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人口老龄化开题报告范文 和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与对中国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口老龄化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8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与对中国》

该文是人口老龄化论文范文检索跟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和启示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挣扎在滞涨的漩涡中而举步维艰.除了如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外部因素外,日本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如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在众多的经济问题当中,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日本经济无法承受之痛,据2006年12月20本厚生劳动省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发布的?未来人口推测?中预测,到2030年日本人口将在2005年的12777亿人基础上,减少约1260万人,到2050年日本人口大约会减少到9500万人,将跌破1亿人的关口.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将由2005年的202%增加至2030年的318%,到2050年会快速攀升到396%[1].如果按照此预测推算,到2050年,日本将变成每10人中有4人年龄超过65岁的严重人口老龄化社会.然而,作为日本第一产业的农业是4大产业中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产业,2010年农业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经高达658岁[2],因此,农业是日本人口老龄化的重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会给产业本身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造成社会消费需求的大幅萎缩,同时也会加重养老金支付的负担等,这些都会严重地拖累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妥善地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但关乎日本农业发展的成败,也是决定日本经济能否再次恢复活力的关键.

1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以及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大幅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使日本国民平均寿命的纪录被不断地刷新,人口老龄化现象也随之凸显.随着日本步入先进国家行列,依据配第—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各产业间收入差距的加大,劳动力人口也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3],因此,日本的第一产业首先遭遇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这种趋势在逐年加深.

2010年11 月26 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2010年2月开始实施的“农业统计调查”结果的大概数值.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日本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了急剧下降的趋势.从表1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农户家庭成员数量减少的趋势与速度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与2000年相比农户家庭成员数量减少了33%左右.如果以1960年为起点,农户家庭成员数量到2010年大概减少了79%.此外农业从业人数迅速减少,日本农业从业人数从2000年的3891万人锐减到2010年的2606万人,减少了33%.从1960—2010年的50年,除1990—2000年的10年,由于日本遭遇泡沫经济崩溃和亚洲金融危机双重打击,致使第二、第三产业不景气,产业间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 农业从业人数减少了1925%外,其他每10 年的减少均为30% 左右.2000—2010年其减少幅度还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日本农业除了要面对劳动力人口日益缩减的困境,还必须要承受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日益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面积和土地肥力等,这其中劳动力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日益严重的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程度,必然会加快农业产业的衰退速度.由表2可得,15~49岁的青壮劳动力占日本农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1990—2010年的20年已经由271%下降到124%,这是以说明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乏力,前景堪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日本农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这20年却由506%上升到738%,而且65岁以上的超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更是达到了616%.另外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农业统计调查”结果,201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是658 岁,相较2000 年的611岁又进一步增加.由此可见,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没有丝毫的缓解迹象,反而在逐步加重.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农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虽然并非个案,但也并非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

虽然法国和英国同属发达国家,但是其农业从业者的年龄结构却与日本正好相反,这两个欧洲国家的农业从业者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均衡,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群体,大约占总劳动力的80%以上,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日本农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大约占总劳动力的70%以上,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因作为日本第一产业的农业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国民收入的日益增加,国民生活中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由于产业间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大量年轻优质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65岁以上的劳动力人数就已经达到日本农业从业人数的178%[4],早早地进入了劳动力人口老龄化,而且这种老龄化程度还在逐年加重.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严重老龄化局面受日本农业产业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

21 内因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严重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农业产业内部,产业本身的发展造成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严重畸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农户户均可利用耕地面积有限.据2007年农业统计调查数据,农户户均可利用耕地面积美国是198hm2,欧盟是14hm2,澳大利亚是3024hm2,而日本则仅仅是183hm2[5],数量相差悬殊.日本的数据还只是销售(农产品)农户的平均值,也就是耕地在03hm2 以上、农产品销售额超过5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90元人民币,2017)农户的平均值,如果算上自给自足的农户在内,平均值大概会减少30%左右.屈指可数的户均可利用耕地面积造成了人均劳动强度的减弱和收入的降低,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强,大量富余劳动力被不断地从农业挤出,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逐渐稳定下来,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组成也逐渐固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

