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发展研究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地域文化和菜系的融合、以川菜和鄂菜为例温中华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发展研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2

《地域文化和菜系的融合、以川菜和鄂菜为例温中华》

该文是关于发展研究类论文如何写和鄂菜和温中华和例温中华相关论文例文。

【摘 要】川菜和鄂菜都有悠久的历史,地域文化在它们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川菜,在巴蜀文化的推动下已经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菜系.本文以历史地理为视角,详细分析巴蜀文化与川菜、楚文化与鄂菜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川菜 鄂菜 地域文化 融合

菜系发展与地域文化有紧密联系.川菜是中国饮食文化圈非常重要的菜系,巴蜀地区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会对当地饮食文化系统产生影响.鄂菜在中国饮食文化圈也占有重要地位,鄂菜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楚文化的推动.下文将详细分析两种文化与菜系的融合、发展情况.

一、川菜的海纳百川与巴蜀文化的兼容并包

《礼记·王制》里曾记载:“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五味异和”.这表明,人类饮食口味和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紧密联系.巴蜀饮食文化既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正所谓“五味异和”,“和”是共同性的体现,“异”独特性的体现.相对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来说,巴蜀地区的饮食文化主要体现了“好辛香”、“尚滋味”两个特征,最早记载于谯周的《巴记》中,现存于《华阳国志》.

川菜历史悠久,从巴蜀地区的饮食渊源来看,应该始于西周时期,而茶和蜜则是川菜最早的饮食材料.我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而巴蜀地区则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先民将茶分为苦茗和香茗,历史上曾有“芳茶冠六情”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茶饮食的记载.除茶以外,蜜也被认为是川菜始源之一.根据记载,蜜有两种滋味,有“蜜房郁毓”的野蜂蜜味和“独蜀出”的“枸酱”.“枸酱”的制作原料究竟是什么,说法各异,但味道非常独特、鲜美.这种酱由蜀人制成以后,就很快通过夜郎传到了番禺.可以说,巴蜀地区人民“尚滋味”的特点主要就是源于茶和蜜,并代代相传,由此形成了“尚滋味”这种非常有特色传统.巴蜀地区的饮食另一个的特点就是“好辛香”.“辛”指的是刺激性,与其他作料结合形成辛香味的特点.这类食品主要是用作调料,比如说花椒、姜等,这些最早都是产于巴蜀地区.所以《史记》和《汉书》在记载巴蜀地区“地饶产姜”.川菜最大的特点就是菜肴具有麻辣味,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麻,而不是辣.辣椒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但花椒则是巴蜀人发现的,并成为川菜辛味之首.曾有记载:“辛香温,调五脏……蜀人珍焉.”所谓的“五味”,一般指的是麻、辣、酸、甜、咸这五种味道,这五种味道是其他味道的基础,正所谓“五味调则百味出”.巴蜀地区非常嗜好“辛香温”,其最早的调味手段就是“五味调和”,这些特点后来都发展成为川菜系的核心.辛具有刺激性,香带有芬芳味,温则为中和性,这三种味道结合,将巴蜀人民“俗素朴”的文化性格展现出来.与南方其他地区相比,巴蜀人的食性偏温.加上天府之国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丰盛,则形成了巴蜀人的“性轻易,少愁苦”和“优而柔”这样的双重性格.

在众多菜系中,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这指的是川菜多样性的特点.各种菜系的特点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这里并不是说其他菜系不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只是川菜的这一点上更加突出,因而才能够形成主调,而川菜的主调就在于“味”.一方面,川菜味多、浓、厚、广;另一方面,川菜味雅、鲜、淡、清.这两组味道本来是互相矛盾的,但是,正是这种矛盾因素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川菜浓淡相宜、南北兼容的特点.“中和”的特性加上“味堪适口”的原则,构成了川菜的主调,这成为川菜的文化个性.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它以调和五味为基础,经过辛香温的导引,兼容南北味,最终融百味为一体.

巴蜀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一个独特的区域,但和其他地区也有文化交流.比如说,同东边楚文化、南边的滇文化、中原地区的“礼治”文化、秦陇地区“耕战”文化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历史上几次移民使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湖广填四川”这次移民对川菜发展的影响更明显.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在川地交汇,使得川菜发展为了兼容交汇型文化.巴蜀地区的文化本来就有适中适性的特点,这使得川菜具有了百味融合、刚柔并济、兼容并蓄的中和文化个性.从哲学上看,川菜呈现中和性个性也和巴蜀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受中原“礼治”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代扬雄主张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三玄”思想影响,将巴蜀人善于融汇思想的特点表现无疑,这被视作川菜两千多年所形成的文化个性的哲学基础.虽然川菜发展过程中历经几次改良,发展到现在兼具南北的风味,但也还是中和正味.

