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校本教研方面论文例文 与一课二上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和认识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校本教研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3

《一课二上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和认识》

本文是校本教研方面本科论文范文和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和一课有关论文例文。

刘丽双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笔者所在校(天津静海区实验小学)开展的数学学科的“一课二上”活动,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结构,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确定主题

学期初,各教研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结构,首先确定研究主题.主题尽量细化,体现学科的本体特征.六个年级的研讨主题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面对学生已有经验,我们该怎么做”“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否已弱化”“如何面对学生思维的困惑”“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各教研组选择最能体现研讨主题的教学内容.一至六年级选择的课题分别为:认识钟表、7的乘法口诀、分数的初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这样,从选课之初,教师们已经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进行了思考,下一步的备课、研讨过程则更能促使大家带着问题边思考边研讨、边研讨边进步.

二、学习先行

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比漫无目的的阅读更有效.针对各个年级选定的课题和专题,学校要求教研组长和学科首席教师精心查找和筛选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网页文章,复印要点让全体教师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一周后,召开主题知识学习汇报会.要求每位教师以“我知道了什么,对这节课的建议是什么”为内容进行5分钟说课.

三、智慧共享

选定课题后,各教研组进入集体备课阶段.教师们碰撞交流,智慧共享,共同设计出这节课的基本思路,并将书面材料上交教务处.经教务处把关、修改后,方可确定上课人选.

四、集体解剖

教务处根据各组内容及进度情况,排定“一课二上”做课安排表.“一上”结束后,主管校长、教务主任组织本学科的首席教师参与上课小组内的研讨修改活动.所有人员都要发表意见,尤其是“一上”教师更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度反思.如对于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一上”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播放《曹冲称象》动画片,目的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课上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圆的周长公式再次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新课学习时则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渗透极限思想.可以说,六年级数学组备课时,充分考虑了想要表达的主题,将所学内容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提炼.大家研讨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这节课上只有极限这种数学思想是学生新接触的,而转化的思想早已经在学习小数乘除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等多处接触过.怎样避免数学思想渗透的重复性,成了修改的主要方向.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课前的动画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符合其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所以改为0.5、0.03、30、500等数的平方计算练习,因为这恰是这节课计算的难点所在.通过围绕专题进行解剖,教师的提升不在于一节课,也不在于一个理念,而是实现了理念与行动的完美结合.

五、深度研讨

每一组的两节课上完后,都要组织集体评课,深度研讨.活动的程序为:教研活动的第一节课由教研组长组织在小组内进行,活动内容为研讨以下问题并形成书面材料:一是这两节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从设计到细节的变化都要仔细找出来;二是你们认为这些变化的背后体现了哪些理念和思考.

教研活动的第二节课则是大学科组的研讨活动,活动程序为:一是由组织者随意指定两位教师汇报刚敢于讨论的两个问题,二是教研组长发言,三是做课教师谈反思和修改意图,四是校领导及聘请专家作专业引领,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够融合到一起,获得真正的提高.

“一课二上”教研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研专题的确定应该由教研组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自行确定,这样更能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因为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再如,对于“一上”和“二上”的课堂,应该设计有针对性的观察点,在上课前发给听课教师,这样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观课和对比,后期的研讨效率就会更高.再有就是在整体活动中,如何确保教师集体研讨、智慧共享,而不是单兵作战,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摘自《天津教育》2017年7-8期)

校本教研论文参考资料:

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学术论文集

教研论文

专升本毕业论文

专升本论文

专升本论文答辩

绘本教学论文

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和一课方面的校本教研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校本教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