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育方面论文范文集 跟时间辩证法与其教育意蕴新探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31

《时间辩证法与其教育意蕴新探》

本文是关于教育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跟辩证法和时间辩证法和意蕴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江洪明

(河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摘 要: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后发性形态和具体性形态,时间辩证法是思维对于时间的一种独特的把握方式,是研究事物发展的时间过程及其内在要素的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体系,由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等构成.开展时间辩证法及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克服辩证法研究的经院主义倾向,消解时间问题上“哲学的贫困”,批判时间机械论和时间非决定论,扬弃当前愈演愈烈的时间异化现象,还有助于凸显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优化人们精神性用时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时间效益和教育时间自由度,促进教育革新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关键词:时间学;时间辩证法;教育;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4-0075-05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时间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15DKS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洪明(1966-),男,广西陆川人,法学硕士,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即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时间问题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并逐步被推到了思想理论的前沿,相关研究在不断升温.然而,时间辩证法研究总体上仍处于沉寂静谧或隔靴搔痒状态,成果犹如凤毛麟角,拓展空间很大.时间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的时间过程及其内在要素的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后发性形态和具体性形态.其主要内容由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构成.时间辩证法概念的重拾、内涵阐述、应用探究以及时间论研究范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时间作为重要的辩证思维形式和建构力量,从时间内在的辨证运动出发,考察不同阶段内部的对立统一以及不同阶段相互转化中的辨证过程,开展时间辩证法及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克服辩证法研究的经院主义倾向,消解时间问题上“哲学的贫困”,批判时间机械论和时间非决定论,扬弃当前愈演愈烈的时间异化现象,还有助于凸显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优化人们精神性用时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时间效益和教育时间自由度,推动构建教育时间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革新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一、时间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时间联系观和时间发展观是时间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时间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时间联系观.时间系统内部诸要素、时间系统与物、时间与人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时轴、时域、时段、时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作为时间的三种基本形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辩证统一的,三者既对立又统一.首先,三者相互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过去作为曾在的现实,标志着事物逝去的历史;现在作为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未来作为事物的潜在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过去已经过去,指称历史;现在依然现在,指称当下;未来就是未来,指称将来.昨天如水,逝而不返;今天虽在,正在流走;明天在即,来之即逝.其次,三者又相互联结、相互规定、相互包含、交替更迭.时间不断地把现在抛向过去,又将未来接纳到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是相通的.在现在,过去仍有影响,将来已经萌芽.现在是过去和未来联系、过渡的纽带和桥梁,现在包含了过去,又孕育着未来,蕴含着未来的征兆;过去昭示现在和未来,现在折射和反映过去,是过去的延伸和拓展,是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现在包含着过去的残片、因素,过去以浓缩、变形、漫画式的形式或萎缩了、发展了的各种状态包含在现实中;现在又是未来的起点、基础和根据,现在以萌芽或胚胎的形式包含未来;未来是对现在的反映,是现在的否定、超越和发展,未来主导和统摄现在,是明天的现实.对未来的构想和向往即理想,能够对现实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和冲击.未来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在,现在是充分展开并已经实现了的过去的未来.现在又包含着未来,潜蕴着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不能离开未来,未来不能离开现在,未来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始终是现在、未来相互转化的过程,即在现在中不断产生出未来,而未来又不断变为现在的过程.任何现在都在不断地走向未来.这一原理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方法论意义:一是教育要紧紧抓住今天,好好把握现在,力争精进.要在吸取古希腊神话中的雅努斯(Janus)双面神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精华基础上,关注当下,揆诸现实.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过去,要认真总结;现在,要好好把握;未来,要永远憧憬.成就今日的是昨日,创造明天的是今天.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何其多,今日之日须臾期,“今日”的价值,远胜于“昨日”和“明日”.毕竟,“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时间就像一张网,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未来美不美,取决于你现在拼不拼.正确的时间态度是用今天的拼搏定义明天,用现在的奋斗书写未来.二是教育要认真盘点过去,积极变革现在,乐观面向未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要全面把握过去、现在、未来一体化的时间逻辑,协调统筹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历史的传承性和厚重感、现实的批判性和获得感、引领性和未来感,切忌对过去念念不忘、对现在闷闷不乐、对未来忐忑不安.要在扬弃印度哲学中竖三世佛或曰三时佛的宗教色彩的同时,吸取其过去不可回归、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期许的思想精华,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时间隔离性思维,即时间与时间之间互不渗透,过去、现在、未来互不相关的思维,是形而上学的思维,必须摒弃;应全面把握时间历史发展脉络,增强过去、现在、将来的一体贯通性、系统性,消解片段化、零碎化和以一时概永久的倾向.三是教育要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同时,还要注重短时段的“微观叙事”,关照教育的日常生活.在有选择地借鉴法国年鉴学派代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当前教育改革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文化历史背景,深刻理解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剑”慢慢来的功夫;吸取年鉴学派倡导的“微观叙事”理论的精华,既要聚焦精英人物的思想精髓,又要留意普罗大众的所急所忧、所思所想、所期所盼,还要关注教育的日常生活.

