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抗战老兵论文范本 和抗战老兵李效黎类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抗战老兵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01

《抗战老兵李效黎》

本文是抗战老兵相关论文范本跟老兵李效黎和抗战和老兵方面论文范本。

本文的主人公李效黎原名李月英,生于1916年,是山西离石人.她生长在城关一个大户人家.

父亲李文祺在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带兵征战,负伤后以上校军阶退休,带着战利品——两匹黑马返回故乡.

哥哥李效民,1901年生.1917年考入清华大学,1926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公费),1928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公费),获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30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与山西同乡、秘密党员冀朝鼎是要好的朋友.1934年回国后任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后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重庆分行、上海分行等部门任职,解放后先后在中国银行管理处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任职.“”中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病逝.

被蒋阎当局追捕的进步青年

也许是由于她的家庭多一些接受了新思潮,李月英从小就不“安分”:活泼大胆,热情奔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小小年纪,竟然就学会骑马,纵情驰骋,引来乡亲们一阵阵惊叹声.后来,她随家人到太原,进入当时颇有名气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早在1927年就秘密建立了地下党支部,组织和领导校内外的学生运动.在革命气氛的熏陶下,李胃英的革命热情焕发出来.特别是在1934年夏天震惊全国的“反会考”斗争中,她被推举为女师的学生代表,勇敢地随同进步学生一道走上街头游行,发表演说,揭露当局阴谋,向教育部门和省政府.

这场斗争震撼了全国.当时,北平《世界日报》报道说:“晋中学毕业生反对会考,与军警发生冲突.”“一日间三处混战,双方各有多人受伤,并有生命危险者.”“前后捕去学生共37人,均解警备司令部讯办.”

活跃在“学潮”第一线的李月英,很快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一天,担任教育厅长的冀贡泉先生(冀朝鼎的父亲)突然派人送来一信,说李月英的处境危险,详情面告.李月英立即随父亲赶到冀公馆.冀先生一见李月英就说: “黑名单上有你的名字!他们说你是,很快就要逮捕你.我相信你是无辜的,但你必须马上离开太原,越快越好!”当时李月英已被太谷铭贤学校录取,正准备入学,现在情况危急,只好放弃了.回到家里,李月英迅速改变一下装束,提了一点简单的行李,买了一张去北平的,便混在旅客人流中离开了太原.为了防备当局的通缉追捕,她放弃“月英”这个名字,取名李效黎.

在火车上,18岁的李效黎望着窗外闪现远去的田野、树木和房舍,心里百感交集:想到有贵人(冀贡泉先生)相助,自己得以脱离魔爪,感到庆幸与兴奋;想到从此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和疼爱她的家人,感到留恋与痛苦;想到前途渺茫凶吉未卜,则感到忧虑和迷惘.不过有一点是谁也料想不到的:当局的迫害,把李月英(效黎)从太原“赶”到北平,竞促成了后来的一对异国姻缘!

第一个嫁给外国人的燕大学生

1937年,李效黎考入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北平陷落后,日寇虽然到处横行霸道,凶焰甚烈,但他们还不敢涉足燕京校园,因为日美两国尚未开战.组织乘机在燕京大学发展,领导师生开展抗日活动.不“安分”的李效黎重新感受到浓郁的革命气氛,蕴藏在心中的革命热情又一次被激发起来.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关心国家安危和政局变化,积极投身革命洪流.

不久,一个异国男子悄悄地闯进李效黎的心扉,他就是燕大的经济学导师、英国人迈克尔·林赛.迈克尔是同白求恩大夫同船来华的.对法西斯的厌恶憎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热爱,使他到燕京大学后就同地下党组织“交上了朋友”,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秘密抗日活动.他还听从冰心的建议,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林迈可.李效黎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一个外国人,竞能把中国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不顾生死为它奋斗,他那潇洒外表包容的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灵魂呀11938年暑假和1939年暑假林迈可在我地下工作者的陪同下,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到晋察冀边区和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失踪”期间,李效黎寝食不安,牵挂之至!

