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课堂方面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寻人不遇诗课堂实录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堂范文 类别:电大论文 2024-03-31

《寻人不遇诗课堂实录》

本文是关于课堂类论文如何写和寻人和课堂和不遇类论文例文。

[教学缘起]

古代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广博.有一类十分新颖而独特的诗歌题裁,是唐人开辟的一个新领域,这就是寻人不遇诗.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唐人的一种习惯,检索《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的五万六千多首诗,寻人不遇诗有近一百首,虽然在浩瀚的唐诗海洋里只是几朵小浪花,但同样装点着唐人的美好生活,寄托着唐人的志趣情操.江苏高考曾考查了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两首寻人不遇诗,题材别致,当时令考生们措手不及,得分情况不甚理想.翻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写作实践第3题,要求学生于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贾岛《寻隐者不遇》两首寻人不遇诗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比较方法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这样的作业没有引起师生们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对寻人不遇类题材诗歌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唐人寻人不遇诗若干篇印发给学生,要求课前充分阅读并大致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1.分析被访者的形象和居住环境特点;

2.探讨寻访目的及不遇的“意外收获”;

3.了解绘景抒情、联想想象写作手法;

4.感知主客双方的情感、情趣、情操.

[教学实录]

师:唐代交游酬唱之风甚浓,文人雅士经常到那些幽远之地去探访远离世俗的友人、僧道或隐士.可由于路途遥远崎岖、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现实中的寻访往往由于缺乏事先沟通而存在着大量寻人不遇的情况.于是,自然产生了许多寻人不遇的诗歌.寻访不遇不仅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更是诗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

师:同学们在自己熟知的诗歌中找找哪些可能是寻人不遇题材的诗歌,这样的诗歌不是太多,想想看.

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算吗?

师:算呐!《游园不值》中的“值”是什么意思?

生: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师:解释得很好,诗人想游园没能进门儿.现在大家把这两首诗歌齐背下.(学生大声背诵)等我们这堂课学完之后将布置一道课外练笔,要求给这两首寻人不遇诗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比较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已印发的寻人不遇题材的诗歌讲义,按照被访者的身份给他们归类,找出诗中描写环境的物象并概括其特点,然后填表.(投影)

师:通过上幅表格的观察,大家可以看到诗人们的寻访对象多是官员友人、佛教僧人、道家人士、隐士逸人,因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们的寻访目的有哪些?寻访目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无法穷尽,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学生再阅读讲义,讨论交流)

生:探望旧友、重温友谊.

师:这是访友最主要的一点目的,但由于古代通讯和交通条件远不如今天发达,多年未联系的友人或者早已不在,或者流落到遥不可及的远方,如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中的诗句.

生:“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齐读)

师:或者是连下落也无人知晓,如李中《再到山阳寻故人不遇二首》中的诗句.

生:“欲问当年事,耕人都不知”.(齐读)

师:还有吗?最好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禅问道,谈玄论理.

师:说得很好,诗人们寻访的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僧名道,因此常在诗中表达学禅问道的寻访目的.请同学们找找这样的诗句.

生:“闲来仙观问希夷,云满星坛水满池”(李中《访洞神宫邵道者不遇》).

生:“石路特来寻道者,云房空见有仙经”(刘得仁《山中寻道人不遇》).

生:“访师师不遇,礼佛佛无言”(姚合《访僧法通不遇》).

生:“棹倚东林欲问禅,远公飞锡未应还”(陆龟蒙《访僧不遇》).

师:这些诗句无一不表明诗人在俗世中遭受愁苦困惑、抑郁惆怅后期望向名师高僧取经问道以求得肉体上的解脱和精神上的豁达.还有吗?

生:一时兴起,闲游寻乐.

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白居易的《晚出寻人不遇》所云:“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诗人只身着轻便的衣服,在槐树的荫凉下骑马信步.就算见不到友人也无妨,可以在这爽然静谧的夜晚,兴致勃勃地走上一段路倒也逍遥自在.这种怡然闲适的心境,正是唐代诗人向往、追求的境界.

