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中外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中外比较视角对国内CSSCI期刊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综述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外范文 类别:论文题目 2024-02-08

《基于中外比较视角对国内CSSCI期刊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综述》

本文是中外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和旅游目的地和CSSCI期刊和中外比较视角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作者简介:方雅贤(1979- ),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营销.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2xjqn51)支持.

【摘 要】目的地形象研究在中国走过二十年,作为热门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比于国外文献综述,对国内该领域文献进行综述的文章非常匮乏,成为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选取1994 至2014 年共20 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CSSCI 期刊上的94 篇重点文献,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和内涵、形成机理、测量、影响和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和述评.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虽然和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近二十年来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同时,我国对于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存在着研究零散、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创新不足等问题,整体研究的前后相继性较差,很多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文章最后对我国目的地形象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国内研究;综述;中外比较;

CSSCIdoi:10.3969/j.issn.1674-1013.2017.01.001

一、引言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从1971 年John Hunt 的研究开始,已经有40 多年历史,可谓成果颇丰,热度不减.相比之下,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则要比西方国家晚二十多年.在我国学术界,1986 年邱焰美撰写的《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是我国最早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章[1],随后从1999 年开始更多的研究目光转向这一领域,在追随西方学者研究脚步的同时,也探索走出了一些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今,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在中国走过二十年,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什么样的研究现状与特点,有何成绩与差距,未来研究将要走向何方?相比于国外文献综述,对国内目的地研究的综述文章非常匮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薄弱环节,仅有苗学玲在2005 年对国内旅游地形象研究进行过综述,且发现当时国内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形象策划领域[2].因此,本文选取1994 至2014 年共20 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重点文献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上以“目的地形象”作为篇名进行检索,选取其中发表在CSSCI 期刊上的59 篇文章;以“旅游地形象”为篇名,检索到27 篇C 刊文章;以“目的地意象”作为篇名,检索到7 篇C 刊文章;以“TDI”为篇名,检索到1 篇C 刊文章.以这94 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希望能够通过与外国研究成果的比较,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二、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分布情况

西方早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从20 世纪90 年始运用数理统计研究分析游客感知[3].进入21 世纪后,西方学者们开始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近年来,更多国外学者引入中间变量,利用因子、聚类、回归、结构等定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近二十年我国CSSCI 期刊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趋势符合西方的一般规律,而且进步较快.

1. 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从1999 年以后开始陆续出现,前十年总体研究成果较少,基本没有定量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展开,以形象的概念结构、定位策划和传播推广研究为主.

2. 从第二个十年开始研究普遍展开,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开始大量尝试定量研究方法,从比例上看,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都得到了相当的应用;从趋势上看,定量研究方法较之定性方法有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还有少数学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使用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如徐文海(2014)采用标杆对比法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研究,首先由专家组根据相关旅游形象文献汇总,通过德尔菲法确定7 个形象因子和20 个形象要素,然后用调查问卷收集情报,再利用标杆对比法和国外顶尖标的比较,探索提高海南国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方法[3].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在继续对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感知测量、影响后果和关系模型的研究.IPA 法在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中渐露头角,如周永博(2013)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IPA) 工具,分析两个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和乌镇)旅游目的地意象传播特征,探索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和技术方法[4].

3. 近几年出现的综述类文章多是对国外文献的总结,表明我国学者正在积极学习和梳理西方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引.而鲜有学者涉及对我国研究成果的分析整理.王龙(2012)将目的地形象分成本体形象、传播形象与感知形象三个层面,并就每个层面形象的测量内容进行归纳综述,尝试将目的地形象测量内容的众多观点置于一个可比较的框架中,力图将中西方学者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理解上进行对接[5].魏宝祥(2012)简要地就中西方学者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综述上进行了比较[6].总体来说,国内研究中还欠缺一个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和脉络整理,而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和内涵研究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国外学者一直没有达成统一,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视角:一是从认知视角界定旅游目的地形象,以Hunt(1971)的“一个人或人们所拥有的关于非居住地的印象”[7],Crompton(1979)的“是个体对某个目的地的信仰、观念以及印象的总和”[8],以及Gartner(1986)的“是个体对目的地可利用的属性或活动的感知”[9]为代表.二是从认知和情感两个视角出发,具有代表性的是Fakeye 和 Crompton(1991)的“是潜在游客基于在大量整体印象选择少数印象的基础上的精神构建发展”[10],以及Lawson 和 Bond-Bovy(1977)的“是个体或群体对一个特定的地方的了解、印象、偏见、想象以及情感思维的表达”[11].三是从认知、情感、意动三个视角出发,如Tasci, Gartner和 Cusgil(2007)认为“是由对目的地的思维、观念、情感、视角和意愿形成的交互系统”[12].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的研究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较为明显,见表1.

