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公文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忌办事拖拉公文写作忌之十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公文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7

《忌办事拖拉公文写作忌之十》

本文是关于公文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跟公文写作和拖拉和办事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公文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文体, 必须及时办理, 容不得半点拖拉, 否则不仅会错失时机,而且会造成被动和混乱.古代这方面的教训就有不少.

明神宗朱翊钧做皇帝的万历中后期, 不批复臣僚的题本文书成了常事.当时, 明神宗既不上朝理政, 也不对臣僚的奏疏表示意见.臣僚们的奏疏尽管不断送来, 但他都懒得批阅, 连许多高级职位长期空缺他也不派人替补.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 三月, 大学士沈一贯奏称: “各衙门上报的奏疏, 按规定应在三日内批复, 陛下亲政初年, 才有留中不发之事.至于现在, 奏疏报来而不让阁臣票拟者, 或票拟了皇上不御批者, 这样做虽然有皇上的考虑, 却使人心开始涣散, 政务出现壅滞.请将各衙门奏疏之可行者, 立即批准施行; 不可行者, 明确指示其改正.一定要做到奏疏无一不得到答复, 政事无一不作出决定.” 奏疏送入内廷, 明神宗照样搁置不批.(《明通鉴》卷七十三)

明神宗这种消极无为的直接后果, 不仅导致统治集团更加涣散无聊, 更为严重的是为大明帝国的毁灭埋下了致命祸根.明朝虽然是在明神宗死后二十四年才被农民军和清军灭亡, 但后来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一致认为: 明朝的灭亡不在崇祯, 而在万历.

皇帝既不上朝处理政务, 也不批阅公务文书, 那么从到地方的大小政务又是如何处理, 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器又是如何运转的呢?《万历野获编》卷二是这样描述的:

先朝章奏亦有不报闻者, 然多是奏本, 若题本用印, 则系衙门公事, 例不留中.即不当上意, 再三更改亦可.自今上厌臣下之屡聒, 一切庋之禁中.屡催不下, 初亦甚以为苦, 久而稍习, 遇大小兴革, 主者自行其意, 第具本题知,不复取上意可否, 而大权反下移矣.台省建白,间有当取旨者, 则建言之人上疏以后, 即请谒政府, 云此本当条旨云云, 政府即唯唯如命, 一同属吏之禀承于长官, 其名曰讲旨, 此亘古未有之事.

这段话开头是说: 下面报上来的奏疏, 以前也有不批复的, 但多是反映私事或请求解决私人问题的奏本; 若是盖了公章的公务文书题本, 朝廷收到后, 都必须及时批复, 如果久留不批或置之不理, 那就会耽误公事, 是不行的.当今皇上因为讨厌臣下多嘴多舌, 这才故意和臣下闹情绪、搞对抗, 收到题本后一律搁置不批.

导致明神宗和臣下长期搞对抗的直接原因是那场“国本之争”.这一事件使明神宗与群臣的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开始时, 明神宗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抗争.群臣不让他立郑贵妃生的儿子常洵为太子, 他就以各种理由为借口, 不立王恭妃生的儿子常洛为太子, 甚至不为常洛举行成人典礼, 阻止他随翰林院官员就读.后来迫于宫廷内外的强大压力, 明神宗虽然最终还是向群臣屈服了, 但从此在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发难过.他怀着难言的悲恸和无比的仇恨, 要对他的群臣和帝国进行报复.这个报复的方式是极其独特的,那就是消极无为, 很有点市侩无赖的味道.

