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体育教育论文范本 和东西方主要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影响的理论源流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体育教育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25

《东西方主要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影响的理论源流》

该文是关于体育教育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体育教育和伦理和理论源流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儒家伦理思想是东方伦理思想的代表,其做人、立世、报国的伦理思想深深影响着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仁义谦让”“中庸和谐”“智勇报国”的思想根植于体育教育思想体系之中,它秉承育德于体、授艺于德、德性化体的主导思想.西方伦理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具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精神色彩,强调人自身的发展、个性的解放,追求人身体的自由发展.东西方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影响都体现在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上.体育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对人身心健康的塑造还是对人社会化的改造都蕴含了德行要求,这是东西方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影响的共性.

关键词:体育教育;伦理思想;东西方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4-0030-06

Abstract:

Key words:

收稿日期:2017-09-04

作者简介:陈生伟(1964-),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250102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宏观体育教育教育指导思想也在此社会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革.但就现阶段来看,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身体及运动技能”轻“人文关怀及道德感化”的现象,体育教育的德育等伦理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长此以往,体育教育效果不显著,这也是社会上轻视高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德育及伦理功能?认识这个问题的逻辑前提是探究体育教育伦理性特征,理顺体育教育具有伦理意蕴的历史发展过程.

1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的阐释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代表思想,在整个亚洲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国学文化的代表思想,其思想意识和观念经过千年的熏陶与洗礼,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植入到每个华夏儿女的意识中.

1.1“仁义谦让”的儒家体育教育伦理思想

儒家主张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仁者人也”,“仁实人之性,人则仁之体.修仁实乃做人而已”.这里的“仁”强调了做人的先决条件,说明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是以“仁”为前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其成“仁”原则,就是说若想成“仁”,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必须首先成就别人,而后才要考虑自己,可见其仁渗透着成仁义先谦让的大气精神.“孝悌”则为“仁”的基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君子为仁,首先要孝顺长辈,尊重兄弟平辈,对朋友要有讲究信义,关心爱护身边的朋友,才能接近“仁”的境界.此外,在儒家思想中,智、勇和仁一样,也是成就君子所必须的品质,但“智、勇”都是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能坚守正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和勇”.可见,儒家思想中“智和勇”具有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色彩,是儒家伦理道德纲常之内的“智和勇”.儒家的这种伦理道德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骑马、射箭等活动作为培养君子之“勇”教育方式,也被赋予浓厚的儒家伦理教化意蕴.如礼射,孔子认为品德高尚、内心正直、怀有仁义之心的正人君子更容易练就高超的射箭技术,“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又如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仁义谦让基础上的,君子之争,其争有礼,揖让先行,赛场是对手,赛下是朋友,处处仁义谦让,符合“礼”的规范要求自我所从事体育活动.这种授艺于德,育德于技的教育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体育教育思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4期2018年8月 陈生伟东西方主要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影响的理论源流No.4 20181.2“中庸和谐”的儒家体育教育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尚中贵和”精神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精髓也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之中.《中庸》记载“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思想所讲的“中”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正道,“庸”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其中“和”是万事万物运转所依据的原则,只有达到了“中”“和”的境地,遵从其中的运行规律,万事万物便各在其位、各谋其职,完整而有序地运行不息,世间万物才能周流不滞,和谐发展.这种“尚中贵和、中庸和谐”的思想理念也是儒家认为成就君子之才的素质之一.孔子提倡西周官学中的“六艺”教育内容,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培养君子之才的教学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君子之才应是全面发展,不偏不倚的,“道、德、仁、艺”缺一不可.其中“游于艺”就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成就君子之才、符合中庸之道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这里的“艺”更多的是强调愉悦身心、调节情志、强身护体的体育活动,而非争强好胜、夺标及第的竞技活动,它是遵从“贵中尚和”“过犹不及”的中庸原则,为培养德才、文武兼备的综合人才而服务的.这种中庸和谐的伦理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传统体育教育领域,更体现了体育对德育、智育的影响作用.然而现代体育教育体系作为舶来品,在体育教育的伦理作用方面似乎不如我国古代儒家体育教育理念更为成熟,这个问题也逐渐引起体育教育界的重视.

