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基本方法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基本方法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08

《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本文是基本方法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审题和作文和基本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审题,主要指对作文材料的认读与理解,以理解其含意,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符合题意,是作文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要求.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是对题意的把握.一等为切合题意,二等为符合题意,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四等为偏离题意.文章是否符合题意,关键在于行文前的审题.如果审题不清,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果偏题严重,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不能得到高分.只有准确审题,深刻立意,方能避免偏题,获得高分.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仅从审题的角度来看,话题作文比新材料作文要容易一些,因为话题相当于文章的主题.新材料作文往往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略作提示,不会提供主题.一些考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对一则或多则材料不会归纳、概括,顾此失彼.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之后才能确定立意.如果审题发生偏差,立意就会有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是当前作文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现在,许多作文考题中标明“白定立意”,考生千万别上当,千万不要以为命题者是让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命题人千辛万苦加T甚至白创作文材料,总有他(她)的命题意图,必然有某个或某几个不错的立意.考生如果明白了命题意图,审题才算成功.

准确把握作文考题的材料、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关键.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作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为了在高考中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考生首先要避免一些常见的审题失误.

1.不全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些考生往往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就某则材料或材料中的某个点展开论述,而忽视了各则材料间的联系,缺少对多则材料的整体把握.

2.不深入,目光短浅,浅尝辄止

一些考生往往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多则材料作文,材料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一种是互补关系,即对同一问题做相同层面的描绘、阐述;一种是对立关系,即对同一问题提供两则相反的材料.同学们在审题时,不能只取一则材料而置其他材料于不顾,要逐则分析,找出几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确定立意.这样,审题立意才会全面、深刻、辩证.

3.舍本逐末,偷换概念,瞻前不顾后

一些考生没有找准关键词,没有关注细节,缺乏整体把握,只重视次要信息.没有严格依据材料仔细分析,而是先人为主地进行白我判断.

一些考生在写作时,确定立意后,最初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主题越来越远,最后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

4.混淆概念的内涵

材料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写作时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1994年,上海作文考题要求写“父辈”,不少考生在审题中忽视了关键字“辈”的内涵,将“父辈”理解成“父亲”,其实应该是“父亲那一代人”才对.如果材料中有大量“热”字,并且在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你如果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我为祖国献热血”,那肯定跑题了.

5.忽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有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的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

有这样一道考题——“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段背景语中出现了许多反义词,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对立统一的东西,比如“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知足常乐”与“奋发进取”,孔子的“人世”与庄子的“出世”……有的考生忽视背景语中的提示,只抓住“哲理”一词,而缺少矛盾双方对立的哲理,显然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6.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材料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比如,有这样一道考题——“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在这道考题中,提示语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包含许许多多的暗示:只能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要写出“接触”的过程,议论文是难以表现的,最好写成记叙文;要写出“接触”的故事,故事一定要引人人胜;故事发生之后要有感悟和思考,这种感悟和思考需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现.如果这样去审题,就不会有大的失误.有的同学偏偏绕开“我”的读书过程、“我”的读书故事、“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白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乏个性的文章,肯定不能拿到高分.

1.词语型命题作文的审题

词语型命题作文,以一个词语为作文题目.写这类作文时,首先释义,即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点、范围、对象、程度,再想想应大致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表达白己的观点.

2007年高考福建卷要求考生以“季节”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写作时,要审清“季节”一词的含义.“季节”的本义是“一年里的某个有特点的时期”,即一段时间.据此,再挖掘“季节”的引申义,可引申到人生的“季节”、社会发展的“季节”、国家发展的“季节”,甚至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季节”.这样,赋予“季节”以抽象义,才能写出内容深广的文章.

2010年高考湖南卷要求考生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该命题有较强的思辨性,可正反立意,正面“早”代表勤奋、敢为人先等,反面有“无利不起早”“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等.但是,选材较困难,考生的思维一定要打开才行.

2.短语型命题作文的审题

短语型命题作文主要有偏正短语型命题作文和动宾短语型命题作文.在写作时,考生一定要重视修饰语和关键词语,因为它们对作文做出了界定和要求.

偏正短语的修饰语是对中心词的特殊限制,审题重点要放在限制词上.2007年高考湖南卷要求考生以“诗意地生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中心词是“生活”,但这种生活是有限制的,只能是“诗意地”生活,“诗意”强调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诗意地生活”强调精神层面的生活追求,可立意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态.

