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中国教育方面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教育中的礼文化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教育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3-09

《中国教育中的礼文化》

该文是中国教育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中国教育和礼文化和文化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礼意味着以礼待人、以礼育人、以礼治国,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构成、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深入分析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功能有助于我们从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深入理解教育的功能,更加明确教育与个体、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教育功能“礼”文化中华文化

The "Ritual" Culture in China´s Education // Zhao YazhuoAbstract Ritual is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 the spiritualco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Ritual means treating people withcourtesy, educating people with rites, and governing countrieswith rites. It is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growth, the core componentof social ethics, and an important force for class rules. An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ritual, the nature of ritual, andthe function of ritual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individual,education, and society,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democracy and harmony of the society.Key words education functions;"ritual" culture;Chinese culture

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丰厚灿烂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礼作为调整个体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

1“礼”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而言,主要有“原始祭祀说”“经济需要说”“礼物交换说”三种,这三种不同的观点就其实质而言解决的是礼的内在根据和存在必然性等问题,厘清“礼”的起源对我们全面认识“礼”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1.1 原始祭祀说

原始宗教说认为,礼源于“敬事鬼神”的需要.《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礼最初是从饮食开始的,主要目的是祭祀需要.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只限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生活随处可见的无力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恐惧的产生.为了对抗本能的恐惧,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以永恒的姿态出现了,人类需要以虔诚的态度、谦卑的姿态服从.“礼”是原始崇拜的外在行为表征,“敬事鬼神”蕴含着自然生活的生存逻辑.

1.2 社会需要说

社会需要说认为礼不是源于“敬事鬼神”,而是源于社会生活需要,简言之就是“礼源于俗”,礼源于社会财产分配和社会秩序整合的需要.李安宅认为中国古人把“礼”用一些形而上的词语表达,使其过于神秘化了.其实我们“礼”的内涵更加侧重于“民风、民俗、制度”,大而化之是“文化”的概念;“礼”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而已.[1]章权才也论证“礼源于俗”的合理性,认为其原因有三:其一,风俗和礼形式是统一的,都表现为习惯;其二,两者都有一定的强制性,原始社会最初的禁忌有明显的强制性,阶级社会的民风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其三,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形成的社会基础以及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亲族关系,这一点也与“礼”相同.原始社会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纽带,这种亲族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中也体现在婚姻关系中.[2]

1.3 礼物交换说

礼的第三种说法来源于《曲礼》,认为礼源于人际交往需要.“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杨向奎先生认为礼源于原始时代人们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3]儒者的最初身份是对礼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贾人”.后世的礼,是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别的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原始人存在着类似礼物交换上的“平等关系”,他们对有恩于生产活动的事物存在着一种感恩敬礼的心情,而对于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天地”更是顶礼膜拜.除此以外,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交换方式对于后世“礼”的成熟有重要影响.

2“礼”的历史演变

2.1 奠基:春秋“百家争鸣”

礼仪教育的最初萌芽是在尧舜禹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代是大变革的时代,被王国维称为“能动时代”.“在这一时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需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4].春秋时期周礼崩塌、社会问题突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从当时的实际情形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促进“礼制”的形成.

2.2 确立:汉朝“独尊儒术”

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下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汉代的儒学教育事业散发勃勃生机.官学大力发展,私学也充满生机,各种教育机构纷纷建立.通过自上而下的引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礼”教的合法性得到确立.

2.3 发展:隋唐“三教合一”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政策的开放,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这个时期“礼”教虽然不像汉代那样兴盛,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仍然作为主要的统治手段.在强大的国力的支撑下,儒家的礼仪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也确定了礼仪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将儒家的礼仪教育从一种教育内容变为国家制度.比如国学立庙、春秋祭祀、观释奠礼、缴纳束脩……都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使“礼教”扎根于全体社会成员心里,接受国家统治.

2.4 转变:明清“程朱理学”

儒家学说在经历了隋唐时期三教之间长期的交融、渗透过程之后,己经不同于两汉的儒学,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心性之学,使心性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世间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即理学.这种背景下的“礼”教不仅内容僵化、形式呆板,更重要的是消弭人的创造性,禁锢人的思想,直到“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主要目标,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礼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3“礼”的本质

3.1 礼制:伦理合法

礼首先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制度,礼制是西周以来历朝历代的基本社会制度.人类群居产生了维护彼此共同生活需要的原则,伴随着国家的产生、统治阶级的出现,抽象化的人际关系原则以具体化的“礼”的方式确定下来,并且不断加以维护.从周公制礼开始,礼仪就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相成,作为最为根本的国家制度,对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统治天下的工具和手段.礼制是国家组织、社会制度的基础,它将自然人伦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并作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以确保社会中的个体各司其职,促进社会良好运行.

