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实践论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从《实践论》看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实践论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3

《从《实践论》看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

该文是实践论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与《实践论》和道德危机和知行有关论文例文。

内容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各个领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这其中一个主要成因就在于人们的知行难以统一、知行分离.《实践论》依据中国历史和革命战争的具体材料,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实践论》中对于知行关系进行了正确而系统的解读,是对以往的“知行关系”学说的扬弃.其不仅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实践活动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于应对当代的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 道德危机 知行统一

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历史上的知行观通常是简单和片面的,有的具有唯心的本质,有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都不是全面和科学的.作为中国化的实践哲学,《实践论》立足新的思维平台,进而超越了传统知行观.在《实践论》中,系统地清理了知行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其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对应对当代道德危机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一.《实践论》中的知行统一观

在《实践论》中,提出,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和认识的来源.他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此外,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命题.在《实践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并又服务于实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现象的侧面反映,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综合感觉的材料,将其组织整理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然而,认为理性认识不是认识的终点,更重要的一步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使得理性的认识能够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到实践中,看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通过分析认识发展的阶段,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另一方面,在倡导实践活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主张认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必须要为实践服务.人的实践的特点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即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离开了一定思想的行动是纯粹的盲目行动.正是基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积极引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把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总结为知行统一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首次提出,是重要的哲学理论贡献.

二.当代道德危机背后的知行分离

在道德生活中,知与行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其实质是要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即主体将道德规范通过认知内化为一种道德情感、信念与品质;同时,外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一旦人们认同某一道德规范,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然而在现实中却不尽然.

当代知行关系,即主体道德认知与其行为活动的统—性问题,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当今社会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其发生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师乱收费、媒体炒作假新闻、“啃老族”、“毒胶囊”……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和现象,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道德建设的进程.造成道德危机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与行各自的缺失以及知行的不统一.

在“知”方面,我们曾天真地认为,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会使得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提升上去,精神境界也会自然而然的充盈丰沛起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时,对道德教育的忽视,成为导致道德认识的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行”方面,错误认识往往会引起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为.在道德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思想观念上已经熟知、了解,甚至认同社会大环境下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但却并不愿意付诸于行动,这就导致了“行”的缺失.同时,很多人明明都知道道德准则、善恶是非,但因为缺乏道德辨析和道德判断能力,或迫于现实,或迷失在利益的漩涡中,在面临道德选择时,总是与“善”与“是”背道而驰,从而得到了“不善”甚至“恶”的结果,从而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不协调一致,不能相互对应、共同发展.

三.知行分离的应对措施

(一)弥补“知”的缺失

要解决目前的道德危机,首先就是要弥补知与行的缺失.《实践论》中这样说道:“道德认识过程,既是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又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促进、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2]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中,首先一定要把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作用都发挥好,与此同时,不断加深认识,将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例如,市场经济机制下的生产活动使人们更容易追求经济利益,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和放弃市场经济,要从实际出发,趋利除弊,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二)弥补“行”的缺失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仅有对道德的理性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将认识、理论付诸实践.针对传统知行观的这种局限,尤其是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实践中脱离实际的唯心论和教条主义,《实践论》着眼于“行”在求知过程中的地位,在讲了两次认识的飞跃后,又指出“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3]正确的道德认知导向良好的道德行为,错误的道德认识会引起不道德或反道德的实践.因此,为了深化我们在实践中对道德的认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国家应该深化改革.建立健康的社会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恪守道德底线、遵循社会荣辱观的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的理解认识,让道德实践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成为一种习惯,筑起坚实牢固的道德长城.

(三)“知行统一”

最后,就是做到知行统一.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总规律作了这样的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可见,知行的统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着,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历史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不断进行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与时俱进,探索无穷期.

《实践论》唯物辩证地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而成为科学的知行观.从知与行的关系看,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信仰与其行为活动的统—性问题,在当下社会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难题,具体原因主要有三点,即:知与行的各自缺失以及知行不统一.这既与主体的品德修养相关,也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相关.故因注重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孔润年.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对立:寻找伦理学的实践论依据[J].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3]林增荣.试论《实践论》与实践唯物主义[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4]张洪波.从知行观到实践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注 释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孔润年.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对立:寻找伦理学的实践论依据[J].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10

[3].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介绍:李青,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在读)

实践论论文参考资料:

小结:这是一篇关于实践论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实践论》和道德危机和知行相关实践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