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媒体时代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生态语言学视阈下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副职称谓语姓+副之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媒体时代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3-29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副职称谓语姓+副之分析》

本文是媒体时代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视阈和语言学和称谓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许红晴

(桂林旅游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阈分析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副职称谓语—“姓+副”.文章首先介绍生态语言学下副职称谓语的演变,然后分析当前社会生态下,数字化媒体时代“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出现的原因,最后从生态语言学角度预测“姓+副”新副职称谓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数字化媒体 副职 称谓 “姓+副”

生活中经常听到和见到副职被称为“姓+副”,如“各位同志,期末互换监考员必须先向刘副汇报,经领导同意后再报给我,谢谢”(来自某学校教师群里教学秘书的留言),这里的“刘副”指“刘副院长”.再如“狄副在跟学校沟通,有消息会及时通报大家”(来自某学校教师微信群里一位副院长的留言),这里的“狄副”指“狄副书记”.受儒家“贵尊抑卑”思想及语言使用的偷懒心理等影响,除了某些特殊的正式场合外,人们在称呼副职时,不论面称还是背称几乎会省略“副”字.那么,为何会出现“姓+副”这种不省“副”的副职新称谓语呢?语言和语言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这种新的副职称谓语——“姓+副”的出现也是语言本身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首先介绍生态语言学视阈下副职称谓语从古到今的称谓形式,然后从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分析当前社会生态下“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出现的原因,最后从社会心理特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和语言发展特点来分析“姓+副”副职称谓形式的发展前景.

一、生态语言学和副职称谓语的衍变

(一)生态语言学

根据菲尔的观点,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有两个模式,一种是豪根模式,往往被称为“语言生态学”(the ecology of language),一种是韩礼德模式,被称为“环境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两者的统称是“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1] 本文主要运用韩礼德模式来分析“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出现的原因,并预测新副职称谓语的发展前景.

韩礼德模式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语言与生态的关系问题,强调语言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功能语言学诠释.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人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由人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和与自然界的关系所决定的.人类通过语言来反映现实和对世界的认知,同时用语言来构建世界. [2] 副职称谓语的演变是“人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表现之一,因此也是“由人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和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能反映“现实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二)副职称谓语的衍变

称谓语为世界上所有语言所共有,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和职业、身份、地位等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称呼的名称. [3]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一直是个重“名分”的社会,“名正”才“言顺”.“名分”即人们表达彼此社会关系和角色的称谓,是人类活动中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反映.称谓包括亲属称谓语系统和社会称谓语系统 [3] .副职称谓属于社会称谓语系统,是官职称谓的一种.

官职职位的设定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因此从来源看,官职称谓形式相对单一、规范.但是,不管是面称还是背称,人们在使用官职称谓时不仅会考虑政治制度的规定,还会受社会文化心理、社会经济发展、语言发展等要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交际时,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副职称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选择过程,这个动态选择过程反映了语言和生态的某些关系.

官职称谓自封建社会开始就存在,从隋唐年间开始,“三省六部”制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其后虽然在各个朝代有所调整,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本的架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又有所变革. [4] 到了中华民国,政权领导者为了区别于封建政权,十分重视官职称谓的设定.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各部设部长一人”.后在筹备人事制度时,又拟改设正、副职. [5] 对正职和副职的称谓形式,最终“嗣经正式讨论,以卿相名称,古则古矣,但含有专制封建意味,不合共和体制,决称总长次长” [6] 虽然不是所有的政府结构的正副职都是以“部分+总/次长”来称谓,但从总体上看,官职称谓在向简单化和规范化发展——正副职之间的称谓可用“总”和“次”来区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确定官职称谓时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化和明确化.比如,正副职一般不单独命名,新中国各种官职称谓的正副职之间的区别只加一个“副”字即可. [5]

以上是对政治体制规定的副职称谓语的一个简单梳理.可见在同一政治领域,官员在其担任的职责方面自古就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只是称谓语不一样.在中华民国之前,主要职位和次要职位的官员各有不同的称谓语.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同一职位的官员称谓语才逐步出现统一形式,只是在称谓前加上“总”或“次”来区别.新中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正副职之间的区别只加一个‘副’字即可”.社会政治制度由以“人”为中心转为以“职位”为中心的特点在正副职称谓语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正副职称谓语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的认知”.

