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道德教育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大数据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四维变革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道德教育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3-22

《大数据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四维变革》

本文是有关道德教育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道德教育和四维变革和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摘 要:大数据在道德教育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刻变革.基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独特性,从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实施主体、实施环境与推进思路四个维度综合审视,大数据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变革主要体现于:从片面到全面,把握学生真实的道德发展;从整齐划一到尊重个性,实现道德教育实施的精准化;从一维、片段化到多维、连续性,延拓道德教育的时空;从片面、因果到整体、相关,深度变革道德教育思维方式.

关键词:大数据;道德教育;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8.06.005

进入21世纪以来,依托智能感知、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正步入以海量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拥有大数据是时代特征,解读大数据是时代任务,应用大数据是时代机遇.[1]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道德教育领域亦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今天,充分认识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是学校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前,学者对道德教育领域大数据的应用日趋关注,但相关研究仍待完善.部分研究只是将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简单移植到道德教育领域,并未深刻思考作为教育子系统的道德教育的独立性之所在,对大数据与道德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亦未充分论述.而且,现有研究易流于对大数据道德教育应用中某一层面进行碎片化阐释,对大数据对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缺乏系统审视.因此,本文基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独特性,试图从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实施主体、实施环境与推进思路四个维度,系统揭示大数据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的可能与路径.

一、从片面到全面:把握学生真实的道德发展

对学生道德发展真实情况的把握,是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与前提.舍此,则道德教育便如水之无源、木之无根.然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时空的复杂性以及自身道德发展的差异性等问题,对学生道德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有着相当的难度.

小数据①时代,无论从获取手段还是获取范围来看,教师对学生道德发展情况的把握都是远远不够的.从获取的手段来看,教师多依靠自身直接观察或他人间接评价来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了解是非整体的、片面化的.从获取的范围来看,教师所掌握的学生道德发展的情况多局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对学生学校生活之外的道德表现了解程度不够.而“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为设计的环境”[2],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仅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来代替学生完整的道德发展状况.

大数据时代,道德教育数据来源更加广泛,类型更加多元,更新更加迅捷.我们可以从广泛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领域捕捉学习者不同时间和不同频率的各种数据.[3]这就意味着,教师对道德教育数据的收集有可能实现由“样本代表总体”到“样本等于总体”的转变,对学生道德发展情况的把握趋于全面.“学生的所有行为都将被追踪并记录下来”[4],这就大大扩展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范围,为教师获得学生道德发展的全方位、全时段数据提供了可能.此外,大数据技术减少了可能性干扰因素对数据收集的干预,有助于揭示学生的真实情感、态度、行为等.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N.R.Hanson)的“观察渗透理论”认为,“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存在着由语境和背景知识所影响的组织模式的参与”[5].亦即,任何观察都不会是纯粹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会无意识、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带入观察,从自身立场进行观察和解释,这使得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削弱.大数据时代,数据多由系统自动收集.观察者有限度地参与到观察中,大大减小了观察者的理论预设或者是自身价值立场对观察过程的影响.与此同时,大数据的采集多在学生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收集过程中学生的“表演”成分降低,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因观察者的存在而刻意进行某种“表演”的问题.

二、从整齐划一到尊重个性:道德教育实施的精准化

个性化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尊重个性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人存在着两种发展状态:一种是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6]个体道德也正是在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由不完整走向完整的.但不同个体道德发展经由实践从未完成走向完成的过程存在差异.一方面,道德教育所面对的是道德发展尚未完成的人,个体道德发展的未完成性要求道德教育必须重视个体道德发展的可能性,而非以标准化、程序化、既定的统一道德教育模式抹杀个体道德发展的个性.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个体将所习得的道德进行理解和内化的过程.由于个体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气质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在理解和内化所习得的道德过程中亦存在差异,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尊重人的个性.

小数据时代,精准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较难开展.受制于教师自身精力、班级规模、学生发展的复杂性等,教师往往很难精确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无论是学生数据的获取手段,还是学生数据的分析手段皆不足以支撑起教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全面把握.因此,小数据时代的学校道德教育多为集体教学,往往诉诸于统一的道德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教师亦多采取无差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无法针对学生个性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此外,从个体道德学习来看,受制于对自身知识结构和个性特征的有限把握,个体也无法准确、有效的开展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道德学习.

