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明朝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明朝的雨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明朝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13

《明朝的雨》

该文是明朝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明朝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1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昭告天下,一定要让大明的子民过上好日子.昭告之下,明朝初期的雨就像朱元璋领兵打仗的风格,下得干净利落,可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历朝历代的盛与衰、兴与亡,都与雨水有关联,或缠缠绵绵,或密密蒙蒙,或千丝万缕,或肆意滂沱,雨决定着一个王朝的走向.说心里话,我对朱元璋一直颇有好感,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虽然有人对朱元璋颇有微词,但我总以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毕竟,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硬道理.

“洪武之治”期间,朱元璋与民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推行移民,“徙富民,抑豪强”;颁布《存恤高年诏》,积极实施养老政策;颁《大明律》,强化法治,稳定社会;实行“六部制”“卫所制”;最坚决,实行“剥皮楦草”刑法,“犯官吏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重视教育,设国子监,为科举落榜者提供进修入仕机会;设锦衣卫,强化社会监管;“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维护国家主权;达民意解民忧,在午门外设“鸣冤鼓”,鼓励群众;勤政廉政,在执政的三十一年里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早餐也不过是青菜豆腐主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伟人语评:“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得民心顺民意,老天爷也愿意相助.登基不久,南京就遇到了一场大旱.左等雨不下,右等雨不来,朱元璋心急如焚,他忽然想到一个人:此人足智多谋,是开国元勋,官职宰相,德高望重胜于他这个皇帝本人.此人,就是刘基刘伯温.刘伯温,你不是功高盖主吗?你不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识民情懂八卦,能与神鬼对话吗?那你就去求雨,要是求不来雨,朕不收拾你,老百姓的口水也能把你淹死,得意之中,朱元璋遂命刘伯温设坛求雨.刘伯温似乎看出了朱皇帝的心思,答应得很痛快,于次日率一千人等在南京繁华地带搭高台设祭坛.南京,可是当时明王朝的首都,老百姓的见识也不浅,仅靠蒙骗肯定不行.听说洪武皇帝派人求雨,而且还是国相亲自出马,老百姓一下子明白了:这绝非朱皇帝简单地摆摆样子作作秀安抚一下民心那样简单,这可是动真格啊.老百姓深受鼓舞,纷纷响应,或出钱或出力,求雨的准备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洪武二年五月十九日,南京城万人空巷,老百姓都聚集到祭坛的四周,一睹刘伯温求雨的风采.那场面,比今天万人齐跳《小苹果》的场面还壮观.吉时已到,号角齐鸣,鼓乐震天.刘伯温身着道袍,束发红颜,长须如银,健步走上祭坛.他缓缓坐下,双目紧闭,振振有词.他忽而扬手舞剑,忽而手指向天,突然大吼一声:“天助我也!”响晴白日的天真的就飘来大片乌云.南京城的老百姓都惊呆了,刘伯温有两下子啊,真不愧是神人.神人刘伯温凝目望天,又是一声吼:“雨来!”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那雨下得可真酣畅真痛快啊,似乎将旷日缺失的雨都一下子弥补回来.雨中,禾苗复苏,树木葱郁,大地回春.南京城老百姓激动万分,纷纷在雨中跪倒磕头,山呼万岁.他们感谢老天有眼,感谢刘神人求来仙雨,感谢朱皇上皇恩浩荡,造福子民,也更加坚信朱皇上是一代明君圣主.朱元璋龙颜大悦,乘兴作了一首诗:“片云飞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这里的九垓指天子脚下.很多人都以为朱元璋是个文盲,可文盲是不会作诗的.就凭这首诗中的“九垓”一词,就足以断定:朱元璋还是善于自学的.

自学成才是需要肯定的,何况是皇上.皇上作诗,不赞美也就罢了,万万不能当着人家的面来显摆自己.你水平再高,还能高过皇帝?刘伯温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明白过分了也就不明白了.被求雨成功冲昏头脑的刘伯温,见朱皇上作诗,竟然情不自禁地跟着和道:“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诗写得很美,刘伯温有才啊.可你再有才,也不能刮到皇帝啊.“雨过不知龙去处”,谁是龙?真龙天子的皇帝不就是龙吗?把这句诗翻译一下,“雨下完了,却不知皇帝去哪儿了”,有问题吧,呵呵.没问题那才见鬼了.

2

明朝的雨下得酣畅淋漓,下得诗情画意,下得五谷丰登.雨中,一批优秀的才子诞生了,他们展性情抒豪情,赋诗作画写文章,让大明江山增色添辉、神采飞扬.

