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艺术教育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热点问题概评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艺术教育范文 类别:文献综述 2024-01-10

《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热点问题概评》

本文是艺术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2017和热点和艺术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中国艺术教育宏观性的年度概述,多习惯集中在数字、政策梳理和案例引证中,由此罗列数据和案例注重宽泛性不言而喻.但鉴于本研究团队分别对大学艺术教育、中学艺术教育、小学和幼儿艺术教育都有专门化的概述,本文对于2017年的国家艺术教育将着重于更宏观的认识,将聚焦在几个热点上来加以透视,以期透视年度的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一、艺术教育年度概况

2017年的中国艺术教育处在一个平稳而不断深入探索的阶段,和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相协调,艺术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探求、改革深入的时期.整体而言,艺术教育从高等艺术教育一直贯穿到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共识已经形成.社会对于艺术教育适应新时展大势和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认知都比较明确.对艺术教育是人的心灵、情感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的途径的理解也都被认可.教育超越了简单的技巧教育,而包含重视艺术技巧意义培育和人格培养的认知,这一点也获得更大的共鸣.这一年的艺术教育,在大局呈现的明显现象包括:国家“双一流”的学科建制对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和价值的评定,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也产生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艺术学科自身,对自身艺术教育的价值呼喊,证明艺术教育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也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自信心.针对艺术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推动,试图将高中、初中的艺术教育与高考、中考相互联系的呼声日盛.这一方面证明对艺术教育的改革需要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表明艺术教育依赖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来提升对于社会人性教育的价值的期望似乎增长.曾经有各种议论甚至误解,希望艺术教育成为中考和高考必须的对象科目只是谣传,但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艺术教育在水涨船高的基础上,到了一个需要如何来评定和认知价值的新阶段.在高等艺术教育上关于艺术专业博士的不同议论也渐成热点,需不需要和如何推进艺术专业博士的论证,遭遇到新的两难选择.艺术专业博士对艺术在技能技巧上是提升还是损伤,在高端的文化理论上如何协调学理和技巧升华的认知,引起较大的不同反响与争议.这一年国家“双一流”建设触及艺术教育的议论折射了学科设置的改革难题.这一年的艺术教育开始触及的问题,不仅仅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解决如何面对新的世界科技发展背景的问题,也引发关注.2017年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几个比较重要的科学与艺术的高端研讨会上都被认真研讨,得到一个明显的融合看待的趋向.2017年艺术教育发展的红火程度,可以侧面从2017—2018年艺考报名考试人数的剧增得到一种新的证明.艺术教育居高不下的报名人数和在学人数的大比例存在,已经改变了过去简单地以艺术教育来谋取通过高考独木桥的途径这样带着手段性的低端教育欲求.越来越多的人把艺术教育当成自己的趣味爱好和丰富生活的途径,乃至成为人生必修一课.

二、艺术教育与美育观念

艺术教育不仅全然改变了自身的地位,深度触及的还有观念的深化.在2017年艺术教育观念中,不能不提到颇为复杂的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概念还是实践,二者之间存在着的模糊性,导致从领导的口头解说到专家的认知都会时常混淆或者产生想当然的判断,影响着发展的精确性和认知的真切清晰.美育即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的勾连关系毫无疑问.一般而言,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但美育却不只是艺术教育,尤其是技巧性艺术教育显然还不是美育的全部.美育除了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还有更为扩大的范畴.在2017年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中,辨析美育与艺术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艺术技能教育十分重要,但如果没有审美实现和观念的目标,就是不完善的美育.并且艺术的教育不全是美育的代名词.而美育的理性价值如果一味在概念和理论中驻足,没有实证的艺术践行,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就还不是完满的美育.因此,2017年的研讨未必能厘清双方之间的关系,各行其是的以偏概全还是存在.艺术教育和美育最大的公约数是艺术技能技巧和审美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在精神哲学层面上和具体的技巧之间的关系需要和谐宽容,没有审美理论的引导和提升,艺术技能教育就不能实现美育的完善化;没有艺术教育依托的美育,也会拘泥于理论界域的阐释而失去审美最为重要的依托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勾连美学和艺术之间的美育是最为重要但又艰难的.让艺术工作者具有审美精神来提升技巧效能和方向,让审美教育更多落实在多样艺术的实践中而得到印证落实,是新时代美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做更多的探讨.可以说,美育虽已进入艺术教育的话语体系,却也难免存在沉寂和期待如何深入开拓的瓶颈期.

