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跨文化沟通类论文范文检索 跟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方法和策略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跨文化沟通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0

《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方法和策略》

本文是关于跨文化沟通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文化精准扶贫和文化沟通方法和策略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主观因素致贫型人口普遍存在对外来文化及其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的观望或抵触态度.传统的环境决定论、社会制度论、文化致贫论、信息匮乏论和个人责任论对跨文化沟通这个重要环节鲜有论述.研究认为:贫困是一种结构性存在,贫困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差异性文化现象,严重制约了人口智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在认识论上,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特指与那些在经济尺度和文化尺度均处于劣势群体之间的沟通,强调通过“视域融合”改变贫困文化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逻辑;在方法论上,通过基本理论模型系统阐释跨文化沟通的逻辑结构与方法体系,讨论了文化“精准扶贫”中差异性文化之间的信息编码、解码问题.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对增强贫困人口文化自信、推动乡土文化的“内生性重构”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文化扶贫精准扶贫贫困文化跨文化沟通 内生性重构 文化认同 贫困地区引用本文格式李晶.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方法与策略[].图书馆论坛,2017 (11):41-47.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Precise CulturalPoverty AlleviationLI JingAbstract Poverty population tends to he hesitation and non-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foreign cultures, theirthinking patterns and norms of behior. Despite traditional theories like environmental determini, socialinstitutional theory, poverty due to cultural factors, the lack of infomation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ll giveexplanations to the causes of poverty and offer remedial measure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cross- culturalcommnication is rarely discuss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overty is a structural existence in thesociety. The culture of poverty can be seen as a cultural difference away from the mainstream. It seriously restricts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recise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treated as irn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for those people who are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disadvantag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extem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nal valuemust be broken down. The logic and method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also explained in detail.Keywords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0导言

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尽管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有着相对统一的尺度,但文化意义上的贫困往往并不是同质的.对我国农村贫困现象的分析和归纳也发现,经济贫困是一种普遍的基础性存在,但某些贫困类型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一方面在贫困的产生和延续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存在,因文化所导致的贫困往往不能单纯依赖经济手段解决:另一方面,在贫困的复杂结构之中,贫困文化通常又是一种主导性的消极力量,我国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高、扶贫难度最大、扶贫效果最差的群体基本上都深受贫困文化的影响[引.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人类越是发动对其古老敌人——贫困和愚昧的战争,也就越是发动了对自身的战争.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既要与经济贫困斗争,也要与愚昧或贫困文化斗争.面对贫困群体无所不在的文化差异,以文化“精准扶贫”和跨文化沟通方式致力于改造“贫困文化”自然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1 跨文化沟通在文化扶贫中的应用

1.1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形式

在不同的地理空间或民族、种族、社会组织之间,由于语言文字、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对文化的感受、需求、理解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当两种或数种差异性文化发生接触、碰撞之时,跨文化沟通也就必然地出现了.就普遍意义而言,所谓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独特属性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过程.从沟通主体看,它可能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种族、民族或文化群体乃至个人之间:从沟通内容看,可能涉及文化中的精神体系、思维体系、规范体系、组织体系,也可能涉及文化中的符号体系、编码体系和解码体系.人类历史实践表明,跨文化沟通有自发秩序与人为干预两种基本模式.

工业革命以前,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充满了差异,但人们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以及文化多样化、文化保护的观念旧,跨文化沟通常是在战争、人口迁徙或经贸往来中以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self-organizing)方式完成的.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和海外殖民的扩张,跨文化沟通在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的认知框架中以一种人为干预的方式参与到非西方文化的改造之中.当然,改造的目的无非是通过限制非西方文化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利,维护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

1.2文化扶贫中跨文化沟通的特征

与以往的跨文化沟通模式不同,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既不属于传统的“自发秩序”,也不是以文化霸权为目的的人为干预过程,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被沟通方特指那些在经济尺度和文化尺度上均处于劣势的群体,跨文化沟通旨在帮助他们改变既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为摆脱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贫困提供一种新的动力:二是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是在充分尊重原有文化地域特征、民族特征以及文化变迁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精准识别、精细管理和精确施策等手段,逐渐改造那些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与行为规范,从而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三是跨文化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以一种文化取代或消灭另一种文化,而是为了给特定的乡土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推动乡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或“内生性重构”.

