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质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类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质量范文 类别:学术论文 2024-02-05

《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

本文是关于质量类论文怎么写和农业和评估体系研究和培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主线.而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关人才的缺乏.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愈多.1999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注设置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2014年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为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发展培养了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界定和测量?怎样通过评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想得到全社会的认同,需要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研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级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农业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农业硕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领域从最初的4个拓展到现在15个,涉及种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农村发展服务管理三个学科类别.2018年全国共有106所高校招收农业硕士.从招收的角度来看,每年报考的人数都在增加,招生的单位教也在迅速增加,2001年首批招生只有24家,2009年70家,而2018年达到106家.招生领域拓展速度快,领域间冷热不均,招生对象复杂,报考生源毕业于非农林高校非农林学科的人多.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农业硕士培养工作日趋合理,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业硕士包含领域非常广,生源比较复杂,跨专业考生很多,学生基础不一等特点,导致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录取的农业硕士认为学习这个专业比较有前途,但是很多同学对课程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大部分高校农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包含区域发展规划、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数理经济学等比较理论化的课程,课程中的知识点多于理论化,脱离实际,课程实用性不高.

报考前对专业了解不够.通过调查发现,一半的同学在报考前对农业硕士的认识比较模糊,为了逃避工作,选择考研.而农业硕士初试科目中没有数学,对英语的要求也不高,专业课考察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整体难度低于任何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也低于法律硕士等一些专业硕士的初试要求,导致一些想读研又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非常青睐农业硕士.而这种能有机会读研的功利性心态弱化了同学对专业的兴趣,严重影响其培养质量.

实习制度存在缺陷.农业硕士不仅看重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更应该重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都要求农业硕士实习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由于实践基地投入不足,很多同学联系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进行有效的实习.

因为目前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指标体系来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二、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农业硕士培养的质量需要从毕业生个人、用人单位、政府和学校等多个方面共同评价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现有的关于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大都关注学校的条件,如教授数量、科研经费、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这些指标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不够全面.而且农业硕士与普通的硕士研究生在很多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农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农业硕士的特点,确保所选择的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农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如果指标区分过于精细,不仅数据收集和处理比较困难,而且还容易造成评价误差.指标体系也需要比较全面,从横向和纵向等各个方面来考虑,避免出现遗漏比较重要的指标.

从用人单位来看,用人单位评价一个农业硕士是否合格和优秀,主要从岗位胜任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岗位工作完全胜任,是否能够将自己硕士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都能有效地提升工作的效率.

从毕业生个人来看,毕业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毕业生个人的科研成果、就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等都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毕业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主要从导师的素质(学历、职称、责任心)、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度、每月是否有组会、交流的深度等)等方面来衡量.课程满意度主要包括农业硕士期间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前沿性,能否和实际相结合,能否与一些科学研究问题相结合.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指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学校提供的支撑管理服务是否满意,主要包括科研的条件和基础设施,图书馆的藏书,文献的检索传递效率等,学校的食堂宿舍等条件设施和体验等.毕业生个人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各个环节的优良比例,论文发表数量(SCI/EI/核心等检索的比例),专利申请量等.就业情况也是考核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看农业硕士一次性签约率,签约公司与专业的对口度,毕业生第一年和五年后的平均工资水平.

从培养单位学校来看,学校的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也是影响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的评价主要是在硬件条件、规章制度、师资力量、培养过程等方面的评价.培养单位一般都会制定包括培养方案、选课要求、考试和成绩管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学位的申请等相关方面的各类规章制度.重点评价规则制度的完善性和执行情况.在培养过程中,是否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为重要途径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否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实践训练等方法,强化实践环节.能否将专业学位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颁发结合,专业学位教育与职(执)业准入制度有机衔接.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农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能够满足未来国家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的需求.通过评价农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划拨财政经费.因此,政府的评价主要看农业硕士的培养是否服务政府的需求和计划,应该从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专业的就业率、毕业论文的应用性效益性,对实际工作的贡献等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建立农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l.

