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当代青年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阵中点将《中国书画》杂志提名当代青年水墨画家作品邀请展安徽篇会摘要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当代青年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8

《阵中点将《中国书画》杂志提名当代青年水墨画家作品邀请展安徽篇会摘要》

该文是当代青年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书画》和当代青年和点将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编者按:2018年6月14日下午,由中国书画杂志社主办,港澳传媒华语国际台、北京天心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阵中点将—《中国书画》杂志提名当代青年水墨画家作品邀请展?安徽篇”,在《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开幕同时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安徽大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陈林,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党震,大道融元董事、批评家、策展人朱小钧,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张见,画家徐冬青,以及参展画家凌晓星、林兵、凌凯、史学锋、孙海霞、魏治明、隋金池、左中玥、寒林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副秘书长孙欣主持.此次展览邀请了20位安徽优秀年轻画家参展,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受到安徽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本专题遴选20位参展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及研讨会发言摘 要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孙欣(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受杂志社书画院之邀来主持“阵中点将·安徽篇”的学术研讨会,首先要感谢特意从安徽赶来的陈林先生,他是安徽人,对这片地域的文化怀有深浓的感情,对于这片土地之上成长的青年画家怀有殷切的期待,正是因为他多年来持续的力荐、推动,才有安徽一地青年画家在全国范围有较高的认知度、影响力,才有了我们今天齐聚一堂探讨艺术的机缘,感谢他的到来.还有两位重量级学术嘉宾,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艺术家党震先生,一位是大道融元董事、批评家、策展人朱小钧先生,两位对当代水墨的学术实践、行业生态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都在当代水墨领域做出过重要学术推动且还将持续进行推动.今天请他们分享一下对于当代水墨生态的认知,以便大家思考在安徽这样的地域,如何去认知这片水土与自身的内在关联性,感谢两位学术嘉宾的支持.

正向陈林先生前言中所提到的那样,安徽自古是钟灵毓秀、人文厚重之地.历史上出现过庄子、管子,美术史中的重要画家崔白、李公麟、弘仁、梅清、黄宾虹、赖少其也都与安徽有着艺术生命的不解之缘,所以这片水土养育了诸多的圣贤和美术巨匠.那么身为安徽画家,阵中点将被“点”出来了,有怎样的意义呢?地域作为一个思路的起点,绝不是终点,我们借助它去反思地域的人文积淀给予我们的力量.当代文化语境是一个多元形态,是非常有包容性的一个环境,地域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生无法降解的印记,是否可以通过“阵中点将”重新打开对所处地域人文的认知,从中审视当代文化语境的多元性、包容性进而思考链接文脉更为切近自我的路径?

我抛砖引玉,先说这么多,接下来研讨正式开始,有请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家党震先生发言.

党震:我对安徽青年画家了解比较少,刚敢于看了一下他们这次展览的作品,我觉得在技术技法上很多都特别好,笔墨、线、色彩包括造型,都已经很完美了,唯一的遗憾就是作品中你们导师的影子很明显.2003年炎黄艺术馆举办了一个“70后”艺术家的水墨展,那是“70后”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当时请来了中国美术院校的好多老师,包括油画家陈丹青.他说:“我看你们的画我就觉得野心不够,这么多年轻人,就一个有野心的.”但那个小伙现在也没野心了,当时是我叫去的一个“80后”的画家董俊超,在山艺,他当时的作品是拿很厚的色彩和土画出的带有肌理的,像陕北那种大山,模模糊糊的一种效果.陈丹青说这个画是有点意思的,别人的画都有点进度太慢,力量太小,说没有野心,说年轻人就应该有野心,野心就是要造反,实际上是这样.

但现在看,仅仅是有造反的野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肯定还要有积淀、传承、反思,都得有.但是我在想,连野心都没有了,有别的有啥用呢?所以现在我再拿那个时候我听到的陈丹青的这句话说你们,野心应该再大一点,就是要敢跟老师叫板,敢推翻一些前面的东西,要有这份心,才会有下面的计划,才会付出努力.