1.3“智勇报国”的儒家体育教育伦理思想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知者利仁”,“仁者,必有勇”,“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当之”,“智勇贵兼全、弓马便捷,所向无敌,勇也.计算深远,无所遗失,智也.智勇而后可以建功业”.可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智”“勇”相辅相成,互为补用.智而能谋,勇能所向披靡,能智能勇者,可以建国立业,保家卫国.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智育和体育被赋予了保家卫国、安邦立业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体育也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仁人志士、教育大家都以文治国、以武安邦作为安身立命或者培养栋梁之才的标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了众多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文武双全之人,像岳飞、郑成功等人的成长过程无不伴随着学文习武的磨砺,而后方能成为文韬武略的一代名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都源于儒家君子之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对体育教育具有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拥有保家卫国的人生信仰,成为儒家体育伦理思想的精髓.很多普通百姓、习武弄棒的练武之人都是以“扶弱惩强、打抱不平”“杀富济贫,匡扶正义” 为宗旨,他们这种习武宗旨的来源同样受到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伦理思想的影响.在民间武林的门规戒律中,就有很多门徒学艺的规定明确要求遵守护国安民的戒律,如《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十愿”是“一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二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这些戒律无不体现着儒家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着智勇报国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在当今的体育教育伦理思想中较为淡薄,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课题之一.

2西方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的阐释

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参考学习西方体育教育体系,并结合中国现有国情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它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当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必然要参考和借鉴西方有益的体育教育经验,研究当前体育教育伦理问题,有必要对西方体育教育伦理的流变过程进行系统梳理.

2.1自然主义伦理思想下的体育教育

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乃至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这一时期形成的体育教育伦理思想是整个西方体育教育伦理思想的发端.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巨匠的言论和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有:

2.1.1柏拉图的体育伦理思想.柏拉图首先注意到体育活动对培养人道德品质的独特功能.他认为,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对运动员进行身体的训练和饮食的控制,它最具价值的功能在于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够影响和陶冶人们的心灵.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要求教练员要时刻注意运动员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对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消极的精神状态要随时进行纠正.“艰辛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锻炼人的心灵.在不畏艰辛训练身体的过程中,体育训练的目的主要在锻炼他心灵的部分,而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不仅如此,柏拉图还指出了体育教育对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伦理价值,并指明了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伦理要求.柏拉图提倡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他认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因此,他更倾向于依从儿童的天性从事教学活动,顺其自然地按照孩子们喜欢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如教师用做游戏的方式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体育教育思想更倾向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与我们当今所提倡的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自由,反对压迫式教育,进行引导式的教育极其相似.

2.1.2亚里士多德的体育伦理思想.他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明显影响到人的幸福感和道德素质.人们毕生寻求身体的最佳状态是健康,而健康就是代表着身体的德性“身体的德性就是健康,即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免受疾病的侵扰”,“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德性,并且能够造成许多好的结果,例如健康造成快乐和生活,因此被认为是最宝贵的东西,它是大多数人最为崇尚的两样事情——快乐和生活的契机”.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道德素质是紧密相连的,这两种素质是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整体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道德素质的高度决定着人“健康”的程度,衡量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可以以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判断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活动是人获取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倡导人们要多从事体育活动,养成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提高道德品质素养.他还强调从事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勇敢”素质,“勇敢的意义就在于能经受痛苦.一个勇敢的人受到称赞是公道的,因为,感受痛苦比回避快乐要困难得多.绝不能把勇敢的目的看作是快乐,与相关联着的那些事物相比,快乐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就以体育竞赛为例,拳击手们所为的当然是快乐,是桂冠,是荣誉,然而,作为血肉之躯所经历的打击却是难以忍受的,其全部训练都是痛苦,与这样多的痛苦相比较,所为的东西就是极小了,这样看来快乐就不算一回事了”.由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言论里,体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但可以培养人勇敢的素质,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还提高了人们心灵的道德品质,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伦理意义.

不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认为体育活动具有重塑身体和心灵的作用,在培养人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希腊体育活动在当时风靡一时的原因,不仅是统治者意志作用的结果,也与其体育活动具有强大的教育伦理效用密不可分.古希腊体育教育的伦理学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社会学理论基础,它对当今的体育教育也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2.2“骑士精神”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

2.2.1古罗马时期的体育伦理思想

古罗马时期侵略战争不断,体育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衰落,特别是在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时期,社会教育活动被分解到各个家庭中,父母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体育活动被置于自发的游戏状态,其独特的伦理学教育功能也未能充分发挥.当家里的儿童长到了14~17岁就开始强制参军,由国家通过军事训练接管此时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此时所有的教育活动几乎都是为贯彻统治者对外侵略的意志,主要接受残酷的军事训练,体育教育活动也变成了军事科目,体育教育的功能被单一化、军事化.直到帝国时期,这一情况才得以好转.随着军队职业化制度的推进,社会大众不再被强制入伍,很多人不再进行军事训练,此时的体育也逐渐弱化军事色彩,体育在此时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工具,特别是统治阶级喜欢组织规模宏大的竞技活动,培养专业的角斗士,让角斗士之间或是角斗士与野兽之间展开厮杀.此时的体育沦为统治者取乐的工具,体育活动也变成了的厮杀.