林迈可对李效黎这个来自山西黄土高原的女学生,自然也是怀有超越师生关系的特殊感情.喜欢她的美丽、聪颖,喜欢她的纯真、热情,更喜欢她对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每次辅导、补课之后,他总要留她多呆一会,一起喝咖啡、听音乐,海阔天空地畅谈.特别是他谈及赴抗日根据地考察、工作的见闯和感受,他发觉眼前这个姑娘完全着迷了.他觉得,他俩虽然分属两个国家,但两颗心是靠得那么近.

有一次,李效黎问林迈可: “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你太太知道吗?”林迈可说: “我还没有结婚呢.”李效黎指着夹在书本里的照片: “那跟你照相的这个女人……”林迈可说:“那是我母亲呀!”

一天晚上,林迈可打电话给李效黎,说他有要事急需她帮忙.几分钟后,李效黎来到林的书房,只见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品.林迈可把门锁上,表情严肃地说: “这是准备给大山里的八路军游击队送的,需要换上中文标签.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支在根本没有正常物资供应的恶劣环境中作战的军队.如果英国对日本开战,我想我也会去参加八路军的.”李效黎恍然大悟,立刻动手干了起来.她觉得,眼前的异国导师正是她等待很久很久的人,她愿意跟随他去干任何危险的事情,去迎接光明同黑暗厮杀的未来.

1941年6月25日,李效黎和林迈可在经过几年的相知相爱之后,终于结为伉俪.燕京大学师生们闻讯无不感到惊奇和兴奋.校长司徒雷登先生说: “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本校还是第一次.”朋友们鼓励他俩出去度蜜月,他俩说:兵荒马乱的,蜜月旅行就免了吧.其实林迈可是工作太忙无法脱身,化要为3个不同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安装无线电收发报机;而李效黎作为妻子,是他缺少不了的助手.

经受抗日烽火洗礼的八路女兵

1941年12月8日,即“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第二天,李效黎同丈夫林迈可清晨起床后从德语广播中得知日本和美国、英国已处于交战状态,估计日军很快就会开进燕京校园.于是迅速收拾好生活用品、收发报机零件及、,借用校长司徒雷登的小汽车驶离燕京大学,绕过日军哨卡,直向城外奔去.不一会儿,一队日本兵包围了南大地63号林迈可的住所,只见人去房空,只剩一些家具和一台搬不动的大型收发报机.顿时火冒三丈,大打大砸.日军头目咬牙切齿地大骂: “这个该死的英国佬!下次逮住他非送他上军事法庭不可!”

从这天起到1 944年3月初,林迈可夫妇一直转战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之间.一次次反“扫荡”急行军,一次次通过日伪封锁线,山高水险,林弹雨,死亡的威胁经常笼罩着他们.有一天,他们通过敌人封锁严密的拒马河,由山民担任向导,摸黑走进一条峡谷.在河床最为狭窄和险要的地方,找到一条秘密通道.用两根粗大的木头架在河上当桥,然后一个紧跟一个小心翼翼地过河.李效黎踩在木头上晃动了一下,差点跌进河里.身后的法国人当舒急忙抉她一把,自己身体失去平衡,一条腿滑进了冰冷的河水;幸亏身体没掉进去,挣扎着爬了起来继续行进,从北平带出来的拐杖却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过河后又爬山,所经之处根本没有路.他们摸索前进,不知摔了多少跤.大家真想停下来休息一会,领队告诫说: “停下来有危险!大家坚持住早点到安全地方.”还有一次,他们行军多时又累又渴,在一个刚被日寇洗劫过的小村庄里稍事休息.护送他们的游击队长认为此处不安全,催着动身.李效黎连水也来不及喝,就同大家动身赶路了.走了大约3刻钟,日本兵和伪军就从山后摸进那个村子.几个抗日干部正在那里开会,一个侥幸逃脱,一个被当场用捅死,其余全部被抓走了.大家听了逃脱出来的同志的叙述,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在一次遭遇日机空袭中,怀有身孕的李效黎又一次同死神擦身而过.当时她正在村旁一条小河边洗衣服,头上传来日本飞机的轰鸣声.李效黎抬头见只有一架飞机,认为是侦察机,就没有理睬它.在村里的林迈可一见情况,大喊: “效黎!危险!”冲过来连抱带拖把李效黎拉进一个石头洞里,接着就听到几颗炸弹的爆炸声.事后,他们得知在这次日本飞机的空袭中,村民共死了8个人,其中就有同李效黎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李效黎不禁庆幸自己“命大”,并感激林迈可果敢地救了她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的性命.