自从明神宗不批复臣下的奏疏而又屡催不下后, 明朝各级官员开始确实非常苦恼, 但时间一久就习惯了, 他们要么消极对待, 要么自行其是, 不向上请示.而对于那些比较重大或超出自己权限的事宜, 他们一边悄悄地做, 一边装模作样地写份题本呈上去, 至于上面批不批他们是不管的, 反正已经请示过了, 上面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就是默认.这样一来, 原来属于上面管理的权限, 如今反倒下移了.而对于少数特别重大但必须得到朝廷批准才能施行的事项, 下面把题本报上去后, 即去内阁面请,说此事一定得请内阁票拟同意, 否则无法施行,在这种情况下, 内阁当然没有理由反对.内阁票拟以后, 本来还须经过皇帝批红才能成为正式御旨下达执行, 但因为皇帝根本不作御批,所以就把内阁票拟同意视为正式批复, 照此执行.这种做法在当时名为“讲旨”, 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原来是上级指挥下级, 但因为最高领导明神宗“万事不理” (《明史·叶向高传》), 于是一切倒过来了: 上级不指挥下级,下级只好变着花样取得上级的认可和同意, 事实上成了下级指挥上级.可见当时的政局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这种对策也是逼出来的, 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而夹在部门和皇帝中间的内阁, 因为两头都不敢怠慢和得罪, 所以常常像个木偶一样被人摆布, 其苦恼和无奈确实让人同情.

当然, 能够“自行其意” 的官员, 还是少数有良心有责任心的人, 大多数官员则是混日子.

明朝皇帝大多数不作为, 本来就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偏偏这个朝代又喜欢滥设机构, 养了许多闲人, 使得许多机关官员无所事事.《古今谭概·文戏部第二十七》所写的“戏揭告示” 故事, 就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行人司闲僻, 官吏罕到, 市人每日取汲厅前, 顽童戏坐公座.或有戏揭告示云: “示仰各吏典, 以后朔望日, 仍要赴司作揖.凡男妇汲水者, 毋得仍前擅坐公座.”

行人司是明朝一个官署名称,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 年) 开始设立, 设司正一人, 正七品; 左右司副各一人, 从七品; 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这个七品衙门具体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宜.这是一个闲僻冷静的官署, 平时没有多少事情可做, 官吏们纪律松散, 上班迟到早退, 甚至干脆不来.行人司的前厅有一口水井, 街市上的人每天到这里提水和闲逛, 顽皮的儿童常常在公堂的座位上戏耍玩闹.有人便在公堂上张贴一份“告示”, 戏弄行人司官员: “敬告各位官吏, 以后每月初一和十五, 仍然要到本司衙门点名作揖; 凡是前来提水的男人妇女, 不得再像以前那样擅自坐在公堂的座位上.” 当时看了这份告示的人, 想必会笑痛肚子.

笔者看了这份告示, 不仅笑了许久, 而且想起了报上的一则报道, 说是某地纪检部门制发了一份《严禁党政干部违反规定打》的公文,其中“不准在公务时间和公务场所打” 列在本规定四条禁令之首.此文的出台, 目的是治理长期以来盛行的官场懒散之风, 但透过这一条禁令, 分明感到更应该治理的还是目前普遍存在于党政机关的人浮于事、懒懒散散的工作作风, 因为公务繁忙有事可做的公务员是无暇在公务时间打的.

机关里人浮于事, 首先是因为机构臃肿, 设置了许多可有可无的部门.其次是人员过多, 一件事几个人做.再就是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得过且过混日子.比如明朝的行人司, 仅正式编制就有四十个, 加上工勤人员(如门卫、厨子、轿夫、清洁工之类) 还有数十人之多, 所承担的只是传旨、册封之事, 册封一年没有几次, 传旨主要有宦官在做, 行人司的官员还有多少事情可干? 他们哪能不长期闲着?

如今有些机关部门和明朝的行人司等衙门差不多, 工作人员也是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做, 为了消磨时间, 打发无聊空虚, 打消遣便成了娱乐方式之一.就是不打, 他们也会上网打牌、聊天、玩游戏等等.所以说, 要严禁公务时间打, 关键是裁撤机构、减少冗员.如果不彻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于党政机关的人浮于事、懒懒散散的工作作风, 仅靠发文禁止打, 肯定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永远不会有好的效果.

让财政养着的闲散无聊的行政机构在明朝还有许多.比如明朝迁都北京后, 南京号称留都,原有的那套机构始终保留着.它们大多无所事事, 其中尤以专司祭祀大典的太常寺最为清闲,调到这个机构做领导的人最有闲福.