三、以德育人与以美化人

艺术教育不仅是单一的技巧教育,美育也不只是审美理论的教育.因此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则涉及到如何看待审美的意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艺术教育深化深入,以及对于艺术教育与德育,即以美化人和以德育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的认知.它成为阻碍或者影响艺术教育深入的一个难题.2017年,诸多服膺以德化人为国家教育观的人,对于如何介入以美化人的作用认识不一.

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以德育人是至关重要的认识.社会教化需要的人,要具备一种完整的全面素养.德行,也就是世界观,决定着人的塑造.不否认以德育人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以德育人无疑是目标,以美化人来施以德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化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完整的人格观,也是一种助力以德化人的技巧方法和途径,是与以德育人融为一体的教育.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以德育人需要以美化人来作为一种推动.由于以德育人是目标,即塑造一个完善的人格,以美化人则是有助于以德育人完成的辅助与一种途径.通过艺术独特的感染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感同身受,而信任仁德、品性、修养的重要性,知晓完善人的价值和意义.这里在观念上至关重要的是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教育.当然艺术的技能技巧作为方法或者感知审美的主要的途径,对于美育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也由此以德化人具有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同时,人在修炼自身成为一个德性完善的人时,艺术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附加性.但是要强调的是,艺术教育不能简单地被当成一个娱乐技能的形式教育,技能技巧的教育作为“术”的方面,是需要培养培训的.但是目标一定要紧紧扣在审美上.艺术教育要朝着理解艺术的技能技巧的方向,通过旋律、节奏、色彩、线条、身姿表现等等来感知人世间、自然界审美的构筑.从根本意义上说,它们也是审美的一种追求证明.人只能沿着审美的方向来进行精神情感的满足,抛弃丑恶的非规则或杂乱无章的东西,来实现审美和谐.艺术技能技巧本身包含有对于审美的一种直观理解.操持和表现艺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引领我们进入精神情感和灵魂悸动之中,体会让美扑面而来的感知.换句话说,美的东西是一种在道德意义上和观念形态上对于人自身的认知.美好的艺术形态是从内在涌起的,和审美构成了一种同构.因此好的艺术家本身掌握的艺术理念,就和他的技能技巧的高超相一致.反过来,技能技巧的高超就会传达他心里对于美的道德价值呈现.问题在于,简单的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一种技能技巧的“术”的层面的把握,而那是一种死板的、机械重复的、缺少内在感染力的教育.艺术的审美教育是要将技能技巧上的学习引领向对于美的根本规律,也就是对做人的根本规律和宇宙间根本的审美构成方式方法的理解.因此,中国的艺术教育还需要大踏步前行,在给予艺术技能技巧教育的同时,给予学习者以人格心灵的美好和世界规律的认知,甚至直接到达审美的目标的教育.这个时候,艺术教育就能实现它“道”和“术”之间的统一.2017年的各种讨论越来越触及这样一个更深入的问题.确认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教育,同时要从理论上来看它的道理即审美的哲学上的认知.不能给予审美上哲学认知的艺术教育,会停留在浅层面技巧认知,而不能上升到人格培养和对世界更深的认知.但是,审美哲学上的美德教育有可能会僵化成为一种理论的解说,而失去了对最广泛人群的一种感染力.艺术教育或者说美育正是要打破纯粹理性的一种概说,而加以实践性的补充和印证.理想的方式是要知晓艺术的一种技能技巧,同时要超越技能技巧,上升到审美的规律、审美的理念和审美观念层面的教育.我们正处在一个过去的美学的和技能性的艺术教育相融合阶段,需要将美育变成以完善的“道”“术”共同实现美育的过程.美育要使受教育者知晓美的规律,获得美的全面性的认知,又需要认知艺术教育本身所包含的美的理念、美的方式和技能技巧的高端层次就是通向审美,能实现美学价值的呈现.总之,这一年的研讨已经在触及中国的艺术教育或者说美育的核心难题.但还迟迟不能很好地实现大众与文化层统一的“艺术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观念上对于对美的意念的认知的辩证性理解的缺乏.