在正式场合或比较公开的场合,人们对副职的称谓通常是选用政治体制规定的副职称谓语.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对副职的面称经常省“副”,即一般用“姓+职位”来称呼副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也得人们在语言中求快.语言发展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例如对正职的称呼出现了双音节化的缩略形式——“姓+处/院/”等,因此,省“副”的副职称谓也相应地出现了省“副”的用种缩略称谓形式——“姓+处/院/”.近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深层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姓+副”这种新的副职称谓语.

副职称谓语的变化是语言现象的一种,这种语言现象是人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一部分,是由人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和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政治、经济的关系所决定的,同时这种副职称谓语的变化也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制度的变更,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特点等等.

二、“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深层原因:称谓的原则

“凡是社会生话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7] 人类通过语言来反映现实、认知世界,同时用语言来构建生态世界.人类对现实和世界的认知反映在表现人际关系的称谓语上就是称谓的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人们在交际时选用什么称谓语来称谓他人都会经过不自觉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人的心理活动之一.相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们具有种种相似的社会心理.人们在选择汉语称谓语的时候也具有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李树新 [8] 把人类对现实和世界的认知反映在称谓选择的社会心理,总结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两种称谓原则就像牵动称谓语形式发展的两股不同方向的力,虽然有时等差原则牵引力大,或者情感原则牵引力大,但在某个时段两种称谓原则所牵动的称谓语形式总会比较稳定地固定在某种形式.“姓+副”这种新的副职称谓语形式就是在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的新的相互作用下出现的一种新形式.

1.等差原则

等差原则是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 [8] 在正式场合或比较公开的场合,人们在称呼副职时不能省略“副”字,一般都是“副+职务+姓名”这样的全称形式.例如:

(1)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与湖北省黄冈市的校地合作,8月7至9日,我校副校长王雪华带队,药学院、医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等与黄冈市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专家教授以及科学研究院、教务部、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前往黄冈市调研考察,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美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社教,副市长刘仁举等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待我校考察团一行.(来自中山大学新闻网)

(2)“七·一”前夕,校党委书记林如鹏、副校长饶敏、校党委副书记夏泉上门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学校党委组织部、离退休工作处党委负责同志陪同看望.”(来自暨南大学新闻网2017/7/5)

为什么在非正式场合往往出现省“副”称谓形式来称呼副职,而在正式场合或比较公开的场合却不能省“副”来称呼副职呢?因为在正式场合或比较公开的场合,人们更注重“身份的规定性”.“姓+副”这种简称称谓语的出现也是人们为了把正职和副职区分,突出“身份的规定性”,正职就是正职,副职就是副职,不能混为一谈.

2.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8] 儒家“贵尊抑卑”思想的影响,除了某些特殊的正式场合外,人们在称呼副职时,不论面称还是背称几乎会省略“副”字.这是人们遵循了称谓的情感原则.这个情感原则使用的目的是和副职关系更融洽,情感交流更顺畅.但是,“古人称谓,各有等差,不相假借,其名号盖定于周公制礼之时.” [9] 在某些公开场合,特别是在正职面前,人们为了和正职的关系更融洽、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必然会区别正职和副职的称谓.而正职在称谓副职时,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也多半不愿意称谓副职时省“副”.因此,“姓+副”称谓形式的出现也反映了称谓的情感原则.

(二)直接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相互作用

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是副职称谓在正式场合或公众场合出现“副”字的深层原因,是副职新缩略称谓形式——“姓+副”出现的赖以生存的营养土壤.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就像一场及时雨,直接引起了副职新缩略称谓语——“姓+副”形式的出现.具体的直接原因是互联网的发展和言语交际经济原则等因素.

1.互联网的发展

现代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社会进入了数字化媒体时代.数字化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其中对各个领域的工作部门影响最大的是信息传播方式更便利了.以前,各企事业单位发布工作通知通常通过手机或者飞信软件发短信息给员工个人.如果收到信息的员工个人回复信息,只有发信息的个人可以看到.这是一种简单的个人和个人交流的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各企事业单位工作通知的平台多用微信群或群.如果收到通知的个人回复信息,此交流信息全体成员都可见且可以参与交流.这是全体成员都可以参与的一种交流方式.

因为微信群或群所传达的信息整个群成员都可见,包括正职、副职,所以微信群或者群也可以说是一个公共场合甚至有些可以算正式场合(如直接设置“禁止群聊”、专门用来发布通知的微信群或群).前文已经提到,人们在使用称谓时,考虑到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在正式场合或比较公开的场合,特别是正职在的场合,在称谓副职时,一般都不会省“副”.因此,微信群或群这种使用频率很高的正式场合或者说公共场合是“姓+副”形式产生和传播的最直接的场所.

