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故事相关论文范文 与妙手仁心:九旬夫妇谱写真情故事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故事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5

《妙手仁心:九旬夫妇谱写真情故事》

本文是故事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妙手仁心和真情故事和夫妇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你可能见过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接触过不少坚持义诊的大夫,但夫妻俩一起义诊,还是年近九旬的医生,恐怕很难找到.杭州翠苑三区就有这么一对“妙手仁心”的夫妇,已90高龄的饶儒瑾和张竹梅,将小小的家变成“义诊所”,丈夫负责小儿科和内科,妻子负责妇产科.二位老人坚持义诊已达10年,义务看病1500人,包括登门求医和电话咨询者,已达2000多人次.这对老夫妇双双被评为杭州市道德模范和最美浙江人物……

八旬医生在家开办“义诊所”

2016年5月的一天,一对台州的年轻夫妇带着6岁的孩子,来到杭城翠苑三区饶儒瑾医生家.一进门,夫妻俩“扑通”一声跪到在地,饶儒瑾连忙将其扶起.原来,这对年轻夫妇是来向饶医生谢恩的,他的儿子得了“怪病”,跑了好几家大医院都难治愈,却被饶儒瑾医生治好了……

饶儒瑾和张竹梅是医科大的同班同学,都是上海人.1953年分配工作到了杭州定居.夫妻俩先在杭州市第三医院工作了两年,后调到杭州市第二医院,一直干到退休.丈夫饶儒瑾,退休前是市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妻子张竹梅,退休前是市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二人同岁,都是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干医生.1994年,饶儒瑾、张竹梅本该早早退休,但由于医术高明,病人口碑好,医院舍不得放他们,“被逼”办理返聘手续,夫妻俩又在医生岗位上坚持了12年.直到2006年,这对高龄医生夫妇终于功成身退.

干了50多年医生,这一退,却没闲下来.说起义诊,老两口说自己有种“逼上梁山”的感觉.“退休之后不习惯.以前天天工作,顾不上照顾家里,一下子闲下来,非常不适应.我和老伴身体都还行,总得找事干!”

因饶儒瑾夫妇都是杭二院盛名专家.二人医术精湛,态度和蔼可亲,许多病人认准了老两口,还是慕名而来上门求诊或来电问询病情.即使他们退了休,也千方百计找到家里.渐渐地,夫妻俩又回到“门诊”生活,只不过换了地方办公.饶儒瑾说,“我们有三个孩子,都已经退休,但没有住在一起,他们每一两周过来探望.平时就我们俩住,挺清净,所以有时间看病.”儿女们也劝说父母,都八十来岁了,在家享享清福,趁还走得动到外面旅游,活得潇洒一点.不要再忙碌了,搞什么义诊?何必自找麻烦.然而老两口没有听从儿女“忠告”, “一意孤行”撑起义诊所.一次,二儿子看望父母,那天,正好病人挤了一屋子,把老两口围得水泄不通.儿子皱起眉头,心里窝着火,但面对这么多病人,又不好发作,只是略带责怪地说:“爸、妈,我东西放在这里,你们别太辛苦了.”说完拔腿而走.

“刚开始,是以前的病人知道我们退休,跑到我们家来,求着我们看病,没想到后来有那么多人来看病.”饶儒瑾说.于是,他和老伴商量,干脆将七十平米的小家变成义诊所.同时,夫妻俩定下一条铁律:凡上门求医看病的一律不收钱,感谢的礼品也一概谢绝.有好几次二位老医生弄得与病人家属“伤和气”,病人也非常尴尬.

妙手仁心谱写真情故事

饶儒瑾夫妇的家庭义诊一传十,十传百,不仅小区的邻居、街道居民,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上门看病者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患者,电话咨询者更是数不胜数,夫妻俩常忙得不可开交.10年下来,他们接待义诊一千多名病患者.

饶医生和张医生诊断病人情况,一般都会开出药方,让患者自己去药店买药.如果碰上需要详细检查和开处方药的病人,他们会给病人一些嘱咐,建议他们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免得耽误病情,毕竟家里没有检查设备.不少病人拿着化验和检查单回头再找二位医生.

“我和老太婆都有个倔脾气,想要花钱看病的,就不要找我们了,看病一律不要钱,感谢的礼品也一律谢绝.如果我们收了钱或什么东西,就变味了,还叫啥义诊?”饶儒瑾显得一脸正气.张医生却开玩笑说:“谁说的?上次不是有个富阳病人硬给你送了两只大番薯,还有几块生姜.”“对,对,那是人家一点心意,恳求般要我收下,说饶医生要不收这点土产,我这脸面就无处放了.”饶儒瑾哈哈地直笑.

