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作品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生虽悲凉,心存美好读萧红作品有感相关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作品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3-26

《生虽悲凉,心存美好读萧红作品有感》

本文是有关作品论文例文与萧红和悲凉和心存有关论文范本。

小时候,我总爱看天上的云.后来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里读到了萧红的《火烧云》,不由心生敬意.能将如此艳丽浓厚的色彩率性、自然地铺诸于笔端的,定是个生活多彩的奇女子.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萧红用高明的画笔描摹着这幅画的底色,准确逼真地抓住了火烧云上来的那一瞬间天地万物所发生的迷人变化.在火烧云的映照下,天地万物都染上了红色,小孩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这些乡村生活中常见的人、物都被一双热情的手涂抹上了浓郁而艳丽的色彩.

接下来,她的笔下变幻出更加丰富而绚丽的色彩:“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这个段落写火烧云色彩变化极多.萧红使用了丰富的词语来表现火烧云绚丽的色彩,“红彤彤”“金灿灿”,口语化较强,读来亲切而富有节奏;“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表现火烧云色彩的丰富多样;“葡萄灰”“梨黄”“茄子紫”,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之物与色彩组合,使人可想可看,如在眼前.在这一自然段的最后,萧红说火烧云“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尽管萧红说她“说不出来”,还说她“没见过”,但读者却在脑海中勾画出了无限丰富、绚烂的色彩.

如此浓墨重彩的火烧云奇景,与《呼兰河传》这一章前面描写的灰暗的大泥坑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样.单读《火烧云》这一篇是很难感受到作品中一贯的伤与痛的,纵览全书之后才能感受到孤僻自闭的影子.

萧红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三才女》中曾介绍过萧红的身世:幼年丧母,饱受继母的歧视与父亲的.幸而有祖父,让她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心存美好,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种身世、遭遇让萧红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试图表达自己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呼唤人们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不要让自己在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敢于向命运抗战.

火烧云的瑰丽奇景和《呼兰河传》中的另一篇节选———《祖父的园子》,那个“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色彩明艳、自由快乐的属于祖父和她共有的园子,都是作者童年时最美好的回忆,现实生活中最珍贵的慰藉!这是萧红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品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茅盾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萧红用儿童般纯真、活泼的笔触,回忆着童年时期呼兰河城的这一场绚烂的火烧云.文章用轻松、朴实的短句,带领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好像在用手指着天空引着人们去看、去观察,于是,人们跟着萧红一起看到了那匹马,看到了那条大狗带着它的小狗,还看到了那头威武的大狮子……但当我们欲睁大眼睛看个仔细时,那匹马变模糊了,大狗小狗一起不见了,威武的大狮子也找不着了.

萧红有着一双天真热情的眼睛,有着一颗敏感善思的心,她把这些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都倾注在手中的笔上.她的笔调越是轻松,读者“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但被她在颓败里仍然向上生长的清澈目光深深折服.

作为一个现实派的作家,她的作品里虽然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却以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但她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满屋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寥寥数语,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童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的寂寞.

之后陆续拜读了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她描写满目疮痍的破败,描写鲜血淋漓的生死挣扎,有时也会写草场上新钻出的草尖、秋收的麦垛、河边苟合的青年男女,每一个场景都绝妙,直让人时而笑,时而哀,时而叹,时而怒,就像下了蛊,她用无形的手牵扯着我的心.

读她的散文集《商市街》《桥》,读她的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看关于她的电影《萧红》《黄金时代》……一篇篇读下来,看下来,才彻底地了解萧红,心境越发悲凉,痛恨越发深刻.可是她说“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要高贵得多”.

生活的磨折与摧残并未将她击垮,在漫漫的黑暗中,她挣扎着,奋斗着,呼唤自由和美,这是多么的不简单啊.可她的心却被浸在“毒汁”里,那独特的鲜明的自我抒情形象,是那么的扑朔迷离,朦胧的,悲哀的,不甘心被黑暗的生活埋没.萧红的遗言写道:“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丁玲女士曾评价她:“把眼睛扫遍了中国她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鲁迅先生说过:“将来谁也没萧红更有前途.”他几曾想过,萧红这朵奇葩竟如此过早凋谢了.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这是《火烧云》的结尾.这个年仅31 岁便香消玉殒的年轻生命,这位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的传奇性人物,就像那美丽的火烧云一样,绚烂至极,却刹那永恒.她从芜芜杂杂的残酷的背景里走来,却一直有一双锐利向上寻索的眼睛,有一颗体恤疾苦悲悯众生的心.心存美好,才能够流露这般能在伤口上跳跃的文字.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中建小学)

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摄影作品投稿

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此文结束语:此文为一篇关于萧红和悲凉和心存方面的作品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