有别于小数据,大数据使面向学生个体的道德教育数据收集、分析成为可能,为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亦因学生个性特征而调整,有助于满足学生道德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个性的把握.由于受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学习者在表现出一些共性和稳定特征的同时,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7]大数据的发展则为这些差异的显现与把握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大数据时代,伴随各类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数字设备进一步普及并得以应用,“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的状态正在形成.关于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计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能被记录,“通过对学生学习轨迹的追踪可以获取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数据”[8],能够建立完善的“学习者档案”.这就有助于教师全方位地获取学生道德发展的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准确”发现并把握学生个性化道德学习特征.

对学生个性特征的了解仅仅迈出了道德教育个性化的第一步.道德教育个性化还需要以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方案,大数据则为个性化道德教育方案的提供了支持.大数据背景下教育者可通过跟踪和记录个体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学习需求等全部教育信息,从而为学生选取适合的学习内容,设计灵活的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9]借助于大数据,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方案,诸如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达成个性化道德学习.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方案首先是差异性的.依托大数据能够有效发现学生的个体道德发展状况、个人偏好、特质和需求,从而尊重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方案还是动态性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学生数据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道德教育的方案,更好地契合学生的道德发展.例如,通过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微信发布进行数据分析,将其价值取向进行原生态呈现和研判,能为精准分析其道德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其道德素质找到依据.[10]

个性化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学生个性化的道德学习.大数据时代,学生的个性化道德学习是一种在对自身个性特征清晰把握基础上达成的自觉的道德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通过数据实现对自我的认识”.[11]学生可以获取自己的数据,根据自己道德发展状况进行自我分析,设定自我目标,制定个性化的道德学习路径.与此同时,大数据将学生的一切行为进行量化并存储,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数据库.这也为个性化道德教育提供了反馈路径,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道德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调整道德学习的路径.

当然,大数据为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但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要真正开展个性化的道德教育,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在大数据时代实施个性化道德教育的能力.个性化的道德教育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在大数据时代,学生道德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日渐凸显,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独特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德育资源组织德育教学及相关活动.[12]依托大数据,教师成为个性化道德教育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依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理论自识和实践自觉.

三、从一维、片段化到多维、连续性:道德教育时空的延拓

时空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更是一种社会范畴,“有多少种社会群体就存在多少种不同的社会时间与空间意识”[13].道德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时间安排和空间设置,道德教育的时空问题不可规避.大数据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时空感,使得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从一维、片段化到多维、连续性的转变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意蕴.

(一)实现道德教育时间的延续性与共时性

道德教育的时间性指的是道德教育时间的一维性和共时性.其中,一维性指道德教育时间的不可逆性.亦即,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道德教育.一旦错过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则会事倍功半.共时性则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共在上,指的是“师生共同的身体在场”[14].道德教育的实施需要师生共同在场的基础上的心灵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学生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引导.

小数据时代,从时间的维度看,学校时间被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在精细化的时间安排下,道德教育接受了时间的限制而变得片段化.这种从外部强加的时间限制,将学生的道德发展严格限制在片段式的时间之内,以时间的片段化实现了对学生社会关系的控制.这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教育享有固定时间,利于对学生进行身心塑造,却忽视了时间的连续性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价值.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教师教给学生以道德,师生间信息传递的不对等、不及时导致其沟通与交流不能很好地实现,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共时性.

大数据为道德教育时间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有助于增强道德教育时间的连续性.首先,大数据有助于推动道德教育“顺时而动”.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所获取的学生道德教育数据不断丰富.通过对道德数据的分析与挖掘,“道德教育黑箱”被进一步揭秘,个体道德发展规律、道德教育规律不断被探明,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增强.教师不再单纯依靠头脑中模糊的经验,也能“有迹可循”,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其次,大数据有助于推动道德教育“应时而进”.依靠大数据技术,道德教育可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预测.预测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价值.它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过往的海量数据进行提纯,使得分析者能够对未来进行精准的行为预测.[15]通过预测分析,能够及时、个性化地干预,在出现诸如失败之类的负面结果之前,为陷入困境的学生提供支持.[16]“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依靠大数据的预测,教师能够提早发现学生道德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必要措施,对学生道德发展予以引导.最后,大数据有助于道德教育突破片段化时间的限制.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状态,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发展的道德教育也就规定了道德教育时间并非片段式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数据传递、接收、反馈的即时性,学生道德发展中“纵向数据(longitudinaldata)”[17]的收集成为可能.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严格限制学生的道德教育时间来检测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大数据可以做到全天候、全时段的数据接收与处理.学生道德教育数据可以被随时获取,教师可以随时查看、预判学生道德发展状态,并做出及时的干预.如此一来,片段式的道德教育时间被打破,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道德教育的动态式发展.