明朝李日华所撰《紫桃轩杂缀》卷三记载说, 他有个熟识的前辈在南京做太常寺卿, 上任后没有多少事可做, 久而久之便养懒了身子,于是“终日酣眠坐啸而已”.一天晚上, 有人敲门甚急, 问是何事? 回答说宣州送来一道公文,报告今年春天风多, 梨花都被吹落, 担心秋天不能结实, 有妨太庙荐新之需, 特请太常寺及早另觅供应之地, 以免误了国家祭祀大事.得此急件, 太常寺卿居然嫌其多事, 第二天作诗一首以记其事:

印床高阁网尘沙, 日听喧蜂两度衙.

昨夜宣州文檄至, 又嫌多事管梨花.

这位寺卿大人有空吟风弄月, 却不愿承办公文, 你说可笑不可笑?

当然不是只有明朝的官员拿了工资不做事,在清朝或别的什么朝代何尝没有这种人和事呢?

不信摘录一段“集体不阅文” 史料给读者瞧瞧:

陈文恭公抚陕西时, 申饬各属, 不阅文稿.檄云: “官场陋习, 动云官止出此一身, 事上接下, 其文书稿案则有书吏序送, 幕宾点改, 焉能件件亲阅? 又何必事事烦劳? 所以上司所行之文, 本衙回复之稿, 均未细阅.来省相见, 止就眼前之事强记略由, 细加诘问, 茫无以对.叩询别件, 则以想当然之词, 作莫须有之对.甚至谎称尚未奉到, 其实奉到许久, 竟未寓目.上司虽有美意良法, 由院司递行, 尚系空文, 州县接到, 则须措办.如州县肯实心措办, 则空文无非实事; 不然, 则实事亦成空文.乃并空文而不留意, 所关吏治不浅.嗣后奉到文书, 务须耐烦阅明, 各就地方情形悉行筹画(划).能行者何处,不能行者何处, 或可推广, 或须变通, 应回复者, 将现在情形明白回复.” 文恭此檄可谓切中.(《官典》第四册《平平言》卷一)

大概意思是说:

陈宏谋做陕西巡抚时, 曾发过一道《申饬陕属不阅文稿檄》, 指示各下属不可不批阅公文.檄文说: “官场的陋习, 动不动就说: 官员只有这么一个身体, 既要侍奉上级又要接待下级, 每天穷于应酬, 哪有时间批阅公文? 何况公文案牍有书吏制作和处理, 有幕宾评点和修改, 的岂能件件亲自阅看? 所以上司下达的文件和本衙门答复的文稿都没有细看.来省开会和汇报工作时, 也只就眼前的事情勉强记个大概, 如果细加追问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询问其他公文的贯彻落实情况, 便以想当然的话语作莫须有的回答.甚至谎称还没有接到文件, 实则接到许久只是未曾过目而已.上司虽有美意良法, 形成文件后, 有关部门转发下去, 还只是一道空文, 州县收到公文后, 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 才能真正给百姓带来好处.州县如果肯实心实意加以筹划落实, 则空文无一不是实事, 否则实事也会变成空文.现在竟然连空文都不留意, 对吏治的危害和影响自然不小.此后接到文件, 务必不怕麻烦阅读明白, 然后根据本地情况逐一加以筹划落实,哪些可以实行, 哪些不能实行, 哪些可以推广,那些不能死搬硬套, 需要变通执行, 所有需要回复的问题, 均须结合本地实际做出明确回复.”陈宏谋的这道指示, 可谓既切中时弊又提出了中肯的解决办法.

陈宏谋是乾隆前期一个干练抚臣, 能实心任事、力察吏治.在他领导下的陕西全省在乾隆前期吏治相对肃然时期尚会出现州县官员“集体不阅文” 现象, 别的朝代和别的时期, 下级官员对待上级文件是何种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下级的这种表现, 当然必须严肃批评, 作为上级机关,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反思一下: 文件是否写长了或者发多了?

