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作文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定义,作文审题与写作的良方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作文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11

《定义,作文审题与写作的良方》

该文是作文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与良方和定义和作文方面论文范例。

  面对材料作文试题的审题立意,我们总结了许多方法,比如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寻互补法等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从作文试题的材料本身出发,深挖材料主旨,然后确定作文的写作主旨.但有些作文试题的审题立意,如果仅仅从材料本身入手,用上面的方法来审题立意,可能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比如唐山市2018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朗读者》是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力图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2017年一共播出12期,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试题与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很相近.面对这样的试题,如果只是对作文试题的材料本身深挖主旨,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可怕的情况:这个材料的主旨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即“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一共播出12期,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果仅仅对给出的材料进行解读,恐怕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从学生解答的实际来看,的确有许多的作文没有抓住该题的解答要领,只是写自己对某个“主题词”的理解,有的不顾及“主题词”大谈自己对“文化”、对“情感”的理解,还有的甚至结合当前科技进步以“文化不应因科技而消弭”为主旨进行写作.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有真正理解作文试题的整体要求!这道试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写作的背景材料,二是写作要求.我们有很多人都忽略了试题中最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写作要求”.如果仅仅解读“背景材料”,不顾及“写作要求”,那我们的写作就不能完成任务了.在弄懂“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把解读的重点放在“写作要求”上,具体的办法概括为:定义“关键概念”,审题切题意.

  一、关于“定义”

  “定义”就是关于词或者事物内在含意的表述、说明,通俗地来说,就是“什么是什么”的表述.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定义”是论证“深入下去的首要条件”“它是开端,而不是终结”.“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做的确切表述,方法有很多,通常使用较广的是“属加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正如列宁所说:“‘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就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这里的“某一概念”就是“种概念”,被放入的“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就是“属概念”.这里需要说明,“属概念”可能有许多的“种概念”,只要说清“种概念”与“属概念”中其他“种概念”的区别就完成了“定义”.

  二、定义,审题的“良方”

  就这类试题的解答而言,我们不仅仅要明白“背景材料”,还要抓住“写作要求”.这道试题的“写作要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写作内容”要求,即“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二是“写作主旨”要求,即“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三是“写作通识”要求,即“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从“写作要求”中可以梳理出以下“关键概念”:“写作内容”要求中的“感触与思考”;“写作主旨”要求中的“有机关联”“文化情感”.

  下面对“写作要求”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定义,因为只有我们正确地定义“写作要求”中的“关键概念”,才能将论证深入下去,才能准确把握试题“写作要求”,拟出切合作文写作要求的主旨来.

  (一)定义“写作内容”中的“关键概念”

  “感触与思考”,“感触”是指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感情,重在情感抒发;“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重在理性表达.由此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作文的“写作内容”一是抒情,二是说理.

  (二)定义“写作主旨”中的“关键概念”

  1.有机关联.

  “有机关联”就是指事物诸要素或者事物之间按照一定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或者新的整体.从这句话来看,有三个重要信息:事物诸要素或者事物,按照一定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或者新的整体.按照联系的观点,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但若要形成“有机关联”,必然要“按照一定秩序结合在一起”.

  举例来说,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与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首词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三者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按照自己对做学问这个“秩序”的理解,将三句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做学问的三境界,即“立”“守”“得”.

  就本题而言,这里的“事物诸要素或者事物”就是试题“写作主旨”中提出的主题词,而“按照一定秩序结合在一起”就是要将选出来的“两三个主题词”按照某种秩序进行组合,然后“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或者新的整体”.“按照一定秩序结合在一起”是关键,比如可以将选择出来的“两三个主题词”按照汉语短语的结构类型来组合,可以形成诸如“礼物的味道”“遇见青春”“青春与眼泪”等,还可以按照关联词语来造句,形成“只有陪伴,才是家的味道”“如果没了勇气,就不是真正的青春”等.

  2.文化情感.

  对于这个概念,有诸多的说法,但我以为所谓的“文化情感”,实际上就是某种文化或文化载体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与该文化或文化载体特质密切相关且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情感.这里特别强调“长期的历史积淀”“被人们普遍认可”这两点,因为脱离开这两点,“文化情感”就无从谈起.比如“竹”这一个文化载体,就因其自身的特点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情感”——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青春永驻,空心象征着虚怀若谷的品格,修长而不折象征着刚正不阿等.

  对于考生来说,理解“文化情感”这一概念可能存在问题,但只要考生注意了材料中的“《朗读者》是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表述,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主题词”背后的“文化情感”了.