二、鄂菜形成、发展的文化土壤

鄂菜也有悠久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与文化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对鄂菜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正因为楚文化对鄂菜有重要影响,所以也有人把鄂菜称为“楚菜”.严格来说,当时楚国统治核心地区在现在的鄂地,因此,鄂菜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不仅如此,湘菜、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这里不予讨论.

楚文化被视作是华夏文明的南支,代表华夏文化的祝融打败了当时江汉地区的土著—三苗,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楚文化兴起西周早期,兴盛于楚国建立后.楚文化兼具南北方文化的特点,所以楚文化研究者张正明先生认为楚文化是“亦夷亦夏,非夷非夏”.楚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当时楚国的都城郢城更是被后人誉为“东方雅典”,这说明楚文化是可以和同时期的希腊文化相媲美.祭祀和巫术在楚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祭祀和巫术活动中,会做各种美食来飨祖先、神灵,而这些美食正是鄂菜的起源.楚国统治区域涉及南北,辖区江河遍布,所以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这就为制作各种精美菜肴奠定了基础.在屈原的《招魂》、《大招》等作品中,都有对祭祀和宫廷菜肴、面点的描写.楚国当地水资源丰富,加上独特的烹饪技艺,就奠定了鄂菜以淡水鱼鲜、煨汤、烹煮山珍野味为主的发展基调.菜肴的口味则是偏咸,微辣.楚文化发展到三国时期有了变化,逐渐表现出了鄂菜的正统观念.三国时期很多历史事件发生于鄂地,由此形成的文化对鄂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说鄂菜当中的“皮蛋拌豆腐”、“草船借箭”、“龙凤配”、“火烧赤壁”等都是源自三国文化.以“龙凤配”为例,这道菜是荆州名菜,也是鄂菜的代表,是在刘备到江东成亲的故事基础上制作的一种菜肴,主要原料为鱼和鸡.在鄂菜中,鱼和鸡都是常用的做菜原料,这不仅是因为当地这两种动物较多,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道菜表现出人们对正义以及美好文化的审美心理.

楚文化当中的民俗和宗教对鄂菜的审美取向也产生了影响.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说鱼肉圆子、豆腐圆子等就有团团圆圆的意味,这些菜肴因此也成为过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除此之外,鄂地还有“无汤不成席”的习俗,这就推动了煨汤菜肴的发展.鄂菜中的海参碗鱼兴起就是因为湖北地区春节期间有吃全鱼的习俗.鄂地西部地区盛行“十碗八扣”,这类菜肴在红白事中必不可少.还有江汉平原一带有逢喜事必吃“三蒸”,即蒸菜、蒸肉和蒸鱼,这进一步刺激了“沔阳三蒸”在民间的发展.除习俗外,宗教对鄂菜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文化对鄂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教和佛教的养生菜和素食方面.黄梅县的五祖寺是禅宗的发源地,五祖曾创作出了三种菜肴,即烧春菇、烫春芽、煎春卷,这三种菜肴和白莲汤一起被称为“五祖四宝”.五祖还制作出了桑门香,也成为了素菜中的名菜.除此之外,还有武昌宝通禅寺的素包、归元寺的什锦豆腐脑以及闻名中外的武当山猴头,这些都已经成为了鄂菜中的名菜.这些菜肴都是采用当地特产原料制作而成,原本只是道观和寺院的日常菜,但赋予它们宗教文化内涵后就成为了名菜,并在更广范围内传播.

三、结语

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探讨菜系发展,可以深入的研究当地的饮食文化,对巴蜀地区和鄂地的菜系发展研究就是具体的实践.通过分析发现,地域文化和菜系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川菜在巴蜀文化的衬托下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菜系,鄂菜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则走向了没落.因此,鄂菜新时期的发展仍然要立足于地域文化,还要转变观念,利用科技,注重培养传承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鄂菜的振兴.

发展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结论,这是一篇关于发展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鄂菜和温中华和例温中华相关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