朱小钧:今天研讨会的议题是地域的人文积淀,以及贴近自我的路径,我理解的关键词第一个是地域,第二个是自我.所以我在想安徽的地域究竟有什么样的关键词?刚敢于孙欣也讲了历代名家,其实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名家,不一定没有独特性.在大家的作品里面其实看不到特别明显的安徽特性,我们能看到非常清晰的导师的影子,党老师刚敢于说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突破导师的套路,我就沿着这个问题的线索去想,我们如何真正能突破导师的套路?

所谓的新水墨市场,对于在座各位的意义是更为严峻的,无论是学术价值的辨识,还是市场价值的认定,一定得给自己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这方面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新链接.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讲的话,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一个新的连接器,这个新的连接器有几个特点:第一,要跟自己的导师有承继有创新,跟我们经常说的承继传统、开拓创新是一致的,一定要用尽自己的全力去开创自己的面貌,想尽一切方法,用尽全力,全方位无死角地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方法不是一张画画很多遍,而是在同一张画上如何和我们看过的那些经典作品,以及老师的面貌拉开距离.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你可以建立自己的面貌,并且形成系统的作品序列的时候,你就可能会是一个新的链接.

第二个是小生态,当你有了有效的新链接的方法之后,可能你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自己的小生态.我们看到水墨市场的炒作里,资本炒作的一定是好画,如果这个作品不好,或者作品太雷同或者类似的话,其实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流通性.可能在短时期内,我们可以塑造一个,但是它不能形成有效流通的时候,就无法形成自己坚实的一个生态,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大家去考量的.

第三是超级用户思维.大家要维护好自己那些既有的学术线索和市场建设,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各方面的资源调动起来.中国画的领域里,我觉得大家的知识系统不够完整,希望有尽量多的当代艺术,把对传统的吸收和变化融入到画面里,一定不能局限在导师的方法和套路上.我自己的兴趣这两年集中在对传统的研究和再发现上,包括和党震老师一起买了很多的古董、石刻、雕塑.我自己的感受是,只有那些传之久远的经典的中国古美术,能够给我们在儒学里面增加新的勇气和力量.我把这个经验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在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古代美术里面,吸取到很多新的营养,这些营养可以有效地转化为你内在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清晰地显现在你的作品上.我觉得这个是最有效的.

凌凯:我本科是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本科四年我的专业课学习就是在临摹,临了宋人以后临元人,临了元人以后临明代的,然后再临清代的,最后临到近现代浙派的画家.那个时候我感觉学生都是在练笔头,都是在强调书法用笔,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如果一辈子那样去练到80岁,把所有的思想集中在了笔头上,意义何在?前些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读艺术硕士,我们老师他是广州美术学院的一个教授,后来我就感觉到,老师给我们传达的都是比较中庸的、比较规范化的东西,我感觉艺术创作还是要追问艺术家的一个内心体验.

说到安徽传统的精神,我想提一下安徽历史上的哲学家庄子.庄子在《逍遥游》里面提到过“无何有之乡”,也就是说艺术创作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觉得有时候在艺术创作中,虚构的一些内容,甚至比真实的还要有感染力,还要有魅力.

另外,我前段时间的一个思考和研究,就是在《诗经》的注释书籍里面,看到了很多古代人对于物象考据的文字.古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没有现代人这么系统化,他可能特别感性,甚至有一些错觉,有一些讹误.但是同时古人又充满了非常有灵性的一种对自然的体验.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东西,就是自然对他们来说已经有隔膜了.我看到从美术院校毕业的很多学生,直接复制导师的图式,包括色彩语言、线性的构成,然后用形式美的一套完善的法则去涉猎自然中的物象,把它从物理变为画理,变成一张张的画,从作品里面能看出它那种灵魂的空洞.

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体验和认识,形成的精神内核所释放出来的东西,肯定不是我们说的平庸的学院派教育里面,学生学老师的这种图式语言、形式美法则所释放出的东西.就是说好的作品,你从它的画面能够感觉出来它闪烁着精神的光环,它的灵魂是充盈的,是非常鲜活充实的.