概念表述方式上,国外通常称为“TouriDestination Image”(TDI) 或“DestinationImage”.国内的学者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有多种表述方式,如“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映象”或“旅游目的地印象”.前十年的研究多是以“旅游地形象”作为概念表述,而后十年更多学者趋向于使用“目的地形象”,表明在概念表述上正在达成一致和融合.少数学者使用“目的地意象”,如白凯(2009)将其翻译成旅游目的地意象,认为“Destination Image”更多表现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各种讯息加工的一种“意象图式”凝结与主观概念性诠释[13].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是和国外研究视角一致,都强调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心理学视角,认为目的地形象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是旅游者对目的地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和心理反应[14].

表1 国内学者关于目的地形象定义选列

同时,学者们正在努力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力求建立起该领域完整的理论体系.王龙(2012)将国内学者所界定的TDI概念梳理成五种观点,即“主观感知的形象”、“形神兼备的意象”、“客观存在的状态”、“可以流动的信息”和“社会共享的符号”.他赞同“可以流动的信息”观点,将形象界定为一种信息,并依据目的地与外界的作用过程,认为TDI 至少存在本体形象、传播形象与感知形象三个层面,期望能够实现中西方学者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理解上的对接[5].

四、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理研究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

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可将西方学者的观点划分为以下几类:基于生成过程的简单结构、基于功能和特征的三维结构、基于心理学的情感路径结构、基于语言学的长尾分布结构、基于语言学的“核心—边缘”结构[15].而我国学者在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见表2.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国内多数学者赞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认同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之间的关系路径,并结合中国的实证研究予以佐证.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意动形象不应作为形象的一个维度,而应该是形象的结果,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异议[16].“长尾分布”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都是西方学者最近几年的成果,国内学者涉足的比较少,但可以给国内学者提供开放的研究思路,或值得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相应的验证.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在积极探索跨学科、多角度阐释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和结构.如刘建峰(2009)认为,诸多研究取向将旅游者视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重视旅游者个体的心理因素,而往往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社会意义的理解.基于此,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包含个体认知和形象意义共享两个方面的内容[17].魏宝祥(2012)在 Echtner 和 Ritchie 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两两相对的三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另外两个维度:主观性(subjectivity)——客观性(objectivity)、稳定性(stability ——动态性(dynamicity) [6].对目的地形象内涵和结构的多视角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目的地形象,为更深入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国内有的学者试图将纷繁复杂的目的地形象概念进行梳理和中外对接.杨永德(2007)认为TDI 相关概念虽然复杂,但大体可以从形象主客观构成因素、形象生成过程以及形象特征这三个方面来归纳,许多不同提法的界定角度虽然不同,但实质内涵是相同或相关的,并画图说明了基于形象构成和生成过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对规范、简化中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探索[14].

(二)影响因素

Baloglu 和McCleary(1999)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信息源[18].个体因素包括动机、文化背景、人口统计变量、熟悉度、期望等;信息源包括一手信息源,如经历、感知等,以及二手信息源,如原产国形象、目的地促销材料、体育赛事、互联网、影视、旅行社、明信片、新闻、口碑等.国外在各影响因素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见表3.

整体来说,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分散,成果较少,缺乏多个因素的综合研究.从结构上看,国内学者研究人口统计变量因素影响的比较多,明信片作为影响因素,鲜有学者关注.原产国形象也仅有个别学者提及,但是缺乏实证研究.事实上,信息源对目的地营销至关重要,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总体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可以作为我国学者未来研究的重点.

在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学者也有一些崭新的研究视角.如吕兴洋(2014)基于旅游者权力理论,将旅游者视为与DMO 一样的能动主体,对应DMO 投射形象提出了旅游者投射形象的概念,进而将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过程从原有的单一个体模型拓展到时间阶段和影响主体更为完整的群体网络状模型.研究进一步通过比较到访旅游者和DMO传播对潜在旅游者引致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力,就会发生品牌劫持现象.文章结合Plog提出的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此种情况之下目的地形象异化的演进过程,并为目的地营销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具体的建议[19].

