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理相关论文如何写 与不同品种和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理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08

《不同品种和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本文是有关生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玉米生理特性和密度和产量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杨 娜,席吉龙,郝佳丽,王 珂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 044000)

摘 要:在晋南小麦玉米两作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拟推品种和不同密度对玉米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光合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单株干物质则呈降低趋势,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正大16在任何密度下,均比大丰133显著增产,正大16和大丰133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82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

关键词:玉米;品种;密度;生理特性;产量

0 引言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集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于一体的三元农作物[1],玉米产量的提高源自优势的应用和栽培技术的提高[2];利用玉米新品种是最有效的增产途经,针对新品种研究适宜的栽培密度和恰当的管理措施,可更好地发挥玉米产量潜力.

前人对玉米品种密度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3-9].国内外生产实践表明,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当密度达一定程度后,产量又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0].因此,研究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变化及生长规律,对确定适宜当地生产的合理密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晋南小麦玉米两作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以拟推品种大丰133和正大16为试研材料,分析不同密度下玉米的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规律,找到适宜本地区的高产栽培措施,为建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大面积示范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6年6月至10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牛家凹农场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小麦,播前土壤有机质12.14g/kg,全氮0.95g/kg,速效磷15.4mg/kg,速效钾181mg/kg.播前施尿素450kg/hm2,重过磷酸钙326kg/hm2.播期6月13日,整个生育期降水185.4mm,生育期灌溉3次水,播后浇蒙头水,于大喇叭口期随浇水追施尿素150kg/hm2,灌浆初期浇水一次.于10月2日收获.

1.2 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为大丰133和正大16.

1.3 试验设计

试验为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A),设两个水平:A1.正大16,A2.大丰133.密度为副区(B),每个品种设置6个密度梯度,分别为B1.52 500株/hm2,B2.60 000株/hm2,B3.67 500株/hm2,B4.75 000株/hm2,B5.82 500株/hm2,B6.90 000株/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干物质量.于主要生育期选取代表性植株5株进行取样,放入烘箱105℃杀青30min,80℃烘干至恒重,称量其干重.

1.4.2 叶面积测量.采用长宽系数法,于各主要生育期在小区选取5株代表性植株测定叶长及最大叶宽.

叶面积(m2):S等于0.75×L×D.L为叶长,D为叶最大宽.

1.4.3 光合速率测定.在玉米灌浆期于上午9:00~11:00,用Lcpro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叶片选择:每小区随机选取生长一致的穗位叶3片,在叶片相同部位测定,取3片叶的平均值测定值分析使用.

1.4.4 收获测产及考种.测产:小区收获,样品经风干后脱粒测产,并折算成含水量为14%时的产量;考种:测定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等项目.

1.5 数据处理

数据图表主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v6.55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玉米穗位叶光合速率都逐渐降低.正大16除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外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大丰133低密度52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与高密度间差异达到显著.这与史磊等[11]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低密度条件下由于植株间竞争压力小,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高密度反而不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同一密度下,品种间相比,仅密度在90 000株/hm2时,大丰133光合速率高于正大16,其余密度下均低于正大16,说明同样条件下,正大16的光合作用较强,更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2.2 不同密度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LA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进程先增加,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降低.这是因为玉米拔节后新叶迅速长出,抽雄开花期后,叶片全部展出,田间覆盖率达最大值.此后,随玉米植株的衰老,下部叶片相继死亡脱落,LAI下降.同一品种间,LAI均随密度增加而提高.不同品种比较,正大16群体的LAI高于大丰133,说明正大16有较高的光合叶面积.

2.3 不同密度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1 不同密度对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由表3可知,两个品种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随着生育期的进行,积累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从不同密度来看,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2.3.2 不同密度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正大16和大丰133均表现为随着生育时期的进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增高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群体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比较,正大16高于大丰133.

2.4 种植密度对成熟期玉米果穗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1 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试验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穗长和穗粗都呈下降的趋势,但变化趋势不大相同.正大16的穗粗逐渐下降,在90 000株/hm2密度时穗粗最小;大丰133出现降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穗粗最小.两个品种单位面积的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表5、图1、图2).品种间相比,正大16比大丰133果穗粗而长.

2.4.2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由表6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在六个密度处理的穗粒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均达到显著.

正大16的百粒重先增加后降低,在67 500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大丰133在52 500株/hm2密度下百粒重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形变化,在一定程度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当达到一定高的密度后产量反而降低.正大16在8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大丰13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密度下产量差异达到显著.

品种间相比,正大16产量高于大丰133.

3 结语

已有研究表明,密度是决定玉米生理性状的主要因素[12].白志英等[13]认为密度对玉米群体LAI表现为正调控,而对单株干物质表现为负调控.本研究中,两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进程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单株干物质量在各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量则呈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间的竞争加大,植株间相互遮挡,影响了个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密度的增加,弥补了个体间的差异,最终导致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增加.

玉米的产量由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三因素决定,而密度又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三因素中,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其余两因素受密度的影响较大.滕树川[14]认为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产量产生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拟推广品种正大16在任何密度密度下,均比大丰133显著增产.正大16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大丰133密度为75 000株/hm2时,穗长、穗粗、百粒重、干物质等方面比较适宜,籽粒产量达最高;密度较低时,穗大但穗数偏少,产量达不到最高值;密度较大时,穗数虽然增加,但百粒重、穗长降低,产量也不能达到最大值.因此正大16在本地区现有肥力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是82 500株/hm2,大丰133的最适宜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由此说明,不同玉米品种达到高产所需要的适宜密度也不同.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密植,协调产量三因素间的关系,最终实现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巍.全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6-31.

[2] Duvick D N,Casan K G.Post-green revolution trends in yield potential of temperate maize in the north-central United States.Crop Sci,1999,(39):1629-1630.

[3] 要娟娟,薛泽民,赵萍萍,等.施肥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SPAD值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0):1060-1063.

[4] 戴景瑞.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回顾与展望[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0:1-7.

[5]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57-60,64.

[6] 段民孝.从农大108 和郑单958中得到的玉米育种启示[J].玉米科学,2005,13(4):49-52.

[7] 杨世民,廖尔华,袁继超,等.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4):322-324.

[8] 徐韶,张万志,高伟政,等.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铁研124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0,(3):57-59.

[9] 薛珠政,卢和顶,林建新.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9,7(2):52-54.

[10]任坤,任树梅,杨培岭,等.CaSO4在改良碱化土壤过程中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4):77-80.

[11]史磊,王延波,李明,等.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5,(3):1-5.

[12]刘武仁,刘凤成,冯艳春,等.玉米不同密度的生理指标研究[J].玉米科学,2004,12(增刊):82-83,87.

[13]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增刊):166-169.

[14]滕树川.夏播玉米密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3,11(增刊):65-67.

生理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玉米生理特性和密度和产量方面的生理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生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