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湖南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从《刘海砍柴》到《补锅》浅述湖南花鼓戏相关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湖南范文 类别:mba论文 2024-03-02

《从《刘海砍柴》到《补锅》浅述湖南花鼓戏》

本文是关于湖南论文怎么撰写与《刘海砍柴》和《补锅》和湖南花鼓戏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一、花鼓戏的起源

最早来源于宋代名叫“花鼓”的只有简单表演、没有情节的歌舞.在明代初步发展成为有情节的歌舞,但是仍然不算是戏曲.直至清代中叶的嘉庆年间戏剧专著《心般白裘》中收集了名叫“花鼓”的剧目,花鼓戏才在江南各地农村中盛行开来.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中记载到当年元宵节时的盛况:“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止是夜止.”

二、演出团队及其发展

早期的花鼓戏是半职业性的班舍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舍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幅“行箱”,艺人近二百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的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成为“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处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其实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成“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同时,这种历史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当今的花鼓戏发展.比如说,许多花鼓戏演员除了演出花鼓戏,也会偶尔常常湘剧,同时,花鼓戏的演出程式中,也是“海纳百川”,吸取了许多其他种类戏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才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于1981年,湖南省共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新中国成立后,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柴》、《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等现代戏,除此之外,《打铜锣》、《补锅》等也拍摄成了影片.

三、主要曲调和唱腔

湖南花鼓戏曲调可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正调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等形式反复运用.正调根据调式、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源于山歌民歌的川调、源于哼唱歌和劳动歌曲的打铜锣和源于师道音乐的洞调三种.而小调则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等,表现情绪也较为单一.另一说法,则主要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种.

四、主要的行当及其发展

花鼓戏的最初演出形式为一旦一丑的“两小”.随后,发展成为“三小”,即在一旦一丑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小生.然而随着后来的发展壮大,逐渐发展成了有生旦净丑诸行当,但是活泼开朗的小旦、风流倜傥的小生、夸张幽默的小丑仍然占表演的主要地位.

五、主要的手法和身段

花鼓戏的手法和身段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以扇子和手帕的运用为主.如著名剧目《刘海砍柴》中刘海与胡秀英互表真心的那一段,胡秀英手中便是拿着两把有些夸张的羽毛扇,一下子就把舞台的气氛调动了起来.由此可见,虽然说扇子在许多剧种中都有出现,但是在其他剧种中,一般都是风流潇洒的小生手持一把典雅的折扇.于是,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这一段经典曲目深人人心.同时,花鼓戏还有许多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动作,如划船、挑担、砍柴、打铁、捉泥鳅、放风筝等为主,非常富有生活气息,也更加贴近生活.从角色的角度来看,旦角常用风摆柳、撒芝麻、丢媚眼、冷噤子为主,而小丑则以矮子步、拖踏步、板凳舞、车窝子为主.

六、发展现状

花鼓戏于2008年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近年来,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表演群体的衰落、传唱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强势的冲击,都极大地影响了其生存环境.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还有花鼓戏剧团七十多个,然而观在只剩下二十多个了.的花鼓戏演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观众流失,票价为维持成本不得不上涨.观众少,演员收入低,演出成本却居高不下,最后,剧团难以正常演出,从而导致演员收入低下,演员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最终导致市场不断萎缩.所以,以花鼓戏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特别是知名度不是特别高的传统戏曲,应该如何继续传承下去?面对现代媒体的发展,花鼓戏应该如何与现代媒体相结合,重新唤回昔日票友?看到花鼓戏目前的现状,不禁想起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中的经典片段:在一家人的葬礼上,主人同时邀请了“游家班”来表演“八大台”,和洋乐队来表演各种新潮歌曲.结果,原本围绕着游家班的人群一下子就被开着大音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美女吸引过去了.这个情节,无情地揭露了面对外国文化以及新兴娱乐方式的传人,传统艺术举步难行.在传统艺术面前只有变革一条路,不变革,就只能选择消亡.当然,在这种灭亡的危机感的影响下,花鼓戏已经在不断推陈出新,如编排更加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剧目、运用灯光等现代舞台效果等.但是,这样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让花鼓戏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则必须保持这份危机感,不断与时代接轨.

t、相关历史记载

1.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中记载到当年元宵节时的盛况:“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止是夜止.”从本则资料中可以知道,花鼓戏最初的演出形式为“两小”,即“一旦一丑”.

2.道光年间的《衡山县志》:“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以长笛倚之,以胡琴、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不厌其聆耳.”从本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花鼓戏与采茶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广义上的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等剧种的统称.但是一般来讲,花鼓戏主要是讲湖南花鼓戏,而湖南花鼓戏则主要分为长沙、岳阳、衡阳、邵阳、常德、醴陵这六个流派.

八、经典剧目

(一)传统剧目《刘海砍柴》

于北宋时期初步形成,在清代中叶形成了目前流行的主要版本.取材于常德地区流传的刘海和胡秀英的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家住在武陵境内的农夫刘海,每日上山砍柴,供奉家中失明的老母.而刘海砍柴的山中居住着一支狐狸精,因为感动于刘海的孝心,于是动了凡念,在口中含着宝珠幻化为人,取名为胡秀英,嫁给了刘海.后来,旁边庙中的十罗汉偷得胡秀英的宝珠,她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昀身份告诉了刘海,而最后在刘海以及斧头神、胡秀英姐妹的帮助下,终于夺回宝珠,两人也得以百年好合.

(二)新生剧目《补锅》

发行与1965年,由王为一导演、唐周、徐淑华为编剧的一出戏.主演为李谷一、彭复光.本出戏曲主要讲述的是刘大妈的独生女兰英,与高中同学李小聪自由恋爱.高中毕业后,李小聪习得了一手补锅的好手艺,但是刘大妈却反对女儿和一个补锅的在一起.于是,趁着一次刘大妈心爱的大铁锅坏了,刘兰英请回李小聪帮她妈妈补锅.在补锅的过程中,李小聪利用手段说服了刘大妈,让刘大妈最终同意了刘兰英和李小聪在一起,改变了以前的旧思想.

九、著名演员

国家级传承人有演员杨建娥以及作曲家欧阳觉文;省级传承人周回生、杜美霜、曹作嘉、刘忠明等;其他传承人还有邢险峰等.

十、结语

从《刘海砍柴》到《补锅》,我们可以看到花鼓戏在当代社会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则需要有一代代人锲而不舍地推动.当今社会,人们的娱乐生活多种多样,不再是以前单一的看戏.但是,新时代可谓是传统戏曲的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传统戏曲经过历史的锤炼,走到今天,证明了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适应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说是机会,因为现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而拥有厚重历史底蕴的传统戏曲,也拥有了一个走出国门的好机会.作为一种中国人,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新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承人人有责,也只有大家都努力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传统戏曲才能被注入新的血液,拥有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肖东发主编.潇湘梨园[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2]徐潜主编.中国地方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

[3]朱咏北著.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4]罗维主编.亮相·湖南省花鼓戏剧院60周年纪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湖南论文参考资料:

湖南教育期刊

该文总结:该文是大学硕士与湖南本科湖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刘海砍柴》和《补锅》和湖南花鼓戏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