还有一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如国家亲近程度、目的地营销方式、目的地信息网络传播机制等其他因素,未来研究中可考虑增加上述影响变量,深入考察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特征与规律[20].

表2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研究

表3 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及国内相关文献

五、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研究

国外学者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方法上,大致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测量两大类.结构化测量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相关研究数据,形式上多采用李克特量表和语义差量表,在数据分析的方法上主要采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对应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非结构化测量通常会采用深度访谈、开放式问题、手绘认知地图、内容分析法、自由揭露法、项目网格法、照片揭露法等.

(一)测量方法

早期测量多是采用非结构方法,从2006年开始学者陆续使用结构测量的方法,其中李克特量表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而语义差异量表则仅用于对目的地情感形象的调查.很多研究中李克特量表的开发都是在对文献和促销材料的内容分析基础上,或是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后,经修改和整理获得的.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测量方法.仅采用非结构测量法的研究被认为在衡量目的地的独特形象和整体形象这一维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西方学者开发的一些非结构测量方法,如手绘认知地图、自由揭露法、项目网格法、照片揭露法等在国内却遭到冷遇,很少有学者在研究中使用.说明一直以来我们的研究方法还过于单一,思路不够开放.但最近国内有学者正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郑荣娟(2014)获得了我国八个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美国团队游客的手绘认知地图,在此资料基础上从空间认知元素和空间认知结构两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其相对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最后,发现跨文化旅游者目的地意象认知元素因旅游主题性而超越了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空间认知符号化特征显著,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尺度差异[21].研究的调查前后耗时8 个月,对旅华美国游客进行全程跟踪,并就多个目的地城市获得手绘认知地图,体现了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动态性和多维性,反映了我国学者更加务实、沉稳、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样本人群和目的地选择

国外学者认为目的地分为国家、州、城市、景区等几个层面,国外的研究都有所涉及.我国C 刊中的实证调查人群和目的地类型选择如表4.

表4 样本人群和目的地选择统计

表5 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测量维度统计

我国研究的目的地多是国内的城市和景区,国家层面的目的地只有两篇,在空间层次上不够完整.反观西方的研究情况,Pike(2002) 对1973 至2000 年共计142 篇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有56篇关注的目的地是国家,所占比例最高[22],说明国家的旅游形象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的旅游形象研究在空间层次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应加强国家和省份层面的大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国内研究在数量上也以单个目的地为主,或者是同类型目的地,很少涉及多类型、多数量目的地之间的比较,因此研究结果都有一定的类型局限性,不具有普适性.今后应注意多个类型目的地之间的对比,或是不同类型游客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感知对比研究,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目的地和不同游客群体进行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工作,避免目前策划中存在的雷同现象.

由于语言、时间及费用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对于国际潜在游客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样本的选取也多为在国内调查本国游客,少数涉及入境的外国游客,而在境外展开的调查仍然是目前我国目的地形象研究的空白.事实上,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境国和第三大入境国,还应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到中国旅行游览.因此,对外国潜在或现实旅游者对中国各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调查值得国内学者在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调查时点多为游中和游后,说明对于原生(或本底、初始、机制)形象研究不足,多集中于实际(或复合、混合)形象研究.游前和游后形象变化与对比研究更为匮乏,未来更多焦点可对准游前、游后形象变化,以此把握形象形成和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三)用于形象测量的目的地属性

国外学者在目的地属性方面始终没有达成统一,不同类型的目标受众、目的地在认知维度及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学者在旅游目的地测量维度上的选择如表5.

Echtner 和Ritchie(1993) 明确地指出,量化方法可以有效地测量一般与归属性的形象,却无法测量独特与整体的形象,而定性方法可以测量独特与整体的形象,并建议首先应该利用开放式问题搜集目的地形象的整体与独特的特征,然后再发展具有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尺度来测量目的地形象[23].显然,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于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的研究,较为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

国内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测量工具,这些都是非常宝贵和有益的探索.不过在测量目的地形象时,也有个别研究忽略了测量内容和测量工具的对应,抽样方法和样本选取不够科学严谨,导致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24].

部分学者另辟蹊径,不断进行跨学科的尝试,如冯捷蕴(2011)从语言学出发,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 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25].白凯(2008)以陕西旅游形象为例,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隐喻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的探索[26].

虽然认知形象的测量维度差异较大,但是对于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的测量却趋向于统一.国外研究发现,情感成分比认知成分对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向的影响更大,但目前对情感成分的测量研究不够深入,多是借鉴Russell 等人在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4 个题项的语义差异量表进行测量.王龙(2012)也认为应在情感形象测量中开发出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不同的目的地类型以及不同的旅游时点的量表[5].

