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廉洁文化相关论文范文 和传统廉洁文化中的自觉、自信和自律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廉洁文化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4

《传统廉洁文化中的自觉、自信和自律》

本文是关于廉洁文化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廉洁文化和传统廉洁文化和自信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文_刘绪义(湖南长沙)

编者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它有着严密的高度体系化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为道德论、政治论和人生论的贤人作风,无论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是此后的两汉经学,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乾嘉汉学,其都无一例外地散发出高度伦理化的中华人文精神.也正在这一人文精神的熏陶之下,中国传统士大夫奉孔子为精神教主,以儒家经学为经本,用积极入世的态度,实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生命历程,也因之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为生民所歌颂的清官廉吏.

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是否优秀,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这个民族是否有一股强大的自洁势能.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绵延数千年,至今依然成为全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因为这种文化的自洁素养与廉洁自觉、自信和自律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其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好好传承.

去污自洁,免于腐败的廉洁自觉

中华文化的廉洁意识从何而来?其答案就在于去污自洁、免于腐败的廉洁自觉.这既是我们民族廉洁素养的历史存在,也是民族自觉的文化根基.早在战国时期,这种廉洁自觉就显露出来.《周礼·天官·小宰》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是古人评判官员的六大标准,即廉洁善能、廉洁高效、廉洁谨慎、廉洁公正,廉洁守法,廉洁明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六计”也就是“六廉”,即以善能、高效、谨慎、公正、守法、明辨为“廉”,此之谓“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这不仅对后世的吏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也可以说开启了民间的清官情结.

其一,说到民间的清官情结,现代人或许不屑,或以为清官靠不住,只是民众的心灵寄托,而只有制度才最可靠,然却不知,再好的制度都离不开人,没有好官,制度又如何延续?其二,清官情结正是一种廉洁自觉,因为这种清官情结本身就包含了守法意识在内.做一名清官不仅是许多士大夫官员的志愿或自诩,也是民众普遍的社会心理诉求.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影响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历史上,确实不乏奸臣当道的时期,“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然而,这些脏官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相反,历史上也有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良臣直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廉吏,却永远活在民众的口碑之中.清官们“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而名垂史册,照耀着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这就是一种廉洁自觉.它不仅体现在官场,而且深深扎根于民间.多少书香人家甚至底层百姓的家训族规,都书写着一个“廉”字,告诫子孙不可与贪字沾染,后代犯罪者可开除族籍,不许入祠堂,不是贤子孙.这不仅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压力,也是一股强大的廉洁自觉意识.

在儒家传统中,还有一个词将廉洁自觉化为一种功夫,这就是“慎独”.《大学》是这样解释“慎独”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通俗理解便是,一个人独处之际,要有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做个意念诚实之人,不管是群居之中,还是独处之时,都不会自欺.即便是独处时,也会想象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会人前人后两个样.“慎独”这门功夫,切中了社会普遍的从众心理,就是在没有直接强制的要求或压力下,个人依从于群体的行为表现.人人皆醉,不能唯我独醒;多人腐败,不能唯我独廉;你贪我也贪,不贪白不贪.这种从众心理正是官员腐败的直接动因,是一种可怕的社会心理泥潭.“慎独”二字正好把官员从这种社会心理泥潭中拔了出来.

宋代一位长期担任基层官员的理学家周敦颐,更是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爱莲精神大力张扬出来,将中华文化“去污自洁”的免疫自觉刻在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如周敦颐者,既不是达官显贵,又不是功臣名将,但是却能在死后不久,被朝廷配享孔庙,享受世代祭祀,极大地张扬了民族文化中的廉洁自觉精神.

志在天下,敢于担当的廉洁自信

如果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的话,那么,廉洁自信则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土壤.正如腐败土壤中绝对培养不出文化自信一样,只有廉洁才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光彩、给人信心.

廉洁自信是对廉洁这一社会价值观的自信和力行,来自去污自洁、免于腐败的廉洁自觉,夯实了廉洁文化的深厚根基,转而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庄子说:以天下为笼,则雀无所逃.一个人若胸怀天下,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培养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担当之志.屈原说:“定心广志,何所畏惧?”胡安国说:“有志于为学者,当以圣人为则;有志于从政者,当以宰相自期.降此,不足道也.”王夫之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志而已矣!”其将人和禽兽的差别归诸“志”,从而开启“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别样人生.魏源说:“功名待寄凌云阁,忧乐常存报国心.”曾国藩说:“大丈夫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左宗棠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而已,上述人物无不将毕生精力付诸他们的天下之志,为历史树起了一片廉洁碑林.一个人志在天下,自然就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志在天下,方有担当意识;志在天下,方才无畏无惧;志在天下,方有伟大人格.可以说,天下情结,是历史上志士仁人成功的命门;天下情怀,是中国廉官文化最具特色的传统.这是何等的廉洁自信!志是信念,是信仰,是力量.志在天下,就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敢于舍弃个人私利,不惧腐败势力,以一种家国情怀担当起嫉贪如仇的赤子报国精神.

以湖南为例,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今天,涌现出无数以求道为人生最大奋斗目标的清廉人物,为中国区域文化版图中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从“做官以不要钱为本”的曾国藩,到“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有古名臣风”的刘坤一,上百个湘籍督抚、统兵大员贯穿晚清最后几十年,形成了一道湖湘味浓厚的廉官人才群体风景.

从廉洁自觉到廉洁自信,正是廉洁文化传统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强力支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深刻认识廉洁的人生价值,对廉洁保持高度自信,以廉安身,以廉立命的处世风格,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更让后来人看到廉洁的榜样力量,确立起廉洁自信,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腐败分子.

先忧后乐,艰苦朴素的廉洁自律

忧患意识本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传统,其发展到宋朝时则凝结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价值.北宋文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一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二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种是“以物喜”“以己悲”,是以个人得失为中心的;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天下忧乐为前提的.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忧乐观.

而先忧后乐,就是要求从政为官者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人事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政治的时候,就为领导而忧虑,惟恐领导有险失.进退,是个人的事;宠辱,是一时的事.要以忧为主,以乐为次;以忧为先,以乐为后.忧起着引导和主导的作用,时刻牢记“乐不忘忧”这一根本原则,否则就会陷入“乐极生悲”.

后人对先忧后乐精神有着高度认同,苏东坡称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欤.”宋代状元王十朋写诗称:“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明成化年间岳州知府李镜,面对岳州水灾灾民唱道:“先忧范相遗文在,载读宁无愧此身!”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登岳阳楼写下“希文忧乐意,怀抱继前贤”.曾国藩则写了一副有名的“八字联”作为座右铭:“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 

中国法学先驱、国学大师陈尔锡登岳阳楼则写下“眼前忧乐还吾辈,天下安危视此楼”;两登此楼,他对蔡和森说:“这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刘少奇在《论员的修养》一书中,将“先忧后乐”列为人的修养准则;则将“先忧后乐”列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美德之一.

正是先忧后乐这一文化美德,使得清俭自持、艰苦朴素的廉洁自律品质成为历史的主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他们深深懂得廉洁对于执行力、战斗力的重要性.只有立定不要钱、不怕死的志向,才能组织起一支真正有执行力、战斗力的队伍.历史上从来不乏拒绝富贵奢华的经典例子,而中华文化正是从自律走向自强,尽管其中有过曲折,有过教训,但这一历史规律从来没有中断过.

(作者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

廉洁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廉洁教育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该文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廉洁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廉洁文化和传统廉洁文化和自信相关廉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