林兵:我简单说两句.其实本来觉得画画是件快乐的事情,在闲暇的时候自己画画挺开心的.后来觉得越画越痛苦,痛苦的是什么呢?刚敢于党震老师说的,如何画得与别人不一样,又能找到自己,这就是很痛苦的一个阶段.我绘画的起点比较低,当时比较自卑,我念的是中等师范,好多时候都是自己自学画画,后来2011年到中国国家画院去学习.以前画过工笔,参加过全国展览,但是近几年我觉得一般的展览总是为了迎合评委的喜好去画画.所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找不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几年我画的题材,也在摸索我自己生活的环境,画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去寻找自己想表达的一些语言和情感.

韩琳琳:我是个地道的山东人,在安徽待了有八年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跟着陈老师,现在基本上成了大半个安徽人.因为我平时画画都比较喜欢私下里画一些小写意,工笔相对来讲还是画得比较少.我不太喜欢这种太工的东西,颜色比较多、丰富点的那种.因为我个人喜欢纯水墨一路的,平时陈老师给我推荐的主要是元代的王渊、边鲁这一批人,到明清的一些纯水墨.我是去年刚毕业的,我应该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像我们“90后”,对传统的理解太浅了,书底也跟不上,对传统的理论都不扎实.我想把这些传统的东西捡起来.我觉得“新”就是所谓的“古”,我个人不太能接受现在有一批颜色比较好看的新工笔,我觉得太像插画了,缺失了对中国笔墨的一些理解.我平时对书法有些荒废了,毕业之后慢慢地把书法也捡起来了,想把书法更多地融入我的画里.

隋金池:刚敢于听了党老师说的“野心”,朱老师的“新链接”“小生态”“超级用户”,让我觉得这一趟没白来,学了不少东西.我已经毕业五年了,这五年在完整的本科以及研究生学习工作之外,也是绘画创作的一个继续.工作以后,自己一个人在家搞创作的体会跟在学校时候完全不同.2017年,我参加了金沙老师在北京颂雅风的一个学习班,体会也很深刻.以前研究生学习的过程当中,主要还是对个人语言的寻找,可能会比较注重个人语言,或者是图式.经过去年一年的时间,对于画面表达,我的思想有了一个转变:先去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画面意思,再跟上自己的画面语言.通过去年一年的学习,了解到自己除了绘画本身的欠缺以外,对于生活其他方面也是欠缺的,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生活当中的爱好、意趣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不同的,都有自身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寻找自身意趣的过程,你会了解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就构成了老师刚刚说的视觉资源和文本资源,以及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爱好、兴趣.这一切我觉得都可以运用到我的绘画创作中,去年一年我也是进行了这样一个探索.

什么样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刚刚孙老师就给了很好的答案,我现在心里比较明朗了.就是在自身个人意趣建立的同时,去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创作、创新.我以前学习是临摹,后来创作,现在又开始临摹.我现在在临摹《千里江山图》,因为我很喜欢山水.以前是临摹渐江的山水作品,最喜欢渐江的作品.现在我临摹《千里江山图》,也是为了从古人的语言里面更好地寻找个人意趣.这就是我去年一年学习的感受,我觉得技法、语言应在古人当中去寻找,这就是传统与创新的一个结合吧.

孙海霞:我也是陈林老师的学生,我这次参加画展的题材,还是沿用我研究生毕业作品的一个主题“小鹿”.我们一直在讨论传统,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深远的,我们用一生有可能都学不完,像孙欣老师讲的一样,你可以找传统的一个点,我觉得这个很值得我去学习.

我现在在创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的痛苦和困惑.大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你这个作品系列你会画多久?或者是你这一个画风,在下一个主题的时候会不会有所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构图到颜色,以及画面整体的处理,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都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引.虽然研究生已经毕业了,但是我还是会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对于我今后画面的处理,我从徽州“新安画派”的山水画吸取到很多的营养,尝试把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用兼工的方式,继续去做研究和探索,增加画面的丰富度.

左中:对于党老师提出的“野心”,我想谈一下我的理解.我觉得在座的人,无论是一直求学的隋师姐,还是一直坚持画画的魏师兄,包括其他的小师弟,应该都是有小野心的,如果没有野心,应该不会坚持画画.我觉得研讨会,有矛盾,大家才能进步对于.今天讨论的传统跟创新,我认为在开始的学习中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所以整个的学习过程,包括自己的人生经历、学习经历、成长经历等,其实都是一个积淀过程.比如说研究生一年级整个一年的临摹,二年级试着创新,到三年级进行完整的创作,这里面有传统、有创新,也有自己的小坎坷.我觉得无论传统也好,创新也好,主要是能够在传统里面找到自己的点,能够有所进步,在不断沿袭传统的道路上能有突破.