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往往将游客满意度、感知价值与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来考察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的正面影响[27].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向之间的正向关系也得到了多次验证.陶玉国(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认知和旅游服务认知会对旅游意愿产生作用.张宏梅(2011b)也证实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情感形象对总体形象也有显著正向影响,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沈鹏熠(2012)的研究发现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不仅对游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游客满意对游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而且相比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对游客满意和忠诚的影响作用更大.在白凯(2012)的研究中,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其行为意图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平和、愉悦特征对韩国潜在游客行为意图有明显正向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刘力(2013)也证实了目的地形象的认知维度显著影响情感维度,两者共同决定了目的地整体形象,但情感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要大于认知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影响,潜在游客目的地整体形象感知显著影响他们的旅游意向,影视剧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被目的地形象完全中介.

关于目的地形象对于游客满意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宝贡敏(2008)的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旅游形象因子与游客满意度、推荐度之间显著相关,旅游形象因子与回游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满意度与回游度、推荐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陆书(2013)的研究也证实景观形象与服务形象直接影响游客满意,而设施形象不显著影响游客满意,游客满意直接影响重游意愿.

对于目的地形象的其他影响研究方面,王纯阳(2013)的研究发现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情感形象,而且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期望的重要前因变量.胡宪洋(2013a/b)研究了形象修复策略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发现柔性的形象修复策略显著影响游客的行为意图,刚性的策略对于游客的行为意图作用不明显.沈鹏熠(2014)的研究发现目的地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有差异化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其品牌资产水平也有差异性.

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研究的梳理发现:

1. 国内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多是从游中和游后的角度,研究旅游者的游后行为,如重游和推荐意愿,没有突破国外研究常见的“感知价值、满意、忠诚”的一般框架,且在这一框架下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如国外在重游意愿上进一步细分出未来1/3/5/10 年内的重游兴趣[28],国内在游后行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粗糙.

2. 总体上国内针对潜在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研究现实旅游者的案例比较多.不过近几年这一情况稍有改观,白凯(2012)研究分析了韩国潜在游客对中国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的认知及行为意图[20];刘力(2013)研究了影视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和旅游意向的影响[29].

3. 在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领域,国内研究同时考虑的其他自变量也局限在旅游动机、经历和感知质量等方面,研究视角不够丰富.国外研究涉及到的地点依赖、个人卷入度、吸引力等因素,在国内还鲜有学者尝试.

4. 国内也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如Lin(2007)以潜在旅游者对自然型、开发型、主题公园三种不同类型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为因变量,考察了这三类形象影响作用的差异[30],而国内的目的地形象影响研究还停留在单一层次和类型的阶段.

七、结束语

国外学者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跨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富,而国内在近二十年的CSSCI 期刊中仅有胡宪洋(2013b)进行了跨文化研究,从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两个角度分析了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对中外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对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后续行为意图影响差异明显.形象修复策略对国内游客的行为影响并不显著,但柔和的形象修复策略对入境游客来说则非常有效,其实证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31].可见,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跨文化研究对于我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国内学者更多地聚焦与关注.

总体上,旅游目的地形象因其在吸引客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虽然和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近二十年来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步明显,无论从C 刊中发表文章的数量还是质量、涉及的目的地范围和层次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但另一方面,我国对于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存在着研究零散、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创新不足等问题,整体研究的前后相继性相对较差,很多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需要研究者长期关注其变化过程与机理,并找出干预的因素与方法.因此,只有系统化的研究才能满足目的地形象管理的需要.

另外,关于研究的视角,西方学者的研究多是从心理活动角度,关注旅游者的感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这一研究视角,从目的地出发的供给一方转向旅游者的需求一方.而仍有部分国内学者坚持从目的地角度出发,认为形象更多体现目的地的定位与主观意识,旅游形象的内容由自然、文化、民俗、社会心理积淀等资源构成[5].事实上,同时兼顾供与求两个视角会使研究更加具有全局观和实用性.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需求一方固然合理,但供给方发射的形象是否能满足需求方期望的形象等更深入的课题,只有综合供与求两个视角才能更好地诠释.

未来的目的地形象研究还应多关注如国家亲近程度、目的地营销方式、目的地信息网络传播机制等因素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或者考虑增加上述影响变量,增加不同目的地类型与层次的对比研究等.此外,跨文化研究不仅是当前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热点,也是难点所在.我国的目的地形象研究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也正不断尝试在中国情境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但是跨文化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今后还应将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范式在中国文化价值观下进行更多的验证和对比.