1942年元旦前夕,林迈可、李效黎一行在游击队的掩护下抵达平西抗日根据地肖克将军的司令部.1938年暑假林迈可曾到这里考察和工作,老朋友重逢格外高兴.安顿妥当后,夫妻俩立即投入工作.林迈可动手帮助电台人员修理收发报机;李效黎则作些调查研究,了解敌后根据地人民如何抗敌和生活.

春节后,他们继续前进,一路经历的险情仍是不少.不多久终于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军区专门召开欢迎会,欢迎来华抗战的国际友人.聂荣臻司令同第二次来军区工作的林迈可先生进行长谈,介绍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并真诚地说: “你的知识和特长对我们很有用,我希望你能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帮助我们重建电台,并训练一批电台工作人员.”林迈可说: “能为抗日出点力,我非常乐意,不过我得跟太太说一下.”李效黎一听丈夫的话,十分赞成,说: “你能留下来帮助这里的军队和人民抗日,我很高兴!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更应该这样做!”根据聂荣臻司令的安排,李效黎在电讯学校负责教英文.进入4月份以后,天气逐渐转暖,夏季军装发下来了.林迈可穿上军装,成了地道的“洋八路”;李效黎穿上军装,把头发剪短,打上绑腿,成了英姿飒爽的八路女兵.有一次去电讯学校途中,遇见一队人马,走近才认出是聂荣臻司令和军区政治部朱良才主任等人.他们向这位八路女兵敬礼;李效黎一时激动,竞傻乎乎地站在那里,不知该如何回礼.

1942年io月is日,李效黎在根据地一个小山村产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艾丽佳(林海文).这个中英混血的女婴,成了根据地军民人人喜爱的“战地之花”.

革命圣地延安的尊贵客人

1 944年3月初,李效黎和丈夫林迈可接到动身赴延安的通知,于是恋恋不舍地告别根据地军民,跟随一支骑兵营部队向革命圣地廷安进发.一路上依然是险象环生.在山西五寨县境内,日军早在远离据点的路边设下埋伏,准备来个“一网打尽”;但八路军李营长识破了日军的诡计,偏偏选择距离五寨县城较近的黄土岭神不知鬼不觉地越过封锁线,使日军在雪地里白白冻了几天几夜.在晋绥军区司令部休整期间,林迈可主动向吕正操司令员请求工作,将司令部的电台设备全部检修好,并训练了一批技术人员.4月23日,林迈可、李效黎一行渡过黄河,5月下旬终于抵达日夜向往的延安.

、军委专门在杨家岭设晚宴招待林迈可夫妇.李效黎在现场充当翻译.亲切地问候: “你们长途旅行很辛苦,现在已经恢复体力了吧!”接着转过去看看艾丽佳: “她过得惯吗?她会喜欢这里的!延安是小朋友生活的好地方,这里比前方安定得多.”话题转到林迈可来中国之前的生活,问: “那时候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吗?”林迈可坦率地说: “不了解,确实一点也不了解.”说: “不管你是什么原因来中国的,你能帮助我们打日本人,我们是很高兴的.我们感谢你的努力.你还能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这是很不简单的.”

一天不干工作心里就发慌的林迈可问: “在延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回答说: “莫急.莫急,多休息几天,以后再谈这个问题.”

几天后,林迈可接到八路部的正式任命书,任命他为八路部通讯顾问,并兼任新华社对外广播顾问.朱德总司令还附了一封信: “如能得到你的有力帮助,我军将深感荣幸.”

新的战斗生活开始了!林迈可每天步行20多里到通讯部去上班.他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克服种种困难,为八路军设计和装配新的收发报机.有一次,阎锡山部下有两个官员到陕北考察,看到林迈可设计的新式便携式收发报机,大为惊讶,说:这里的无线电设备比我们的先进,比国民党地区的也先进.他们对李效黎做“工作”: “你是山西人,为什么不和林先生一起到山西来?阎锡山先生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可是找不到像林先生这么能干的人.”从重庆来的一个客人则对她说:“为什么你丈夫不去重庆工作呢?在那里电台工作很多,他有高超的技术,肯定能赚到不少钱.”林迈可夫妇对此总是一笑置之.