我觉得在创作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也希望今后能有进步,能够在坚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创新跟传统中找到很好的一个结合点,这是我的一点小感悟.

凌晓星:我生长在徽州,徽州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一提到安徽,首先就会提到徽州、徽州文化.如果是从事书画创作的人,一提到徽州就会想到黄宾虹.安徽的文化资源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这对于出生于徽州的我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同时也是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下面主要说的,对于人文积淀的体认与反思.

我们徽州有很多画画的人,他们都会有一种困惑,想参加展览,也想创新,但是前面有高峰在这里,古代有渐江,有“新安画派”的名家,后面有黄宾虹等一大批画家.这就跟我们现在对传统的认识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古人或者前人都已经帮我们安排好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去画?怎么去表现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困境.

看了今天的展览,我有一种新的担忧.古代的传统,我们都知道要学习,但是又不能拘泥于传统.我们现在自觉不自觉地又陷入一种新的传统里面去,这种所谓新的传统,就是我们对当代水墨内心里面的一种认识和模仿,认为这些画都是创新的,都是新的东西,但是这种创作思维一旦固定以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枷锁.在座各位,首先我承认大家画得很好,但是内心里会问一下自己,这种画到底是你自己个人的一种感悟和认识,还是对于老师或者名家内心的一种潜在模仿,这是属于我自己的声音吗?我觉得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是对别人声音的一种模仿.

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要有情怀,什么是情怀?这个情怀可以是你个人对于生活的一种理解,这是对生活的情怀,也可以是对历史的一种情怀,这个历史包括你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种理解,或者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必须要有这种理解,就是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审美理想是个人的审美理想,不是别人的审美理想.所以首先要明确这种审美理想,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创新,进行探索.另外,我觉得绘画在多元的前提下要有独特性,就是你的绘画作品要有独特性,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作品是谁的,它有标识性.但是这个标识性、独特性要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文化基础之上,你的作品要有思想性,有内涵,有可读性,要有文化的信息含量,要别人从你的作品中能读到很多东西.

接下来我谈谈我自己对创作的一些看法,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对传统的重新梳理,因为我虽然从小学山水,后来转型转到人物画上,但是我对传统山水的情怀还是存在的,所以我想现在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传统,但是我学习传统的点可能跟别人不一样.在我的理解当中,中国绘画的传统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在宋元以后的传统,一块是宋元以前的传统.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都停留在宋元以后,一提起传统,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笔墨情趣、文人雅士.但是宋元以前的传统,比如说工笔重彩画中的雄奇、险峻等往往被人忽视.所以我要重新梳理对传统的理解,比如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砖、唐代的工笔重彩,包括魏晋的绘画,重新去理解、诠释,重新去解读,把它变为一种具有当代性的绘画语言.然后通过这种语言,表达我个人对传统的一种情怀.第二个方面,关注于现代,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具有现代性,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感受历史,感受社会与人生.我表达这个方面的题材,可能会通过一种梦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这几年一直在尝试,通过这种梦境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魏治明:前面几位老师把创新跟传承的关系说得比较充分,也比较深入,我想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谈谈我自己的认识.我也是非常年轻的一个画家,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从事绘画跟教学,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是这么认为的:有些迷茫跟困惑,我们在现有的前提下,如何去学习传统、继承传统跟开拓传统?

因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阵中点将安徽篇,具有这么一个地域性,所以我想谈谈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渐江,他的作品面貌是如何传承和创新的.对于渐江,大家作为美术研究的工作者应该都比较了解,他继承宋元,主要对“元四家”作品的继承和探索.黄公望追求仕途,最终归隐;吴镇隐居不仕,清虚自傲;王蒙家世显贵,时隐时仕.渐江是全面地学习了“元四家”里面这些作品的特点,成就了他的用笔之疏、用笔之枯及用笔的意趣.他继承了“元四家”作品的这些特点,又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创造,形成了“渐江式”山水冷怡清俊的风貌.再回到我们刚刚说的传承与创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为创新而创新,刻意地求新求变,而是一种自我学识的不断丰厚、眼界的不断开拓,对于古今中西这些优秀的文本、绘画的资源进行了学习,加以综合的一种提炼.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对于我们年轻的这一代来说,特别是现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接收更多的信息资源是非常便捷和有效的.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这些信息资源要以开拓的胸襟去面对,前提是自己对这个资源要有兴趣,要真心投入去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然后再转换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我想这样的艺术语言才具有成立的价值.