1.3贫困的基本类型及文化特征

20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大致形成了环境决定论(有经济环境决定论和自然环境决定论之分)、社会制度论、文化致贫论、信息匮乏论和个人责任论等不同学术观点.经济决定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讷克斯为代表,他认为资本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和障碍,是“贫困恶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想要摆脱贫困,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文化致贫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他在《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一书中将贫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贫困文化以制度化的方式维护着贫困以及贫困的延续.受其影响的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在1 965年发表的报告中也强调:“只有纠正那些扭曲的文化,才有可能打破贫困的死局.”信息匮乏论是信息经济社会中形成的,彼得·德鲁克认为,信息与知识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的主要因素,而缺乏基本的信息与知识是个人及组织无法立足于信息社会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困开始演变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灵顿是社会制度论的坚定支持者,他在《另一个美国》(1962)-书中揭示了美国繁荣背后的隐性贫困问题,认为(消除贫困)需要改变的不是文化,而是美国政治、经济和种族隔离制度.而政治学家爱德华·班菲尔德等(1970)则强调,贫困是穷人懒惰造成的,反对政府为穷人提供过多的社会福利.

尽管上述学术观点都有自己的研究视角、理论主张、价值取向和方法体系,但对贫困现象的结构化分析中还是不难发现:在文化尺度上,贫困实际上并不是同质的.

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根据成因和性质,这些贫困人口大致可以划分为客观因素致贫、主观因素致贫与综合因素致贫三大基本类型.

客观因素致贫型主要包括制度型贫困、环境型贫困、灾祸型贫困和信息型贫困.制度型贫困是由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引发的贫困现象:环境型贫困是由于生活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难以维持正常物质生活水平的情况:灾祸型贫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偶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使家庭经济生活陷入困境:信息型贫困是由于信息存量、质量、流量或扩散强度不足、传输渠道不畅,导致贫困人口无法及时获得改善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从而丧失了某些重要机遇.这4种贫困共同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救济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匮乏、可用于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资本有限等.解决这类贫困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规模,并提升其质量和效益,满足贫困人口基本文化、信息需求.当然,客观因素致贫型还包括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情况.

主观因素致贫型包括懒惰型、愚昧型和恶习型3种,其基本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积极意愿,对外来文化及其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持消极或抵触态度,具有鲜明的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双重特性.首先,贫困文化及其特有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构成了自发性规范的核心内容,以制度化的形式维护着贫困秩序.例如,在某些贫困山区,花钱送女孩上学是会被耻笑的.其次,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有效利用.解决这类贫困问题的基本思路除了经济上的救济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交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之外,还需要通过开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消除或改造内在的“贫困文化”及其思维方式.

2文化扶贫中跨文化沟通策略与技巧

2.1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机制

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沟通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按照司马云杰的分类方法,这些差异可以归纳为智能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等)、物质文化(房屋、器皿、机械等)、规范文化(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精神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文学、艺术等.

从理论上讲,跨文化沟通主体必然分别处于不同的“文化场”中.“文化场”是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文化在时间、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及其生态结构. “文化场”是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概念,层级越高,文化差异越大.比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共同的上位概念是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大于汉族与藏族(共同的上位概念是中国人)之间的差异,而汉族与藏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又大于四川藏族与西藏藏族(共同的上位概念是藏族人)之间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理文化空间,差异也是存在的,如凉山彝族自治区中的白彝与黑彝……严格意义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是绝对的,只不过“文化场”的层级可能有所不同.

