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事件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网络舆件中网民的心理演变机制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为例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事件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02

《网络舆件中网民的心理演变机制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为例》

该文是事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红黄蓝和舆情和网络舆情事件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件影响逐渐扩大,动辄产生现象级的舆情话题.相较之下,网络事件参与门槛低、投入精力少,存在大量围观狂欢的离场介入者,这些离场介入的社交网络用户成分复杂、志趣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群体心理特征.笔者试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舆件中网民群体的心理变化,窥探网络舆件中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心理特征,从而为后续的舆情应对处置与引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舆件 网民 心理演变 红黄蓝幼儿园

2017年11月,“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尚未完全在公众的视野中消退时,11月22日,网络上出现“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被曝出虐童”的一则消息,一时间引爆网络空间.据艾媒大数据舆情管控系统数据显示,自11月23日15时事件开始发酵,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舆情热度迅速攀升,截至11月24日13时,热度指数达25020(见图1).在事件发生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北京朝阳警方在微博中发布了“红黄蓝虐童”事件情况通报,通报中指出未发现有人对红黄蓝幼儿园中儿童实施侵害,而网络上大量传播的幼儿园存在“群体幼童”等内容,系谣言.随后,舆情逐渐平复.

一、网民的心理演变

在网络事件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呈现的心理演变也不一样,多种不同的群体心理交织,在多元的群体心理机制下推动群体事件扩大化.但是无论发生怎样的心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助推话题的热度,推动舆情发生转化.

教育连接千家万户,同时幼儿教育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一旦网络空间中出现有关幼儿的信息,极易引起网民群体对事件的关注,当“虐童、针刺”等字眼出现在网民眼中,直接刺激网民的情感“痛点”,网民不断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炒热话题,将事件逐渐推向,加速话题发酵,引爆网络空间.1.家长群体:相对剥夺感与群体极化.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常见的群体心理,指的是群体成员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参照物相比较进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受,这种感受会产生愤怒、怨恨或不满等消极情绪.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中,家长群体因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小孩在幼儿园生活的全部情况,无法体验幼儿园的具体管理和教育方式,所以在最初的想象预设中,家长群体自动把自己归类到相对于幼儿园而言的“弱势群体”.当出现家长群体无法了解事情的全貌,或者说自己在事件面前显得“无力”时,就会产生怨恨、不满的情绪,一旦这种情绪与自己的小孩因为幼儿园而受伤的爱惜之情相碰撞时,家长群体对幼儿园的不满就会被无限放大,认为自己现在的认知就是事实,却忽视了“耳听为虚”.这样,在事件最初,被代入感影响的家长群体产生共鸣,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链接,扩大事件的影响,逐步将话题推向.

群体极化指身处群体中的成员在群体讨论或群体行为中更倾向于使初始观点得到加强.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凯斯·桑斯坦教授认为“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的匿名性和碎片化信息使得群体极化发生的概率性增强.在网络空间突然曝出幼儿园存在虐童的行为时,家长群体呈现的不满、愤恨是事件最初的观点,而并没有去关注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随后,随着事件不停地加入新的内容,家长群体的群体性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进一步的极化.

2.围观群体:看客心理.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推动事件的发展,大批的围观群体进入事件中,成为舆情升温的助推者.这些围观群众在本次事件中以看客的心理充当离场介入者,他们既没有家长群体的“被剥夺感”,也没有任何的利益诉求,纯粹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他们不在事件中发表任何带有感彩的评论,他们或是随手转发与事件相关的内容链接,或是在一旁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浏览信息,只是增加某一篇帖文的阅读量,仅仅只是事件的看客、旁观者、路人等.

3.媒体群体:借势逐利心理.在信息流瀑影响下,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化、碎片化,受众难以在信息洪流中攫取大量个体信息,往往会直接关注热点话题,参与到热点话题的议论中.一些媒体、自媒体公众号为了制造“眼球经济”效应,迎合网民群体的注意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热点搏出位,赚眼球,吸引网民关注,从而为自身带来流量效益.在幼儿园事件发生后,不少媒体利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转发有关事件的内容,或者直接以图片和视频等醒目的方式转发链接,传播和放大社会公众的焦虑感,原本需要还原事实真相的严肃新闻报道,结果却成为部分自媒体宣泄情感的窗口,以此达到吸引网民关注、赚取流量的目的.

4.综合心理机制: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从众心理是件参与者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心理机制,在从众心理的引导下,部分参与者不需要明确的参与动机,只需情绪宣泄或从众表达即可.在本次事件中,最开始的围观群众只是围观,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加入了“群体幼童”等新的话题点后,让部分摇摆的围观群体加入到家长群体中,并与他们呈现出一致的情绪,推动事件不断热化.

二、网民的心理机制

虽然网络舆件涉及的群体心理特征不一样,但也存在交织的统一心理机制,无论是看客心理还是从众心理,在网络舆件中都十分常见且影响甚远,而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群体心理演变机制.

1.“沉默的螺旋”:言论单一更易出现群体极化.群体意见表达之际,群体成员迫于群体压力或担心被群体孤立,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优势意见大声疾呼,而劣势意见选择沉默.按照以往的惯有态势,当网络空间出现关于幼儿园负面信息的时候,家长群体一开始是直接指责幼儿园,将责任不假思索地判定给幼儿园,一些媒体也顺势而为,对出现的信息不加辨识,或者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报道.因此对幼儿园不满的情绪和言论开始广泛扩散,并渐渐地形成优势意见,最终导致机构介入调查.

言论单一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没有充分的意见交换,单一情绪感染群体极易形成偏激言论或行为.在事件最初,家长群体的愤怒、不满的言论及情绪被夸大传播,群体甚至出现了极端行为的心理期待,进而出现了幼儿园存在“群体幼童”的谣言.

2.“娱乐至死”:狂欢无度.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电视时代的娱乐化倾向进行了大力批判,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至死”态势依然存在于新媒体中,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后真相时代,信息实时传播,在信息洪流中人们来不及理性思考事实本身,往往被情绪左右,一些非理性行为就会出现.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出现之后,网民依旧会以惯有的狂欢心态参与其中,以事不关己的看客身份,“纵容”事件恶性扩散,导致舆情一发不可收拾.

三、结语

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有图有真相”依旧是受到认可的.当网民看到视频,更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内容,却忽略镜头之外的内容,忘记视频可以剪辑,可以掐头去尾,断章取义.随后,网络空间信息庞杂,表达自由,缺少审核等特点更容易使网民陷入情绪化和极端化表达带来的眼球效应和快感中,往往忽视了事件原本的面貌.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地,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网络空间,公众的需求与关注不仅仅局限于满足需求理论中最基础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幸福感的获得.当幼儿园毫无还击能力的幼童遭到侵害时,瞬间就破坏了公众最基础的情感需要,刺痛了公众的情感“痛点”.

因此,在处置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舆件时,更多的时候,更需要注重网民群体的心理变化,找到公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关注点,及时引导网民意见的表达,适时利用机构发布权威声音,减少因“沉默的螺旋”而引起的言论单一化,进而减小出现群体极化的可能性.同样地,对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时发声,适时公布事件真相,避免“后真相”造成的影响,打破谣言,畅通与公众交流的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声音.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事件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抄袭事件

上文评论: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红黄蓝和舆情和网络舆情事件方面的事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事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