2.时间发展观.时间过程的各个时段和各种时间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孙子兵法》云:“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意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没有常胜;春夏秋冬四时都要变化,不是总停在某个季度;日光照射有直射(即“短”)和斜射(即“长”);月亮有时不能被看到,有时能看到.一切皆变,唯变不变,时间亦然,过去已去,现在即逝,未来正来.统摄万物的时间不是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川流不息的.现在不是固定的现在,现在的东西不断地变成过去;过去不是固定的过去,过去的东西也不断地变成更古老的过去;未来不是固定的未来,未来的不断向现在走来.时间的具体特性因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这已被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所证实.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是由各个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的事物构成的,宇宙中的一切终将被无始无终、无情无义的时间碾碎,世界万物都是在时间的变化发展中运动前进的.上述原理的教育方法论意义:一是要加强科学时间观教育,不断刷新时间观.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适应和引领时展变化,勇于自我革新时间观.月异而岁新,时移而境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动,人类经济发展的时间方式也在发展变化.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经济发展的时间方式也发生了从物质性时间方式为主导到以精神性时间方式为主导的革命.在体力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时间过程主要是物质性的时间过程,人们所改造的自然物质本身的时间方式是人们经济生产时间的重要尺度,支配着人们的生产时间过程.在智力经济时代,经济生产的时间方式则是精神的时间过程占主导,物质的时间过程或者被超越,或从根本上被纳入到了精神的时间过程.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生产者的工具,其自身的物质性时间过程都不再具有支配性地位,而是以生产者的精神时间过程为转移.精神性时间主导着经济活动过程,打破或超越生存所必需的必要时间和剩余自由时间的界限,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以人们思想与行为为基本范畴的德育就不能不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性时间意识和时间行为,应当把优化人们精神性用时方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教育要因时而变和趋时更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教育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敢于与旧的陈腐观念体制做法决裂,革故鼎新,精进臻善,而不能身体进了新时代,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英国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创立的过程论认为,过程承继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这种新质的形成,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超越过去,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它总是面向未来的.“不日新者必日退.”教育要摒弃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刻舟求剑思想,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上,抢抓机遇,夺占先机,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大力培养新时代的弄潮儿、合格答卷人和可靠接班人.在加强教育预先研究和探索,增强教育的前瞻性引领功能的同时,还要自觉应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等“三喻文化”理论,推动后喻和前喻、同喻三种教育模式的融合与共存,深入开展新生代研究尤其是青少年“边际人”的二元性特征研究,觅到合乎新时展要求和新生代个性特点的钥匙,开启新生代心灵之门,冲破代际隔阂和壁垒,促进代际和谐共生.此外,还要敢于颠覆陈旧观念,革除过时体制做法,克服教材使用上存在的总是“由七八十岁的人审定、六七十岁的人编写、三四十岁的人讲授、二十岁左右的学生学习”的几十年固定不变的一贯制和用70后的思维去指挥80后去管理90后的管理模式弊端.

二、时间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时间对立统一规律.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到时”,是诸多对立面的对立统一.譬如,从时间系统结构层次及其构成要素看,有时点与时线、时间长与短、短暂与永恒、持续性与间断性、绵延与中断、先与后、顺序性与超越性、时间形式与时间内容、时间本质与时间现象等的对立统一;从时间的性质和属性来看,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模糊与精确、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未来可能性、快与慢、疏与密、紧张与舒缓、顺时与逆时、秩序性与流变性、独立性与依附性、外显性与内隐性、线性与循环、前进性与周期性等的对立统一;从时间形态和类型来看,有昔时、现时、来时的对立统一,有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整体时间与局部时间、名义时间与实际时间、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主体性时间与客体性时间、体验时间与标度时间、有序时间与无序时间、必然性时机与偶然性时机、同时与异时、即时与延时、正时与么时等的对立统一;从时间功能看,有效与无效、公正与偏私、积极时间与消极时间、成全与破坏等的对立统一,等等.

时间对立统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方法论意义:一是教育要坚持把握时代的共性与时代的差异性、受教者的年龄特征与时间个性特点、用时的两点论与用时的重点论的统一,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和谐时间、绿色时间理念,以增强教育的时代紧迫感和时代同步性、针对性和有限性.二是教育要科学把握和应用代际和谐思维、求同存异思维和聚同化异思维、同时异时相辅思维.蔡元培说:“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快乐和烦恼,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快乐和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只有应时而教,在各个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方法,遴选不同的切入点、突破口、着力点、着眼点,方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社会改革转型、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边际人.所谓边际人就是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指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的、具有中间性和边际性特征的人们,包括历时性边际人(过渡人)和共时性边际人(边缘人).三是加快推进异时性的个体化教育.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既要彰显其社会价值,同时又要推进个体化教育,以现实个体的人作为逻辑起点与价值主体,促进规模生产般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转变到因人而异、量身的教育方式,居高临下的理论权威独白转变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平等对话,片面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转变到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2.时间质量互变规律.时间的变化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时间间断性和连续性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包含、互相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时间的“量”都包含着一个一个的单位(如世纪、年代、年、月、旬、日、时、分、秒、毫秒、微秒、纳秒、皮秒等),这是“量”的间断性.同时,这些时间单位又必然联系在一起,构成同一时间的“量”,这是时间“量”的连续性.时间间断性表示时间的组成成分是相对独立的、有差异的、不连续的.时间连续性指时间的整体联系性,表明时间的组成成分和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间断性和连续性是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存在于事物的所有领域,而且贯彻于一切事物的时间持续过程之中.间断性以连续性为前提和条件,是对于不间断的整体的分化、分割;连续性以间断性为基础,连续的整体是由间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结形成的有机体.

