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养老模式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和玉树藏族牧民居家养老模式相关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养老模式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5

《玉树藏族牧民居家养老模式》

本文是养老模式论文范本和居家养老和藏族和玉树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玉树藏族牧民居家养老模式

巴丁文毛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以及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藏区牧民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我国藏族受藏传佛教及历史上部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养老方面有很多可借鉴的传统做法.总结、探讨这些做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所倡导的要关注现实问题的精神.

关键词 藏族牧民;居家;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1-131-03

1

玉树藏族牧民居家养老简介

   

玉树属于牧区,对牧区养老模式内容的研究近年来也比较多,最典型的是祁恒裙,他们从计划生育与家庭养老关系的角度出发,他认为由于民族地区的客观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很难有效实施,因此导致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而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其它地区则表现为较为缓慢,所以代际转嫁与老龄化形成鲜明对立.

近年来,藏区牧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在牧区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牧区的老人较多,同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老人独居,生活上无人照料.所有这些使藏族牧民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 随着牧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等种种原因,老龄人口以较快速度增长,一方面,这将直接影响社会供养系数上升、社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多种原因,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处理不好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家庭和睦,甚至地区的社会和谐.特别是民族地区,只有妥善处理涉及老年群体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和各种矛盾,保障合法权益,才能保持家庭和睦,社会有序,民族团结,顺及国家的安定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牧民养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玉树藏族牧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趋势越加明显,再加上我国国情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形势比较严峻.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1 242 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65岁及65 岁以上人口13 755 万人,占10.1 %,首次突破10 %,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2014年底内地总人口为13.782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749.16 万人,占总人口的54.77 %.年出生人口1 687 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数977 万人,死亡率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数为2.98 亿,其中2.53 亿是流动人口.中国已进入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3

玉树藏族牧民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3.1 受宗教传统观念的制约

牧区几乎都属于全民信教,因此从宗教的角度出发,牧区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牧区老年人认为,子女有责任和以务赡养老人.在传统的观念中,居家养老才是一个完整家庭的表现形式.因此,对被送到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企业养老的老年人从心里上认为这是子女对自己的不孝顺,从而表现出排斥的一种现象.牧区的老年人认为,只有居家养老才能安度晚年,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民间养老、社区养老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节益减少,只是偶尔通过庙会集合,邻里之间沟通交流很少.由于分散的居住特点,交往频率低,沟通交流次数,因此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3.2 牧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低

由于牧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牧区的老年人,无固定的经济来源.只能通过子女的经济收入来源维持生计.目前享受低保的额度与生活成本支出不成正比.因此,老年人的生活来源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救助,以及不断完善牧区老年人的养老制度.牧区主要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生活点.加之由于玉树处于高海拔地区,牧区的老年人受高原环境的影响,身体机能退化速度比较快,老龄化加剧.受统观念的影响,牧区的老年人基本都没有存钱的意识,除了保证正常家庭生活消费还将一部分捐给寺院.种种以上的原因,牧区老年人陷入生活困境.传统方式的养老主要是以居家养老.牧区老年人养老的生活来源于子女,由于子女没有稳定的职业,因此,牧区老年人生活来源也不稳定.

3.3 牧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牧区养老保障制度法律条文不健全,以至于我国牧区的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繁多.牧区的养老保障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对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牧区老年人对养老保障制度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参保率也及其的低.主要原因在于,在偏远地区信息的传播速度慢,传播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受语言的阻碍,牧区的老年人主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交流上出现一定的障碍,对于利用文字的传播方式也在牧区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由于大多数牧区的老年人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几乎看不懂,牧区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制度了解不深入,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导致参保率偏低.民族地区政府的确实必要的资金投入,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一部分老年人享受不了保障体系.

(2)处于贫困地区牧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比较困难.国家提供的老年人保障制度保障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覆盖范围狭窄,整体的参保比率低.牧区老年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子女的经济收入生活,牧区老年人贫困率高.目前牧区享受低保政策的人不是很多,需要通过社会的救助、政府部门的补贴.通过调研数据得到的数据,只有55 %的老年人参与养老保险,其中,在缴纳的保障金里是最低层次100 元,对于在事业单位上班的牧民,会有单位承担.整个发展趋势,牧区老年人参保率低.