我们知道,明朝的科举制度像雨一样严密.在明朝,你若想光宗耀祖,走仕途之路,必须要经过科举这道门槛来实现.而那时的科举,可比今天考公务员还要难.恢复高考,一些人考上了大学,就被誉为中状元.其实,这时考上大学大专的,在明朝至多也就算有个谋生本领的秀才.当然,今天考上大学的,也是个秀才,那种不包分配的秀才.在明朝,秀才至多算为一种身份,你可以把秀才叫作小知识分子,或者称呼文化人都可以.这种身份不当吃也不当喝,至多也就是不用去徭役、见到父母官不下跪罢了.想实现人生大抱负,非将科举之路走完不可.这就和今天大学毕业后,要想进国家机关必须考上公务员是一个道理.

明朝的雨不惠顾文人.雨中,科举路上跌跌撞撞走来四位才华横溢的人:唐伯虎、祝枝山,还有文徵明、徐祯卿两位.这四人堪称“四大才子”.可别小瞧这四大才子,他们非浪得虚名,实为货真价实.才子一:唐伯虎.打小就很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外加博览史籍,少年时考秀才一下子就得了秀才之魁,把当时的整个苏州城都轰动了.大秀才没有骄傲自满,继续潜心苦读,克难前行,于十三年后参加应天府公试,取得“解元”之号.如果不是赴京参加会试遭受挫折,他绝对了不得.即便如此,大才子最终在明朝美术界赢得了第一把交椅,其山水、人物、花鸟之作在后来堪称瑰宝.才子二:祝枝山.因左手六指,得号枝山,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明弘治五年中举,三十二岁时任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后于嘉靖元年担任南京的通判.祝枝山属书法界大家,尤其是狂草字为世人广为赞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就是这么来的.才子三:文徵明.虽然年少即享才名,科举之路却走得极不顺畅.从二十六岁到五十三岁,文徵明连考十次均榜上无名.到五十四岁时,总算被一个伯乐推荐到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深造.虽然文徵明未能实现光荣梦想,但他的毛笔字却成为明代之冠.据说,到了八十多岁时,文徵明还能每天坚持书写蝇头小楷.才子四:徐祯卿.天生聪颖,十六岁就自费出版了处女作《新倩集》,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可能是因为长得不够帅,皇帝不许他进入翰林,改授为大理左寺副,没过几天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形象不佳的徐祯卿,诗歌却写得极为优美,而且硕果累累.像“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的经典诗句,就出自于他的笔下.在明朝的雨中,徐祯卿写了大量诗作,按照每部载百首算,徐祯卿可以出版十几部诗集.

明朝的雨萧瑟缥缈,“四大才子”前程暗淡.我经常替这四位感叹,要说文采和素养,他们也不差啥了,何况生活地都在苏州,离天子脚下南京也不过就两百多公里,有地域优势,套套近乎就有可能享受到在京考生的优惠政策.可明朝的雨赋予了“四大才子”的才情,却没能教会他们书本以外的知识.四人除了祝枝山之外,其他三位仕途都很坎坷.他们在雨中饮酒、作画、写诗,志向被丝丝细雨扯得千条万条,只留后人徒感叹.功名没了,创作成就却来了.无论是书画还是诗文,“四大才子”都出手不凡,堪称创作之典范.太有才了,老天都会妒忌.在“四大才子”中,只有文徵明算是高寿,活了九十岁,而唐伯虎、祝枝山的寿命都不算高,尤其是写诗的徐祯卿才活了三十二岁.

3

明朝的雨密集地下着,似乎要封锁英才的成长道路,却还是犯了百密一疏的毛病.这不,雨中的科举之路终于闯出了一位运气极佳的人.他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成为明朝科举之路上唯一一位具有合法资质的“三元及第”者,他就是商辂.

商辂很聪明,年少开始就擅长考试.他这种能力,绝非是现如今一些专攻笔试、实际工作能力又很平常者所能比得了的.商辂虽然不是苏州人,却也是地道的南方人.在这一点上,我坚持认为,南方的雨比北方的雪养人.这位浙江淳安人与“四大才子”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幼年聪颖好学,乐于读书,而且是玩命苦读的那种.十年寒窗,艰苦磨砺,使商辂在乡试就考取了第一名.按说都中举了,而且比范进考得还好,可以歇歇,打打牌,斗斗地主什么的了,再不济,也可以像唐伯虎那样,出去赏花赏月赏秋香,可商辂却深知,乡试不是终点,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成功一直属于有准备的人.正统年间,商辂又马不停蹄参加了会试.所谓会试者,主要是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汇集在一起,比试能力.这级考试,都要进京大考.一旦被录取,即为“贡士”,夺得第一的即为“会元”.这个难度有点大,可商辂顶风冒雨就考上了,而且还是第一名.没过几天,又在殿试时获得一甲一名,终夺得状元.“连中三元”,你以为那是闹西湖?“三元及第”,可比今天“学士”“硕士”“博士”三证俱全者还厉害许多.看来,若想达到光辉的顶点,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啦.