四、费孝通审美观对于美育关系的启发

2017年的艺术教育认知中,许多人都提及费孝通先生关于美的十六字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事实上,对艺术教育或者美育的认知,该到了在相对深入的层面看待的新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和艺术教育的实践者们认真体会而加以比照.关于费孝通先生的审美观认知,的确可以作为对于美育的一个阐释性照应的认识.从观念上说,它是讲一个关于对美的哲学认知的辩证法,但是也可以把它作为对美育认识的辩证性把握参照.

首先是“各美其美”的意义.实际上在艺术教育之中,各种艺术形态、艺术技能技巧的表现方式是应该和审美相一致的.它们各自都有自身的美的规律.戏剧舞台上的语言和形体的美的规律,显然并不同于也不必同于在电影表现上的表演.美术上的油画和国画之间,在表现方法上也可以说殊途同归,无论是立体性、写实性还是写意性的铺展,各自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书法上的楷体、篆体、隶书、行书和草书之间,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喜好来排斥各自形成的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美其美,正是艺术教育特别需要的一个前提.不同的艺术形态、不同的艺术表现的方式,都各有自身的规律性.掌握表现、表演和展示的规律性,从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或者掌握同样的艺术领域之中不同的表现形态的美,才能实现认知艺术教育共有的价值.我们需要涂抹性的国画去写意,但是对于工笔画精细的把握同样欣赏,它们都同样是锤炼人的艺术感知和再现的活灵活现的对象.中国的艺术教育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新阶段,改变过去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在比较低端层面上对别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冷眼或排斥,来提升对于自身应该有的艺术美的赞扬.称颂、认同别的艺术形态的美,也就是对于自身美的一种大度的态度,自然也能赢得在更大的认知层面上对美的认识.艺术教育工作者可能都有自身的艺术专长,但只有具备了对于艺术的差异性前提和对于其他艺术的尊重,才能明白艺术美是千姿百态的,这就是各美其美在美育方式方法上必须认可的一个事实.同样,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简单地否定或非此即彼,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呈现对作品的完整认识.我们需要各式各样的影像认知,来适应不同的人,适应不同国度的审美的价值.对某种好莱坞类型的所谓刻意的遵守,也并不能阻碍我们对于中国式的无论原创还是实践中的自有类型的探索.2017年以来,中国电影的一些影片,的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当《战狼II》打破传统的主旋律集体主义的精神,以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的方式,来表现血气方刚的中国人的时候,它就因打破了陈规甚至打破了传统的军事电影的常规而让人感到振奋,从而获得56亿的高票房.

其次是“美人之美”的要义.美育最重要的是要倡导人们去崇尚美的根本规律,致敬美的不同表现形式.美育教导人们尊重不同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美,而不是孤芳自赏.要学会倾听,按照内心的感悟去捕捉不同形式的美并学会赞叹,由此也烘托出我之别于人之美的自美.从美育的角度来说,培育不同的人学会以优美的方式来对世界、自然力,对人际间存在的美好事物进行礼赞.礼赞的同时,自身的华美、谦逊的美质更映衬出来.承认其他类型领域的美,也就是确立自身美的独立的价值.你宽容,你的美就凸显而出.你吸纳人家的美,你的美就更丰富.而更多不同的美就构成了美育导育形成的心胸博大之美,和对“世界是美的”规律与多种多样美的构建构成的一种理性的认知.美人之美的要义是对审美的正确态度,对美育目标形成审美的开阔认知,也是闪现自身具有的睿智美感.艺术家的真纯应当如此才有气魄也更为自信.