3.2 礼治:社会统治

礼还意味着统治和社会整合,礼治是与法治相对而言的统治方式,是基于“礼制”的伦理合法性而存在的动态政治统治.礼治“一方面凭借亲疏远近差异性的强调,倡导尊崇祖先,促进整个家族产生强烈的向心力,由此建立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伦理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对差异性的强调,必须细致地区分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彼此相互对待程度上的差异,于是“礼”的内涵又兼有各种名分和秩序的观念”.[5]以礼而治意味着以礼为准绳,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礼实质上具有了根本法的性质,成为社会统治的根本力量.

3.3 礼教:个体成人

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行的启蒙之物.礼教是把礼作为教化手段,从而确保礼制牢固、礼治合法的重要方式.孔子奠定了礼学的至尊地位,使学礼、用礼、保礼成为了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强大工具.对于个体而言,“礼”意味“礼的知识”(认同礼制)和“礼的实践”(服从礼治),“博文约礼”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个体成人的必经途径.

4“礼”的功能

4.1 伦理功能

礼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精神,其作为行为的基本规范、修身的基本途径、为人的基本品格,是一种普遍意义的伦理规范,为人们处理好自身、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礼的伦理功能可以从个体德性修养、人际和谐两个方面来理解.

礼具有培养个体德行的功能.“礼”作为普遍的道德准则,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一直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通过道德实践和自我反思的方法提高思想觉悟,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礼”对于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是“礼”的伦理功能的体现.礼具有维护人际和谐的功能.“礼”的规范性在社会关系秩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礼”以其特有的评价方式传递出价值判断,明确美丑、辨别是非、区分合理与否,从而引导人们扬闪避恶.社交中的标准化操作,是“礼”的外在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规范作用.

4.2 教化功能

礼的教化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对于个体来说,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对于整个社会系统而言,表现为“化民成俗”.礼”的哲学围绕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这里所指的人是具有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人,简言之即“君子人格”,是具有仁、义、礼、智、信并且“知行合一”的人格形象.依据儒家的思想观念,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儒家讲人具有体现了人的自然性,人性中的必须加以节制,否则会因私欲导致社会混乱.个体只有把握一定的“度”才能够抑恶向善,“向善明礼”即为社会性表现.从“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转变并非自然过程,必须通过教化的手段才能够得以完成.

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形成,就要求自己在考虑个人的同时考虑集体,如何处理好“己”与“他”、“欲”与“德”、“利”与“义”的关系,使人成“人”,“礼”成为关键.人的社会性是未定的,通过“礼”和“教”来加以规范、塑型和定性,即所谓“待习而后定”,这便是“教化”功能产生的原因.

5“礼”之教育功能的当代解读

儒家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容涵盖个人与社会多个方面,对当今的教育、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然而当下的社会结构、发展矛盾都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我们应当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对待传统中的“礼”文化,深化“礼”的教育功能的当代理解.

5.1 个体功能的当代解读

“礼”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的教化方面,即礼的个体教化功能,而整个教化功能的得以实现其实是一个将教化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化手段“自我印刻”到个体灵魂深处的过程,因此教化功能从整体上来看实际上暗藏了两方面的要素:教化内容与教化手段.

从教化内容来看,整个历史变迁都延续着“社会本位”的基因,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整个等级社会的根本利益,教化内容主要选取的是有利于维持等级秩序的、较为片面的个体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教育更关注“人”本身,教育的目的不是“顺民”而是“公民”,基于此教育内容应当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原则开设,促进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全面发展.从教化手段来看,“礼”依赖于“自我教育”.“礼”将教化内容融入一定的情境,从而促使个体经验在情境中的积累,进而促进自我体验、自我认同,使得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陶冶.“礼”的教化功能得以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化手段的隐蔽性.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灌输式教育并非合理的教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的陶冶式教化手段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借鉴.

5.2 社会功能的当代解读

社会功能是个体功能在社会中的衍生.纵观“礼”的发展,“礼”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其伦理功能,“礼教”旨在通过塑造“明人伦”的个体促进伦理性社会.伦理社会强调维护社会秩序,表面上看这种功能与当代教育的社会功能较为一致.然而,两者却有本质不同.传统的“礼治”关注社会秩序的等级性,重点在于维护等机制的社会结构,而当代教育的功能突出社会秩序的和谐性、性,重点在于塑造平等的社会秩序,社会关照个体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发展.简言之,当代社会的教育弱化了个体之间的等级性和权威性、强化了个体的性和平等性,为构建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整体言之,传统的“礼”注重教育功能的社会性表达而忽视了教育中个体意义上“人”;基于此,当代的教育应更加重视“活生生的人”,教育内容应当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完整发展,在个体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整体的有序、、和谐.

中国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信息化期刊

中国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期刊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中国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中国教育和礼文化和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