商辂不仅有文采,而且还比徐祯卿多了个优势,那就是长得帅气.你再有才,形象不过关也没人喜欢你.皇帝一见商帅哥一表人才,顿时龙颜大悦,立即提拔他为展书官.展书官可是皇帝的身边人,专门为皇帝进行御前讲席.明朝的雨中多夹风云,但这些风云对商帅哥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在英宗、代宗、宪宗三朝风雨中,商辂忠直不阿,不骄淫不贪腐,更不玩弄权术,任凭风云起,我自坦然行.明朝首辅大臣刘吉对商辂有言: “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雨中,商辂的仕途不仅没有朦胧,而且越走越辉煌.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到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再到谨身殿大学士,可谓达到事业高峰,在当时被称为“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明朝的雨,虽然未能淋透商辂的心,却打湿了商辂的衣襟.宣德四年也就是1429年,商辂去江南名院讲学后,想顺路走走名胜古迹,饱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却不小心路遇大雨.虽然乘着官轿,商辂还是被雨水淋成了“落汤鸡”.轿夫拼命往前赶,最终来到一个石匠铺门前.浑身湿漉漉的商辂,下得轿来急忙跑到屋檐下躲雨.石匠家里自然贫寒,没有诸如茅台五粮液之类的好酒,就连老白干粮食烧之类的也没有.见官家有人前来,石匠慌忙让自己的女人赶紧沏茶.茶沏好,女人立即给商辂端上一碗.家穷买不起杯,只好用碗了.好茶不在器皿,关键看品质.这茶真叫绝啊.商辂是喝过好茶的人,可没喝过这般热乎乎的好茶.只见茶碗中轻雾缥缈,澄清玉碧,芽叶朵朵,十分好看.商辂连忙端起碗,轻轻呷了两口,一股清香沁入心脾.浑身上下不冷了,被雨淋的感冒也好了,高血压也降了下来,很轻松很舒适也很爽.高兴之下,商辂询问茶名,石匠心想:这茶却也是从高山处摘来的,只不过是自家炒制的,又算得了什么好茶呢?石匠心里这样想,却不敢道出实情,只好顺嘴道:“是的,这是高山云雾茶.”明朝的雨没白下,商辂饮茶,如获至宝得“高山云雾茶”.

六十三岁时,商辂从领导岗位上光荣退休.商辂退休了,不养花不养鸟只专心著述.十年后,商辂去世,被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毅.

有佳作《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问世.

4

明朝的雨挥洒自如,雨中走来一位神采飘逸的人,他,就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

对解缙的幼年趣闻逸事,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名段《解学士》就有所刻画.别以为相声都是胡诌,都是笑话, 《解学士》中所列举的对联趣事,都有史可查.有一副对联大家想必都知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的原创作者就是解缙.

传说少年的解缙上街,时值春雨连绵,却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路上行人见了失笑.解缙不恼不羞,扬起头大声朗道:“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我解缙,笑杀一群牛.”十九岁时,解缙中举,高兴之余出游一道观,可能中午吃咸了有些口渴,解缙很谦恭地找道士求茶.道士早就听说解缙的大名,但只闻其名不见其实,于是就想考考解缙,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像传说那样富有才华.道士出了一个上联:“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三个“解”字自然同字不同音,要与此同等对应,自不容易.解缙却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三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三个“乐”字,却也不同音,与上联形成完美之对.只把道士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忙把道观里最好的茶端给了解缙.

考取解元后,第二年解缙就进京参加会试.考得不算太好,只考了个第七名,但这也是有资格参加皇上主持的殿试了.殿试上,解缙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皇帝身边的第一大秘.什么叫才能,就是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能力.这能力就是你不仅要满腹经纶、能对对子,更得有治国安邦的思想,解缙,就是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人.刚刚从政,朱元璋就很喜欢解缙,经常让他侍奉左右.一日,朱元璋用膳时对解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意思是说,解缙啊,你和我处得不错,就像父子一样,你要有什么话,就尽管跟我说,别客气.其实呢,这是朱元璋的客气话.给你脸了,你总不至于蹬鼻子上脸吧,可这个解缙还真就上了脸,他坦言陈词,大谈感受,给朱元璋提了一大堆建议:什么政令要稳定啦,刑罚要省啦,经史要整理啦,用人当择贤者啦,减免税收啦,等.你还别说,朱元璋还真的很给解缙的面子,对解缙的建议连连称赞.什么安邦济世之奇才,什么治国平天下之大略,等等.解缙趁热打铁,又写了一篇《太平十策》,把自己的治国理念上陈朱元璋.朱元璋看完后拍手叫好:“解缙很有才干,适合帮朕解危难.”在明朝的雨中,解缙走得春风得意.