第三就是“美美与共”.美育也需要认可美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并且得以相互帮衬、相互补充.而艺术教育需要给予学生的审美类型对象包含有不同类型、不同技巧表现的美,以及和多样美之间是平等的观念认识.美美与共意味着倡导美的不同艺术形态的共荣性.也许它们在形式上各自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相互之间仍有美的勾连,美育正是要去摸索、思考、认识其妙处.在自身的艺术之间,美和美的细节的相互映衬,不同艺术与不同艺术表现之间的和谐共处,会产生更大的美感.有了美美与共的心胸,就会有美美与共的眼光,会去发现生活中隐蔽的、隔绝的或不显眼的美的价值,从细致入微的语言的细节、从影像上表现的微小的动作、从旋律里一段滑音或者华彩之中呈现的创作者心胸的变化、从“之”的字体不重复的表现等,看出最醇美的艺术美和创作呈现的工匠精神.艺术美的相互倾慕才是高雅境界.

总之,该弘扬“天下大同”的境界了.美美与共已经把我们的美育带进一个很高的境界.美育培育的是超越于审美而可以抵达人类精神世界的天下大同的目标,也许从来没有世界共享的实际大同世界,却一定有精神共振、相通、共融的美的境界.在费孝通先生的天下大同的结论之中,其实就包含我们的美育要让受教育者知晓的一个通向精神天堂或者审美的天堂之路.人有各种差异,艺术形态也有各种差异,但是尊重不同的艺术形态,也就是坚守了自己的艺术的品格,赞扬别人的审美趣味和别的艺术美的美好,也就是拥戴了美和美之间的差异,认可它们共同相近的价值.最终当美通向哲学上的美感的时候,就是天下大同的境界.而美、艺术美,本身内含全部抓取在一起,就应该是互通共赏的,因为它们通向人的灵魂的乐声,通向人的情感的呼应共振世界.

五、艺术教育与时代科技关系

在2017年发生了几件很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就是传统艺术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勾连研讨.一些专业高等院校召开大型研讨会,探讨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未必隔绝科学技术,科技和人的智力发展有紧密的关系.由于教育是要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智能时代.2017年,人所创造的一些智能对象接踵而至.无论是围棋对垒中智能机器打破了人类的壁垒,还是机器人汽车已经上路,智能机器创作诗歌、写新闻稿、代替医生开刀且精准等等,都在说明智能时代不可阻挡地到来,对人类产生巨大的挑战.艺术在这个智能时代也的确遭遇一些变异和应急发展.乐观的人们认定艺术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将会发生一些新鲜的艺术形态创造,悲观者则担忧不已.我们对于智能和科技给予人的艺术发展,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但已经认识到需要适应.人类躲不开智能或者说科技带来的影响,因为说到底智能时代是以科技的高度发达作为基础.同时人类对于科技而感到的匪夷所思,是和人类试图借助它物来无限开拓的心态相呼应的.扩展我们的生活领域和打开眼界,科技绝对具有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是人试图挣脱开现有的物质现实,而实现大踏步的、跨越性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智能时代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机遇,启发和发现去创造一种超越于我们现有可能的更大的可能创造世界.从骨子上看,智能机器就是人试图超越我们所能想象的边界而把我们无法想象的加以实现、并且做到极致的产物.所以机器做诗歌、谱曲和翻译,仅仅是初步的呈现.高度的科技创造出的机器人是不是会使人对艺术的认知观念产生极大的变化?对艺术的精细性的表现则可能会产生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成果.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就不能忽略这一个人类整体向前推进的所谓吉凶未卜的前景.艺术教育必须及早地预知.这犹如若干年前电子琴出现的时候,传统的键盘专家们极力反对,若干年前电脑出现的时候对于设计和绘画的影响而遭到初始反对一样.最终人们都发现艺术是可以借助于新的形态,也就是科技的改变来进行一种变化甚至创新的.这提醒我们,在进入新时代的艺术教育中,必须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认知探索.张艺谋导演为北京冬奥会所设计的八分钟展示,机器人在其中的出色表现、高科技灯光所起的作用就是一个证明.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一些舞台表演,无论是舞蹈背景还是光影变化都神奇莫测,全息展示出神入化,舞台变化带来新鲜无比的景观;在电影艺术中高科技使艺术能够创造虚拟世界,并和现实世界很难察觉地混淆,这种表现也早已为人所知.实际上,当我们发现新的一代人更加关注于二次元的时候,我们探究二次元之间的一些原理,以及在脑子里的科技呈现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诸如对平行空间、穿越、魔幻世界的认知认同正是如此.对于现实感知而言,也许这是双刃剑.但对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却不能回避而要认真对待.区别于传统的艺术教育,当下对于科学介入的艺术教育的解索,对于认知科学或者智能时代艺术观念的变化,和所产生的新的艺术形态,以及艺术的表现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采必须有足够的认知.不能说我们真的进入一个匪夷所思的时代,但是对于“穿越”的出现、二次元的认知、以及新的一代人通过电脑所看到的艺术,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比如当初的Flash等等,都给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带来许多的变化.从艺术教育的受众感知上,以及人们对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上,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发展的趋向和观念的认知,都需要足够的警惕和足够的理论的理解.