大数据亦有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共时性.在大数据时代,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数据化,并借助各种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现即时的信息接受与反馈.这就为师生共同在场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成为现实.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同在场.学生与教师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与个性化要求得到满足,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二)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空间性问题亦可以称之为道德教育情境迁移问题,也就是学生如何将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应用到其他情境的问题.一般来讲,学校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何实现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教育与其他社会情境之间的衔接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

小数据时代,受制于数据获取、分析与传输的技术问题,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较少,学校、家庭与社会壁垒分明,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所需要的、所给予的道德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更有甚者,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所需要、所给予的道德教育相悖,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教育无法“完美”应对其他情境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学生一旦走出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道德教育的生命力也因此受到削弱.

大数据将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空间连为一体,为道德教育空间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大数据有助于打破道德教育的空间壁垒,将学校空间和生活空间连接起来,推动道德教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学校道德教育往往局限于学校空间,由学校空间中获得的道德外推至生活空间,培养学生解决生活空间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虽然学校空间属于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但学校空间与生活空间迥异.不同于复杂的、充满多种可能的生活空间,学校空间是一种有意识设计的封闭的空间环境,是简化的、单一的空间环境.因此,学校空间无法取代生活空间的多种可能性,故而生活空间中的道德不能完全由学校空间所提供.大数据突破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壁垒,使得学校空间同生活空间联为一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道德教育合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大数据扩展出新的道德教育空间,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场所.大数据时代,“世界的一切关系皆可用数据来表征”[18],人的生活、学习、休闲、思维、价值观念等都被数据化.数据依托互联网等技术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数据化生存变为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数据化生存方式催生了数据世界的出现.在数据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是虚拟的存在,人与人的交往依托数据而进行,个体交往也变为“缺场”的活动.而数据世界作为新的虚拟性存在,不同于现实物质世界.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并不能等效应用于数据世界,现实物质世界的道德也无法规范和约束数据世界主体的行为.这就导致传统道德教育在数据世界中难以为继.数据世界的出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并且成为今后道德教育实践的新场域.

四、从片面、因果到整体、相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深度变革

思维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我们所使用的生产力工具,具有内在决定关系.[19]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亦引发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时代,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存储更加便捷、迅速、高效,道德教育中“数据发声”已经成为可能.学校道德教育的推进需要转变思路,着力凸显整体性与相关性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思维方式

小数据时代,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片段式的、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由于缺乏整体认识道德教育的有效工具,我们对于道德教育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将道德教育进行拆分与还原.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学校德育的实施,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等方面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德育的实施多侧重于德育课程的开展,而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如学科课程、学校环境、学校管理、实践活动等方面育人作用的发挥尚不突出.同时,学校德育开展的不同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尚未厘清,各学段之间的道德教育缺乏联系,存在“自说自话”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道德教育的可数据化程度大大加深.数据收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收集全部或接近全部的道德教育数据.我们从单纯依靠样本信息的挖掘转向对全体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全数据模式是一种数据化的整体观,是一种可以具体刻画、描述和计算的科学整体观.[20]正是这样一种“数据化的整体观”,也使得整体性思维方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得以显现.大数据时代道德教育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要求要从学校教育全过程来认识道德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自觉从学校教育全过程出发,理解道德教育所处的位置.道德教育的实施不只是德育课程的实践,也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具体实践中,要具有整体性的思路和视野,“要从文化育人、课程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学校德育”[21],统整影响道德发展的诸多要素.同时,在尊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各学段、各年级的衔接,既要有衔接的道德教育目标,也要有相配合的、衔接的道德教育资源、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例如,从小学至初中,德育目标由认知过渡到理解;从初中到高中,德育目标由具体过渡到抽象;从高中至大学,德育目标由内化过渡到外化.[22]

(二)相关性思维方式

小数据时代,由于科学工具与分析技术有限,人们无法获取总体数据,而以样本代表总体,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试图发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在道德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们也总在试图找寻纷杂道德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通过对于因果的探讨找到其中的规律,以此来分析、解释以及解决道德教育领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一种确定性.然而,道德教育“成人”的目的性、道德教育实践的复杂性、道德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等决定了道德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因果关系,并非所有的道德教育问题都能找到明晰的因果关系链,因此很难找到其中确定性的规律.