2.2.2中世纪体育教育伦理思想

公元476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整个欧洲开始进入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是宗教统治时期,社会教育活动都被宗教教会垄断,教会既是教育场所,也是统治者进行思想和言论统治的地方.教会宣讲的都是麻痹人思想的神学教义,也是统治者禁锢被统治者思想的主要工具.神学的主旨是以神为中心,无视和贬低人身体和精神的感受.可想而知,此时的体育在教会也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和地位,即便是有一些简单的身体活动,也都是在神的旨意下开展的.

另外,11世纪随着骑士教育制度的逐步实行,这个时期的体育被赋予了不同的伦理意蕴.中世纪西欧的骑士作为当时统治阶级中的最低阶层,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封建统治首领中未能获取财产继承权的子弟,他们只能以服骑兵军役为当时的国王或者首领尽忠效劳,从而获取爵位和封地,成为小封建主.这种服骑兵军役的骑士们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军事技能上不但要彪悍勇猛、骑战三军,在思想操守上也要虔敬上帝、忠君爱国.由此可见,此时的体育主要用于训练骑士的军事格斗技能和意志品质,以为其统治者服务.这里的“骑士精神”虽然也包含着勇敢顽强、勇于进取的大无畏精神,但他们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镇压异己和被统治者的反抗成立的机器.因此,此时的体育被军事化、被去道德化,它彻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它所涉及到的道德品质方面德性已经不是真、善、美的良德.

2.3人本主义思想下的体育教育

14~16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当时的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统治阶级发起的一场伟大的文化维新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倡导人文主义,发扬精神,提倡对人本身的关注和热爱,反对腐朽的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这种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社会各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反响.在体育运动领域内提倡:首先,反对宗教神学禁欲主义对人身体的束缚,提出解放人自主的身体安排,强调人自体健康是人精神和灵魂的根本,人们具有追求健康的权利.其次,重新弘扬古希腊奥运体育精神,强调奥运精神给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在社会教育活动领域,正视体育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意义,提出把体育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式内容.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教育家,他们积极推行新式学堂体育,正视体育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其中代表性的有:1)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维多利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新式教育杰出代表,为了推行其教育思想,他独立创办学校,他认为学校应该是自由轻松、愉快和谐的带有家庭温暖氛围的地方,据此维多利诺把自己的学校命名为“快乐之家”.在他创办的学校里,体育课被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内容包括骑马、击剑、角力、游泳、赛跑、舞蹈、各种球类运动和军事体育训练活动等.他重视体育活动对人身体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具有的强烈作用,而且他强调体育的军事价值,主张体育教育要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体育本身的功能,最终体现教育的意义.2)蒙田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体育教育伦理思想在当今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他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要培养在人格和体格上全面发展的人.他曾说,“教育绝不是着重于一个人心灵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也不是注重到一个人身体的锻炼,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的人;我们决不能将之一分为二……,我们必须同等地给予发展,就像一鞭指挥着双马一样”.可见,体育教育的作用在蒙田的教育思想里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同时他还认为,体育锻炼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痛苦、疲劳、挫折、忍受、团结、互助、坚韧等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感性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

3东西方体育教育思想伦理的共性内涵

东西方体育教育思想都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生物性和社会性特性的伦理观照.体育教育的生命性是其人本身生物性的伦理观照,体育教育的教育性、社会交往性质是其社会特性的伦理观照.

