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一带一路类论文范文素材 和用普通人的故事阐述不寻常的倡议一带一路行进式报道的实践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一带一路范文 类别:期末论文 2024-03-27

《用普通人的故事阐述不寻常的倡议一带一路行进式报道的实践》

该文是一带一路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和倡议一带和不寻常和普通人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三年多.做好此重大主题报道,是媒体履行内宣和外宣职能的应有之义.在报道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应通过小切口、讲故事,将高大上的主题变得接地气和通人情,这样更容易被国内外读者接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最终起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良好效果.

2016年10月12日至25日,笔者全程参与了“丝路中俄”中国行,在行进式采访中创新思路,积极寻找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通过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反映“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和早期收获,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好故事需要“慧眼”

“丝路中俄”中国行活动,旨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周年来的落实情况进行报道.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中俄媒体交流年”的国家级重要活动,是中俄两国主流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俄方参加媒体包括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和“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以及俄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

在为期两周时间里,笔者与包括十多名俄罗斯记者在内的联合采访团一道,走访了西安、敦煌、兰州、乌鲁木齐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重要城市.“丝路中俄”的主要目的,是就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现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俄合作等话题进行深度采访.

有过行进式报道经历的记者都知道,这种活动的采写并不容易:行程密集且多是浮光掠影,对采访对象的采访也往往无法深入.特别是此次“丝路中俄”组织方主要从俄方记者的需求出发安排行程,采访过程中还要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跟采访对象的实际交流时间很有限.早在出发前,新华社对外部领导就特意提醒说,应该重点做好外宣报道,挖掘鲜活有趣的细节和故事.

回顾整个报道,笔者的主要着力点和努力方向,也正是关注普通的人、鲜活的事和更多的细节.这里既需要合理运用当地政府和企业在大面上的介绍性和宣传性材料,也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和挖掘有意义、有意思的人和事.

在西安,诞生不久的中俄丝路创新园似乎还看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果,但通过采访,笔者发现,这里不仅有入驻一年多就实现上市的大型民营企业国联质检,还有渴望在此掘得人生第一桶金的年轻创业者,比如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致力于母婴产品电商经营的本地年轻人.

为了更好地突出中俄合作元素,笔者寻找到了采访团没有接触到的“白桦林”公司及其负责人刘洪涛,这是一家从事俄罗斯食品进口的电商公司,计划短期内入驻创新园.有了这些鲜活的素材,也便有了《特写:中俄丝路创新园创业忙》一稿.稿件在新华社对外中文、客户端、新华网、俄罗斯VK社交平台均获得广泛采用.

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发现和挖掘,我在采访过程中还陆续采写了外国留学生的丝路故事等一系列稿件.还有“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司机和调度员的朴实无华、新疆国际大巴扎商户们艰难中的坚持、卖画筹建阳关博物馆的艺术家的执着……这些活生生的人,才是新丝路建设的真正推动者,他们的故事是最值得书写的.但平凡中的力量,反而常常让人觉得诉诸笔端的苍白和无力.或许,如果能有更充足的时间接触和采写,我能把他们的故事表达得更完整、更动人.

在相同中求不同

“丝路中俄”中国行和其他行进式报道活动类似,记者的采访行程和采访对象基本一样.此次采访团既有外国媒体,也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中国日报社等中国媒体,如何在挖掘丝路故事时体现本媒体的不同,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在相同中求新、求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构思,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升高度,强化对主题的提炼和升华;合理取舍,对材料进行整合和运用;丰富表现形式,采取不同的写作体裁和手法;拉伸采访,拓展报道深度.

在西安和兰州,采访团接触到了在当地学习汉语、艺术、中医的外国留学生.从他们身上,笔者看到了他们不断追寻丝路艺术、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不懈.实际上,古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如今这些外国留学生沿着父辈的足迹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将对未来商贸和文化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有了这一构思,作者有目的地细致采访了七八名外国留学生,并对素材进行取舍整合,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位留学生的故事,写就《沿着丝绸之路开启新探索——外国留学生的丝路梦想》一稿.作者希望通过此稿揭示这一人群眼中的古丝绸之路和他们对新丝路的人生愿景.正如俄罗斯记者所言,中俄和丝路合作不仅体现在高层交流,更扎根于民间外交.

