该病越易暴发流行,且常与肠炎病并发.治疗方法:用强氯精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连续两天,同时用出血停拌料投喂.

(通联:252800,山东省高唐县畜牧水产局)

实用论文参考资料:

实用肝脏病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增刊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内科杂志

实用护理学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本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实用专业范文可作为鱼病和防治技术和实用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实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