3.1体育教育的生命性蕴含的伦理内涵

从一定意义说,伦理学是一门有关善恶的价值科学,它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人们社会活动的道德现象从实际生活中分离出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生命的价值、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问题,涵盖了人们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命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它是人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载体,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对人生命的伦理思考,如孔子认为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生命是世上最为高贵的.墨子《墨子·贵义》中“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由此可见,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自古以来就有着很高认同度,它是出于一种对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价值判断,尊重和敬畏生命是最基本的善,人类对待生命的价值判断如何也成为人类衡量善恶的标准之一,成为道德判断的标准之一.在西方的价值世界里,同样也认同生命高贵的价值意义,西方著名思想家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是一切福利的总和”.由此可见,东西方的价值判断世界里,都对人生命赋予崇高的价值认同,尊重生命自然成为道德判断的标准之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体育与人生命健康的价值意义也曾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凡德道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身,无以行之”.可见,在蔡元培先生眼里,道德的修为在于先修自身,而修炼自己的根本首先在于体育.天下的人伦大道“忠”和“孝”的践行必须依赖于健康的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德性的根本,体育即为人德性之根本.显然,体育教育首先是建立在对人生命价值高度尊重的基础上开展的以身体活动为外在形式的教育活动,它不但能提高人肉体的健康水平,而且还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首先,体育教育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活动技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身体健康的功效.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则是道德品质的根本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育具有明显的道德意蕴和伦理意义.其次,体育教育的过程又是一个对心灵的影响过程,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刺激性、冒险性、结果的不确定性,这能极大满足学生天生的猎奇心,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愉悦感、满足感,使学生体会到受挫时的苦闷,以及再经过努力后取到小小成绩后的喜悦.这样一个体育运动的心理体验过程,无疑就是一个对学生心灵的洗礼过程,久而久之,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伦理意蕴.

3.2体育教育的教育性体现出的伦理内涵

教育过程的伦理性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西方著名教育学家费尔巴特认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系统阐述了教育教学的伦理性问题,“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必须要形成德性的教育意义”.显然,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完成道德教育,但如果没有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其道德教育最终也会失败.也就说,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过程既包括道德教育目的,也包括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对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体育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伦理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成为一个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和谐有用的人.可见,体育教育通过一定的身体锻炼、体育技能的练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意志品质得到加强,使之在锻炼的过程中学会社会规范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团结、帮助别人的意义等,并使这些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内化成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其次,为了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这些体育教育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接受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否则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恶劣影响.再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自身道德素养的高低对学生能产生一定伦理学意义的影响.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态度、语言、情感倾向,都足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自身道德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不同体育教学项目特点对学生也能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田径运动更能培养学生不言放弃、勇于拼搏的精神,足球、篮球集体项目运动则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可见不同的体育项目也具有不同的伦理学教育意义.

3.3体育教育过程的社会交往本质的伦理内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促成这一交往利益交换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规则和规范,伦理规范应运而生,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利益交换的规范,它是利益交换双方共同的认同规范,在此伦理规范下,人们之间的利益交换才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伦理规范包括公共的道德规范、个人的道德规范、社会风俗、认识观念等.

教学交往本质论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规定性,有目的、有规范程序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以学校为地点的交往过程.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体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交往的过程,体育教学的交往过程更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交往过程,那么在此过程中必然形成师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师生之间必然受到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规制.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就目前来讲,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道德规范体系,即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对此国家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学生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也应该遵从一定道德规范,例如尊敬教师、尊重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等.只有师生之间共同遵守各自的道德规范,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组织学生比赛、讲解比赛规则以及处理比赛过程遇到的突发事件、冲突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体验、价值观认同、生活态度的分享过程,这样的交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结语

中国儒家做人、立世、报国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体育教育思想发展脉络,其思想内涵在当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它是强调育德于体、授艺于德、德性化体的主导思想,这也是当下体育教育实践中最为欠缺的部分.西方伦理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更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具有人本主义精神意蕴,强调个性解放,追求人身体的自由发展,同时也注重对社会规范意识、个体意志品质、公平、公正意识的培养.东西方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影响都体现在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方面,体育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对人身心健康的塑造还是对人社会化的改造都蕴含了德行要求.这是东西方伦理思想对体育教育影响的共性.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差异也造成了东西方体育教育实践形式的差异,了解东西方伦理思想对各自体育教育的影响,有利于东西方体育教育思想交流以及中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232-234.

[2]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3]李启旗.从儒家思想看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2):69-71.

[4]郭庆财,译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5]李有强.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J].体育科学,2014,34(9):3-6.

[6]朱少华.中华武德名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186-187.

[7]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121.

[8]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55-358.

[9]李力研.体育:“培养人的勇敢”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解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1-5.

[10]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281.

[11]论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20-22.

[12]田本娜.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3.

[1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545.

[1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0.

[1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5.

[1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33-337.

体育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体育教育论文题目

体育教育论文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此文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体育教育和伦理和理论源流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