明朝的雨下得很有节奏,解缙的脚步也铿锵有力.《永乐大典》-部宏大的百科全书,这是谁的贡献?当然,永乐皇帝朱棣的英明决策不可抹杀,可这部大典的主持者解缙更是功不可没.在朱棣的正确领导下,解缙率三千文人,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三亿七千多万字、卷帙达两万多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其收录的重要典籍上至先秦,下达明初,多达七八千种,可以说“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文学等,很多都得以保存.只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 《永乐大典>遭到浩劫.目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存书加起来也就是八百多卷.即便这样,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解缙才华横溢,除了擅长对联和诗文外,还擅长书法.在明朝,其狂草只有后来的文徵明可以与之相比.有才华的人,一般都不太谦虚,即便谦虚了,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或者说错以为不谦虚.尤其像解缙这样文采逸发、桀骜不驯的才子,必然导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厄运.最终,曾享有神童美誉的解缙,还是得罪了朱棣,在四十六岁时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让明朝的雨为之叹息不止.

5

明朝的雨被风吹得萧瑟不堪,肆意飘飞.雨中,走来一位率真的政治家,李梦阳.

李梦阳这个人不是南方人,他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甘肃庆阳,自幼家贫.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二岁科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户部主事.按说年轻有为,哈下腰老老实实干一番事业,应该是前途似锦,不可限量.可是李梦阳天生就不畏权势,对时弊深恶痛绝,没多久就写了一篇《应诏指陈疏》,大胆揭发皇帝的小舅子寿宁侯“招纳无赖,罔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等罪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得罪谁,别得罪皇亲国戚,尤其是皇帝小舅子这类特殊身份的人.你想,皇帝的小舅子生气了,皇帝的老婆能不生气?皇帝的老婆生气了,皇帝本人还能舒服?于是,李梦阳遭解职问罪,在监狱里被严刑拷打.皇帝生过气后,吧嗒吧嗒嘴,心想:你李梦阳虽然不知死活大胆检举我的小舅子,但这也说明你是在维护我的事业.唉,皇帝要是啥事都这么想就好了.没过多久,浑身是伤的李梦阳官复原职.

按说吃一堑长一智,李梦阳应该有所醒悟.弘治十八年,李梦阳晋郎中.郎中,这可是个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这个时候,大宦官刘瑾把持后宫,扰乱朝纲,使正德皇帝无法正常理政,大臣们的所有奏折皇帝本人已无法看到.很天真很理想,李梦阳的老毛病又犯了,居然写奏折揭发刘瑾.这封写给皇帝的揭发信,自然在第一时间里就落到了刘瑾的手里.你李梦阳真是胆大包天,竟敢跟老子作对,看来你是活腻了.刘瑾恼羞成怒,立即假传圣旨把李梦阳发配到山西掌管出纳,没过几天,又勒令其退职回家.降职不如罢职,罢职不如灭掉.不弄死你,我刘瑾又怎能安生?于是,李梦阳又被打入死牢.要是没有翰林院康海的全力搭救,李梦阳必死无疑.

天真的李梦阳在官场上险些送命,却在文坛上大为风光.作为明代中期的文学家,李梦阳提倡写文章要以秦汉文章为范本,写诗要以盛唐诗体为榜样,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诗歌创作,李梦阳主张要多深入群众深入民间,要理论联系实际汲取营养,不能无病.李梦阳这个观点至今也不落后,现今一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诗人,真该好好学习借鉴一下李梦阳的创作思想,否则,你那诗不用雨淋也会发霉的.雨中,李梦阳举伞慨叹:“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往事空余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朝廷遣使吾何补,白面渐非济世才.”好诗啊,好诗.可李梦阳摇一下头说:“哪里,哪里,真正的好诗在民间.”

李梦阳不仅诗写得好,还与解缙一样善于对对子.一年,李梦阳督学江西,担任主考官.翻阅考生名册,却见上面写有“李梦阳”,一问,原来是同名.李梦阳感到很有意思,于是在唱名时,就向那同名的秀才开了一句玩笑:“小兄弟与本官同名,这真是很巧的一件事.我出一联你来对,倘若你能对出来,我就算你中举了.倘若对不上,你就哪儿来回哪儿去.”那秀才听后表示同意.于是,李梦阳出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此上联以其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与那同名考生,暗含揶揄之意.那考生听后一沉吟,拱手便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此下联以其名“无忌”,双关两方不要忌讳.李梦阳听后大喜,遂决定此秀才中举.

《明史》记载:“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磷、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吴人黄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书,愿为弟子.迨嘉靖朝,李攀龙、王世贞出,复奉以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6

明朝的雨从南下到北,从西下到东,山川增色、平原生辉、江河闪烁、海洋浩瀚.终于,航海家郑和诞生了.

小时候,我曾琢磨过: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是喜欢坐船吗,是喜欢看大海吗,还是去打鱼?郑和下西洋,传说有很多目的,但最主要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雨中,大明就像一艘顺风的船,在世界海洋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雨中,三宝太监郑和站立在船头,双目炯炯,胜券在握.

