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老人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残疾老人的美丽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老人范文 类别:论文提纲 2024-01-26

《残疾老人的美丽》

本文是关于老人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残疾老人和美丽和残疾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有这么一些老人,他们身体残疾,却依然意志昂扬;他们厄运缠身,却始终胸怀梦想.他们是一株株衰弱的老树,却顽强绽放出璀璨的花朵;他们是黄昏里的一抹残照,却奋力在天边勾画出绚丽的红霞——

种树种出了希望

河北井陉县冶里村有这样两位残疾老人,一位失去双臂,一位双目失明.从2002 年起,二人互相扶持植树造林,十几年间种活了1 万多棵树, 让昔日碎石遍地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贾文其3 岁时因意外触电失去双臂,他并没有因自己是残疾人而自暴自弃.相反,他以百倍于常人的毅力做出了许多让正常人都为之感叹的事.除了学会用脚洗衣做饭,他还学会了游泳、下棋、写毛笔字.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生活自理, 更想通过奋斗实现自立.最终,他选择了种树.刚开始,贾文其想找个健全人合作,但是没有成功.直到2001 年,他才有了搭档——贾海霞(男).贾海霞左眼患有严重白内障,右眼在外出打工时落残,导致双目失明.开始时, 贾海霞犹豫不决.“你看我没有双手,不也活了几十年?咱命孬,人不能孬啊!”贾文其一句话点醒了消沉的贾海霞.2002 年春天, 二人开始在河滩种树.

说来容易做来难.“开始的时候,买树苗的钱都没有,只能自己砍下树枝,再插扦育苗.”贾文其说.虽然种树艰难,二人的干劲却越来越足.给树苗选好了地方,贾文其用脚趾头夹着铁锹递给贾海霞, 让他挖树坑,自己用特制的工具去河边打水.有石块的地方,失明的贾海霞就摸索着用锤子和铁钎凿出洞,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树苗埋进坑里.就这样,一棵一棵、积少成多,一个春天下来,他们就在荒滩上栽下了800 多棵树苗.“真的希望它们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片森林.”贾文其说.

夏天很快到了,二人乐观的希望被兜头浇下一盆凉水:春天种的树基本枯死了,只有两棵发出了新枝.他们有了情绪,这样做到底行不行啊?短暂的失落后,贾文其和贾海霞发现了失败的原因——河滩地渗水很严重,必须有一条稳定的补水线路.于是,他们决定挖一条小渠, 将河里的水引到河滩上来.但这对于他们来说,确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大工程.贾文其用脖子夹着铁锨,引导贾海霞一下一下地挖,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只能挖几米,但他们不放弃.无数个日落日出之后,横纵交错、深浅不一的小渠总算有了样子,河水顺着流过来.后来,荒滩上的树枝慢慢地冒出了新芽.

十几年一晃而过,河边的50 亩荒滩,已被他俩“联手”变成了绿洲.

2016 年7 月19 日, 暴雨袭来, 山洪暴发,50 亩林木全部被冲走,二人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洪灾之后,贾海霞被孩子接到省城居住,两人十余年的合作就此结束.树没了,贾文其无法形容自己的痛苦心情,可思来想去,他还是想奋斗,还要种树,冲了再种,种下去总会长出来的!贾文其又一次找到村委会,签订了新的植树合同.庆幸的是,贾文其寻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现在的五个人,但平均年龄也比以前提升了不少,几位新成员中最大的71 岁,最小的也已经64 岁.五人组中贾文其是最年轻的,也已近60 岁.照理说, 这样的年龄该颐养天年了,可他们不仅要去荒滩种树,还决心要把树种到荒山上.

今年4月底,是当地种树的最后期限,按照原计划,他们要在山上再种200 棵,但时间很紧了.村干部告诉他们,已经把山上种树缺人手的事儿汇报给了乡政府,乡领导说了,不会只让他们孤军奋战,大家要共同奋斗!“有这么多人关心帮助我们,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植树也是一种奋斗,只有奋斗才能得到幸福,我有信心继续干下去.”贾文其说.

血友病人向社会“输血”

“越是残疾,越要美丽”.这是郑卫宁公司门口的标语.63 岁的他是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是一名先天性重度血友病患者.

“家人告诉我,我幼年吃奶的时候,如果奶瓶放得稍重一点,触到牙龈,出的血就会渗到奶瓶里.” 郑卫宁说.年仅4岁,他就经历过一次失血性休克.患同样病的表哥在9 岁时过世了,这让郑卫宁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死神的如影随形.因为血友病的限制,郑卫宁无法行走,13 岁时就已经站不起来了.他性格孤僻,没有一个朋友.直到遇到刘汉华,他的人生才开始变得精彩.

“在我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像一根拐杖一样扶持我,帮助我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期.”回忆挚友,郑卫宁的眼里贮满了激动.刘汉华和郑卫宁同住部队大院,二人年纪相仿,他们的友谊开始于对文学共同的热爱,常常一起读《普希金文集》.有一段时间,郑卫宁喜欢上了手风琴,刘汉华就专门请了一个琴师来到家里为他演奏.那天送琴师离开的时候,夜色幽暗,三人默默走在大院.轮椅上的郑卫宁依依不舍,建议琴师给家属区的人们拉一支曲子.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越来越多的人走到阳台上观看聆听,一曲结束,楼上爆发出了掌声.至今,郑卫宁仍对此记忆犹新.“在病痛萦绕的阴暗生活里,那个周末给我留下了一个美妙的瞬间.这是我最感激刘汉华的一件事.” 在与郑卫宁相伴的日子里,刘汉华许诺说,要跟郑卫宁的大哥一起赚钱养他.刘汉华的鼓励和帮助,让郑卫宁产生了抗争命运的力量.

上世纪90 年代初,郑卫宁的家从武汉迁到深圳,刘汉华也回到了老家,二人失去了联系.后来随着双亲的去世,好友的失联,郑卫宁陷入了沮丧,曾经自杀过三次.1997 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一场关于互联网的演讲,很受启发:借助互联网能学到更多知识,这是残障人士的好机遇.他立刻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做网站!郑卫宁把父母留给他输血的钱拿出来创业,开始组成了残疾人电脑兴趣小组.不久,小组升级成了公司,越做越好,逐步壮大.2013 年, 郑卫宁去美国参加论坛,介绍他从事的互联网业务所带来的无体力劳动,他的案例也作为中国的第一个教案被写入哈佛的商业教材.现在郑卫宁残友集团5000 多名员工中,90% 以上是残疾人大学生.他还把自己的资产拿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他从一名接受输血的病人变成了一位向社会“输血”的企业家.

年逾花甲的郑卫宁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找到40 年前的挚友刘汉华.在“寻人团”的帮助下,历经一番周折后,2018 年5 月20 日这天,他们终于重逢了.二人又一起重读了最爱的诗——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今的郑卫宁,正如诗中所写的:“ 快乐的日子终将到来”.

老人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点评,上述文章是关于老人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残疾老人和美丽和残疾相关老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