就一般机制而言,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首先需要对扶贫对象所处“文化场”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便于找到沟通的最佳切入点.其次,通过不断扩大双方之间的视域融合,逐渐丰富沟通方式、深化沟通内容.这里的视域融合就是在各种文化差异之中,找到共同或最相似的文化符号,最大限度地保证沟通主体在信息编码和信息解码过程中的规则统一.最后,随着沟通的深入,双方视域融合将会逐步扩大,直到最终进入价值领域.

当然,并不是任何跨文化沟通都会产生积极和正面的效果,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也会面临3种可能结果:一是推动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二是由于沟通与交流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例如,我国古代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在卢森堡上演后,并没有引起预期的反响,许多人对祝英台的行为不能理解.卢森堡人认为,女主人公既然爱男主人公,为什么不直接向男主公说“l love you”呢?他们认为悲剧的原因出在女主人公祝英台身上,悲剧的结果是祝英台自己造成的.这部电影显然没有达到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效果.三是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之间的冲突或对立.因此,为了提高跨文化沟通效果,就必须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逻辑体系与方法体系.

2.2跨文化沟通的基本理论模型

跨文化沟通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与方法体系可以借助一个理论模型加以阐释.该模型是在借鉴《商务沟通》一书相关模型基础上,结合文化扶贫实际需要与特点重新构建,具体见图1.

跨文化沟通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由相互关联的3个部分组成:基本要素、沟通阶段与沟通层面.

跨文化沟通有4个基本要素:沟通主体A(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通道、沟通主体B(信息接收者).沟通主体A与沟通主体B分别处于不同的文化场中,在客观和主观上均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其中沟通主体A属于具有主动沟通意愿的一方.在沟通初期,沟通主体B大多属于具有一定防卫机制的被动方,但随着沟通的进行,沟通主体B也会向沟通主体A发出反馈信息.信息主要是指沟通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它可以是某种语言形式,也可以是非语言或综合形式.有了信息就需要有信息通道,信息通道有直接信息通道与间接信息通道、有效信息通道与无效信息通道、单一信息通道与复合信息通道之分.信息通道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信息本身,特别是在与贫困人口的沟通与交流中,如果没有选择恰当的信息通道,再好的愿望或信息内容也无法产生预期的沟通效果.

跨文化沟通的4个阶段主要是编码、信息传输、解码和信息反馈.编码是沟通主体借助某种媒介将一定的想法转化成可以被对方感知到的信息.信息传输就是信息通过某种信息通道在沟通主体之间的传递过程.解码是指沟通主体接收到对方信息后,对信息进行的分析、理解和判断.由于沟通主体分别处于不同的文化场,因此双方可能需要对对方的编码或解码规则有一个逐渐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确保所有信息都可以得到正确的分析、理解和判断,有时它需要有多次反复过程.为了加大沟通效率,沟通主体A(信息发出者)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编码方式,以适应沟通主体B的解码规则.反馈是一次完整沟通过程的第4个阶段,是指沟通主体B(信息接收者)将自己对信息的理解或认识,通过自己的编码程序反馈给对方.当反馈发生时,信息沟通主体之间也就暂时互换了角色.

跨文化沟通主要有4个沟通层面:非语言层面、语言层面、认知层面与价值层面.非语言层面主要包括观察、倾听、猜测,是一种最低层级的沟通层面,但通常也是跨文化沟通初期主要的沟通方式.语言层面的沟通主要有体态语、口语、书面语和艺术语言(如音乐、舞蹈、绘画).在跨文化沟通中,当沟通主体之间出现语言或文字交流障碍时,体态语或艺术语言往往会成为比较理想的沟通方式,许多成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就是充分借助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通用编码规则的艺术语言.认知层面主要包括单向理解、双向理解和双向互动.这个层面的沟通一般已经进入到文化的知识体系之中,是形式到内容、实践到理论的跨越.价值层面是沟通中的最高层级,在价值层面取得共识是文化融合或文化共存的基础,相反,价值层面上的分歧意味着沟通的失败.因此,沟通是否产生了文化自信、是否强化了文化认同、是否推动了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否培育了文化的“自组织”能力等,都是对跨文化沟通成果的价值检验.当然,价值层面的沟通往往需要有一个反复碰撞、交流、学习的过程,开始阶段的价值认同并不意味最终的价值认同,开始阶段的价值冲突也不意味沟通的必然失败.