六、艺术自身自信力的确立

2017年艺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中,还颇多涉及到基础艺术教育的艺术功用,高等艺术的学科标准之间的一些困惑难题.基础教育中艺术的地位,曾经疯传过不少关于在高考或者中考加入艺术的一些门类的说法,比如将美术作为必考的加考等手段,使教艺术的老师们欢欣鼓舞.尽管后来主管机构辟谣说并没有这样的考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教师们对于将艺术列入高考或者中考的积极性之大,以及日常之中对于艺术的某些门类应当列入一种刚性考试的津津乐道,带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固然有它的合理性,就是对于自己所钟爱的艺术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热潮呼吁之中,却凸显了一些问题:到底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应该处在什么地位,艺术教育是要依赖于自身的魅力还是依赖于政策来确立排位,是否需要有一种刚性的指标来提高地位?

这里凸显的难题,就在于艺术到底能不能用自身教育的魅力、艺术外化出内在的感染力发挥教育作用.依赖于高考来提升艺术地位,固然有对自己艺术学科的钟爱,但是不是会违反整个人类教育中最核心的东西:基础知识应当放在首位?我们要承认语文数学是知识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与之相比,艺术是专业化更为明显的人文学科,许多艺术家是如此认识的.那么艺术教育和语文数学等等基础的认知社会、知识的方式相互攀比显然需要慎重对待.作为高考、中考,测量学生的基础能力是第一位的,难题在于艺术有没必要去和它们攀比?如果说自身对于艺术的价值自信度并不高,期待通过外在的东西来提升,那么对艺术本身的认知可能就发生了偏差.艺术教育者认为艺术至高无上,理当成为国家层面考核的、需要认知的重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相信艺术自身的魅力,或者说艺术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发挥它的效能的话,则未必要依赖外在确认.更应进一步看,艺术不是一种技能技巧的检验.当下遍布的美术、音乐、舞蹈等等的考级,扭曲了艺术是一种素养而不仅是需要检测的技能技巧,艺术教育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催发人类知识并全面发挥效应.艺术教育应该用更大的力量来研究它本身如何发挥效能和影响大众.2017年,我们进入了思考艺术教育外在还是内在价值确立的议论,也是促发我们相信随着艺术价值的提高,人们对自信力的增强,需要自然开始达到一个高点.急切地期待改变艺术课程在学校中的末流地位固然必要,但是急切把它提升,要把它归入基础学科和知识掌握的对象的时候,显然有偏差,似乎也等于违反了艺术的认知的核心.

