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纪录片类有关论文范文 跟一生戏、一生梦以《四平戏梦》为例阐述纪录片的戏剧性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纪录片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12

《一生戏、一生梦以《四平戏梦》为例阐述纪录片的戏剧性》

该文是纪录片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四平戏梦》和戏剧性和例阐述纪录片类论文范文素材。

摘 要:纪录片《四平戏梦》记录了一个关于艺术传承的故事.在该纪录片中,导演用严肃,冷静的镜头记录下了关于四平戏的故事.笔者将从叙事线索,视听手法,艺术主题,美学价值等角度对于该片进行解读.分析纪录片的戏剧性将如何展现,真实与戏剧能否在纪录片中得以共存.

关键词:《四平戏梦》;纪录片;戏剧性;真实

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未经导演安排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目的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实性是纪录片得以存在的重要特征,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意味着素材皆为真人真事.但真实地记录并不能保证纪录片的可看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影片进行“积极的虚构”.

纪录片的发展往往因为只重视文本内容而忽视了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四平戏梦》就记录了一个关于艺术传承的故事:在福建的闽北山区里,四平戏这一历经四百年风霜的戏剧形式还在戏台上上演着.但山区乡村里的大人们都希望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发展,没有年轻人能延续四平戏这一戏剧活化石的传承.而四平戏戏剧团团长张孝友,带着父辈的嘱托和对艺术的执着,艰难地维系着四平戏的最后一道血脉.那些传统的,系带着中华民族血脉的古老文化正遭受着忽视,这些文化瑰宝应当如何更好地保留下来?面对此类文化题材的选题,如何严肃地讲好这个故事就显示出了一个导演的功力.笔者将从三方面来分析该片的制作.

一、直线叙事 矛盾突出

故事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来看:首先纵向来看,《四平戏梦》采用的是纪录片常用的“提出悬念-解答”的叙事模式.一个冲突出现,女孩被爷爷带走,不让演戏,接着多个冲突出现,演员因为农事,或摔伤也无法参演,面对缺角如此严重的问题,情节不断推进,进入,张孝友是如何解决这个大问题的.面对“游翁”活动即将到来,戏班子的老演员,年过8旬老演员出来救场,他感慨着不能让四平戏在我们手里丢了.前段时间摔伤的张明甲也带伤上场,女孩曼琪也得到爷爷同意,参演属于她的最后一场四平戏.人都齐来,游翁活动也顺利举行,但是演完这场之后,下一次是否还能有足够的演员?杨源的四平戏将有谁来继承?导演在故事的结尾,发出了如此种种的追问,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来扣问每一个人内心关于四平戏前路的答案.由主要事件就是爷爷不让曼琪演戏,四平戏面临无传承人的尴尬境地,加上多个从属矛盾依次展开,从故事的叙事上来说,故事是完整的,有可看性的.将一个“艺术活化石”传承的问题与一次游翁活动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对比,来形成矛盾,构成错位,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从纵向角度来说是以直线叙事的模式进行故事的演绎,情节地层层推进,时间线来讲述.从横向的角度,我们看到几对对比,这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对比,为故事增添了故事性,同时也增强了可看性.第一组就是杨源与上海的对比,导演在故事的开头用47秒左右的时长介绍了这个如桃花源记的小村庄杨源,这里民风淳朴,山水宜人.有一群老人们在戏台上排四平戏,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在故事的结尾,张孝友来到妻儿所追求的大城市上海,他身披青衣戏服,脸上粉饰油彩,行走在繁华的上海街头,构成强烈的对比,远离县城的小村庄还在传承最后的四平戏,可浮华喧嚣的都市却无人问津这中华的传统曲艺.这便是第二层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女孩被爷爷带走,不让学戏,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呢?,张孝友看重的传承人无法继续学戏,这让他的心头又压上了座大山.故事穿插了多段剧院老演员的采访,四平戏都是口耳相传,父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已经无法传给去上海追求更好生活的儿子,唯一的希望落在侄女曼琪身上,但她也无法担此重任,学习与学戏构成了第三对矛盾,也是贯穿整个故事最重要的矛盾.由这个矛盾,故事进入发展的.通过小学校长的采访,我们知道学校决定加入四平戏这项学习课程,将四平戏传承下去,不让传承了几百年的艺术活化石消亡在这代人手中,面对曼琪爷爷的固执,校长站了出来,承诺如有成绩上的下滑,将会由学校派人出面为曼琪补课.我们看到了四平戏不仅是张孝友的坚持,更是多方的坚持.故事开始由此变得丰满.从一个人,到多个人补救,四平戏的命运不断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导演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情感地叠加和升华,最后的游翁活动,就是累计的情感上最后的一个迸发,一个人的事,到多个人的事,再到全村人的盛会,四平戏的传承就在闽北的小山村里由一群年过半百的人在坚持.黝黑的皮肤抹上浓重的油彩,年过八旬的老演员在舞台上不灵活的步伐.这个时候,由影调构成了第四对对比,明亮与黑暗.舞台上的演员们色彩鲜艳,充满美好,小山村的画面都是暗色调的,这种明暗的错位,也是叙事上的一个奇观化的设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的整个叙事过程的设计,对于纪录片戏剧性的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环环相扣,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