3跨文化沟通的典型案例

尽管跨文化沟通无所不在,但相关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商务活动、国际交往、团队合作和一般的文化交流领域,有关文化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理论构建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典案例更是难以寻觅.201 7年3月22日(星期三)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曼班三队的早春》为题,报道了拉祜族山寨的脱贫之路,其中的文化扶贫环节堪称跨文化沟通的经典案例.

3.1 背景介绍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山上.生活着一个特殊民族——拉祜族.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因此拉祜族的意思就是猎虎的民族.后来拉祜族人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曼班三队就是西双版纳布朗山上的一个拉祜族村寨,2009年之前,这里的拉祜族还居住在山林中的茅草棚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和其他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普遍较差不同,布朗山上的拉祜族人居住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且适宜耕作的西双版纳,但依然是中国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为了帮助他们走出贫困,当地政府201 6年启动了对曼班三队拉祜族人的扶贫工作,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记者历时1年,跟踪采访了拉祜族山寨的脱贫之路.3.2曼班三队的贫困与贫困文化

拉祜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等也属于这种情况.经过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的多次扶贫工程,这个拉祜族山村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2009年村民住上了政府免费盖的木质房,公路也通进了山寨.但是,拉祜族人依然没有摆脱极度贫困.

村民扎多告诉记者,去年全家挣了一两千块钱,不够花.布朗山乡乡长岩尼兴告诉记者:“你问他今年收入多少,他不会算,就算问他年龄他也不知道.”这种情况在这个拉祜族山寨非常普遍.

拉祜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由于这里的拉祜族人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许多村民连方言都不会讲,更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扶贫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时,村民不是躲出去,就是一言不发.

3.3精准施策从文化开始

在扶贫工作屡遭抵触之后,由勐海县年轻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反思以往的扶贫方法和策略.他们发现:文化素质低和观念落后是曼班三队依然贫困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其贫穷现状,关键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说起容易做起难.扶贫攻坚组队员李伙保告诉记者:“我主要任务就是扫盲这一块上.最起码1 5岁到30岁左右的,让他们先解决语言交流问题,很多老百姓都不会讲,不要说普通话,连方言都不会讲.”最让工作组头痛的是这些贫困人口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根本就不配合.

经过进一步观察、总结,工作组发现布朗山上的拉祜族村民与山下拉祜族人之间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所以他们并不排斥山下的拉祜族.工作组决定结合拉祜族民族文化,通过拉祜族喜爱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先打开一个能够与之沟通、交流的“信息通道”:“我们也发现,请少数民族干部和一些歌手来给他们做一些工作,来教他们跳舞唱歌这样的方法是很好的,在唱歌跳舞等一些娱乐活动当中,把我们工作元素贯穿进去,他们就很容易能接受.”

2016年春节过后,曼班三队来了几个穿着拉祜族服装的年轻歌手,于是上学识字好的观念,随着一首自创歌曲《上夜校》,深入到拉祜族村民的心里.

除了读书的重要性,拉祜族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也都通过歌声传达给村民,文化的养分渐渐滋润了村民的心灵.村民和工作人员日益亲近起来,对扶贫工作也不再抵触了.

工作人员说:“他们很高兴,他们说希望活动要经常到村寨来举行,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民族的语言或者民族的歌,所以他们非常高兴.”

办起识字班后,勐海县又在村子里修建了一个篮球场,曼班三队的文化体育活动多了起来.勐海县总工会副主席李亚林说: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家人了,很好地融入到我们当中来,形成了不是一家胜似一家的氛围.”

3.4扶贫初见成效

通过民族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就到了帮助村民依靠劳动改变贫穷面貌的时候了.但是游猎生活结束后,村民们不会种地,大家习惯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靠每人每月一二百元的救济金过活.