七、“双一流”学科与艺术教育发展

对于高校而言,2017年一个重要热点就是“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艺术认知.“双一流”是国家推动的赶超世界一流学科的大政策.我们承认“双一流”是把整个的大学教育学科教育放在一起来衡量它们的水平价值和地位,促发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学科占据世界重要位置的建设.因此,综合性的大学很自然在牌面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双一流”的学科的认知中,艺术学科上版面虽然有其五大一级学科的排名比较,但学科混合性影响了一些学科的排列而使可能性受到限制,由此导致艺术教育界议论纷纷.如舞蹈学科、戏曲学科耿耿于怀,认为强大的艺术学科本身就应该有这些学科的落脚地.问题的麻烦处在于艺术的五大一级学科是评估的基础,它本身把戏剧戏曲和电影电视合在一块儿,音乐和舞蹈也合在一块儿,因此最大的矛盾就是不同类型的艺术学科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比如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等等,在评估之中却遭遇和差异性的学科比短长,而自身的几乎唯一性却受到牵扯,地位就受到损伤.除了可以督促将来的学科分类和取舍需要兼顾外,不同艺术的门类之中的区别度的确难以排解和照顾.也就是说,它们各自形成一级学科,可能相对合理性就可以解决.但其实许多时候还会遇到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之间的矛盾.专业院校可能会对于综合艺术院校因综合实力而得到较好的名次耿耿于怀.换句话来说,2017年一些艺术院校对于它们自身的专业的专精性信心满满,而对于综合院校借助于综合院校的排名而占据较好的位置也耿耿于怀.这些都有可能存在,但改变不了整个中国大学评估的整体性,因为你不能让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艺术院校中的艺术学科划开界限,同时本身以自身的优势来敌视别的学科的话,这种矛盾对峙总会存在.实际上,“双一流”学科中艺术学科排名还是艺术专业院校占据前列,问题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学科,也是合在一块儿来排列的,在美国的综合艺术院校中的艺术学科排名都很靠前,专业院校也很出色.

归结到更高的美育的层面上来看,还是需要更加宽容和多样地对待,如前所述“美美与共”,可能对于整个艺术学科相处的历史而言,相互拥戴、支持、互助是必要的.而在相互竞争和发展之中,艺术学科才有可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要注意艺术的专一性不是划地为牢,只能在行业里头来比高低,更要有文化自信去与更为广阔的人文学科比拼.对于一个常态的社会来说,艺术就是普惠于大众的多样才能和多样的影响力的扩展.我们一直在倡导从历史来看专业艺术院校、师范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等等多样的艺术的发展,整体上是为艺术特别是给专业艺术院校在社会上扩展它的影响力起了作用,因为盘子大了,理论加强了,文化的修养滋长了,各自都有好处.所以艺术本身之间“美人之美”,相互关系上“各美其美”,合作共赢中“美美与共”,用在这里是特别必要的.