明成祖朱棣的确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他心里,四海之内一切都要讲秩序有秩序,这个秩序就是“天朝礼制体系”.为此,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广泛深入宣扬和传播自己治理天下的思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共享太平之福.郑和首次下西洋时,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闻名世界的诏书:“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钦此!”啥意思?简单地翻译一下就是:“天是老大,我是老二,日月能照耀到的,霜露能降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属地.今天特派遣郑和到你们那里,转达我的意思.你们要遵守天道,不能以多欺少不能以强凌弱,要团结要和谐,好好过日子.洗洗睡吧!”

郑和下西洋,除了率领强大的船队外,还“厚往薄来”,携带很多好礼物,包括各色瓷器等,每到一地都要恩赏一番.这么多宝物,让人眼红啊.这个眼红者叫陈祖义.陈祖义是海盗集团的头子,他以为郑和的船队不过就是商船,打劫一下无所谓.可他错了,郑和的船队不仅有商船还有战舰,大小船只二百四十多艘、船员近三万名,其规模完全是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而成,其中,包括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或载货,或运粮,或作战,或居住,分工细致,各有各的用途.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而郑和本人就是这支舰队的海军司令.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我郑和虽说是个太监,但绝不是一个吃素的.太祖能在湖上打败陈友谅,我郑和就能发扬传统,在海上消灭你陈祖义.很快,郑和将陈祖义的舰队诱入埋伏圈内后,施以火器密集攻击.陈祖义的舰船被焚毁十艘,被俘获七艘,而郑和船队几无损失.陈本人虽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被郑和俘获.世界一流的海盗集团都被郑和消灭了,谁还敢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啊.随着郑和的出使,很多国家纷纷前往明朝开展“朝贡贸易”积极与明朝建立朝贡贸易关系.在明朝的雨中,郑和不辱使命,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到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二十八年中,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皇上交付的伟大任务.他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他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他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他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明朝的雨中留下了郑和的身影,中国历史也永载郑和的业绩.

忠君爱国的郑和是回族人,除了信奉伊斯兰教外,更信奉佛教.为什么郑和被称为“三宝太监”?有人说郑和幼年在家排行老三,小名叫三宝,但更多的人认为,佛教中“佛、法、僧”即为“三宝”,郑和虔诚信佛,自然就叫“三宝太监”.不管怎么说,三宝太监郑和信佛自是无疑.有资料介绍,郑和在短暂的一生中捐建了不少佛教雕像.2002年,浙江平湖市博物馆对市内的平湖塔进行维修.在拆卸塔刹时,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木匣.木匣中装的是用金粉写就的四十米长的《妙法莲华经》,经卷末写着:“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

郑和下西洋是壮举,更是证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拥有敢于承担、最终也有能力承担起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那就是: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7

明朝的雨愁肠百转.凄寒萧瑟.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北京遂为京师.大明千里江山绵延不已,宏大疆域无尽苍茫.

1449年,建都后的北京城遇到了第一次危机.正统年间,蒙古瓦剌的势力逐渐强盛,多次侵犯明朝北方边塞.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首领也先因不满大明开出的朝贡贸易条件,统率所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历史的经验表明: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郑和,有的太监不仅帮不上什么忙,还会误国.比如,这个王振.也先一闹事,王振就鼓动英宗朱祁镇率二十万大军亲征.只要御驾亲征,就一定能凯旋班师?王振真是不知深浅不知死活.明朝大军刚到山西大同,前线就传来各路明军溃败的消息.王振吓蒙了,赶紧掉头撤退.待退至河北怀来境内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时,瓦刺军追来,一场绞杀,王振及众多将领死于乱军之中,英宗朱祁镇被俘,明军四处溃散.这就是让明朝蒙羞的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我抓了,你大明还不一攻即破乖乖受降?也先野心勃勃,胃口大开,挥师南进,妄图攻占北京,一举夺下明朝的江山.

雨中,于谦站在北京城头,手扶宝剑,目光忧郁.英宗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一片惊慌.皇太后连忙命郧王朱祁钰监国.你想,皇帝都让人抓了,北京城社会秩序能好得了吗?有人自己跑不算,还提议将明都迁回南京,丢一个北京城算不了啥.五十一岁的于谦十分气愤,他迅速跑到皇宫,向唉声叹气的皇太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申明利害,最终使皇太后树立了留守的信心.人才呀,人才,是人才就要早些起用.皇太后感叹之余,立即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安全,历史证明,皇太后用对人了,于谦临危受命,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说保卫京师,实在是太难了.别的不说,就说军队.当时明朝的主力部队刚刚战败,明朝北方的精锐之师不复存在,北部的重镇、关隘大部失守,北京门户洞开.镇守京师的部队多是老弱病残,想保卫京师,谈何容易.“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于谦慷慨激昂后,立即采取五项强有力的措施.一是斩杀太监王振亲信,打击了宦党的气焰,平息了众怒,稳定了人心.二是拥立朱祁钰即位,彻底粉碎了也先用朱祁镇当人质要挟明朝的企图.三是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并迅速调遣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部队前来勤王.很快,京城兵力由数万人增至二十二万多人.四是日夜赶造武器,抓紧训练军队,修固沿边大小关隘,严把九门积极备战.五是派人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九千余顶、甲五千余件、一万一千余杆、火铳两万多支、火箭四十四万枚、火炮八百余门.