下面的例文是2007年高考湖南卷的一篇考场作文.

【例文】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贵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在梦中追寻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完美,但我们的心灵可充满诗意.

常有人说:“现实真是太残酷了.”现实中的平凡、庸俗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海子、海明威、三毛都在生命灿烂的季节自尽,但他们的文字无不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坚强向上.当他们内心理想的诗意生活与现实相违背时,他们走向了极端.读他们的文字时,我哭了,不是因为女孩的多愁善感,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意生活找不到与现实的结合点.我突然领悟到,诗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他们太热爱诗意.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自己的幸福,幸福是需要用心去领会的.不要过于追求虚妄,其实,平凡也是充满诗意的.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忽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地响,我知道这条路不是我一个人走过”.即使严重的病魔折磨他,他也没有放弃心中的梦.他的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很多迷茫的人.因为他诗意地生活,对诗意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从他的文字、画中能读出诗的意境,他一定是把病魔当作人生中的一首诗,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打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胡兰成说:“我喜欢用透明玻璃杯喝红酒.”张爱玲最终离开了他,别人眼中不幸福的爱情,只有沉浸在其中的人才真正明白.醉的感觉就是诗,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间万物,热爱生活带给自己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融合在一起,那么,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会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点评】诗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在审题时要注意,“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不同,“诗意地生活”是一个状中短语,“诗意的生活”是一个定中短语.中心词“生活”不应理解为某种静态的状况或情景,而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

本文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写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写得如诗如画.在他看来,热爱平凡,热爱世间万物,热爱生活带给自己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就能诗意地生活.

动宾短语型命题作文,动宾短语的宾语是写作的范围、对象,在写作时,审题重点要放在动词上.

2007年高考,江苏卷要求考生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审题时,要注意“怀想”两字的含义和指向.“怀想”,是怀念的意思,指向过去这一时间层面,指向曾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由“天空”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值得我们去“怀想”的东西.

请阅读下面的例文.

【例文】

怀想天空

江苏考生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总有那么一群美丽的精灵,以它们动听的声调、变幻的格律,引领着我在那片天空中飞行.

这些精灵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宋词.

已记不清是怎样认识宋词的了,只知道自己深深地迷恋宋词那飞扬的文采,真实的情感;只知道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之外,可以在宋词这片天空自由地飞行,自由地呼吸.

我爱读李煜——那个孤独、悲伤的词人.国破家亡的痛苦让他的词如淬火升华,再不是那唱尽繁华的靡靡之音,而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悲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唱遍愁情,吟遍悲伤,当不知多少帝王的楼阁在历史的风雨中消失时,唯有他,赢得了永恒.读李煜,我读懂了那一份悲,那一份孤独.他的词,让我的生命中有了一份不会经历但体验过的情感.

我爱读辛弃疾.每每读到辛弃疾的词,我都会感到剑气逼人,如同有一把剑在匣中长啸.我读到了他的豪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我读到了他的壮志未酬:“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读到了他的痛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啊,纵使栏杆拍遍又怎么样?他本是一位征战沙场的将军,却只能在梦中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岂不悲?辛弃疾的那一份壮志难酬让我悲伤,那一份痛苦让我难过.也许,灵魂正是这样开始成长的.

我爱读苏轼.每每读到苏轼的词,我总会“看到”他舞动长袖的样子,潇洒而孤独.那一轮让他迷恋的明月跌落至我的掌心.我喜欢读他的“明月几时有”,我爱读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他的“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唱尽了所有的无奈.苏轼是一个豁达的词人,被贬黄州后,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是,他活得潇洒,站得笔直.每次读到他的词时,我都会感到海风拂面,吹尽了我身上的琐屑,让我飞得更高.

我爱读宋词,喜欢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喜欢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喜欢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喜欢宋词的那一份婉约,那一份豪迈,那一份愉悦,那一份悲伤.我喜欢在清冷的灯光下,翻开一本宋词,让自己深入那隐没、寂寞、繁华的文字之中,让自己的灵魂在宋词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知道,我有一片天空,可以自由呼吸,自由品味,自由感悟,自由成长,自由飞翔!

