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社会调查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西周采风制度对社会调查制度的影响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调查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13

《西周采风制度对社会调查制度的影响》

该文是社会调查类论文范本和采风和社会调查制度和影响类论文范例。

在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统治阶级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在社会调查方面首推西周的采风制度,采风规模大、内容广、时间持续久,无疑是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的一项创举.我国古代社会普遍有重视政教功能的传统,在诗歌创作中也隐藏着一些中国采风政治的痕迹,其中诗以其简单明了、易于传播的特点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西周的采诗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开启了社会调查辅助国家治理的先河.

一、研究现状

社会调查与政权的建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新的统治领域的确定、新的统治秩序的建立离不开观政观俗,需要统治阶级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而采风制度是社会调查必不可少的手段.

高歌令在《我国古代的民意调查--采诗制度》中提出,我国古代不仅重视并进行过民意调查,而且建立过调查制度,即周代的采风制度,而统治者之所以采风,除了为制度作乐、点缀太平和宫廷娱乐外,还有政治目的,那就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1].夏保国在《周代采风制度与"诗谏"》中提出,上古的采风就是采诗,"风"即"风诗",亦即《诗经》之一体的"国风","风诗"具有反映舆论的政治谏议功能,统治者对待这种舆论、讽谏采取宽容的态度,才是符合王者之道的[2].王高贺在《我国古代统治对民意的运用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出,周代的采风制度对后世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的价值,便于统治者了解民风、民情,及时发现社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和或者化解社会矛盾,巩固自身的统治.[3]

二、采风制度的兴起

采风特指搜集地方民歌民谣,出自隋 王通《中说·问易》:"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采风起源于先秦时期,"采"就是采集、收集、整理的意思,而"风"指的是古代风雅颂中的风(又称国风),统治阶级为政需要体察民情,而最适宜表达人民感情的歌谣是民情最好的体现.

周统治者在战争中看到了人心向背对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切身感受到来自人民群众强大的力量,认识到从偏居一隅的小邦到治理大国,要想站住脚跟、立国久远,必须了解民意顺应民心.周朝疆域广袤,域内小邦林立,还有商的残余力量,对周初统治者来说,除了周先前统治的西岐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风俗、情况鲜为人知,这是一片陌生而危机四伏的地域,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秩序,其中制度化管理是最可行、最经济的一种管理模式,周在西岐时就有了派专人深入民间、调查民意、听取民愿的传统,西周统治者们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西周的采风和社会调查制度.

"采风制度"是西周建国初期形成的一套较为严谨的社会调查制度,从《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来源来看,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基本是一部社会各领域调查材料的汇总.《诗经》中所收集的民歌,绝大部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作品,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延续了500多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也是一种观政之制.

三、采风制度的内容

西周"采风制度"的实施由专人负责,在调查时间、报送程序、调查地域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严密的社会调查制度.

(一)调查人员和延续时间

社会调查采取定期性和经常性相结合的方法.周王室设立的"采诗之官",分成不同的层次,全国主管调查工作的是太师.行人(秋官的下属)专管朝谏、聘问,随时接受天子的咨询,提供民情.因此,"孟春之月,群居者将伞,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汉书o食货志》)生动展示了朝廷中指定的采风官员的工作情况.

太师的工作是全国主管工作,周天子每隔五年就从镐京出发,开始巡查各个诸侯国,他所到的地方都要求太师把所收集的民歌献给他,然后修改整理,谱写成曲子,唱给周天子听.周天子也定期到民间调查,按照规定"天子每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礼记o王制》)此外,还招募60岁以上的男子,50岁以上的女子中无子者,由官府供给衣食,让他们从十月底到次年正月止,在民间采诗.民间选拔的采风人员调查时间是每年"十月尽正月止",行人是每年"孟春之月",天子为每隔五年的春二月.

(二)报送程序

1.逐级上报,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采风人员,将采风所得到的情况由"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公羊传》),一般不得越级上报."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 (《汉书o食货志》)

2.职位较高的官员可直接将调查情况向天子陈述,如"公卿至于烈士献诗"

3.将采风所得交于太师.行人采集到的民歌俗语,应"献之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8]朝廷设有乐官,将采集知诗歌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

(三)调查地域

西周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统治者"不出牗户而知天下",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o艺文志》)所以,周采风调查的范围几乎涉及周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诗经》中占大部分篇幅的《国风》,阐明诗歌背后的地域文化,进而探索地域文化的源流、成因和表现,即各国的风俗民情,涉及十五国,集中在今天黄河流域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湖北一带,部分涉及长江流域,由此可见调查范围的广阔.