也先率一路兵马经大同、阳和,占领紫荆关后长驱直入逼近北京,把军营安在西直门西处.于谦可不是王振,他没有被气势汹汹的也先吓倒.他沉着镇定中派兵迅速迎击,打败了也先的先头部队,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其间,他还经常派小股部队夜袭也先军队,使其疲于应付,不得休息.明朝的雨在北京城上空下来下去下成了雪.时至十月十三日,瓦刺军进攻德胜门.决不能让敌人进北京!于谦在城外民房内设埋伏,也先果然中计,待其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霎时,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等将领中炮身亡.受到重创的也先不死心,第二天改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在彰义门外积极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朱祁钰这个新皇帝不仅是个废物,还是个混蛋.他不仅不安心当好于谦的坚定支持者,还居然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这样一来,一下子就破坏了于谦的战略布局,明军的阵势开始混乱起来.万分危急关头,于谦亲率部队及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瓦刺军遭到明朝军民的抵抗和打击,到处碰壁,到处失败.真可谓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恐后路被切断,十月十五日夜,也先开始从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撤退了,他也没忘挟持英宗朱祁镇.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撤退,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刺军一万余人.也先一路狂逃,撤出紫荆关退往关外.北京保卫战获得胜利.

于谦短暂的一生,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科举考试,状元文才却被降至三甲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当上领导后,又不忘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却屡受排挤和打击.可于谦心底无私,百折不挠.在明朝的雨中,于谦喊出了众多臣子不敢喊的话,那就是“社稷为重君为轻”,铮铮铁骨,凛然正气,正所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

明朝的雨,不是哀号的雨.每逢边关告急,明朝的雨都似战鼓一样,一阵紧似一阵,催促着爱国志士勇敢行进.

北部边关战事平息不久,东部沿海倭寇又开始作乱.对于,明朝给它下了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倭寇.从古至今,这个倭国对我中华伤害最甚.就是今天,它依然是一副强盗的嘴脸,贼心不死觊觎着我们美丽的钓鱼岛.明朝时,倭寇不仅在自己本土作乱,还经常跑到明朝沿海袭扰.当然,倭寇中也有一些吃里爬外的冒牌货,但主要成分还是日本人.倭寇多用,擅长近身格斗,加之习惯搞偷袭,给当时的明军造成了很大伤害.嘉靖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窜入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明朝海盗头子许栋、汪直等勾结倭寇,侵入宁波境内.这群乌龟王八蛋在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处“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仅江浙一带的平民就被杀数十万人,大量财产被掠夺一空,严重威胁了大明的安全.

明朝的雨凄苦哀伤,在无助的海防线上孤苦飘飞.每到历史关键时期,总有英雄显本色.终于,历史将一位英雄推上了抗倭的前沿,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安徽定远人,自幼机智勇敢.据说戚继光五岁就勇斗过人贩子,不仅成功逃脱人贩子的魔爪,还在人贩子身上做了一个记号,使官府很快就抓到了那个人贩子.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到浙江赴任.明朝没有多余的部队可派遣,戚继光就自己招兵买马.很快,戚继光招募了一支由三千多当地农民和矿工组成的队伍,给他们配发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没日没夜加紧训练.战斗洗礼中,这支队伍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杀敌英勇、作战顽强,给当时的倭寇以沉重的打击.这支队伍的光荣番号就是“戚家军!”

翻阅史料,在戚继光的直接指挥下,“戚家军”战功卓著.台州之战:嘉靖四十年,倭寇首领被斩首,余下倭寇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后圻头倭寇来犯台州,“戚家军”将其全歼.福建之战:嘉靖四十一年,“戚家军”主动进攻横屿.横屿这个地方四面环水险隘不易通行,“戚家军”每名战士“手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宜将剩勇追穷寇,“戚家军”乘胜追击,端了倭寇老巢.又一路狂追,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兴化之战:嘉靖四十二年,兴化陷落倭手.“戚家军”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随后,“戚家军”又在追击的途中“斩杀三千余”,兴化失而复得.仙游之战:嘉靖四十三年,“倭寇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率“戚家军”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家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很多倭寇走投无路,都被赶下了悬崖.“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率“戚家军”“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进犯福宁,“戚家军”一往无前将其击败,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最终,“戚家军”与兄弟部队会合,共同围剿倭寇,杀得倭首吴平孤身逃往凤凰山.