4

玉树牧民居家养老解决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牧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牧区当地政府要寻找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加大对牧区养老工作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对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牧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养老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对基层和牧区养老服务的支鼓励开展“一助一、一助多”结对帮扶活动.

在政策上的加强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在民族地区,在牧区,使牧民对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提高知晓率.完善养老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由于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起步较晚,正在探索阶段,法律支撑政策尚未建立,基层干部的话语本身就说服力弱,结果就导致了绝大部分牧民对养老保障政策的不信任和猜疑.在经济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牧民们不会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入到一种不确定性的保障政策中,这就消减了牧民的保险念头,因此,加快完善牧区新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依据是十分迫切的.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并对牧区养老保险的价值采取相应的措施.

牧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参与率低,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信任与养老保险费的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在基金的安全和增值问题给牧民足够的信心,才能促进养老保障制度在牧区的健康运行,提高牧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实现基金的安全和增值,必须对基金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重新整合,提供有效性和风险防控意识.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牧区的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农村养老的最基本方式.牧区倡导尊老养老的光荣传统,为提供老人的生活水平,让需要赡养老人与子女签订协议,督促年轻人服务老人的质量,必要时辅以法律手段来提高家庭养老的水平.一是积极完善家庭养老服务.以家庭服务为主,各类社会服务(如社区、家政服务机构、敬老院等)为辅,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精神慰藉、休闲生活等服务.二是加大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和引入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基本上满足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要求的体系.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梯队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对各类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确保持证上岗.

4.2 改变传统观念、发展多种养老模式

牧区养老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结构,依赖程度比较高.我国养老体系的发展相对起步晚,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无论在情感、人文关怀,还是生活照料,都无法代替以血缘为纽带的居家养老模式.多年来,我国一直重视青少年对老年人的“敬老”和“养老”的思想教育.虽然这种积极的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赡养责任的履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这种单向的教育理念也无形中强化了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对子女的照顾和赡养的期望值,同时,淡化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或参与到社会养老的意识.养老是每个家庭的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当没有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时,老人应该如何面对,所以现代家庭中的老年人应该转变观念,走出“孝”的传统道德观念,跨越家庭养老的局限性,建立一种“独立养老”的自我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老龄化社会对个人养老的挑战[5].所谓的独立养老,即不依赖子女的支持,独立自主,辅以外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机构、社会福利、养老模式等).这种独立模式,不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更多地从护理老人以及精神慰藉方面来说,老人也应具有独立意识,有相应的准备,从而形成新的养老观.事实上,对于当代家庭中的老年人来说,将“依附型养老”改为“独立型养老”是解决当代家庭养老困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现实国情的必然趋势.

4.3 提高牧区老年人的自我生活能力

牧区老年人无论是经济、生活抑或者情感的需要,可以从子女处获得的都非常有限.许多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仅依靠自己不高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有时他们还需要为成年子女的经济生活承担补贴义务.甚至在生活照料方面,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时,并不是过着传统意义上的“享清福”生活,更多的是扮演子女的家政保姆,孙子的保育员等等角色.

因此,独立养老的客观基础实际上已经形成.可以肯定的说,对于养老模式,如果要从目前的依赖型到未来的独立型转变.首先是要改变传统孝道伦理中的“养儿防老”观念,当“养孩子”的目的不再是为自己“养老”时,老年人也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了.从这个理论意义上看,当代老年人应该具备一个全新的认识.例如:父母养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生存能力,避免对孩子的一切需要和人生发展方面进行大包大揽,同时,不要将自己的晚年生活与成年子女的家庭生活进行“捆绑”,经济上不必继续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帮助了.  

参考文献

[1]参见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前2005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4-15.

[2]吴来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推进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方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5.

[3]张方玉,王林.《礼记》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8-12.

[4]内蒙古民政厅农村养老问题课题组.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途径探析——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8):46-51.

[5]科林吉列恩.全球养老保障一改革与发展北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刘从龙.中国农民如何养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8(4):35-36.

养老模式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模式

关于养老的论文

商业模式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该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养老模式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居家养老和藏族和玉树相关养老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