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大学英语方面论文怎么写 跟基于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英语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05

《基于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

本文是大学英语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儒家文化和大学英语和课程设置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仲蕾

(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文化传承与传播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需求理论、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以及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实验和课堂行动等研究方法对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体系建设、评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分析.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138-03

[基金项目] 2015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5CWZJ14);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规划项目(14JSGX054).

[作者简介]仲蕾,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文化内涵是语言输出的基石,母语传统文化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内容.将母语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输入内容,不仅可以改变英语课程内容单一、枯燥的现状,更能体现英语语言本身交际的目的.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让学习者会说,有内容可说,才能在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在我国逐步进入世界经济的新形势下,多元化背景开始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传统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这种新型的挑战和机遇前具有更明显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英语四、六级的应试为主.学生在修完两个学年的大学英语后感到收获甚微,依然希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大部分同学也开始意识到语言学习与考试、与实际交流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后,他们希望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和就业需要,选择性地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以改善语言知识结构,提高英语运用技能,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大学阶段,学习基础英语到一定的程度后,通过后续英语课程作为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满足其今后就业、深造的需要.

一、研究背景

儒家文化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中国的教育机构在海外纷纷创办孔子学院,其目的就是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在当代国际社会,儒家文化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平衡、社会危机、精神归属给世界带来了新思考,重拾儒家精神为当代道德文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富于现实意义的课题,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就显得愈加必要.

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应与时俱进进行深度改革.为了加强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建设,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根据新的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应包含后续课程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学以致用成为主要的学习目的.

要顺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契机,深刻领会2013年总书记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视察时发出的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设置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后续课程,为创造性地改变和转换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予以传播和发扬创造条件.作为孔子家乡大学的学生,能够用英语介绍和传播儒家文化更是学校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特色优势,也是人文特色的优良学风和教风的体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南京大学从丛老师发表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跨文化交流中,中国人作为交际主体在表达中国特有文化的时候存在困难.之后,萧功秦(2006)编著《儒家文化的困境》,从历史及心理学层面分析指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使其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万晓艳(2010)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正受到美国文化理念及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同年,宋伊雯等对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待等进行调查,发现“现阶段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欠缺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在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的翻译上也略显不足”.吴瑛(2012)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5国16所孔子学院进行调查,发现儒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局限性.

近年来,针对我国处于重要历史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国内外语界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从1998年至2013年共91篇,研究的范围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周红(2013)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从另一层面表明,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理论基础

CBI外语教学理论,即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又被翻译成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戴庆宁,2004)或内容教学法.它的基本原则是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 medium),把内容作为学习语言的源泉.这种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建立在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教学方法(袁平华,2008).它以内容为中心.充分考虑到语言学习者的特定学习需要,为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摆脱了传统的枯燥授课模式,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有意义的语言环境.近年来,国内学者对CBI教学理论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教学尝试.CBI教学在我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相关的实证性研究.

翻译理论.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王佐良(1989)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间的交流.作为语言交际的主题,不仅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本族语文化,即母语文化.与此同时,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也将得到相互促进,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英语输入的现状是什么?如何有效、系统地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输入儒家文化类知识?

(二)教学实践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如下图:

1.准备阶段.本研究根据文献研究法的基本环节,首先提出研究假设,即开设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必需和可能的.继而对此假设进行研究设计,搜集文献进行整理.在搜集研究文献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借助互联网及本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资料搜索.其中主要以“儒家文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关键字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

课题组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对我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学习动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开展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老师以及儒家文化专业课老师共8位;已经选修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132位学生.采取访谈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类英语选修课的调查问卷于2014年6月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两个教学班发放,共发放132份调查表,回收132份.访谈及问卷调查的问题和结果为:

(1)你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价是:一般占57%,良好占32%,优秀占11%.你最希望在如下哪一方面得到提高(最多选两项):选择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占78%,阅读方面占64%,写作方面占45%,翻译方面占48%.说明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希望在听说方面得到提高.

(2)你对大学英语文化类后学课程开设的兴趣程度为:不感兴趣的占6%,稍有兴趣的占7%,有兴趣的占18%,有较大兴趣的占22%,非常感兴趣的占47%.说明学生在经历了多年费时、低效的英语学习之后,有兴趣尝试新的英语教学内容及模式.