第二,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单位劳动强度.战后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农业机械产品也不断更新,使日本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很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耕种水稻的生产时间为例,1960年每01hm2 需要1729h,1980年是644h,1990年是438h,2000年是342h,到2008年就缩短到27h.在不到50年间,耕种水稻的劳动时间减少了近85%[6].正是因为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的双双缩减,才使中老年劳动力有能力成为日本农业的主力,助推了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

第三,农业收入水平的持续走低造成了日本农业从业者与农业人才后继乏人.由于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大量优质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虽然日本政府不断地对农业加大扶持与补助力度,但是依然没有使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另外,城乡之间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差距也降低了年轻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

 2005年日本“农业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拥有的农户总数是285万户,其中销售农户是196万户,除此之外的89万户都是自给自足农户.以日本水田销售农户为例,表3中列出了根据耕种面积分类的农户收入明细.日本水田农户的总数是140万户,占日本196万户销售农户的70%,因此以水田农户为例比较具有代表性.表中数据显示,大概73%相当于102 万户水田农户的耕种面积不足1hm2,这些农户的农业收入所得几乎为零或者为负数,支撑他们日常生活开销的收入所得几乎来源于非农业所得和退休金.虽然同期的农户平均收入所得高于工人的平均收入所得,但是如果没有退休金的贴补,单纯依靠农业、非农业的收入所得,生活并不富裕,因此,农业就丧失了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所以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严重.

22 外因

造成今天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超老龄化的原因除了来自产业本身的因素外,外部因素不容小觑.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等,它虽然不是直接导致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但是却对老龄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日本消费者饮食习惯的西方化直接导致了日本消费者饮食结构的变化,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表4 中可以得出,从1955—2005年每隔10年日本消费者人均食品消费量的变化数值.1955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起点,表4中以倍数的形式显示了1955—2005年的50年变化结果.得出人均食品消费量增长最多的是肉类,增加了79倍;其次是牛奶、乳制品和油脂类,分别增加了66倍和44倍;还有一种显著增长的食品就是鸡蛋,增加了35倍.这些成倍增长的食品几乎都是农副产品和油类作物产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传统农产品消费量的减少,作为日本国食的稻米的消费量减少了近一半,薯类的消费量减少一半多,还有一些食品如小麦、豆类、蔬菜等,虽然消费量没有增长或增长的数量有限,但是这些食品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所以日本政府不得不对诸如稻米等实行限制生产的大米生产调整政策.由于这些传统食品消费量的减少,导致了日本农业劳动力劳动强度的减弱和收入的减少,这在客观上间接地助推了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与程度的加深.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极大地降低了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得到了恢复,并很快踏上高速成长的轨道.为了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日本政府于1960年制定了?贸易货币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推出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贸易自由化和放宽资本交易等经济政策.1960年10月,121个农产品品种开始实行自由化,以后每年都有不同的农产品加入到自由化行列,1962年4月有103个限制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到了1964年已经减少到72个[7].特别是进入1985年后,迫于贸易摩擦的压力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结果使日元大幅升值,由升值前1美元兑换230日元直线上升到1美元兑换150日元[8].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了外国产品进口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大量廉价的农产品更是蜂拥而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逐渐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农产品进口大国.物美价廉的国外农产品不断涌入,严重挤压了日本农户的收入空间,使本来就低于其他行业收入的农业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但使日本农业陷入了不断萎缩的境地,同时也加速了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日本农业在经济的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其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地加重,它不但使日本农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同时也给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3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同其他产业相同,劳动力质量是决定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的产业是没有前途和未来可言的,即使这个产业极具竞争优势.日本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恰好呈现了典型的倒金字塔形,又加之产业本身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要想使日本农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呈现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农业劳动力人口超老龄化问题.只有妥善地解决好这一困扰日本农业多年的难题,才能使日本农业走出目前的困境.实际上日本政府早就意识到了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以及后继乏人问题的严重性,农林水产省在1992年6月公布的?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明确表达了对农业人才缺乏后继保障的危机感.以此为契机推出并实施了保护农业骨干农户的政策,并不是所有从事农业的人员都可以称作骨干农户,所谓骨干农户是指能够起到引领区域农业作用的专职、准专职农户和农业经营法人等农业人员.为了培养高效、稳定的农业经营体,推出了以下3项方针.