富裕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2016年夏季,工作队组织村民去山下一个叫广底那的拉祜族村寨参观.16年前,这里的拉祜族村民才从深山老林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而在此之前,广底那的拉祜族也住在茅草棚里.搬迁之后村民不用打猎了,他们开始种甘蔗、苞谷、茶叶.如今,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多元,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比曼班三队高了很多.

同样的民族,同样的条件,广底那的村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了贫困面貌,曼班三队没有理由安于贫困.回到山村,工作组决定首先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离村庄不远就是适宜耕种的农田,每天清晨,他们喊醒村民,组织村民以集体劳动的方式下地干活,这样的情形从201 6年夏季开始一直坚持了下来.

李亚林说:“产业方面我们有考虑的,在种植方面依托这里山区优势种植坚果和茶叶,在这方面扶持产业.还有平时像农作物的种植也不让他们丢,让他们到四月份时候种玉米,还有水稻也让他们种着.养殖方面主要是当地的小耳朵猪,还有一个养牛,然后就是养鸡,这些工作我们都是在计划推进当中,现在蛮好的.调动他们致富愿望,有个别村民已经有这样的愿望,他们想要用自身的行为带动村民一起来致富,这样致富愿望逐步在形成当中.”

只要有了致富的积极性,再掌握生产技能,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能提供丰厚的回报.除了农田,曼班三队周边还有不少荒坡.在工作队的鼓励下,2016年秋季,已经有村民在荒坡上种起了茶树苗.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再次来到曼班三队,这里的景象和一年前大不相同.如今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面貌的青年人逐渐增多,曼班三队能不能最终脱离贫困,希望也正在他们身上.

4结语

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既是一套方法体系,也是一套价值体系.无论是方法中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和精确施策,还是价值中的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生活品质,其沟通过程必然涉及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问题,而这些问题“既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解决,也不可能在区域经济、城乡经济二元格局的基础上”由贫困人口通过自然演化方式解决.因此,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高成本的沟通过程,它既需要外力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干预,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文化差异、处理文化矛盾和冲突.无论如何,当文化因素重新回到贫困根源的研究范畴之时,构建跨文化沟通理论框架、探索跨文化沟通方法体系,就成为文化“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反贫困:对人类自身的一场战争[]社会,2001 (3):4-10.

[2]尹莉,刘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综述[]图书馆论坛,2017 (1):19-25.

[3][16]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20.

[4]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6.

[5][19]黎永泰,黎伟.跨文化沟通特点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46-51,93.

[6]郭向东,段小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保护的制度设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 (2):20-26.

[7]边晓红.“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图书馆论坛,2016 (2):1-6

[8]段小虎.图书馆制度的二元观[]图书馆杂志,2008(1):8-9, 32

[9]李晶贫困地区文化“内生性重构”研究[].图书馆论坛.2016 (6):27- 33.

[10]讷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2-9

[11]奥斯卡·刘易士.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丘延亮,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3-6.

[12l[15]贫困文化理论卷土重来[EB/OL].[2012-06-18].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1247 7/241074.

[13]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张星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15.[14]迈克尔·哈灵顿.另一个美国[M].郑飞北,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4.

[1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6.

[18]黄峰.文化场[]北方经贸,2000 (8):30-32.

[20]任满收.浅谈跨文化沟通的类型及策略选择[J].管理工 程师,2012 (6):39-41.

[21]段小虎,谭发祥,赵正良,等.西部贫困县图书馆“跨越式”发展的财政保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1):1-9, 41

[22]黎永泰,黎伟.企业跨文化纵向分层结合模式探讨[J].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 (3):75-79.

作者简介李晶,硕士,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7-05-27

跨文化沟通论文参考资料:

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跨文化管理论文

跨文化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流论文

上文点评:该文是关于对写作文化精准扶贫和文化沟通方法和策略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跨文化沟通本科毕业论文跨文化沟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