(3)你选儒家文化类后续课程的原因是:28%的同学认为,选择后续课程的原因是需要拿到学分才能毕业;39%的同学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3%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11%的学生是为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9%的同学是为了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说明虽然学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所选内容感兴趣,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把后续课程的学习动机简单归结到学分及考试分数上的;一些同学认识到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必需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帮助.

(4)对于“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关系”“传统文化相关英语表达”,采取了问卷开放式回答的形式,部分同学能够认识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学习英语只需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极少数同学能将“孔子”“论语”等涉及传统文化的词语用英语进行表述.

2.实施阶段.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采取基础英语和专门英语相结合的模式.后续课程的设置应该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完全摒弃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可尝试分模块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如以听说为主的文化概况课和以提高翻译能力为主的中西文化对比课.

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听说训练,兼顾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与思考,发现母语和英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后续课程选修课中显得也尤为突出和重要.

针对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模式假设,先行开设的两门选修课程为:中国文化英语说和英语话《论语》.两门课程均是每周两课时,历时18周.其中中国文化英语说课程涵盖哲学宗教思想、饮食文化、书画艺术、传统节日、建筑艺术等内容.主要参考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况(英语)》,但又不局限于此.英语话《论语》主要参考由英国Arthur Waley选译的“大师经典文库”中《论语》中英双语版本,其中译文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需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话题,围绕话题和主题,结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进行操作.

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采用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估,不搞“一分定天下”.形成性评估占总成绩的60%,具体包括:参与课堂活动评估;进行网路自主学习情况评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评估;学生间互评等.终结性评估占总成绩的40%,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估手段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堂口头阐述;结合所选主题,就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报告撰写等.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所占比例上的权衡也是根据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实行选修课的模式,重平时语言运用的实际而决定的.

三、问题与讨论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不系统

虽然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开设了包括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但是总体上来说缺乏课程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开设一个学期,学生虽然对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感兴趣,但是一个学期的接触难免会出现知识遗忘和语言磨蚀现象.

讨论:尝试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开设过渡性课程,或桥梁型课程,使后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课程设置不仅具备个性化的特点,还能促进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就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来说,在通用英语即基础英语阶段对学生先行渗透,在三至四学期的通用英语学习完成后,可以用一至两个学期使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修后续专门用途英语,直到学生准备考研英语或找工作的阶段,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满足毕业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发展相对课程要求滞后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既精通语言教学又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目前,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知识结构适合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和考试辅导类课程,对于有效设置文化类后续课程其知识储备及结构就略显欠缺.同时,大班化教学的普遍存在,使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提升,儒家文化类知识拓展上受到时间上的限制.

讨论:应重视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观念上,要顺应当前的社会需要和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挑战的时候,要有积极的应对态度,寻求专业发展的方向.在语言教学上,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访学进修、提高学历、参加会议等方式使自己能够胜任后续课程的教学任务,最终可以确定一至两门课程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研究的方向.学校要为大学英语老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为建强师资后盾奠定基础.

(三)课程管理方式不健全

虽然学校支持和鼓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但是因为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后续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管理部门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儒家文化类后续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放,使教学班内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与后续课程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教材的使用虽是给任课教师很大的自主性,但是对内容是否合适、学生是否使用参考教材并没有做监督;最后考核方式都为“考查”,使部分只希望拿学分的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

讨论: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重要性,对后续教学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应有长远规划、统一要求,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限制选修课程学生的专业和人数,保证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鼓励教师结合学校特色以及英语教学的需要编写校本教材.在教学实践评估方法上,可以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形式,逐渐改变学生“选修课不用太认真”上课就有学分”的错误认识,和教学督导、任课教师一起制定合理有效的课堂管理评价体系.

四、结语

加强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新时期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年轻人应该承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儒家文化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我校自身办学特点、办学需求、学生需求开设的,要不断完善课程模式、教材建设和评估体系,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校本教材和参考教材互相渗透、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互为补充的形式,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在尝试、反馈、总结、调整中进行,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并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使者.

大学英语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杂志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

英语论文提纲模板

英语文摘杂志

该文评论:上述文章是适合儒家文化和大学英语和课程设置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大学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大学英语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