我爱宋词,爱在它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感觉.

【点评】这道高考作文题比较空灵,不只是题目中有一个“空”字,更重要的是“空”前还有“怀想”两个字.“怀想”的东西大多“空”味浓郁,不太好把握,增加了审题难度.在审题时需要注意“怀想”和“天空”两个关键词.

本文作者化虚为实,呈现出一个比较有寓意的天空——宋词.行文时,作者先写自己对宋词的热爱,然后以李煜、辛弃疾、苏轼等代表性词人的词为例,抒发自己的情感.

3.关系型命题作文的审题

关系型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关系提示了作文的内容、要点、难点等.在写作时,考生一定要仔细思考关系所涉及的范围、对象、程度和侧重点.这样才能把握题旨,防止跑题.

2007年高考,四川卷以“一步与一生”为题.从表面上看,“一步”与“一生”是并列关系,位置可以互换.其实,它暗含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选择怎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直接决定你将收获怎样的“一生”.写作时,考生可以正向、反向立意:迈出正确的一步,收获人生的成功;迈出错误的一步,品尝人生的酸楚;迈出正确的一步,并不一定能创造人生的辉煌;如果第一步迈错了,并不注定一辈子的天空都布满阴霾.

2010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是这样的:“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该命题的重点信息有三个:一是“邻”可以相互依存,二是“你”可有形也可无形,三是“邻”可选择但不能回避.写作时,考生一要明确选择“你”的标准和作用,如有形的某人(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古今名人等)、某物(书、音乐、绘画等),无形的情感、品格、精神;二要以真诚为出发点,写出真情实感;三要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出大道理.

4.比较型命题作文的审题

比较型命题作文是高考作文中较难写的一类作文题.在写作时,考生一定要仔细审清题目所包含的内容提示,确定写作的方向、重点、详略,以及立意、选材,力求合乎要求.

2005年高考辽宁卷题目为“今年花胜去年红”.

这个题目很难,审题的关键有三点:“花”喻同类事物或人物;“红”是正面指向,意即去年好,今年更好:“胜”是“超过、更胜一筹”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过去不错,今年更好,要写清楚怎样好,为什么更好.只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文才算符合题意.

5.材料型命题作文的审题

材料只是作文的一部分,往往作为作文的范围、对象、重点,甚至立意的出发点,对作文的内容、谋篇布局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命题中的材料不能忽视,考生不能只注意题目而忽视材料.

2010年高考江西卷的作文题——“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命题作文,重点要紧扣“找回”和“童年”来立意.比较常见的办法是写记叙文,围绕“找回”演绎一个生动的故事,具体描述生活中与“童年”消失有关的场景、片段,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如找回自由、纯真、好奇、顽皮,亲近自然、富于想象、富于创造等,最好在文中用上材料中提到的歌词.

富有丰富哲理和意蕴的故事性材料占据了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半壁江山.在写作时,考生只有读懂故事性材料,才能吃透命题意图.

下面我们对两个故事性材料作文题进行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 000元,老王仍欠下4 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时,准确理解故事性材料的含意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采用提问法确定立意.我们不妨提出如下问题:材料中有几个角色(几个方面)?各个角色的行为或言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或价值取向?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内容,明确材料主旨.其实,这个简单的故事,包含如下内容:老王生病,老板和医院都向他伸出了援手,可见社会是充满关爱的;为了表达感恩之心,老王在工地努力工作,后在医院打工抵债.无论是老板、医院,还是老王,都传递着正能量.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不难确定如下立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伸出双手,奉献爱心;在人性的关爱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懂得感恩,内心才能平衡;如果社会充满正能量,世界就会充满和谐,人与人之间就能融洽相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励志故事.

1919年,一个中国年轻人到法国去学习油画和素描.在那里,他好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海洋.大开眼界之后,他却变得非常悲观.他指着画桌上的墨碟对老师说:“我就是一只墨碟,又小又浅,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艺术海洋的深广境界.”

老师微微一笑,说:“年轻人,如果你真的是一只小小的墨碟,那么请你别去和海洋比深广,把自己的墨碟装上最满的水,你就会是一只最优秀的碟子!”

从那以后,他重新爱上绘画.他请教大师,临摹绘画杰作,沉浸于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坚持下来.没过几年,他就创作出几幅被名家称赞的画作.那个年轻人是徐悲鸿.