第一,发挥(农业经营体)的自主性、创意性,逐渐向包含市场原理、竞争机制的政策体系转变.

第二,要继续明确区分非农土地利用,将农田集中到高效、稳定的农业经营体手中,确保优质农田的完整和高效利用.

第三,以反映区域意向的形式明确应该培养的经营体和土地利用形式,同时要求对其集中、重点地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日本农林水产省又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经营所得安定对策等大纲?和?水旱田作物经营安定对策?,它们都是以骨干农户为对象,在融资和纳税上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并在遭遇国外农产品冲击和销售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补助.但是该对策所惠及的对象原则上必须是满足一定耕种规模的骨干农户,北海道个体经营者的耕种规模需达到10hm2 以上、都府县的4hm2 以上;村落营农组织的耕种规模需达到20hm2 以上同时要拥有会计核算一体化和法人化计划.由于这些政策的受用对象受耕种规模的限制而遭到在野党党的批判,党随即推出了“户别所得补偿制度”,并在随后的大选中获胜,实现了政权更替.为了履行选举时的施政公约,在农业领域颁布并实施了“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由于该制度对每户农户的生产费用和销售实施差额补贴,从而使农户们丧失了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同时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小规模农户的经营,造成了日本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这一系列政策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受政策局限性、延续性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期间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虽然稍有改观,但是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彻底地改变农业劳动力人口超老龄化的局面.如何解决阻碍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人口超老龄化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善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两方面来解决日本农业所面临的困境.

31 增强农业骨干农户的孵化功能,改善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解决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超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优化农业从业者的年龄结构,吸引更多的年轻优质劳动力加入到第一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日本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农林水产省为了应对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实施的确保护农业骨干农户政策,推出了很多扶持与援助措施,虽然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限制,其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却为化解这一问题明确了今后的方向,那就是要大力援助那些将从事农业作为职业真心努力付出的人员.同时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农业骨干农户人才的连续性,只有确保农业人才的延续性,才能确保日本农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建立农业骨干农户的孵化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谓骨干农户的孵化机制就是指政府要针对那些有潜力成为骨干农户的农业从业者,在其初级发展阶段,应对他们在技能培训、生活资金援助等方面建立符合各种成长阶段的援助政策.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应该大力提倡农业法人经营企业和村落营农组织积极接收吸纳这些未来可以成为骨干农户的优质年轻劳动力,并对采纳这些人才的企业与组织给予相应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援助.这样就能够使骨干农户在孵化与成长阶段得到相关政策的保护与扶持,不但可以调动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善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日本农林水产省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2009年的3年,每年被农业法人经营企业所聘用的人才高达7700人以上,而且其中60%以上都是39岁以下的年轻人.因此,如果农业骨干农户的孵化机制得以确立和实施,会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的行列,成为引领未来日本农业发展的真正的骨干农户.

32 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创收能力,改善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

农业骨干农户的孵化与成长等人才扶持政策成功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日本农业是否有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的魅力,如果无法吸引人们的关心和注意,那么骨干农户的孵化与成长计划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才能使日本农业成为魅力无限的产业,从而吸引人们更多地关注与向往,笔者认为只有增强日本农业生产经营的创收能力,持续地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使其高于或者不低于其他行业的薪金收入,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才能使农业成为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择业的首选或优先选择之一.要想实现其增强创收能力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提高土地利用型农业农产品的附加值.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向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生产消费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农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产者的收入水平.例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使用化肥、农药的绿色、天然、环保的有机农产品就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新宠,有机农产品的是普通农产品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所以,只有生产这样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才能实现增强农业生产经营创收能力的目的.同时,由于消费者只通过自身的消费体验无法识别有机农产品的真伪,这就要求农产品的生产者利用先进的传输手段来证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性,而只有年轻人才能熟练应用,因此,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成为一种提高收入的手段,还可以使年轻人能够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点完全可以成为吸引年轻人务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土地利用型农业与土地集中型农业相结合,实现农村多种经营.以水田为例,即使是耕种一定规模的水田,除去插秧与收割的繁忙期以外,其他时间并没有什么繁重的劳动负担.农忙与农闲期劳动强度的巨大落差是土地利用型农业的特点,于是就产生了利用农闲期搞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空间,诸如养殖业、畜牧业、设施园艺等土地集中型农业.两种类型的农业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填补农闲期的空余时间,还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扩大创收的途径,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农业的行业魅力.

