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讨会类毕业论文范文 和《八寨烽火》会发言摘要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讨会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7

《《八寨烽火》会发言摘要》

该文是研讨会论文例文与《八寨烽火》和发言摘要和研讨会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蓝昭平(忻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这次会议能邀请到这么多专家老师到忻城来,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大家表示欢迎!

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忻城县和忻城的文化.忻城位于广西版图最中心的位置,但是交通却相当局限,也因为这样忻城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忻城县下辖六乡六镇,44万人口,有16个少数民族,以桑蚕为支柱的农业产业为主.近年来,忻城以土司文化、薰衣草庄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土司衙署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土司文化的挖掘将大有可为,我们下一步也将考虑如何将土司文化体验这块做好.可以说文化旅游是忻城的特色名片.忻城县文学创作人才不少,对文学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对文学人才的扶持,为门解决实际困难,将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下一步工作的一个方向.

罗勋(来宾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今天召开这个研讨会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激发文艺家的创作热情,达到发展繁荣来宾文艺事业的目的,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共同献计献策.

我到文联工作后,感觉到我们对来宾作家的作品研讨还不够,一个作家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一部作品出来是要花很多精力的,暂且不说这个作品质量如何,但是一个作家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应该被文联组织看到.今后我们会重视每位作家的创作,通过文联这个组织把我们的作品推向社会,我们要使作家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学研讨,对后来者以巨大的鼓励和促进.

忻城古时叫芝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宋以来忻城就出了很多的才子,在土司统治的五百年期间,也出现了很多的土官诗人,在当时的广西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两粤宗师郑小谷也曾到忻城游学,新中国成立后忻城涌现出了很多的作家.但是这几年,跟周边的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文学人才年龄偏大,新一代的作家较少,有点青黄不接,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其次是创作的手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创新.

忻城人杰地灵,完全可以出精品出大家.建议忻城一是要建立好的机制.建立人才的发现、培养机制,向校园延伸,文学苗子应该纳入文联关心关怀的视线中,激发青少年坚定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既要送人才出去培训,开拓眼界,也要请名刊名编到忻城上课指导.只有久久为功,才能培养出入才梯队.三是建立文学激励机制,每年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四是文联、作协要经常开展文学采风、交流活动.

尹永(原柳州地区文联主席):

这次来一是感觉忻城变化很大,忻城县领导对文联工作的支持、对文学创作高度重视,我想不到忻城出了《八寨烽火》这样优秀的作品,县里面能够出版一部长篇小说,值得我们好好总结一下经验.

二是感觉到市文联在进步、在发展、在提高.我是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但由于当时的人员、经费等缺乏,理协并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文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支持,把文艺理论引进到文艺创作当中,研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理论要与文学艺术的创作有联系,要跟文学艺术存在发展的现象有联系.我建议文艺家不仅要关注文艺创作,还要关注文学艺术的管理.第三,我建议“麒麟奖”要考虑年轻的作者,如可以设立新秀奖.

樊圣林(来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忻城县文联副主席):

我提几点对忻城文学创作的看法:第一,这几年忻城文学进步很大,连续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我感到很骄傲.第二,这几年忻城民间文学重在山歌艺术创作、翻译,一共出了二十多本书,300多万字,其中《壮族悲歌》连续创作了十八本,185万字.这对忻城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进步.第三,书画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县领导给予极大的重视.

黄汝迪(柳州地区民族师范退休教师):

莫庆雅用章回小说笔法演绎故事,“上篇艰难的抗争”写明代中期发生在八寨的那些事儿,“下篇怒吼的滂江”写20世纪40年代,八寨农民在中国领导下,秘密组织抗日自卫队,攻打鬼子据点,伏击国民党保安团;发动了威震中南5省的“古思”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广西做出重大贡献.《八寨烽火》明白地告诉读者:农民揭竿起义,原因何在;义军战功卓绝,显彰民族精神;义军失败原因,启迪后人;有了中国领导,民族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建设和谐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评论文章详见本刊2017年第一期)