(四)调查内容

1.《黄鸟》一文反映了老百姓的悲苦命运和生活艰难,贵族对他们的迫害、压榨以及他们对贵族的强烈不满.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这是一首描写活人陪葬秦穆公的叙事诗,用黄鸟做比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在哪个时代的人,连黄鸟都不如.黄鸟尚能有自由,还有生存的权利,而人却没有这样的权利.诗中子车的三个儿子,都骁勇善战,穆公死后,需要这三位勇士陪葬,为其在阴间继续效劳,保护秦穆公.这首诗折射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生前为了自己利益不惜穷奢极欲,死后为了自身的安全用活人陪葬,这便是秦穆公时代的真实写照.

2.《何草不黄》体现了征人对战争的憎恶,表现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田园荒芜的惨景.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全诗以征人口吻道来,充满了无奈和苦楚.既然草木注定要衰败、凋零,那么征人也注定要继续走下去.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草木的衰败是其本性,而人的出生并不是为了行役,为什么把人当作草木来看呢?命如草芥、生同禽兽的征夫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要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对毫无希望、无力改变的痛苦生活的泣诉,深得风诗之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征人的生存状态,一首如泣如诉的征人小诗,后人看到的却是周室的灭亡.

3.《七月中反映了贵族对劳动人民的迫害、压榨以及他们的强烈不满.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在古代农奴制度下,农奴过着繁重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揭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同时,《七月》把西周时月令、物候的变化,草木的荣枯代谢以及昆虫禽兽的活动等,都做了翔实描写,这些又形成了中国农业史的真实资料.

4.《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讲述了稷神的出生传说,从事农业生产获取五谷丰收,在有邰建邦立业,祭神求福,造福后世,歌颂了周人祖先后稷的伟大和创造,也真实反映了远古社会人类生活和生产状况.因此,《生民》既是周民族的史诗,也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史诗,佐证了周早在建国前就有了社会调查的传统.

综上,采风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对社会现状的一项综合调查.明智的统治者可以从中"知天下",觉察到潜藏的危机,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统治.

四、采风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一)观政.周初统治者吸取前朝亡国之教训,一再告诫自己要以殷为鉴.《尚书·大浩》中就有"威不可信,民情则大可见"之语.天意就在民情之中,民心向背则决定天命之去向,西周于是制定了轻鬼神、重人治的治国方略.重视人治,就需要详细掌握民情,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安抚民心,改善其生活状态,缓解与民之间的矛盾.

(二)观俗.周王朝实行"尊礼尚施"的宗法礼制,《周礼》上说的"治国八则"之一即是"礼俗已驭其民".《礼记·王制》上说:"凡民居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衣服异宜."对于这种殊方异俗的生民来说,周王朝治理方策是"修其教不易其俗,其政不易其宜",即用礼制教导人们敬让亲和,根据不同的习俗施行相应的政令,以使生民安居乐业.惟其如此,才能达到"礼俗以驭其民"的目的.

(三)严格的调查制度.周王室设立的"采诗之官"职责清晰,由太师、行人、民间提拔的采风人员等固定人员组成,各类人员的调查时间也有严格规定,调查内容各有侧重,采集到的民歌俗语的报送程序也都不同,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对后世有借鉴价值.

(四)制度引导的作用.采风制度是我国古代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密切了与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各阶层之间信息的互通.在采风制度的影响下,巡视制、谏诤制、登闻鼓制等制度也应运而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汉武帝时期曾"立乐府,采诗夜诵",到了今天调查研究仍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西周采风的范围几乎遍及周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持续时间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东周前期.通过采风,一方面收集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这种制度历代统治者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到了今日,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调查研究制度,在重大问题决策之前都要调查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基层真实的情况,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化.因此,西周的采风制度是社会调查的源头,现代的调查研究制度是在采风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各自所属的历史时代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高歌今.我国古代的民意调查--采诗制度[J].统计研究,1984(1):80-81.

②夏保国.周代采风制度与"诗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4):50-53.

③王高贺.我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意的运用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12(1):111-114.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秘书学理论与实务研究,13919834683,155317768@.com

社会调查论文参考资料:

社会调查论文

社会语言学论文

社会科学家杂志

论文调查方法

社会心理学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该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采风和社会调查制度和影响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社会调查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社会调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