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两种方面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刘邦和朱元璋:两种创业的风格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两种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8

《刘邦和朱元璋:两种创业的风格》

本文是两种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朱元璋和刘邦和创业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 许倬云

一、重友情、薄亲情成就了刘邦的伟业

中国的纪、传、表、志实际上已经终结,我们已转向西方的传统.西方史学传统以人为主角,并解释历史人物为何有如此的作为.今天我挑了两个历史人物作为例证,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我挑刘邦,因为太史公留下了生动的描述,以致我们对刘邦的生平、性格、家世、经历,要比别的皇帝清楚得多.朱元璋为他自己留下了记录,他对做皇帝以前的家世、经历,有不避嫌、不避讳且相当真实的阐述.两份资料,虽不能和西方传记的私密文件相比,但仍可用.刘邦、朱元璋两人,创造了朝代,影响了朝代的作风,我觉得拿这两个人来比较,可以看出一些东西.

先讲刘邦.他是小混混出身,父亲是自耕农,不太有钱.兄弟四个,他老幺.老幺从小没管好,到了青年,轮流到哥哥家吃饭,有次嫂嫂听见他来,甚至拿着锅铲把锅铲得哐哐响,表示饭吃光了.父母骂他不成材,不如老二能种田、治家产.因此,刘邦长大后,在乎的是朋友,不是亲戚;他重视友谊,重视打天下的伙伴,而不重视亲情.他打仗时,项羽把他父亲抓起来,在城头上说:你不投降的话,把你父亲煮了吃.刘邦回答说:我们曾结拜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煮你的爸爸,分我一杯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刘邦确实不在乎他父亲.刘邦做了皇帝后,把父亲从乡下接过来,问的第一句话是:老二治的家产多,还是我这个不成材的老幺治的家产多?起先,他为了装样子给群臣看,还带群臣去给父亲请安,请了两三天后,就有人跟他父亲讲:你儿子是皇帝,他来请安时,你不能这么大咧咧坐着,应该一边扫地一边倒退着走.老父如此一做,刘邦就大为快乐.司马迁把这些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汉代皇帝的好处是没有把这些细节删掉.

刘邦在世时,许多功臣都封了诸侯.韩信、彭越、英布三个大功臣,过去是他的敌人,被他统战统来的.后来,刘邦和吕后一起将这三位功臣都杀掉了,后人把责任怪到吕后身上,这是不对的.刘邦把坏人推给吕后做,可见他亲情淡薄得很.

刘邦重视臣子、参谋、将军说的话,可以违背自己的决定,然后一百八十度转弯接受大臣的意见.他不是很喜欢大儿子,当小妾生了儿子,便想换太子.太子找了四个白头发、白胡子有名的老头陪伴在旁,刘邦因而认为:自己都招不来的,竟然是太子的朋友,太子必有一在身边帮忙,因此没换太子.这四个天下有名的大佬,很可能是假扮的,因为后来从没看到这四人有什么作为.刘邦死后,吕后,吕家的内侄慢慢起来,是谁替刘家把政权拿回来?不是刘家人,而是刘邦当年的老战友周勃、陈平等帮他争回天下.从汉初到汉武帝晚年,功臣集团始终占领政治集团很大的位置.郡太守一定要功臣的子孙担任,宰相一定要封侯才能做,但只有军功才能封侯.后来,不能不用文人为相时,才开始将文人先封侯再做宰相.所以,汉代功臣集团维持的时间远比宗室内亲要长.在汉朝,牺牲大批亲人的例子太多,而牺牲功臣则很少.刘邦曾对哥哥的儿子吴王濞说:你将来要造我的反,要小心.刘邦心里对宗族一直不太相信,对亲戚一直存着怀疑、嫉恨.

二、重亲情、薄友情限制了朱元璋的视野

朱元璋跟刘邦一样,是由穷人慢慢打出天下,匹夫为天子.朱元璋什么亲戚都没有,只有他哥哥死后留下的一个侄子,和姐姐死后留下的一个外甥,三个小孩为伴.朱元璋穷得没饭吃,偷鸡摸狗、要饭,什么都做,后来去做小和尚,接着又伙同在凤阳结交的一批哥儿们投军.由于他打架的本事一等一,便在郭子兴的红巾军做随从的卫兵.在这时候,他认识了郭子兴的干女儿马皇后.马皇后岁数比他大一点,人也不怎么漂亮,但很能干.一个是卫兵,一个是干女儿(就是丫头),门当户对,两人感情很好.朱元璋本来孤单一人,只有友情,缺少亲情,自从有了马皇后,他体会到什么是亲情.马皇后因而成为朱元璋一辈子最亲的人.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和刘邦是倒过来的.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淮西一批功臣.他和这批人一起在郭子兴部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感情,有依赖,也有冲突和矛盾.他经历过叛变,四无依傍,只有几个非用不可的朋友.他用的几个文人学究,如李善长、胡惟庸,都跟他虚虚假假,真真实实.他没有刘邦那种一起偷鸡、一起烧着吃的忠心朋友,情况比刘邦糟.