李老师讲究故事,让同学们分享感想.有的同学说:“墨碟虽浅,装满水,也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墨碟.”小王同学却提出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徐悲鸿本身不是一只又小又浅的墨碟,他后来的成就证明他是大师级的人物.那些真的是又小又浅的墨碟的人,即便再努力,也永远无法成为某领域的一个大师.”

假设你是另一位发言者,请针对小王的看法(可支持,可反驳,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极富比喻意义的哲理故事.你既可以同意小王同学的意见,也可以反对小王同学的意见,这就使文章的立意可以多种多样.徐国年、范磊老师认为,根据这个故事写文章,至少可以有以下20种立意.当然,这20种立意,存在彼此交叉,甚至可能重复的现象.

(1)人的天赋对个人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不完全同意小王)

(2)天赋和个人努力,两方面都不可或缺.(不完全同意小王)

(3)只是天赋在起作用.(支持小王)

(4)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天赋的重要性.(反驳小王)

(5)徐悲鸿的成功,是通过个人努力突破先天局限,或者说将天赋发挥到极致的结果.这说明,后天努力最重要.

(6)人不要为自己的天赋不高而自卑.只要努力,就会创造自己的辉煌.

(7)人人都有一定的天赋,人人都可能成为大师.天赋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和重新定义,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海洋.

(8)小王的逻辑推理有问题,他认为成者英雄败者寇,看法非常主观、片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天赋和努力的看法.可认为徐悲鸿是普通碟,也可认为他是有天赋的碟,讲述他的成功和碟本身以及他的自我努力的关系.

(9)勤奋、专注、热情、痴迷、毅力、眼光、抱负、胸襟、境界等,后天努力包含这些重要因素.

(10)先天天赋和后天努力同样重要.

(11)天赋是成就大师的重要条件.

(12)通过努力改变天赋的欠缺,创造成功人生.

(13)不要被又浅又小的墨碟所局限.

(14)怎样利用自己的天赋获得成功?

(15)从墨碟到海洋.

(16)谈墨碟的深与浅、大与小.

(17)平凡的墨碟也有自己绚丽的人生.

(18)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大师?

(19)怎样通过后天努力来创造人生价值,获得成功?

(20)人生的“一”和“万”、墨碟和海洋.

因为考题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写作时,首先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逐一分析,充分分析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挖掘每一则材料的具体内涵.然后,纵横比较,寻找每则材料之间的异同点,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多为并列关系或对比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综合思辨,归纳提炼,确定自己的立意.考生千万不要一叶障目,千万不要只根据其中一则材料去断章取义,进行写作.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互补、综合辩证几种方法.

异中求同.仔细寻找多则材料中的相似点、共同点,然后据此进行立意.

2015年的福建卷高考作文题,提供的就是多则材料.考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题所给的三则材料,围绕“人与路”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阐释.第一则材料中,“路”作为“希望”的喻体出现,审题时须找准角度.这里的路固然有象征性,但不管象征什么,这则材料强调的是人多才能走出来,大家都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与此相对的第三则材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则强调个人的努力对开拓路的作用,“敢走”是“走通”的充分条件,强调“敢走”的重要性,意在鼓舞人们要有敢于走路的勇气.第二则材料讨论的是“走错路”与“发现新路”的关系,强调的是要走出新路来,就要大胆地走.综观三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共同表达的主题是“大胆走路,莫怕走错,走出新路”,从这样的角度进行议论,就能切题.

请阅读下面的例文.

【例文】

敢问路在何方

福建考生

马云开辟互联网时代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条路,大家苦苦摸索的或许是别的热门行业.后来,马云开掘出了这样一条路,越来越多的人跟上马云的脚步.于是,路渐渐宽了起来,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的确,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杂草丛生或者泥水横流,一些人或迷茫,或惆怅,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领众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什么路走不了?刀山火海,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海洋高山,有齐全的设备助我们翻江越海.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就像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一样.事在人为,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勇敢去做,心中充满希望,便什么路都走得过.敢与不敢在一念之间,一旦勇敢迈出第一步,便没有走不过的路.