八、艺术专业博士难题

2017年艺术教育还遭遇了艺术学科发展之后,高端的艺术专业博士建设设想的难题.艺术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之间的认识,又发生了一个时代转机带来的辨析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艺术学科似乎更为注重创作,只能有哲学博士或叫学术博士.让以专业创作为长的学科投入以学理研究为长的学术博士建设的艰难,是各学科点都体会到的.但慢慢地也就习惯成自然,改变了博士层面的人才教育,也给艺术教育带来高层面建设景观.艺术学科博士培养从以专业技能技巧为熟练,到逐步摸索学科理论博士培养,长短处都有,但已经约定俗成.不少专业艺术院校学科点已经习惯了按照兼顾专业艺术人才和理论人才的方式,培养了艺术博士,为艺术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这期间,技能技巧的艺术,包括出色的艺术学科遭遇到的问题在于,艰难地去培养画画的博士、音乐表演的博士等等,探索出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的方法,形成的是曲线救国的艺术博士培养——即依然强调高端技巧的专修和提升,又兼顾学位论文,或者是全盘按照其他学科的学理性博士培养来实施.得失之间,既自身怨言,也遭致艺术学科之外的诟病,不一而足.同时渴望建立注重专业特色技能型实践专业博士的呼声和坚持以学术博士培养来拉伸、确认艺术也能有不亚于其他学科的高端博士培养的两种认知彼此争议不休.但在艺术专业学位需要开始扩展的2017年到2018年,设立专业性的博士到了申请的关键时期,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到底要不要设立艺术专业博士.由此引发的正反意见对峙性明显.理论上来说,艺术专业博士是注重于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型的,理所应当要受到艺术专业院校培养高层人才的欢迎.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由于虽是别别扭扭,却已开始形成了艺术院校招收博士的规则之后,一部分人们默认了以学术博士来培养艺术专业高级人才的路径.但在一些艺术专家,尤其特别高能的技巧专家的骨子里,却认为艺术专业博士注重技巧实践才是他们的本分.还有许多人担心艺术专业博士的设立,会降低了艺术博士的分量,可能回到艺术专业缺少理论修养的那条路径上去——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所以这部分人会反对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又同时,一些人对综合性大学容易介入艺术专业博士的设立,以产生很大的疑惑而反对,因为在他们心里艺术原本就不是学术理论型的.

难题凸显了艺术走向更为丰富高端的、无法避免的焦点.一般而论,如果缺少了学术的培养,没有学术出口的认定和学术文化的滋长,艺术专业博士价值认定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降低了艺术专业博士的名声;第二,艺术专业博士本身的学术含量和技能技巧之间到底怎么衡量.因为艺术学科的人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艺术专才未必能培养出来,而学术训练培养的是另一部分的才能.于是这种反对的意见就和期望扩大艺术的高端人才培养的认可度产生了对峙.2017年所看到或者做的调研之中,艺术专业博士设立的优劣得失是一种复杂的呈现.简而言之,艺术专业院校的一部分人认可艺术专业博士的设立,因为艺术的发展需要扩大艺术专业博士的培养.而艺术学术博士培养,有的力不从心,有的认为专业技巧能认定他的学术趣味,理应设立专业博士.艺术院校的一部分人又反对设立专业博士,他们认为最终轮回又回到了降低艺术层次和文化品位的状况中,同时艺术专业博士的技能技巧本身,未必需要博士学位来培养,而专业的博士培养又难以认定他天生或者说与生俱来的艺术才能.对于社会和注重艺术文化理论的院校而言,对艺术专业博士的培养也疑虑重重,他们一方面本能地对艺术的人才培养有没有必要一直存有疑惑;另一方面,对于以往已经以艺术学术博士来培养艺术的博士的成果,按照学科理论的方式来看待,也认为并不充分.同时,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院校,对于艺术专业博士如何招收、考什么、招收谁、如何培养、培养技巧的必要性、培养艺术文化的能力能接受与否、最后毕业是以创作作品来认定还是以艺术作品和论文相互之间的协调认定,还是说必须要有扎实的艺术文化理论的博士论文来认定等等意见大不相同,形成复杂的状态.但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艺术,既然成为一个巨大的学科门类,学术就是理论博士和专业博士之间的区分度;或者区别出五个一级学科之间理论性的学科,与专业学科分别培养专业博士或学术博士是必要的.至于职业上的看待如何认定、如何培养、如何招生等,总能想出符合学科专业的认知.由此来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当然我们也不能泛泛地用已有学术博士的规则来混淆培养专业博士,这显然是基本的认识.

周 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

艺术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教育艺术杂志社

教育艺术期刊

艺术教育杂志社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综上所述,此文为一篇适合2017和热点和艺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艺术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艺术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