更可笑的是明朝大学士张居正在有名的《上陈六事疏》中写到的现象:

天子之号令, 譬之风霆, 若风不能动, 霆不能击, 则造化之机滞, 而乾坤之用息矣.臣见近日以来, 朝廷诏旨, 多废格不行, 抄到各部, 概从停阁.或已题奉, 钦依一切, 视为故纸, 禁之不止, 令之不从.至于应勘应报奉旨行下者, 各地方官尤属违慢, 有查勘一事而十数年不完者,文卷委积, 多致沉埋, 干证之人, 半在鬼录.年月既远, 事多失真, 遂使漏网终逃, 国有不伸之法; 覆盆自苦, 人怀不白之冤.是非何由而明,赏罚何由而当? 伏望敕下部院等衙门, 凡大小事务, 既奉明旨, 须数日之内, 即便题覆.(《典故纪闻》卷十八)

明朝吏治腐败、办文拖拉、工作效率低下到如此程度, 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说到办文拖拉, 有必要再写写唐朝同州司户参军裴琰之.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恐怕不会忘记庞统这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

小说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写庞统初到耒阳县做县令, 因为对刘备小瞧自己感到不满, 闹情绪, 上任后不理政事, 终日饮酒为乐, 一应钱粮词讼概不理会.有人把情况反映到刘备那里, 说庞统在耒阳县什么事也不做, 白吃闲饭, 把政事全给耽误了! 刘备急派张飞前去究问.张飞到了县衙, 质问庞统为何荒废公务, 庞统说: “量百里小县, 些小公事, 何难决断! 将军少坐, 待我发落.” 这才叫人“将百余日所积公务, 都取来剖断”.只见“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 诉词被告人等, 环跪阶下”.庞统“手中批判, 口中发落, 耳内听词,曲直分明, 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叩首拜伏”.就这样, 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 庞统就把百余天积压下来的公文案卷和诉讼案子全部处理完毕, 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张飞回到荆州后如实汇报了情况, 刘备非常懊悔自己小看了庞统, 再次派张飞前往耒阳, 将庞统请到荆州, 出任副军师中郎将, 与诸葛亮“共赞方略, 教练军士, 听候征伐”.

其实, 这都是小说家言.《三国志·蜀书七·庞统传》记载的历史事实是: “先主领荆州, 统以从事守耒阳令, 在县不治, 免官.” 后来因为有了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 刘备才重用庞统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在耒阳县始则诸事不理尔后判案神速的故事虽然是演义出来的, 但类似事件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古代闻喜县赫赫有名的裴氏家族就出了这么个人物, 发生了相同的故事.他叫裴琰之, 是唐朝吏部尚书裴漼的父亲.事情发生在唐高宗永徽年间裴琰之任同州司户参军的时候, 记载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之中.

司户参军虽是一个七八品小官, 但要做的工作非常繁杂, 承担的任务特别繁重.裴琰之出身名门望族, 刚参加工作就被安排到这种事务繁杂的岗位确实比较少见, 如果好好干, 也的确能使自己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遗憾的是, 他恃才误事, 并没有把工作放在心上.

不仅《新唐书》和《旧唐书》分别写了裴琰之的事迹, 《太平广记》和《大唐新语》等书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记载.如《大唐新语》是这样记载的:

裴琰之弱冠为同州司户, 但以行乐为事, 略不视案牍.刺史李崇仪(义) 怪之, 问户佐, 户佐对: “司户小儿郎, 不闲书判.” 数日, 崇仪(义) 谓琰之曰: “同州事物殷繁, 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 无为滞此司也.” 琰之唯诺.复数日, 曹事委积, 众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但遨游耳.他日, 崇仪(义) 召入, 励而责之.琰之出问户佐曰: “文案几何?” 对曰: “急者二百余道.” 琰之曰: “有何多, 如此逼人!”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 令五六人供研墨点笔.琰之不上厅, 语主案者略言其事意, 倚柱而断之, 词理纵横, 文笔灿烂, 手不停缀, 落纸如飞.倾州官寮(僚), 观者如堵.既而回案于崇仪(义), 崇仪(义) 曰: “司户解判耶?” 户佐曰: “司户大高手笔.” 仍未之奇也.比四五案, 崇仪(义) 悚怍, 召琰之, 降阶谢曰: “公词翰若此, 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由此名动一州.数日, 闻于京邑, 除雍州判司.(《大唐新语》卷之八)