倭患终于解除,明朝的雨变得舒缓轻松,开始清洗戚继光身上的征尘.可征尘尚未洗净,新的战斗又打响了.嘉靖用戚继光抗倭,嘉靖的儿子就开始用戚继光北御鞑靼.也是,能挑起这个重担的,除了戚继光外,“舍我其谁?”戚继光发扬抗倭精神,无怨无悔北上当起了蓟州总兵.在戚继光的努力下,蓟州坚不可摧.打不下固若金汤的蓟州,鞑靼就去进犯辽东.任凭路途遥远,风险无数,只要你跑到哪里,我戚继光就追到哪里.戚继光率兵增援辽东,与守将李成梁共同击溃了鞑靼.卸完磨该杀驴了,万历十三年,戚继光终遭罢免,三年后,戚继光郁郁而终.

戚继光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不仅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民族英雄之一.在明朝的雨中,戚继光从未退缩过,更没有瑟瑟发抖,任你千丝万缕,任你骄横肆意,我,戚继光就是雨中的神,雨中的星!

9

明朝的雨凄冷地下着.雨中,先后冒出两个不同寻常的贼子:严嵩与魏忠贤.

历代王朝发展到一定时候,都会出现奸臣佞党.可以说,严嵩与魏忠贤这两个东西,给明朝造成的伤害甚于一切自然灾难.很多词,比如结党营私、贪腐成性、奸猾无比、排除异己、残害忠臣、横行霸道、祸国殃民、无恶不作,用在他们俩身上一点都不过分.有了这两个东西,大明江山在雨中黯淡无光,痛苦不堪,开始走向衰败.

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国家也罢,用对了一个人,可以事业兴旺,国泰民安;用错了一个人,就会混乱不堪,乃至亡党亡国.严嵩与魏忠贤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持朝政,让你风吹不透,水泼不进.也不是没有人与他们做斗争,怎奈皇帝是非不分,昏庸无比,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比如严嵩专权时,曾当过锦衣卫的沈炼,就上疏弹劾严嵩“贪婪愚鄙”,历数其“受将帅之贿,边防弛备”“受诸王馈赠,干预宗室事务”“揽御史之权,败坏政纪”“嫉贤妒能”等罪状,嘉靖皇帝非但不治罪于严嵩,还认为沈炼是在诋毁大臣,对沈炼降职罚俸,还在朝堂之上将沈炼狠狠地打了一顿.这无疑是为虎作伥,变相鼓励严嵩大胆迫害忠良.果然,没过多久,沈炼被斩.他的三个儿子,两个,一个被发配到边疆.

比严嵩更厉害的是那个阉党首领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因作恶多端,遭到东林党代表人物、朝廷谏官杨涟的弹劾.熹宗朱由校辨别哪块木料适合做“小宫殿”还可以,但要是知人善任那就高抬他了.他十分宠信身边这个司礼秉笔太监,认为一些朝臣纯属没事找事,庸人自扰.得以安稳的魏忠贤开始变本加厉迫害忠良.天启五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之罪.斩草不除根,最终要烧身.一场血雨腥风的镇压开始了.天启六年,魏忠贤大肆搜捕东林党人,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随即被拆毁.自此,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东林党唱着悲歌退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其实,奸臣也好,阉党也罢,赖以发展的土壤就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良莠不分.严嵩弄权,忠臣杨继盛上疏皇上,列举严嵩十大罪状,把严嵩视为“五奸”“内贼”.可嘉靖皇帝看到这份奏疏不但不引起警觉,还大为恼火,将杨继盛下了大狱.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杨继盛被杀,弃尸于市,年仅四十岁.临刑前,杨继盛作诗道: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到了魏忠贤时代,昏庸加袒护等于纵容的命题做得更大了.魏忠贤讨欢心,皇帝自宠信.当时,不仅皇帝支持魏忠贤,就连皇帝的乳母也支持魏忠贤.很快,魏忠贤被封为“九千岁”.朝野上下,到处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再无人敢得罪和冒犯“九千岁”了.太监也有儿子,奇怪吧,魏忠贤就能让奇怪成为现实.残害忠良,还欺骗世人.这个阉党头子,竟然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死人树碑,活人立祠.为了巴结讨好魏忠贤,各地官吏纷纷为魏忠贤广设生祠.“蓟辽提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看看,就连袁崇焕这样的英雄,都给魏忠贤建过生祠.

明朝的雨凄苦无助,大地一片萧条.被严嵩和魏忠贤残害的忠良们,在雨中仰天长啸,振臂高呼,怎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大雨依然倾盆如注.雨中,历史开始誊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些年,有关严嵩、魏忠贤扰乱朝政、祸乱后宫题材的影视剧时有播映,虽然热热闹闹,可仔细欣赏后总感觉在人物刻画上还缺乏深度.简单的奸猾相,很难突出严嵩、魏忠贤罪恶的本质.须知,大奸似忠啊.