覃德清(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本身是研究壮族历史、壮族文化的,对此也做了较多的思考.读了莫庆雅老师的《八寨烽火》之后,我很感动,也有一些感想.我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文学的背后就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记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对民族情感的表达,对人性的洞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内在社会责任.这本书本身有虚构的成分,但它突出了对民族历史的认知、反思、记忆,特别是前言里说到,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对壮族的历史有很多缺失,这本小说对于回顾壮族历史有促进作用.文化认知,或者说文化自信,我觉得要有两个前提: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目的就是要文化自强,所以这些都有赖于文学的创作、文学研究, 《八寨烽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壮族的血性,一种反抗的精神,一种面对欺压凌辱的抗争,揭示了对人性的洞察、对民族精神的肯定.这本书就能让我们唤起血性意识.人都是双重性的,我们在社会里面的消极积极因素、善恶理念是同时存在的、同时制约的,人面对恶的时候是积极抗争的,这是这本书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三,这本书能把历代的抗争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领导的革命活动融为一体来考察,能把这种反抗精神一路沿承下来,这是一种创造.这几年农民反抗起义题材的创作不是很热,《八寨烽火》很好体现了一种血性和反抗精神.中国的发展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我们希望民族多一点“血性”.

第四,文化传承.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希望能够以多媒体形式宣传忻城风土人情,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八寨烽火》,这需要大家的努力才能做到.

田右英(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

莫庆雅的叙事力量来自于作家内心构筑起来的坚硬的墙,这堵墙稠稠密密积累着一个少数民族为了生存抗争的力量,这是一股以自我为中心不容他人侵犯的生命的力,表现在地方农民与土官的斗智斗勇中,表现在中国开辟的农村根据地里,每一处领地,无不牢牢地打上了作家以及小说中塑造的农民的戳记.

(详见本刊本期评论栏目)

莫付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八寨烽火》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其成功的地方,也有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其成功之处是塑造了诸如吴益等历史境遇中的圆形人物.所谓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多面、复杂、立体感强,它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二元对立模式”,讲究按照历史真实去刻画人物形象,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从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八寨烽火》中吴益作为官府军官带病征八寨,本来是站在八寨农民对立面的,但他以“爱儿莫若父”的情怀照顾和保护从小看着长大的共赴战场的林杨,因受人嘱托而情愿舍去人身自由的凛然侠义,再加上他出生入死奔赴前线而上司却躲在后方霸占其妻导致后院起火等等境遇,使他具有普通人的情怀,有情有义,性格细腻立体.莫庆雅老师通过吴益这一历史人物复活了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生命感受,呈现出更具有历史深度的心理真实,使读者从中获得认同与共鸣.

比较遗憾的是,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八寨烽火》塑造的圆形人物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扁平人物.所谓扁平人物,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的人物.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在作品中被突出地强调,而其他性格侧面则被压倒、忽略,人物性格的形成不是随环境而变化,而是静态的,单向度的.这种扁平人物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人物形象要么高、大、全,要么走向对立面,缺乏人性的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小说中几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如樊慕春、黄以常等就属于典型的扁平人物.这几个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缺乏动态呈现,过于“神性”而缺乏真实的“人性”.

陆艳清(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

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繁复,但叙述脉络清晰,详简得宜.再现了一段峥嵘的历史岁月与残酷的阶级民族斗争.书中方言俚语俯拾皆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人物如蓝森加、王人飞、吴益、蓝长猛、王淑珍等,形象较为鲜明突出.

小说存在的一些瑕疵:1.历史情境的营造不够真实.如第十回58页写林杨救王淑珍时,有这样的表述:“林杨在学校是游泳比赛的第五名……”一一成化年间是1465-1487年,不仅当时的学校教育,整个明清朝代的学校教育尚未设置游泳课,更无学校的游泳比赛.