陈林:刚敢于党老师和小钧老师,包括孙老师都讲得特别好.我有一个基本的想法,画画它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作为年轻画家,哪个老师讲的都要听.绘画创作不是自然科学,我们把火箭送上天,把卫星送上天,把飞船送到月亮上,那就是答案,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美术创作没有这个说法,不管你从哪条路径去走,只要能走到那个地方就是对的.虽然没有答案,但它有一个基本的指向,就是绘画创作它作为一种创作,一定要有创造性,没有创造性,这个绘画我觉得不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重复.如果把绘画创作仅仅当作一种技巧的炫耀、重复,那是不对的,总要有自己的东西.

所以这些年来,我带学生,我一直是这样讲,一定要寻找自己的语言,什么叫自己的声言?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什么叫自己的表达方式?直指本心,一定是直指本心的东西.别人碟子里面的菜再好吃,未必你喜欢吃,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安徽人不一定喜欢吃辣.很多人喜欢喝酒,你让我喝酒就是要我命.别人喝酒喝得会非常愉快,喝了以后飘飘欲仙,但我喝了以后除了吐就是吐.所以我们年轻画家在找寻过程当中,一定要找寻到这种直指本心.

还有就是“画由心生”,一定要找寻自己内心深处最能触动你的某种情感,只有这样的画才能打动人.一个画家画的东西如果是跟风别人,画出来的东西一定不能感动自己,更不能感动别人.所以我很多时候举例子,赵本山演的小品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因为他对生活的把握已经到了非常精细的一种程度.尽管从专业的角度,有人对他的表演可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学术评价,但是我作为一个非戏剧的角色,我觉得有那么多人喜欢看,一定有它的道理.

你翻一下美术史,不管是中国美术史还是西方美术史,凡是在美术史上能够留下一点印记的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具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是直指本心的一种绘画语言,渐江的语言一定是渐江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倪瓒的语言一定是倪瓒语言的外化.你看石涛的作品,一定是非常潇洒的人,虽然是个出家人.你看他纵深南北,交友非常广泛,他一定是一个性格非常外化的人.怎么能找寻到这些语言?董其昌讲的几个字非常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听着有点八股,但是年龄越大,越觉得讲得是对的.你必须大量去读,大量去看.如果我去画八哥,我把历代画家画的八哥全都找过来,把造型方式看清楚,烂熟于心对于.八哥的造型,在宋代已经把绘画样式画出来了,所以你必须大量地去读、去看,去广泛地交流.所以画家一定要出来,要交流,在交流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灵感迸发出来.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积累足够,这种灵光一现抓得住,就会创作出属于你个人的语言.我老给学生们讲,研究生三年,首先是好好吃统,其实也很难真的吃透,因为时间很短,就一年时间,那么在吃统基础上,你可以不成熟,但是不能没有想法.你尝试了至少还有50%的可能,不尝试,你的作品将永远淹没在画海当中,别人是看不见的.这个讲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我今年已经50岁了,画了30年的画,这里面的甘苦自己是知道的.

徐冬青:我也是安徽人,以前对安徽没有太多的感觉,离开安徽好多年以后,有一次回安徽,经过黄山,好像突然理解了安徽.刚刚陈林老师说得特别好,他说的“直指本心”,作为一个画家来说,这么多年一路走过来,是深有体会的.艺术就是心灵的另外一种语言,我们为什么要画画?因为我们要表达,你不论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只能走你自己的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实现自我教育.

责任编辑:宋建华

当代青年论文参考资料:

当代青年杂志

当代青年杂志社

当代护士杂志

当代青年投稿

青年作家杂志社

青年博览杂志

上文评论:这是大学硕士与当代青年本科当代青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国书画》和当代青年和点将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