在新华社对外广播部,林迈可的事情也是很多.他不仅要编发英文的每日新闻,还要翻译、编印一些重要文件,包括的讲演稿等.工作虽然很忙,但干得很愉快.在这里,林迈可同4位同事相处得很融洽,工作配合得很默契.可惜后来有两位同事在窒难中牺牲:一位是博古(秦邦宪),任谈判代表,于1946年4月8日从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途中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遇难;另一位是沈建图,解放后任新华社记者,于1955年4月11日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赴印尼采访万隆会议,遭国民党特务暗害,中途飞机爆炸坠海,不幸遇难.提起他们,林迈可夫妇总是痛惜不已.

在革命圣地延安,环境安定,生活条件也不错,林迈可夫妇用不着颠沛跋涉和担惊受怕了,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们的心灵,已被正义、崇高的事业全部占据;至于金钱和物质享受,在他们心中已不值一提了!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同延安、同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给革命事业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以适应当时和未来的需要,决定除俄语学校和法语学校之外,在延安再建立一所英语学校.林迈可夫妇都应邀参与筹划,开学时李效黎应聘担任英文教师.她一方面竭尽全力培训学员,一方面担任党开展外事活动的辅助英语翻译.她的月薪是2斗小米.工资多少并不重要,能用自己的知识为革命事业服务,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满足.

1944年6月中旬,中外记者参观团21人访问延安.7月下旬,驻华美军司令部派遣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在这些重大外事活动中,李效黎自始至终参与接待工作.她还负责教阶美军官员学习中文,给他们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讲延安的新鲜事,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抗战的真相.在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运动中,李效黎还向女同志学习纺纱,并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技术.她还在空地上开辟小菜园,种植西红柿、甜玉米、四季豆和烟叶,长得都很茂盛,大家心里充满了喜悦.

1945年元月底,林迈可夫妇第二个孩子在延安诞生.这是个男孩,起名詹姆斯(林建倍).他同艾丽佳(林海文)一样,也是人人喜欢的“宝贝”.聂荣臻夫妇送了一块当地手织的绸布给孩子当内衣,聂夫人还专门看望了李效黎.艾丽佳在前方出生时,她就曾送给一件亲手做的小斗篷.

促进中外友妤交流的幕后英雄

日寇投降后,经同意,林迈可、李效黎携子女于1945年1 1月7日乘坐美军观察组的飞机离开延安,先到重庆,后赴英国,同父母家人团聚.

离开延安前夕,主席和夫人设宴饯行.李效黎最后一次担任翻译.

席间,一直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的林迈可,询问说: “抗日战争时期,你和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人.而现在,想按《中国之命运》里的计划来统治中国,而你想搞‘联合政府’,实现新主义,这可怎么办呢?”

反问林迈可: “你认为现在中国应该怎么办才好呢?你跟我们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可你又是一个局外人,或许你看问题会更清楚一些.”

林迈可说: “我想,在现在中国的社会里,国共两党的主张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概念.”

诚恳地说: “林先生,你比其他外国人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国是不想再打仗了,我们打仗打够了!我们为了自己的祖国,已经牺牲了那么多人的生命.现在我们所希望的,只是想安宁地生活下去,希望不要再有人来消灭我们.我们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求国民党政府承认我们的合法地位,让我们参加这个国家的政府.”

有些激动: “决定战,还是和,就看了!未未的中国历史,会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林迈可问: “如果坚持要打呢?”

斩钉截铁地说: “现在他们不可能消灭我们!在我们更弱、力量更小的时候,他们消灭不了我们,更何况是现在.”

林迈可返回英国后,一直受到怀疑和冷遇,知识才华无法施展,原因是英国获悉:林迈可妻子李效黎就是在太原闹“学潮”的李月英,是“党员”(实则不是),他们一直“领的津贴”(更是无中生有).几年后,他们遇到英国政府外交国务大臣肯尼思·杨格,李效黎同他交谈时说: “我不曾参加中国的任何党派.”肯尼思·杨格大为惊奇,说:“这项情报是国民党驻英使馆发来的,我们都以为是确实的.”