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首先,各个不同的招生单位在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权,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在入学前就有较大的差异.其次,学生中有全日制生源和非全日制生源,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给老师教学等带来一些问题.再次,大多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在文献查阅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任职资格的人才,将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农民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的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而且从发达国家如英美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来看,注重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特征.如美国的University of Arkansas等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与当地的农场工作人员合作,学习当地的食品网络系统,产品的生产技术等.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培养方案中直接要求有6学分实习环节,在县或州推广办公室等机构进行实习,每实习60小时算l学分.

三、指标说明与权重

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设定.首先,邀请全国有农业推广硕士的单位研究生培养办主任,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专家,部分农业推广硕士指导老师构成评价专家.然后,将构建的指标体系交由专家进行打分,通过每个层级内部指标的两两重要程度比较,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政府、培养单位四个因素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出权重.再次,对二级指标和指标依次进行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对应权重.得到每个指标权重的表格,见表2: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直接获取培养单位的数据来量化,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通常情况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获取相关数据后,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进行评价,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乘以对应的权重后进行累加即可得到指标值.

四、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

培养主体和培养对象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需要从培养主体导师和学校的角度,以及培养对象硕士生的角度来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加强导师的考核和学校的经费等投入,另一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激励.

控制招生人数,优化生源结构.农业专业硕士近年来的招生规模一直在增加,但是资金投入并没有同比例上升,学校里的导师数量也没有大量增加.地方院校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较少,因此在招生人数上必须要符合自身的教学资源,保证每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关注,培养的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农业硕士的培养要融人到地方农业发展中,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地方区域的发展结构来分配各个不同专业领域的生源结构.在面试环节,要关注考生是否对农业有足够的兴趣,是否有成为一名农业科技推广者昀意愿,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提早控制学生质量.

加强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导师不应该实行终身制,而是五年一个任期,在每一个任期范围内都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遴选导师时,要求导师应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有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更多的深入农业发展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实行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每位导师分工合作,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校外导师不能仅仅是挂名导师,学校通过学生对校外导师的评价进行审查和管理,鼓励校外导师给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

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农业硕士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农业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相关企业全方位参与,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邀请该领域的领头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推动研究生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之间的有利衔接.新人学研究生设立双导师制度,学校内一个导师,企业一个导师.校内遴选农业硕士导师时,也需要审核其是否有企业横向课题,是否具备指导研究生开展实践活动和应用型项目研究的能力.定期对导邢进行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相应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兼顾创新性,只有到企业去,深入一线锻炼才能更好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考核不能仅仅看其科研能力,发表几篇期刊论文,是否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在培养过程中,应创新激励机制.每个学生科研根据自己的领域特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商量确定一个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学生考核主要通过发明专利、实践中自主提出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数量等来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可以采用文章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考核.

和实践合作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是农业硕士进行生产实践、科技创新训练的基础.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实践基地的建设也要考虑到不同的领域和专业门类的区别.如可以依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生产研发企业,建立具有研究、推广、培训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基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发展一些民因企业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满足农业专业硕士培养实践能力的需求.借助项目与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实践合作关系,导师需要参与到农学硕士的实习中来,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导师都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确定某一相关农业实践问题并撰写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李俏,王建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学与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U].高等农业教育,2016(05):92-95.

[2]唐慧丽,郭明,蒋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I].中国林业教育,2013,31(02):34-36.

[3]宋桂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调研分析与对策探究[I].中国林业教育,2017,35(06):32-42.

[4]谢秋菊,朱景福,张喜海,等.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卟农业网络信息,2017(04):128-131.

[5]马海群,周丽霞.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卟图书馆建设,2017(06):77-81.

[6]胡恩华,陈沛然,顾桂芳.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75-79.

基金项目:文章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测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1329318.

作者简介:唐慧丽(19 81-),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赵光武(1978 -),男,教授,研究方向:种业、作物、高等教育.

质量论文参考资料:

商品和质量杂志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质量论文

药品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杂志

简而言之:该文是适合农业和评估体系研究和培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质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质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