2.前后文表述的矛盾与疏漏.如第二回18页.韦富达嫁女,“……男方来了7个人,2人挑嫁妆,4人抬花轿接新娘”;至同一回20页,新娘遭到恶霸蓝呈辉动持后,文中的叙述为“两挑夫和抬轿子的六个男子……”显然,这些矛盾与疏漏是作者一时粗心造成的,在校稿时也没有对前后文进行认真的核对.

3.语言的文学性不足.一些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强,文学性不足,对生活语言的提炼、纯化做不够.

4.一些人物性格塑造显得简单化、扁平化.

有人把历史小说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历史小说、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传统历史小说把传播历史知识、忠实反映历史真实、补充历史作为自己的使命,使自己服务于历史.作者在前言里提到写作的宗旨,显然是符合传统历史小说的使命的.这需要在创作前作大量的工作:查找相关文献,读书、读史.作者创作出《八寨烽火》,之前无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如果想打造精品,还可以在史料方面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收集与挖掘,让主要的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尽可能符合历史的真实,营建出历史“典型环境”,塑造出历史“典型人物”,刻画出人物“典型性格”.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小说的特点与意义,跟一般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了.

莫庆雅(长篇历史小说《八寨烽火》作者)

我写《八寨烽火》,源于三个原因:

一是时代在发展,文化需求在变化.八寨农民起义,争取民族平等的故事,大部分内容是我听爷爷讲故事知道的.我觉得那些故事很感人,前辈们为争取民族平等,企盼有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而为之流血的奋斗精神可歌可泣,值得传承.

到了我“长成”爷爷后,也想把八寨的故事传给下一代,然而,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了信息叫儿孙们来听你讲故事,答你都困!儿孙们不愿听我讲故事,那么八寨的故事传到我这一代不就断传了吗?我为此而深深长叹.因为我出生在思吉寨,是思吉那方热土、是思吉的红棉泉水哺育我长大成人,我不能有负于前辈,让八寨那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断传.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故事, 把这些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我水平不高,但我身体好,有一股创作.

二是为了缅怀先祖,为了启迪后人.在八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农民起义军先后战死一万五千多人,加上被无辜杀害的农民就死了三万多人.作为他们的后辈应该写一本书来记下那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让八寨的后代深深缅怀他们.如宋朝时期发生在梁山泊一带的农民起义从规模上来看,和八寨农民起义规模相当,都是一万多起义军.从震动波的大小来看也是相当的.如宋朝皇帝派出了高球大尉,明朝皇帝派出了兵部尚书王守仁率精兵前往镇压,这两员大将都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这就充分说明了八寨农民起义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非同一般.然而,梁山农民起义事隔一个朝代就有骚人墨客施耐庵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叫做《水浒传》,详尽地记载了那段历史.而八寨农民起义事过三个朝代(明朝、清朝、民国)跨越几百年的历史却没有人把那些故事写成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历史的憾事.究其原因,就是壮族这地区太缺乏文化了,明朝时期八寨农民,没能编入国家户籍,但却挨交双重税,被统治者剥削得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哪有钱送子女读书.哪有人能够为战死的先祖著书立说.而时展到今天,在中国的英明领导下,八寨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有钱送子女上学读书了,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但他们对八寨不了解,一直没人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记述那一段历史.

三是我爱我的民族一一壮族.壮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好客的民族,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皇朝,却极端岐视壮族,说壮族是“蛮人”,蛮人就是横蛮之人.明朝时期刻写在古蓬镇周安的白虎山卧仙岩上的七律诗就可见一斑:

钧旨于斯八寨游,无村夜泊此岩头,

凶山有约如回顾,恶水无情向北流.

此地传闻生贼种,累朝杀戮使人愁.

从今设置千军镇,殄灭瑶蛮永绝休.

从上述这首七律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历代统治阶级对我们壮族是何等的岐视,他们把农民争取民族平等而作出的不懈抗争,视为洪水猛兽,称八寨是生贼种之地,其实八寨农民遭受压迫剥削,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境地,他们才奋起反抗的.我要用铁的事实来证明壮族是一个懂礼仪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民族.

研讨会论文参考资料:

小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八寨烽火》和发言摘要和研讨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讨会本科毕业论文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