第三,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进一步向食品行业领域渗透,强化农业的创收能力.现代农业不应该只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还应该向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等领域拓展,从而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以水田农户为例,他们除了可以加工一些糯米糕、味噌、米粉丸子等传统食品外,还可以加工一些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食品,在自己的店面销售,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直销.另外还可以推出一些特色农家游项目,既可以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以及深加工的农产品,还可以进军餐饮行业,从而实现产业间的无缝对接.丰富了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盘活了农村经济,也增加了农业对非农劳动力的吸引力.

33 尽快开放日本劳动力市场,为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随着日本少子化、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人口总量也面临着逐年急剧减少的困境,由此也带来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尤其是老龄化重灾区的农林水产领域首当其冲,遭遇到年轻优质劳动力的严重短缺,从而导致荒废的森林和农田面积不断攀升,海产品资源逐渐枯竭.为了确保这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尽早开放日本劳动力市场,引进外国年轻优质的劳动力已经迫在眉睫.实际上日本在接受外国劳动力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极低的水平上,现在日本具有在留资格的外国劳动力大约只有30万人左右(2008年数据),占日本劳动力总人数(2008年大约6600万人)的比例还不到1%.同期欧美发达国家外国劳动力所占比例分别是,瑞士、美国已超过10%,德国8%,法国6%,英国4%[9].因此同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这些年轻优质的外国劳动力进入到这些人才短缺的行业,才能支撑日本社会经济正常、持续发展.

4 启示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小农国家,在当前农业与农村发展上面临相同的问题与挑战[10].虽然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没有日本那么严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未雨绸缪借鉴日本在应对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提前谋划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41 尽快建立扶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村务农的相关鼓励机制,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日本农业之所以经受着劳动力人口超老龄化的困扰,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农业后继人才的储备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造成了产业间收入差距的加大,从而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全部被第二、三产业所吸收,最终导致日本农业后继人才储备完全丧失.等到日本政府意识到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危害时,虽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 ?经营所得安定对策等大纲? ?水旱田作物经营安定对策?和“户别所得补偿制度”等,但是都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提前制定应对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扶持鼓励农村青壮劳动力留村务农,以缓解和消除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中国农业人才储备充足,后继有人.

4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强农业的创收能力,将农业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劳动力进入农业领域

受零散的生产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问题的制约,中国农业的经营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民收入水平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相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来说,农业在吸引优质劳动力方面可以说是毫无优势.要想在这方面实现突破,除了要进行彻底的农业结构改革,增强中国农业的自身实力外,创新农业发展,引入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理念,也是吸引优质劳动力进入农业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日本在农业六次产业化方面已经做过多年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在吸引青壮年劳动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对于中国加快农业六次产业化建设、储蓄农业后备人才提供了许多借鉴.首先制定科学的农业六次产业化规划,明确六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其次是加大六次产业化合作的援助力度,使之成为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主流;第三是尽快扶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强化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稳步推进,将中国农业发展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劳动力进入农业领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局面.

43 强化中国各地区间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自由流动,确保农业主产区的劳动力供给

中国各地区间的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有的地区土壤贫瘠不太适合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政府的统一协调,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基本上解决了农业主产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农村的优质富余劳动力逐渐脱离了农业,造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逐年攀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因此,中国应该吸取日本迟迟不开放劳动力市场的教训,尽快制定鼓励扶持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农业劳动力人口向农业主产区转移的相关政策,从而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论文参考资料:

人口和经济投稿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期刊

上文结论,此文是适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和启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人口老龄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人口老龄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