说起来,这对“妙手仁心”的夫妇分工可谓相得益彰——一个负责妇产科,一个负责小儿科、内科;一个助孕,一个助育.张医生打趣说: “我们俩,一个助孕,一个助育,一条龙服务,流水线操作.”来找张竹梅的,以女病人为主,大多来看月经不调等问题.经过张医生精心调理,很多病人痊愈了.当然,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为那些不孕症患者解决了难题.“这些年下来,至少有100多名不孕症患者治好了,都生下可爱的宝宝.有不少母亲还将宝宝的照片寄给我呢.”张医生满脸自豪地说.“很多人从外地赶过来,苏州、上海、杭州、郑州、甚至北京的都有.现在女同志不孕的蛮多,我就给她们治,对症下药,毕竟这种事要慢慢调理,急不来的.”一次,南京一位不孕症患者经张医师治疗调理,成功当上妈妈.孩子刚满月,她就和丈夫抱着小孩登门感谢张竹梅,送上一千元和锦旗.张竹梅郑重说明: “我们从不收钱,至于锦旗嘛,既然拿来了,不好意思让你们再拿回去,就收下吧!”弄得年轻夫妇热泪盈眶,连连磕头谢恩.

饶儒瑾医生的病人数量则更胜一筹.凡小区邻居家孩子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他.2013年冬天,已经下半夜一点多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熟睡中的夫妻俩吵醒.原来邻幢的孩子突然发烧到40℃,开始抽筋,家长惊慌失措,不得不找到饶医生家.饶儒瑾已87岁,天气很冷,风又大,深夜气温降至零度以下.饶医生二话不说,迅速拿件大衣披上,就随孩子爸爸去他家.爬上患病孩子家的五楼,饶医生顾不得喘息,立即为小孩看病,成功帮助孩子降温.随后写了副方子,让邻居赶紧抓药.经历一番“折腾”,小孩终于退烧,化险为夷.

事后有人问: “饶医生,天这么冷,您年纪也挺大了,晚上也出诊?”“情况这么紧急,小孩发高烧,不去怎么行?”饶儒瑾说得轻描淡写.张医生补充,住在我们楼前三幢有个4岁小孩,骨瘦如柴,四处诊治无效,经过老头子两年精心诊治,从药物到饮食两方面调理,如今身体十分健康,已上小学一年级,性格也活泼多了.“每月他都要到我家里来玩.”

饶儒瑾夫妇为人看病不顾时间早晚,张医生说有些病人白天上班不方便,就晚上来,老医师夫妇家的门半夜经常被敲响,还有一些通常是住在附近的小孩子突然生病,父母惊慌失措地找上门……两位老人看病一是通过电话咨询,二是现场诊断.他们会根据患者带来的检查资料诊断病情,并开出药方,让患者自己去药店买药;如果需要医疗仪器检查而没有检查的,二人也会很中肯地提出建议.饶儒瑾说: “现在一些医院过分讲求经济效益,有些不该用或者可不用的药也给患者用上,我们给病人开药讲究经济实惠.”

有时“双休日”,赶来看病的人多,饶儒瑾夫妇家挤得水泄不通.“家里容不下,我就与邻居商量,让病人先在那里等等,有的干脆站在走廊或坐在楼梯,真难为他们了.”饶儒瑾无奈地笑笑……二位九旬老医生义诊为患者看病10年,成为了杭城道德高地一道靓丽风景,成了街坊邻里的美谈.

争做活到老学到老典范

医生夫妇一般这样安排时间:上午一个出门买菜,一个在家候诊;中午做饭,有时搞卫生.有病人时二人忙着看病,没病人时,他们会看书,每天做翻译.张竹梅说: “我很喜欢也很享受我的工作.我的三个小孩都是保姆带大的.我也没有带孙子.我很忙,真没时间!”看得出,不怕被打搅的医生夫妇是真的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我和老头从大学相恋到毕业结婚到退休,一辈子没离开看病这行当.”张医生笑言.当笔者登门拜访这对医生夫妇时,心中一阵诧异.二人脸色红润,精神饱满,看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饶医生笑着解释: “因为家住五楼,可能是一天天爬楼锻炼出来的.还有,我们与病人打交道,自己感到年轻!”

张医生更会“折腾”.每天,即便再忙,她都会千方百计挤出几小时翻译美国妇产科杂志及小儿科杂志.她拿出一本厚厚的满是英文的杂志,这是她从图书馆借的,还有一叠打印本,全是她翻译的.老两口英语很好,当时在杭二院是领军人物.张竹梅硬是挤时间抽空翻译美国妇产科、小儿科杂志的论文,由饶儒瑾负责校对.翻译好,老夫妇自掏腰包打印,送交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同行研读参考.10年来,已印制21本译文汇编,夫妻俩共翻译1085篇外国文献,此举大受专家和同行赞赏!

“美国专业领域还是超前的,学习其先进技术,很有必要.”张竹梅说,但很多医生没时间或没能力看英文资料.“我就翻译,打印送给同行.要看电子版,U盘里还有一份.”张医生想得很周到.

201 5年11月,这对九旬仁心医生荣获“浙江最美人物”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成为杭城新的道德榜样.“现在我们生活舒坦,能够,很开心.我们的晚年人生多姿和充实!”两位老人说,只要身体还能坚持,他们会将义诊进行到底,起码坚持到100岁!夫妻俩边为病人看病边哈哈笑着……

故事论文参考资料:

商业故事杂志

商业故事期刊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编辑部的故事

故事大王杂志

故事杂志投稿

本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故事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妙手仁心和真情故事和夫妇相关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