师:说得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生:再如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在深窈的山谷中行走,没有见到所寻的“隐者”,心凝形释,与花冥合.此时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而忘言”相沟通.因此,诗人即使“没有相遇”,也触景生情,沉浸在“相对亦忘言”的无法言说的绝妙境界中.

师:同样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诗人同普通人的心情一样,兴致勃勃去寻访亲朋好友,满怀崇敬去拜访仰慕之人,不料主人不在家,扑了个空,无奈的牢骚和抱怨之情就由然而生:“画戟朱楼映晚霞,高梧寒柳渡飞鸦.门前不见归轩至,城上愁看落日斜.”(钱起《访李卿不遇》)访人不遇,寻访目的没能实现,诗人就真的一无所获,怏怏而归吗?如果不是,他们寻人不遇的意外收获有哪些?请先阅读分析再思考概括.(充分阅读,讨论交流)

生:因“不遇”而见奇景.寻人不遇诗表现了诗人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寻访隐者高士,变成自己融入到天地自然中,荡涤胸怀.自然山水能够满足诗人寻求高于尘世和现实的另一个精神世界的需求.

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这样的自然山水.

生:它不同于一般的山山水水,在诗人的眼里它们是独特的、契合心灵的或与主客双方品行相符的奇景.如“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李白《寻山僧不遇作》),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

师:观察得很仔细,你是城里的孩子,假如到一位农村的亲戚家去吃了个闭门羹,你也会自觉地观察亲戚家房前屋后的环境.还有吗?

生:因“不遇”而生幽情.一个人对居处环境的选择往往体现着他的审美趣味,甚至体现着他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唐代寻人不遇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主人居处环境进行描写,写景是为了衬人,景物描写映射出的是主人的个性与气质、精神与情操.同时,通过描写主人居处环境对作者的吸引力,还可以表现主客双方的共同情趣与共同志向.

师:同学们课后要赏析的《寻隐者不遇》正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首诗歌极为简明的问与答中,隐者形未现而神已出.试想,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的色调,这松海与云山的背景,显现出的正是隐者高洁的风貌与超凡脱俗的风骨!诗人高山仰止的钦慕和向往之情也油然而生.同学们的回答步步深入,条理清晰,前两位同学说到“不遇”而现奇景,生幽情,接下来就是谈什么啦!

生:理(齐说)

师:请一位同学具体说说.

生:因“不遇”而晓事理.我结合14年江苏高考题来谈谈我的理解.先读一下这首诗歌.

师:好的,你读吧.

生: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唐代官员十日一休假,作者忙碌了九天,有了“一日闲”,便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友人,没想到却“不遇”,只好再一次“空还”,“又”字暗示并非首次寻访不遇.实际上诗人并没有“空还”,困惑多时的问题无意之中找到了答案:难怪王侍御“诗思清入骨”,原来是门前有清丽的景色,得了江山之助.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看第二联,诗人在此笔锋一转,点出友人“诗思清入骨”,是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的溪流,迎面还有白雪皑皑的山冈!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滋养了友人“清入骨”的诗情,生活即诗的理也就孕育其中了.

师:最后我对本课做个小结并布置作业.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唐人的一种习惯.现存唐代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多为道士、僧人、隐者.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表达景仰之情及叙说友情,是唐代寻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寻人不遇,诗人的心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正是由于主人不在,寻访者有时间近距离观察主人住处周遭的景物,想象力也被激发出来,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情感,诞生出一篇篇题材独特、构思新颖、想象奇妙的诗作,这恐怕是许多寻访者当初始料未及的.重申下课后练笔,要求给《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这两首寻人不遇诗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比较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

[责编 潘务正]

课堂论文参考资料:

高效课堂论文

父母课堂杂志

课堂内外杂志社

新课堂杂志

课堂内外杂志

父母课堂杂志订阅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寻人和课堂和不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课堂本科毕业论文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