二、节奏鲜明 故事完整

影片总体节奏比较鲜明,但是在很多细节把握上,值得商榷.节奏分两方面,一是内在的情绪,心理的节奏,另一个就是外在的节奏.节奏带来了影片的起伏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情绪的起伏变化.1

笔者以为从两方面来解读影片的节奏,其一就是内部节奏,情绪的节奏,当张孝友无法将四平戏传给儿女时,侄女张曼琪的出现无疑在他心理掀起了波澜,爷爷的阻止再次让张孝友的心跌入谷底,诸多演员的罢演,将情节进一步推进.罢演出现在三个演员身上,形成一种故事性,不再是偶然,其实也暗示了四平戏的命运将面临无人传承的现状.这些戏剧化的情节却没有在影片中得到很好地展现.打破节奏的稳定性,打破线性叙事,我认为是改变节奏的办法之一,倒叙,插叙,闪回,情景再现等表现手法都是值得应用在影片中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改变外部节奏,其一是影片由大量的采访画面组成,这些画面过多的出现会破坏故事的叙事线,受众乏于听大量的采访,其二是解说词的内容过于老套,配音语调过于平稳,其三是视听语言的重组,影片有多处采用黑场的手法,来营造氛围,显得过于单一.蒙太奇的拼接将会影响影片的基调,保持原有影调的同时,加快部分镜头的拼接时间,特别是在演员们因为各种演员无法演出的时候,加快镜头语言,营造紧张气氛,打破镜头的规律性,表达一种“错位”的语义,建立多层的“时空”背景.有一种理论是说,说现成的话语,共同的话语是桥梁,它又是个人情感的,思想的遮蔽,是墙壁.所谓既是桥又是墙的理论,在影视语言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将一种线性叙事的“自动化”的惯性打破,颠覆自动化的语义,作陌生化的表达.这不仅是影视语言的突破,更是心灵的突破.2

三、总结

在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这么几种“真”和“假”的关系,通过“真”素材取得“真”效果,这是大多数纪录片的工作者孜孜追求的一种“真”与“假”的关系.许多工作者为了得到“真实”的素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仅仅有敬业精神是不够的,纪录片由于题材等等无法捕捉到“真实”的素材,这就需要导演在真实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设计,来达到这样一种“真实”的目的.过分倚重于一种手段势必将会造成艺术创作的单一和失调,艺术的创作也是一场中和的较量.

因此一部纪录片既有纪实性,也同时可以具备戏剧性.一部好的纪录片一定是好看的,好看的来源就是纪实与戏剧的高度统一.影片在叙事的完整性上可圈可点,但是很明显戏剧性不足,使得影片单调乏味,不具有可看性.但是导演给影片设计了开放式的结尾,笔者以为是点睛之笔.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画面落在身着传统戏服的张孝友行走在繁华的上海街头,面对行人的诧异与惊奇,张孝友的眼神却越发笃定与坚持.究竟“四平戏的路究竟在何方?”是张孝友的发问,也是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不管最后这个设计是张孝友自发的行为,还是导演组的设计,都是值得称赞的.这种强烈的对比,在画面上是陌生化的,对于影片的主题却是毋庸置疑的升华.

注释:

1.参考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p317页.

2.参考孙绍振.《审美价值和情感逻辑》,p217页.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江逐浪著.“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秘,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2]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3]郑德梅.《浅析纪录片创作中 “情景再现” 应用》.电影评介,2010(6 ).

[4]赖黎捷.《话语选择与理论来源: 中国纪录片批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88 .

[5]聂欣如.纪录片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

纪录片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总结,本文是关于纪录片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四平戏梦》和戏剧性和例阐述纪录片相关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