大数据时代,随着所获取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种类的丰富,先前因囿于简单数据的限制而无法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显现,相关关系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关性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相关性的思维方式为认识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发现道德教育中稀少而珍贵的资源.依赖于大量、复杂数据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可能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非常见因素成为可能,特别是某些受制于现有认知水平等无法发现的问题.影响学生道德发展非常见因素的出现概率极小,需要我们长时间地、不间断地对学生道德教育数据进行监测,以捕捉这些罕见的结果.一旦我们形成了对这些罕见结果的可解释性,就能够拓展我们已有的对于道德教育的认识,扩展我们的道德教育认识图谱.以往,教师在学生道德出现问题之后予以相对滞后的“补救”,而基于相关性的预测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基于海量数据对学生道德发展作出合理的预测,过去的行为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未来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20]通过对过往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作出一种趋势性的预测.特别是对学生道德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等进行预测.基于预测,教师也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引导学生道德发展朝向预期的目标、对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当然,对于相关关系的探索并不能取代因果关系的研究,即“知其然”并不能代替“知其所以然”.在强调“成人”的道德教育领域,面对大数据这样一种“知其然”的思维方式,我们绝不能简单地附和,将道德教育转化为一种数据驱动的道德知识讲授、机械性地塑造学生行为的活动.但是,对于因果关系的强调也并不意味着对相关关系的否定.相反,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维持着一种内在的张力.相关关系描述的是事物间的可能性,而因果关系所关注的则是事物间的必然性,必然性蕴含于可能性之中.正是基于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间的这样一种内在张力,推动了我们对大数据时代道德教育中相关关系的探索.

五、结语

大数据的出现正在深刻影响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为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由此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不断推动道德教育朝有效性、针对性方向发展.道德教育与大数据的充分结合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但需要警惕的是,运用大数据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大数据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而非道德教育的本体,也绝非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大数据道德教育的应用不能离开对道德教育本体的思考.我们不能将大数据作为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噱头,也不能将大数据培养成为道德教育发展的异己力量.大数据道德教育的应用应该在道德教育的土壤中被恰当地认识与应用,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大数据变革,推动大数据与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大数据服务于道德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宗本.用好大数据须有大智慧[N].人民日报,2016-03-15(007).

[2]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J].中国德育,2008(10):

23-27.

[3]MatarazzoT.J.,ShahidiS.G.,ChangM.,etal.AreToday´sSHM

ProceduresSuitableforTomorrow´sBIGDATA?[C]//Societyof

ExperimentalMechanicsIMACXXXIII.2015:59-65.

[4]RebeccaEynon.TheriseofBigData:whatdoesitmeanforeducation,

technology,andmediaresearch?[J].LearningMedia&Technology,

2013,38(3):237-240.

[5]朱晨荻.强渗透和弱渗透——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观察渗透理

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27-32.

[6]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09):13-18.

[7]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

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04):88-94.

[8]KumarV.S.,Kinshuk,SomasundaramT.S.,etal.BigDataLearning

Analytics:ANewPerspective[M]//UbiquitousLearningEnvironments

andTechnologies.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15:139-158.

[9]邹太龙,王静宜.论大数据教育应用思想的五大传统借鉴[J].中国

成人教育,2017(15):19-22.

[10]唐励.微媒体的道德教育价值:问题及实现路径[J].伦理学研究,

2017(01):121-128.

[11]DrachslerH.,GrellerW..Thepulseoflearninganalyticsunderstandings

andexpectationromthestakeholders[C]//LearningAnalyticsand

Knowledge.2012:120-129.

[12]易连云,邹太龙.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及其转向与培

养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5):64-68.

[13]高水红.乡村学校教育变迁与时空意识的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

评论,2012,10(04):14-32.

[14]谭维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时间逻辑[J].教育研究,2017,38(08):

12-24.

[15]安宝洋,翁建定.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伦理缺失及应对策略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12):42-46.

[16]SladeS.,PrinslooP..LearningAnalyticsEthicalIssuesandDilemmas

[J].AmericanBehioralScientist,2013,57(10):1510-1529.

[17]DanielB..BigDataandanalyticsinhigher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challenge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5,46

(5):904-920.

[18]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变革[N].光明日报,2014-12-03(015).

[19]姜奇平.传媒及思维[M]//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你是互联网的

奴隶还是主宰者.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0]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

学报,2015(3):94-101.

[21]唐汉卫.学校德育改革应该确立的四种意识[J].教育研究,2017,

38(6):27-31.

[22]叶鑫.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一体化的逻辑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

2017(2):58-62.

道德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道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本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道德教育和四维变革和学校道德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道德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