上述原理要求教育要坚持断续相倚理念,遵循时中原则.具体而言,一要在开展连续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实施非连续性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非连续性教育事件具有教育意义,主张应用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二要紧紧把握教育关键期.儿童身心发展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教育应从零岁开始.儿童的成长关键期是由出生后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构成的,应该抓住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假如错过了关键期,过后再学习这些技能,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三要坚持渐修与顿悟的统一.《楞严经》曰:“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偈神季》亦云:“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人生在世,穿梭于世事混沌之中,犹如行走在黄沙中,难免尘埃沾身.渐修是修身养性的必要方法.作为外部力量,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路径,是慢的事业,像农业而不像工业,浮躁不得,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无道理.“渐修”是理性的长期训练和量的积累,“顿悟”是感性的瞬间感悟和质的跃升.成长和成熟的区别大概在于成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成熟往往只需要短暂一瞬间.有了脚踏实地的现在,才会有触手可及的未来.积淀越是深厚,爆发力就越强.要有锲而不舍的笃定和执着,不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以不懈的量的积累促成教育的脱胎换骨和质的飞跃.正所谓“在暗处执着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你现在所做出的每一份努力,时光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另一种美好的形式回馈于你”.四要敬终如始.要直面教育倦怠和效率递减现象,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始终保持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蓬勃朝气、青春热血和勃勃雄心,以“行百里者半九十”执着的敬业态度去教书育人,力求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切忌畏首畏尾、虎头蛇尾、功亏一篑.

3.时间否定之否定规律.时间的变化发展是周期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时间的三个向度,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辩证统一的.现在作为对过去的否定而存在,而将来的出现又是对现在的否定,所以三者是处于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之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离开任何一点谈时间都没有意义,所以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考量,才能全面理解时间的本质.周期是时间循环的数值结果,是完成一次完整的自转所费的时间.

从自然界运动变化到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再到人的思维运动,从国家政治生活发展到网络舆情变化,再到教育工作发展及教育者和受教者生理和心理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周而复始变化的时间周期性.这一规律的教育意义:一是要扬弃科学思维范式和超世思维范式,科学把握和应用周期演进思维和人类学立体时间思维,在教育中力促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逐步实现从自然时间到机械时间再到数字化时间(或曰虚拟时间、绿色时间、和谐时间、有机时间、全球时间)的转变,从循环时间到线性时间再到立体时间的发展,从眼光向后的复古主义到积极变革的现实主义再到关注未来的全球主义的跃升,从本体论思维范式到认识论思维范式再到人类学思维范式的飞跃.二是牢固树立和践行强国一代可信、可爱、可贵、可为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对象从救国一代、建国一代、富国一代到强国一代的历史性飞跃,要求教育者必须顺应时展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以及新生代的年龄特征和内在期盼,更新教育方式方法,琢磨学生口味,变换形式满足学生好奇心,彰显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愉悦感和获得感.要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前进上升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三是要注意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正确认识人生历程是一个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每个人都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并且要善于走曲折的路.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直道也有弯路,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青年多经历一点摔打、磨炼、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就如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一文结尾所言:“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没有这一成长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要教育新生代能吃苦、多奉献,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克服“佛系青年”看淡一切、无欲无求、得过且过、消极避世、无所作为的倾向.

三、结语

恩格斯说过:“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的名言“照辩证法办事”,曾被多次赞赏和引述.以不崇拜任何东西为根本特征、以批判和革命为本质的辩证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时间辩证法也是如此.时间辩证法的强调提出,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时间性质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现代科技的迅疾锐变及其给时代格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而引发的思考.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性,时间比一切时间里的事物都长久.时间是人的生命的客观尺度,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是透视历史现象的重要利器,是解析教育现实的一把锁钥.伴随着人类社会从以天为计时单位的报纸时代到以小时为计时单位的电视时代,再到以秒为计时单位的新媒体时代的变迁更迭,时间对社会发展和教育革新的强大影响力和颠覆力呈现出由遮蔽到澄明的发展态势.时间是最伟大的革命家.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人就可以改变一切.可以预见,时间辩证法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时态的转换而改变既有形式,获得崭新的形式,并以魔法般的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内涵还将随着时间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哲学与科学的有效对话成果的日益丰硕而不断拓展升华.时间辩证法的教育意蕴亦将不断显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250.

[2]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4.

[3]金哲,陈燮君.时间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5]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黎峰】

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上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经典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辩证法和时间辩证法和意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