2.言语交际经济原则

考虑到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在群和微信群等数字化媒体公开场合,人们在称谓副职时一般不省“副”,但是也很少选择用“姓+副+职位”这样的全称形式称谓语来称谓副职.这是因为言语交际具有经济原则.“任何情况下,人们关于最清楚的表达持有什么样理由,一般总是强烈地倾向采用最经济的变体,即那种表现最大程度缩约的变体” [10] .

“最大程度缩约的变体”即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称谓语的简称.如“有些职业称呼,如导演、编辑等,可以简称为‘姓+导/编’.如:张导、程编.”(《汉语用身份称谓表达对称方式探析》周艳丽)有些职称称呼,如:“博士”也可简称为“姓+博”.如“王博士”简称为“王博”.有些职务称呼,如:校长、院长、处长、科长,可分别简称为“姓+校/院/处/科/”等.在“姓+副”副职新称谓形式出现之前甚至将来的一段时间,副职职务也存在“姓+校/院/处/科/”这种和正职一样的简称形式.但是,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群和微信群的普及,在正职面前或者说在比较公开的正式场合,省“副”不太合适.因此语言生态被打破,副职缩略形式缺失,“姓+副”这样的符合言语交际经济原则的新副职缩略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言语交际经济原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社会偷懒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

三、新副职称谓语——“姓+副”发展预测

生态语言学将生物与语言进行类比,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语言学.生物具有适者生存的发展规则,语言同样具有“适者生存”的发展规则.文章主要从社会心理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和语言发展特点来预测“姓+副”副职称谓形式的发展前景.

(一)社会心理对“姓+副”新副职称谓语的影响

从新副职称谓语——“姓+副”使用者来看,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副职的上级,特别是直属正职.从称谓的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考虑,这类新副职称谓语——“姓+副”的使用者大部分是接受不省“副”的副职称谓,对“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应当是欣然接受的.而“受权势一方拥有首选权利的互动发展模式的影响.” [11] 因此,“姓+副”新副职称谓语的发展将得利于正职的推广.

还有一类新副职称谓语——“姓+副”的使用者是副职的平级和下级.平级和下级在称呼副职时到底选用哪种称谓,主要是权衡正职和副职两者的接受心理.正职的对副职的称谓习惯以及正职的接受心理占主导作用.

从新副职称谓语——“姓+副”的接受者来看,就是副职本人.虽然有个“副”字,副职的职务从根本上说还是“官职”,只要副职侧重接收“姓+副”这一新副职称谓也是一种“官职”的称谓,而不考究“正”和“副”字面意义的区别,那接受度也是比较大的.另外,副和“富”谐音,也有助于“姓+副”的推广.

此外,新副职称谓语——“姓+副”属于一种网络新语言现象.人们求同、求新的心理也将促使这种新副职称谓语——“姓+副”的发展和传播.

(二)经济发展和语言发展特点对“姓+副”新副职称谓语的影响

从互联网的发展特点看,微信群、群等数字化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也将继续成为企事业单位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在计算机网络的语言生活中,人类自然语言与计算机的“数字化”语言是互为表里的、相互切换的“互动关系”. [12] 因此,这个数字化媒体平台不仅自身是“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形式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将影响到人类自然语言,可能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也接收和运用“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形式.

简化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姓+副”这种新副职称谓语的简化形式也将会在其他非正式场合推广和使用.

四、结语

新副职称谓语——“姓+副”是“人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表现之一,是社会生态下出现的一种新语言现象,是数字化媒体时代“数字文明”催生的“网络语言现象”之一. [12] 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生态中的人类的社会心理,即称谓语的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直接原因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媒体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相互作用.从社会心理特点、数字化媒体发展和语言发展特点分析,新副职称谓语——“姓+副”这一称谓形式将会在互联网及其他非正式场合推广和使用.不过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新语言现象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所以,新副职称谓语——“姓+副”称谓形式的发展方向最终有待时间的检验.

媒体时代论文参考资料:

时代杂志封面

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时代周刊杂志

数字媒体论文

美和时代杂志

时代教育杂志

上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媒体时代本科媒体时代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视阈和语言学和称谓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