  说到此处,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这类试题审题立意的方法:

  在弄懂背景材料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写作要求的“写作内容、写作主旨、通识要求”等“关键概念”有明确的认知判断之后,围绕着写作任务要求,将选择的关键词按照某种关系造句形成写作的主旨.

  三、定义,写作的“良方”

  在运用“定义”完成了上面这道试题的审题立意之后,我们还可以采用定义的方式来写作.英国的吉尔比在《经院辩证法》中说:“定义对于论说如同肯定的决议对于行动一样.”也就是说运用“定义”的方式来论说就像是根据会议的决议来采取行动.

  比如考场上学生选择了“遇见、陪伴、告别”三个主题词,按照“写作要求”中的“写作主旨”要求,用定义“什么是什么”的方式来拟定写作的主旨为:“遇见”与“告别”间是“陪伴”,然后围绕着三个主题词背后的“文化情感”来谈自己对三个主题词的“感触与思考”.请看例文:

  “遇见”与“告别”间是“陪伴”

  李嘉诚

  什么可以称作一生?

  有人说枯叶的一生,是离开树枝到无声坠地之间的过程;有人说朝菌的一生,是朝生与暮死之间的一日光景;有人说光的一生,是出发至到达目的地将别人照亮的一瞬.

  我说,人的一生,是由无数次遇见、陪伴与告别组成的一次完整的遇见、陪伴与告别.

  短短三个词,却蕴含了一生的情感,但其中最重的当属陪伴!

  人最开始的遇见,是呱呱坠地时望见那几张疼爱你的面孔,从此,便印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亲情的遇见.亲情的陪伴成为你今后的主旋律,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一句句暖心的关爱、一声声宠爱的呼唤,让你的人生不再孤单.而当你渐渐长大,一次又一次告别接踵而至,告别亲人离家求学,告别亲人外出打拼,紧接着,要彻底告别老去的亲人.

  当你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爱情的结晶,你就开始了另一次轮回,渐渐活成下一个你的父母.龙应台的《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迎来告别是必然的,而我们要珍视的是这遇见与告别之间的陪伴!

  毫无疑问,爱情的遇见是浪漫的.那是灵魂的一次契合,那是心跳的一次紊乱,那是脸庞的一次红热.有人说,长久陪伴的爱情很难很难,因为两个人要适应彼此的脾气与秉性,熟悉接纳两个人的优缺点.期间少不了摩擦甚至冲突,可若真正有共同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爱情中的种种劫难并非不可战胜.有人一直问什么是爱情?答案有许多,而你是否知道有人一无所求地陪伴你、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在你的身上“浪费”,难道这不就是你一直追问的答案吗?当然,爱情的告别也是难免的,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告别,当回首过往,我们都会深信,陪伴就是最浪漫的爱情!

  人没有朋友是难以生存的.朋友间的遇见有多种,别人的介绍、不同场合的偶遇,都会让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成为朋友.能陪伴你一生的朋友,是不会因你的缺陷而嫌弃你,不会因利益关系而背叛你的.毫无疑问,好的友情是可以陪伴一生的.

  遇见、陪伴、告别,包含太多的情感,遇见让人欢喜,告别让人伤感.我想,最值得珍重的、最让人温暖的应当是遇见与告别之间的陪伴吧!

  这是一篇运用“定义”的思维方式写成的优秀的考场作文.从题目“‘遇见’与‘告别’间是‘陪伴’”来看,三个主题词“遇见、告别、陪伴”按照定义的秩序进行组合,形成了“什么是什么”的判断,构成了一个新整体,让阅卷者耳目一新;“定义”式题目的判断实际上也正是文章写作的主旨,文章开篇的问答,基本上都是用定义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主旨的理解;接下来以“人的一生,是由无数次遇见、陪伴与告别组成的一次完整的遇见、陪伴与告别”的形式对“人的一生”进行了自己的定义,然后选取了人生三段重要情感——亲情、爱情、友情中的“遇见、告别、陪伴”的“感触与思考”来写作,基本上是在延续“定义”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一直到文章的结尾“最值得珍重的、最让人温暖的应当是遇见与告别之间的陪伴吧!”依然是在延续“定义”的方式来表达.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从对“背景材料”和“写作要求”中的“关键概念”的“定义”入手,能够让我们的审题立意更切合题意;在构思行文的过程中,运用“定义”的思维形式来表达观点、说明理由、书写感悟、抒发情感,能够让我们的作文写作更深刻,更具有新意.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063299)

作文论文参考资料:

作文投稿

小学生作文杂志

作文网投稿

作文教学论文

投稿作文

小学生作文投稿网站

简而言之,本文是适合良方和定义和作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作文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作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