当然,由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领域的热点课题,研究成果众多,因此本研究只选取了近二十年CSSCI 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得出的结论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通过对中国权威期刊上研究成果的分析,能够把脉国内的研究布局,助力未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焰美.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J].经济问题,1986,8(8):56-57.

[2]苗学玲.“旅游地形象策划”的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5,19(4):64-70.

[3]徐文海,邓颖颖,皮君.基于竞争力评价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研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04(3):59-65.

[4]周永博,魏向东,梁峰.基于IPA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两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9):53-60.

[5]王龙.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内容的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12,26(4):65-76.

[6]魏宝祥.中西方旅游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2,(4):25-29.

[7]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el Research,1975,13(3):1-7.

[8]Crompton J L.An asses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J].Journal of Trel Research,1979,18(4):18-23.

[9]Gartner W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el and Touri Marketing,1993,2(2/3):191-215.

[10]Fakeye P C., J. L. Crompton.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 time, and repeat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 Journal of Trel Research, 1991, 30(2): 10-16.

[11]Lawson F., Bond-Bovy M. Touri and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M].London: ArchitecturePress,1977.

[12]Tasci A, Kozak M. Destination brands vs destination images:do we know what we mean?[ 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6,12(4): 299-317.

[13]白凯.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2):9-15.[14]杨永德,白丽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辨析[J].人文地理,2007,5(97):94-98.

[15]沈雪瑞,李天元.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48-59.

[16]张宏梅,蔡利平.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异同和整合的可能[J].旅游学刊,2011,26(9):12-18.

[17]刘建峰,王桂玉,张晓萍.基于表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3):48-54.

[18]Baloglu S,McCleary K U S.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elers’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destination: 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J].Journal of Trel Research,1999,38(2):144-152.

[19]吕兴洋,徐虹,林爽.品牌劫持:旅游目的地形象异化演进过程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6):67-75.

[20]白凯,陈楠,赵安周.韩国潜在游客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行为意图[J].旅游科学,2012,26(1):82-94.

[21]郑荣娟,白凯,马耀峰.基于旅华美国游客手绘认知地图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J].人文地理,2014,137(3):150-158.

[22]Pike S.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 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 [J]. TouriManagement, 2002,23(5):541-549.

[23]Echtner C M, Ritchie J R B.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ent[J]. Journal o f Trel Research, 1993, 31(4): 3-13.

[24]刘国华,王红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基于国外文献的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6):83-87.

[25]冯捷蕴.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9):19-28.

[26]白凯,孙天宇,谢雪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符号隐喻关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8):1184-1190.

[27]Chen C F,Tsai D C. 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ioral intentions?[J].Touri Management,2007,28(4): 1115-1122.

[28]Assaker G, et al.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novelty seeking, satiaction, and destinationimage on tourists’return pattern:A two factor, non-linear latent growth model [J]. TouriManagement, 2011,32(4):890-901.

[29]刘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9):61-72.

[30]Lin C, Morais D B,Kerstetter D L, et al. Examining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magein Predicting choice across natural, developed, and Theme-park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elReseareh,2007,46:183一194.

[31]胡宪洋,白凯.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方式量表探讨:中外游客整合对比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9):73-83.

Review of Touri Destination Image around CSSCI Journals in China: Based on the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ANG Yax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116044, China)

Abstract: Being a hot research subject, Touri Destination Image study has gained 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achievements in China. But compared with overseas study review, domestic study review articles are such alack, which has been a weaknes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94 important articles inCSSCI journals in CNKI from 1994 to 2014, summarized and forwarded commentary of domestic articles fromperspectives of concepts, formation mechani, measurement, effects and cross-cultural study. Through thecollation and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although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researchin China is relatively late, but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ouri destination imagein China are in large numbers, and made a larger breakthrough i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 methodsand research scope etc..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suchas being scattered and no system, lack of depth, lack of innovation, and overall research he been poor, a lotof research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trend of our country´s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was discussed.

Keywords: Touri Destination Image; Domestic Studies; Review;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Countries; CSSCI

中外论文参考资料:

中外医学杂志社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交流期刊

中外教育简史论文

中外医学杂志

中外健康文摘杂志

此文总结,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中外本科中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旅游目的地和CSSCI期刊和中外比较视角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