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也要把它走完.之所以这么决绝地说,是因为那是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不可轻易违背初心.如果走完了这看似走错了的路,也许你会看到另外一番风景,会拥有更奇特的经历.未来是未知的,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故步自封地以为自己会遇到什么绝路,无限可能在路的尽头等着你.

不管是一条未知的路,还是一条艰难的路,抑或是一条看似已经走错了的路,人生路上,我们每个入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因为自己的放弃与绝望,只要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或许已经离自己仅一步之遥.

未知的路,敢闯敢走,敢联动别人与自己一起走,即使本没有路,也可以开辟出一条路来.正如鲁迅所说,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我们要有这种敢于开辟出一条新路的信心与勇气.艰难的路,是生活对我们的磨炼.勇气和希望,是我们走完这种艰难的路的保障.只要我们每时每刻提醒自己,坚持下去,便不会遇到走不过的路.看似走错了路,试着变换自己的思维,另辟渠道,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路,终究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路,并带着自己的信念与勇气,坚持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点评】路,大家并不陌生,本义是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引申义是希望等.考题所给的是三则有关“人与路”的材料,在审题时,考生要辨清人与路的关系,确定路的引申义,组织材料行文.

本文作者以马云开辟互联网时代引入,得出自己的结论:路在脚下,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勇敢去做,心中充满希望,便什么路都走得过.

同中求异.在看似相同的材料中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从而整体把握和深入分析,确定立意,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同中求异,比异中求同要难一些,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

如果同时给你以下五则材料:26岁主编《湘江评论》;徐特立48岁留学法国,刻苦攻读,学会了法语;列宁17岁开始革命活动;恩格斯21岁撰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马克思23岁时被誉为德国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你读后有什么感悟和想法?要你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怎么审题?怎么立意?

读完材料,也许你脑海里会闪过一个观点: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伟大的革命家都在青年时代就干出了一番事业.你甚至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一下子就了命题者的意图.其实,你高兴得太早了,命题者在题目中设了一个“陷阱”——徐特立留学法国、学会法语时已经48岁,显然不是少年,甚至不是青年了.所以,你就得同(都是成功的革命家)中求异(不同的年龄阶段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可以这样立意:青年时代固然是干大事、出成果的年代,但年龄优势不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唯一条件.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都有坚定的志向,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都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异同互补.有的作文考题,同时给出两则材料甚至多则材料.这些材料看起来相互对立,实际上又有联系.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佛罗伦萨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则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对这样的名言和谚语,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这是两则初看起来有些矛盾的材料,在审题立意时,不管你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估计都很难找到突破口.

其实,这两则材料是对立统一的.但丁的名言,强调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走下去,不要被别人所左右.波兰的谚语,强调的则是只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少走弯路,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都太过绝对.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那就善莫大焉.所以,可以对这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提炼出如下立意.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既走得远,又不走弯路.

综合辩证.考题提供了多则作文材料,这多则材料之间,有的可能是并列关系,有的可能是递进关系.所以,考生在审题时要综合思辨,立意时要辩证统一.

我们来对下面这道多则材料作文题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专攻画花,尤其是玫瑰.整整20年,他记录了169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酿酒试验家、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标题自拟,文体自定(不能写成诗歌),不能套作、抄袭.

一般来说,多则材料作文题,往往既可以从正面立意,也可以从反面立意,选择权在考生手上.汪洁先生认为,如果从正面立意,从池莉的观点中可以提炼出“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有很多”的观点,从雷杜德身上可以提炼出“花费大量的时间,付出无数的心血,可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观点,从苏东坡身上可提炼出“人也是可以成为通才的,能做好很多事”的观点.

如果从反面立意,也可以提炼出一些观点.第一则材料中,“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这引发我们思考,是能力不足办不成事,还是追求过高偏离基准,抑或客观条件所限,或者是自身主观原因所致?联系第二则材料,答案似乎就清楚了,当我们穷尽所有气力在一件可以做的事情上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到极致.那么,这两则材料之间的共通点就是“专”和“通”.第三则材料,正好佐证了这个观点,苏东坡先生既是一个专才,又是一个通才.

(责任编校/陈姣)

基本方法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采用方法

写论文方法

论文分析方法有哪些

国家级期刊的查询方法

论文调查方法

论文方法有哪些

综上资料,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审题和作文和基本方面的基本方法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基本方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