严嵩倒了,魏忠贤倒了,明朝的江山和社稷却未能躲过倾覆的命运.雨中,大明万物凋敝,满目苍凉.历史该如何书写新的一页?

10

明朝的雨忽急忽缓,不知所措地下着.下来下去,到了朱由检登基时,这雨却忽然不下了.

十六岁的朱由检当上皇帝后,就以超常的智慧和手段收拾了魏忠贤.说真的,我对思宗朱由检足智善断除掉魏忠贤的胆识十分佩服.在这一点上,他胜于康熙除鳌拜.不管怎么说,康熙还有孝庄皇太后罩着呢,而当时朱由检铲除魏忠贤,却没有这种力量可依靠.除了这一点,我还佩服朱由检这个皇帝年轻却不贪玩,更不迷恋后宫.据说,朱由检当皇帝后,平均每天睡眠不到两小时,余下的时间都专心用于批奏折忙朝政,真是太辛苦了,辛苦得二十多岁就白了头,眼睛周围到处都是鱼尾纹.可任凭他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大明王朝也已积重难返,危机四伏.

明朝的雨跟朱由检的性情一样,很吝啬.自崇祯元年起,大旱的比率不断增加.只刮风不下雨,天上没有云彩只有太阳,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以陕西延安为例,在明代共发生干旱灾害九十一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十七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三十次,大干旱灾害发生二十九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十五次,年均降水量比现如今还少两百毫米左右.崇祯元年,整个陕西“天赤如血”.再往后就是“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早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大旱中,“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一派亡国景象.

这些灾害没去,又来了瘟疫.当时的瘟疫实在是太可怕了,这可比电影《大明劫》中的场景还要严重.史料称:“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爆发农民起义,比如李自成、比如张献忠.我对明末的一些起义军没有什么好印象,主要原因就是这伙人没有什么信仰更没有什么追求,比打家劫舍的流寇好不到哪去.大灾年里,他们趁危四处作乱,使江淮至北京“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亦仅余四壁城隍,物力已尽,蹂躏无余,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遇一耕者”.与此同时,不安分的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大明边关,疲惫不堪的明军只好两线作战.明朝开支压力巨大,每年军费开支高达两千万两白银.没有多久,明朝财政就已入不敷出,导致军队经常缺饷、缺粮、缺马、缺武器、缺兵员.不幸外加不容易的朱由检,怎能大方得起来?纵再有旷世雄才,内忧外患中他也无力回天.

平心而论,朱由检领导下的政府还算是有能力有作为的.这个时期,先后走出不少堪称国家栋梁的人,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比如,宰辅先后有施凤来、成基命、钱象坤、杨嗣昌、温体仁、吴宗达、徐光启等;比如,武将先后有卢象升、洪承畴、袁崇焕、丁启睿、左良玉、曹文诏、吴三桂等,外加孙传庭.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小说《李白成》,对孙传庭的印象尤为深刻.兵部尚书孙传庭,绝对是朱由检时期的栋梁之材.可惜,大明从来不缺人才,缺的是会使用人才、爱惜人才的皇帝.朱由检这个皇帝最大的缺点就是多疑,多疑就会频繁换人.在位十七年,仅内阁大学士、首辅他就换了五十位.咱们还说孙传庭,孙传庭这个人才曾大破农民起义军,其首领高迎祥就是被孙传庭所擒获.而高迎祥的接班人李自成也被孙传庭撵得险些重蹈高迎祥的旧辙.别跟我说“地球离开谁都转”这类屁话,地球转不转不是问题,人才和人的区别却绝对是个问题.若非崇祯皇帝喜好“换人”,人才孙传庭定会放手大干一番.

大旱过后,276年寿命的明朝临了下了一场最不该下的大雨.这场大雨非但未能拯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还加快了它的灭亡.孙传庭除了是一个军事家外,还是一个发明家.他自力更生,发明了一种叫“火车”的武器,上面装载火炮.“火车”战可攻骑兵,憩可作栅栏,行可作运输工具.没过多久,孙传庭就拥有了两万辆“火车”.他雄心勃勃准备用“火车”营一举消灭李自成的起义军.如果不是天降大雨,大明王朝兴许迎来新的转机.这场雨整整下了七天,所有的都被淋湿了,“火车”营无法发挥优势.在数十倍于己的起义军的攻打下,孙传庭只能被动招架.结果,”官军亡四万余,兵器辎重损数十万”,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

末代皇帝有末代皇帝的不易与悲哀,朱由检就是如此.这些年,阅读明史资料,每每读到崇祯执政期间的艰难,我都满怀同情,感慨不己.我很赞同史学家孟森的评价:“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明朝论文参考资料:

归纳上述:此文是关于明朝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明朝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明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