综合上述各书记载的情况, 我们可以知道,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参军的时候, 刚刚二十岁,整天只知道玩乐, 公文案卷积压也不处理.同州刺史李崇义感到奇怪, 就问户佐究竟怎么回事,户佐说: “司户是大户人家孩子, 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 过了数日, 李崇义召见裴琰之, 对他规劝晓谕道: “同州地处京城附近, 公务十分繁忙, 司户的工作尤为紧张, 你为何不谋个比较轻闲的京官当当, 反而滞留在司户参军岗位上呢?”

裴琰之听了也不放在心上, 只是点头答应下来.又过了数日, 等待处理的公文案卷越积越多, 于是大家偷偷议论, 以为裴琰之不会处理日常公务, 只会玩乐.李崇义再次召见裴琰之, 严肃地说, 再这样下去就将请示朝廷免他的职.受到警告后, 裴琰之才感到事态严重, 于是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需要处理?” 户佐回答说: “必须尽快处理的二百多份.” 裴琰之说: “我以为有多少呢, 竟如此逼迫人!” 于是命令户佐在每件需要处理的公文后面附上十张纸, 同时多准备几支毛笔, 又安排五六个人磨墨和蘸墨, 然后让具体承办人员汇报公文案卷大概内容, 他倚着柱子边听边写处理意见, 手不停笔, 写完的纸张如飞一样落下.他写出来的批语不仅十分恰当, 而且词意奔放、文笔华美, 整个州府的官员都赶来看热闹, 围观的人群像堵墙一样.处理过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 李崇义一开始还问: “司户会处理公务吗?” 户佐说: “司户太有才了,真是个中高手!” 李崇义仍然不清楚裴琰之的奇异才能, 等到看了四五份公文案卷的批复意见,发现无不精彩确切, 这才惊奇惭愧起来.他将裴琰之叫去, 走阶迎接并道歉说: “你的文笔如此之好, 何必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 使我成了一个轻视人才的罪人呢? 这都是我的过错啊!”裴琰之的名声由此震动了全州, 人称“霹雳手”.数日之后此事又传到京城, 不久裴琰之就被提拔为雍州判司.

如果说, 《三国演义》写庞统在耒阳县不理政务, 是因为刘备屈才, 没有重用他, 才闹起了情绪, 那么, 裴琰之做同州司户参军时一心只想玩, 什么事也不做, 则完全是恃才误事、自毁前程.公文处理的原则谁都清楚, 是绝对不能积压的, 否则会误大事.裴琰之却如此对待工作, 自然应该受到批评和谴责.其行为根本不值得赞赏, 李崇义却向他道歉, 真是莫名其妙.这对裴琰之并不是爱护, 而是纵容, 会助长这个年轻人散漫的工作作风.

果然, 裴琰之虽有本事, 并得了一个“霹雳手” 的虚名, 但由于工作作风和态度很成问题,所以调任雍州判司后并没有在仕途上获得很大发展, 后来, 他又先后担任永年县令和仓部郎中,也没有取得任何可以称道的业绩, 最后因年老多病罢官回家.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很看重身份的官本位社会里, 裴琰之出身名门又很有才能, 仕途却不显达, 长期处于中下层官僚地位, 其中原因当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 但只要看看他年轻时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和吊儿郎当的工作作风, 就知道日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所以说, 不管什么人, 也不管本事有多大, 背景有多深, 后台有多硬, 如果工作不勤奋努力, 办事不雷厉风行, 要想在仕途上取得很大发展, 是绝对不可能的.做官如此, 做其他事情无不如此.

(作者单位:江西省粮食局)

公文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总结:该文是关于公文写作和拖拉和办事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公文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公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