林迈可、李效黎非常思念和向往中国,撰写大量文章,并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及的方针政策.其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林迈可的《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李效黎的《延安情》等.他们多次访华,曾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1年,林迈可和李效黎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籍.他们原被聘请到联合国经济总署工作,因台湾国民党驻美机构散布谣言(还是“李效黎是党员”那一套),所以计划未能实现.林迈可长期在美利坚犬学任教,并在耶鲁、加州、西雅图等大学任客座教授.李效黎辅助丈夫工作,处理各种秘书事务.他们依然是一如既往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界人士介绍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巨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思念和向往中国的愿望愈加强烈,并多次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请求.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在危难时期同生死共患难的挚友.很快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在住房等生活条件方面作了妥善的安排.哪知道,林迈可不幸于1994年2月13日在美国病逝.李效黎不再拖延,随即回到“娘家”——她日夜思念的祖国.于是,北京方庄芳古园住宅区从此住上了一个持美国护照的年迈的抗战老兵.

李效黎比起其他住户,确有一些“特殊”之处:她获准在这里长住,却没有北京户口,持的是美国护照;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血统,儿孙们却长的是金发碧眼,高鼻子白皮肤;她看起来与普通的知识界人士相差无多,结识的人中却不乏党和国家的革命元老.

李效黎和林迈可的亲属和学生分布在英、美、澳、日、韩等国家,在教科文部门和军政等机关任职.对于中国和山西,他们怀有特殊的情愫.在延安出生的儿子詹姆斯·林赛起了个中国名字林建倍,曾任澳大利亚驻非洲一些国家的大使,还曾拨冗沿着母亲当年的足迹访问了太原、离石和延安.外孙女(艾丽佳的女儿)叫李淑珊,曾留学北京大学,是常驻中国的美国记者,曾专程来大寨采访郭凤莲,随记者团采访山西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1998年11月上旬,李效黎、李淑珊祖孙二人,再次回到山西这片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土地.在省城举办的“抗战见闻座谈会”上,李效黎讲述投身革命的经历以及国际友人、爱国华侨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在故乡离石,李效黎参加离石市委和吕梁地委举办的“乡情乡爱座谈会”,畅谈几次访问山西的感受,并为东关小学和离石第一中学各捐资5000元人民币用于奖学助教.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林迈可同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一起被公认为对中国抗战贡献最大的国际友人之一.他们的事迹永载史册,千古留芳!作为林迈可的妻子和战友,李效黎这位坚定、勇敢的抗战老兵,也赢得了崇高的赞誉.正如共和国两位开国上将杨成武、吕正操在李效黎著作《延安情》里的题词所表述的: “艰难的历程,深切的怀念.”(杨成武)“在战火中结下的友情,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吕正操)

为了表彰这位吕梁女杰,2005年8月,吕梁市离石区政协编辑出版了《离石文史资料·李效黎李效民专辑》.2009年10月,经李效黎女士同意,又再版了李效黎的《延安情》,书中配发了李效黎提供的不少以前不曾披露的珍贵历史照片.

李效黎晚年健康状况欠佳,听从亲友建议,返回美国生活、治疗一段时间.2010年4月25日,李效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遗体在八宝山火化.

2015年,、国务院和军委联合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李效黎女士名列获得者之中.詹姆斯·林赛(林建倍)专程来北京代替母亲领取了这枚光荣酌纪念章.

2016年7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海淀史志办联合主办“一切为了祖国——纪念杰出的华人反法西斯女战士李效黎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区政协副主席刘恪,中国人民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殷强,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主席殷子烈,林迈可、李效黎之子詹姆斯·林赛(林建倍)以及一些抗战老兵的子女出席会议.与会人员观看记录林迈可、李效黎夫妇的视频《战火中的伉俪》后,海淀史志办领导人简要介绍李效黎生平,吉姆·林赛深情回忆父母的往事.会议一致认为:由林迈可、李效黎夫妇的事迹得到启示,要加强新时期的政协工作、统战工作、侨联工作,不断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李效黎的传奇经历,犹如一部可歌可泣的史书,读起来让人惊心动魄,也让人百感交集.她和丈夫林迈可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外友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抗战老兵论文参考资料:

抗战精神论文

该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抗战老兵专业范文可作为老兵李效黎和抗战和老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抗战老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