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诗文相关论文范本 与关注背景,细读诗文诗歌阅读的一种技巧有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文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2

《关注背景,细读诗文诗歌阅读的一种技巧》

本文是诗文相关论文范文和细读和诗歌和诗文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诗歌阅读是许多学生的心头之痛.在备考实践中,从诗歌注释及作者出发,了解乃至弄懂诗歌背景,弄清楚诗文产生缘由、作者当时处境、诗文中所涉作者眼前不见之物,对于快速把握诗歌内容主旨、作者情感态度,不失为一种简便而重要的方法.

下面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手,做简单的分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在人教课标版必修四37页编者提供了一条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 1082)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在理解这首词之前,需要对这首词相关的两个知识点进行研读.一个是词前的小序,一个就是这条注释.

先看小序.小序里面说到了时间,地点,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有同伴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值得关注的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两个句子.中途遇雨,雨具先去,被雨水浇淋,正常情况下当然是狼狈不堪,但作者却“独不觉”,这就让人心生好奇,为什么他会不畏惧风雨?这个疑点先存起来.

接下来看注释.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黄州.我们知道,黄州是苏轼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地方,正是在这个地方,他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完成了由先前的锋芒毕露到旷达淡然的转变.元丰二年,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大灾年.这一年,诞生了一个让后世耳熟的词语: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残酷的政治风雨.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和政治的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就会明白小序中苏轼为何说“余独不觉”.自然的风雨引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他以此悟到了某些人生的道理,“故作此”o

在了解了这些大环境的前提下,再来看这首词,里面的内容就较为容易理解了.

下阕写了自然的变换,也写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刚刚还是雨水“穿林打叶”,“料峭春风”“微冷”,转眼间,就成了“斜照”“相迎”o政坛风云的转变和自然的快速变化何其相似.面对政坛和自然的风雨,作者却淡淡地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仕途的起伏跌宕,看惯了官场的党派倾轧.此时的苏轼进入到了一种超然物外、宠辱偕忘的旷达、淡然的境界之中了.

全词巧妙地把自然风雨和政治风雨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洒脱的人生态度,给人 以丰富的联想,让人回味不尽.

在诗文阅读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分析诗文注释,了解诗文背景,结合平时相关积累,先对作品内容和情感进行大致的判断,然后再结合作品进行验证性分析.

【新题演练】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我们可以从注释人手.三条注释,第一条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第二条告诉我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条对词作中的地名进行了注解o可以说,这三条注释对理解词作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结合基本的历史学知识:南宋是一个偏安的半壁王朝,许多爱国志士不满偏安一隅的局面,志在恢复,但往往受到打压,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综合以上信息,对作品内容进行大致推断,可以得出如下推断:词作内容和收复失地有关,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铭记耻辱,抒发爱国情感.

接下来我们从题目开始,重新读词,分析词作内容,印证所做推断.

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天气及环境.上阕首句点题,“雪漫漫”对应题目“大雪”,实写眼前之景,第二句遥想北方,虚写“易水寒”,寒的不仅是天,还有内心.接下来说远望三关,“断肠山外山”.“山外山”,连绵不断,意指北方的大片国土.“断肠”,极度伤心,为什么?结合注释①、③,这三个重要的关隘连同大片的国土如今已经沦落敌手,遥想百姓被金兵铁蹄践踏,怎不伤心.到此,痛悼亡国、思恋故土之情已经抒发了出来.

下阕首先列出两种不可能的自然现象“天老海翻”,作者说,即便天老海翻,“此恨”也难以消除.这个恨,就是亡国辱君之恨,就是国土沦陷、百姓惨遭蹂躏之恨.最后两句很有意味.“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只是常常听到朝廷派遣使者到金廷询问被俘皇帝的安危,但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被迎回呢?国君被掳受辱,继位者应该卧薪尝胆,一雪前耻,但如今仅仅是派遣使者问问安危.这是示好,不愿交战的做法,反映出当时的对敌政策.这让力主恢复的作者情何以堪!这里面,隐约透露的有作者的壮志难酬,抱负难申,一腔愤懑不平.

从词来看,作者的情感有如下几点:思恋故土,渴盼收复;国破家亡,渴求雪耻;心系国君,忠君爱国;满腔愤懑,壮志难酬.

回看前面根据注释及历史背景所做的大致推断,一些要点得到了印证.这说明,在对注释的分析研读基础之上对作品内容情感的分析把握是大致正确的.

注释和背景与作品需要相互印证,单纯地看重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有学生喜欢直接就作品分析,深挖作品,结果牵强附会,得到一些无中生有的结论;或脱离作品内容,刻意拔高情感主旨.这些,大多是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的原因.

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无论是总结规律,读背常见意象内涵、答题技巧,还是细绎文理,对作品进行逐句深入解读,对作品产生缘由的认识都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在古诗文学习方面,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打通文史哲,综合文科知识作为背景,为古诗文服务.

(编辑:于智博)

诗文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诗文专业范文可作为细读和诗歌和诗文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