在拟定小标题时,笔者也费了一番心思,分别以“中国国画的行家”“沿着父辈的足迹”“艺术家还是导游”为题.此稿中、俄文分别播发后,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俄VK社交平台均获得大量点击和转发.

再比如《特写:新疆国际大巴扎人气渐旺》一稿的写作,同样也反映出合理构思和凝练主题的重要性.在短短两小时内,作者采访了位各民族商户并敏感地发现,这个享有“乌鲁木齐名片”美誉的大巴扎一改以往萧条的景象,重新聚集人气.商户们也普遍反映经营情况比前两年好多了.作者多年前曾在新疆工作过近一年时间,两年前还在参加另一个丝路采访团时参观过大巴扎,当时的印象是国内外游客担忧新疆安全形势不敢来此旅游,因而大巴扎极为冷清.在摸清情况之后,作者综合运用对商户的采访素材,通过商户的诉说和大巴扎管理方提供的数据,反映出大巴扎重新焕发生机,由此凸显新疆社会的稳定与祥和.

其他媒体的独特视角也值得学习,比如《中国日报》记者采写的组稿《西安的“港”》《甘肃的“方”》《新疆的“亲”》角度新颖;再比如“今日俄罗斯”通讯社播发的《中国农民如何成为城里人?》十分契合外国读者的兴趣点.

几点体会

笔者参加“丝路中俄”的两周时间内,对如何更好地完成行进式报道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行进式报道行程紧密,记者常常有疲于奔命、束手束脚的感觉.实际上,运用新技术创新采访方式,可以有效延伸采访长度和深度.比如,笔者就通过记下对方电话和微信的方式,在车上、宾馆进行延伸采访,获得了许多独家采访资料.对中欧班列机车司机和调度员、外国留学生、阳关博物馆馆长等人的采访,就是在非面对面的情况补充完成的.

其次,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更合理安排运用时间.在行进的路上,做到硬新闻随写随发.尽管行进式报道时间紧张,但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行车路途中及时采写短消息,并为深度故事稿件整理素材.到了晚上集中写稿时,成稿速度将会大大提升.笔者的13篇中文稿、17篇俄文稿就是在紧张的时间中硬“挤”出来的.

再次,宜“软”“硬”结合.在重点挖掘丝路故事的同时,作者积极寻找硬新闻,对《甘肃计划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兰州新区将建博物馆陈列俄知名艺术家作品》、还有“长安号”“兰州号”班列运行最新数据等及时播发.一路走去,笔者感受到了陕西、甘肃、新疆分别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黄金段、核心区的决心和举措,笔者曾担心读者对新丝路建设兴趣不大,但仅《陕西:不断拓展向西开放通道 打造丝路新起点》一稿在新华社客户端就获得超过150万浏览量,由此可见读者对“一带一路”的关注.

最后,要在增加传播效果上下功夫.记者为稿件提供了超过150张配图,不论是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的稿件,还是俄文大广播在新华网的展示,都及时配发独家照片,稿件因此被大量点赞、热评和转发,还被俄罗斯塔斯社、哈萨克斯坦实业报、吉尔吉斯国家通讯社、俄贝加尔财经网等外媒纷纷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在VK平台的点赞和评论超出平均值的15%-20%.

这次联合采访活动是笔者跟国内外同行的学习之旅.同样的采访,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写法,可以让笔者近距离地感受俄罗斯媒体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如何向受众传递信息.他们对新闻的敏感,特别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摄制组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

责编:吴奇志

一带一路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汇总,该文是关于对写作倡议一带和不寻常和普通人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一带一路本科毕业论文一带一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