等朱元璋定了天下,儿子早死,留下幼孙,为了保护孙子便大杀功臣.亲情与功臣比起来,朱元璋要保护的是幼小孙子,因为孙子投射的是他早死的儿子,早死的儿子投射的又是他亲爱的马皇后.因此,他因疼爱孙子,尽一切办法帮他清除四周的障碍.明初杀功臣,杀了几万人,连当年等于营长、排长的人都杀,都是莫须有之罪.唯有几人例外:一是徐达,病死;一是常遇春,累死;还有干儿子沐英,世代镇守云南.除了这几人,功臣几乎全被朱元璋杀光.

比较汉高祖和朱元璋,一个重友情、薄亲情,一个重亲情、薄友情.朱元璋重亲情重到以为只要把儿子分封出去,拥有若干军队,有事时,王子每人提三千兵,就可解决问题.于是在通都大驿、战略要地,从东到西封儿子出去:燕王在北京,晋王在山西,秦王在西安,宁王在大宁.他以为兄弟姐妹感情会非常浓厚,一起保大明,但事后证明没这回事.

从这两个例证,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长大过程中经历的事情、面对的事件,以及所见的冷暖人情,都会影响他事业成功的过程.重友情的汉高祖,心胸开阔,用人用得宽,招了一堆别人的谋士如张良、萧何等人来做自己的臣子,汉朝的规模因而靠他个人的历史而定.重亲情的朱元璋,圈子打得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团外,他在浙东找的文人,包括刘伯温在内,基本上都没听他的话.明朝后来,也没有真正的名臣、贤臣.再者,汉高祖关怀的是全中国,他一路打上来,统战做得好,次要矛盾放一边,集中打击项羽.朱元璋不是如此,他一辈子花最大力气的是荡尽群雄,不是赶元人出去.他像一个穷孩子,有点产业后便抓在手上不肯放,所以要“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不做“出头鸟”,就算打不了第一,也可有粮可吃、有城可守.

朱元璋的高筑墙,是真的.前几年,我在山西、河北到处看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一路上看到明朝建的城、庙和官署,盖得真好.值得注意的是,像蔚县县城有四个门,北边有门但门洞是堵死的.这是防守心理,跟人家打仗,却不开门,完全没有开阔的攻击视野.明朝盖万里长城,从山海关一直建到嘉峪关,一条线连在山顶上,意思就是:这是我家的篱笆,我的墙,你别进来,是保家产的意思.明朝始终不开阔,跟汉朝屡次大军出击不一样.汉朝的边功,是十几万的牲口,几万、几千的俘虏,上万的首级;明朝的边功报上来就可笑了,斩首五个,大捷.这两个朝代长期延续的性格,从他们两个开创帝王立下的规则,传下的风格,就可看出来.

(摘自《从历史看人物》)

别熟得太快

◇ 渣土吗叮咛

从前交的好多朋友都是一开始觉得彼此很投缘高山流水遇知音,飞快地变成关系很亲密的状态跟你掏心掏肺的,接着就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互相都有怨言,有些说有些不说,再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彼此冷暴力,最后老死不相往来或者好一点的变成不咸不淡的关系.

过后我就问自己为什么呀?明明刚开始挺投缘的怎么最后像仇人似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交朋友的时候,都会就一些事情有自己的判断,然后选择想和对方交心到什么程度,而熟得太快的坏处在于还没有等到可以作决定的时机就已经走得太近了.人都是这样的,在不熟的人面前喜欢包装出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有品位、有才华、有耐心、好脾气……这种状态下飞快熟起来的两个人很难面对接下来暴露出彼此缺点的阶段.你想退但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你不敢退,生怕冷淡了这位知己.换来的就是更大的压力,总有一天你们都要爆发,而且是用最愚蠢最糟糕的方式.

两种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朱元璋和刘邦和创业方面的两种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两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