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贸易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贸易差额、污染贸易条件如何影响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贸易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0

《贸易差额、污染贸易条件如何影响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本文是中国贸易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贸易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和投入产出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彭 张文城

摘 要: 本文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05 年中国与32 个贸易伙伴的贸易内涵碳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并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是贸易内涵碳“顺差”国,“顺差”在2000~2005 年期间出现大幅提高.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绝大部分是中国较高的污染贸易条件所致,但贸易顺差的推动作用也在增强.进一步对污染贸易条件的分解发现,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主要缘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生产技术差异,但1995~2000 年期间中国生产技术呈现出显著的“低碳化”改进,有效改善了污染贸易条件,从而减少了贸易内涵碳“顺差”.此外,期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比进口商品结构相对清洁,也小幅降低了贸易内涵碳“顺差”,但2000 年以后,中国的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碳密集度又出现小幅的提高.

关键词:贸易内涵碳差额;污染贸易条件;多国投入产出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6)01-0005-13

作者简介: 彭,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气候变化、能源与经济发展政策;张文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1 3&ZD1 6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编号:7 1 3 7 3 2 1 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项目编号:1 3 J ZD0 1 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12D790027)、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项目编号: 2 0 1 0 2 2 1 0 4 7 ) .

一、引言

中国既是贸易大国,也是能耗和碳排放大国.对外贸易对中国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近年来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揭示的一个“典型事实”是,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内涵能源和碳排放高于进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和碳排放,即中国存在大规模的贸易内涵能源和碳排放“顺差” ( W e b e r e t a l , 2 0 0 8 ; P a n e t a l , 2 0 0 8 ;齐晔等, 2 0 0 8 ; L i n a n d S u n , 2 0 1 0 ; 张友国, 2 0 1 0 ; 李小平, 2 0 1 0 ; 张为付,杜运苏,2 0 1 1 ; 张文城, 彭, 2 0 1 4 ) .例如, 根据陈迎等( 2 0 0 8 ) 的测算, 2 0 0 2 年中国内涵能源“顺差”达2 1 4 亿吨标煤,约占当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 6%.张友国( 2 0 1 0 ) 研究也显示,2 0 0 7 年中国内涵碳“顺差”为1 9 . 9 5 亿吨碳,占当年生产部门碳排放的1 3 . 9 8%.大量的贸易内涵能源和碳排放“顺差”意味着中国为外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碳排放,对外贸易增加了国内的节能减排压力.此外,一些研究还测算了污染贸易条件( P o l l u t i o n T e r m s o f T r a d e , P T T ) , ①如李小平( 2 0 1 0 ) 、彭和刘安平( 2 0 1 0 ) .贸易内涵能耗或内涵污染差额受到贸易差额、进出口国生产技术差异、贸易结构差异3 个因素的影响,而污染贸易条件剔除了规模因素(贸易差额)的影响,只反映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综合作用.李小平( 2 0 1 0 ) 研究显示,1 9 9 5 ~ 2 0 0 5 年期间中国CO2 的污染贸易条件小于1,而彭和刘安平( 2 0 1 0 ) 发现1 9 9 7 ~ 2 0 0 5 年期间中国工业SO2、烟尘、工业粉尘的污染贸易条件也均小于1,因此单位出口内涵污染量小于单位进口内涵污染量.

投入产出分析是上述研究的分析工具,但是已有文献大部分采用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和环境数据对进口内涵碳排放进行估算,即假设进口产品的生产技术与中国相同.在相关文献中,这被称为国内技术假设(Domestic Technology Assumption, DTA).①很多研究指出,由于进口国生产技术往往与出口国技术存在差异,DTA 可能造成进口内涵碳排放严重被高估或低估(Lenzen et al, 2004; Peters and Hertwich, 2006; Pan et al, 2 0 0 8 ;An d r ew e t a l , 2 0 0 9 ).在DTA 下,测算得到的污染贸易条件也只是反映进出口结构的差异, 而没有考虑生产技术差异的影响( A n t w e i l e r , 1 9 9 6 ; G r e t h e r a n d M a t h y s ,2 0 0 8 ) .②因此,李小平( 2 0 1 0 )、彭和刘安平( 2 0 1 0 ) 对污染贸易条件的研究结果实际上只是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对于进口商品结构要“清洁”.

为了减小DTA 带来的偏差,一些研究对数据进行修正,例如齐晔等( 2 0 0 8 ) 把DTA 下估计的中国进口内涵碳排放量作为估计“上限值”,而把采用日本的技术估算得到的进口内涵碳排放作为“下限值”.P a n 等( 2 0 0 8 )、陈迎等( 2 0 0 8 ) 则采用进口国平均的能耗强度或碳排放强度估算进口内涵能耗或碳排放,避免完全采用中国数据.但是,该做法仍假设各个部门能耗或碳排放强度都等于平均值,因此仍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最近, 倪红福等( 2 0 1 2 ) 采用中国2 0 0 2 年、2 0 0 5 年和2 0 0 7 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及OE CD 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 GTAP 的SO2 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SO 2,从而较好地解决了DTA 产生的估计问题.倪红福等( 2 0 1 2 ) 测算结果同样表明:2 0 0 2 ~ 2 0 0 7 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 SO2 顺差.但是,与李小平( 2 0 1 0 ) 、彭和刘安平( 2 0 1 0 ) 的研究结果不同,由于考虑了技术差异的影响,他们测算得到的污染贸易条件均大于1,表明中国生产技术比贸易伙伴国“肮脏”.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采用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双边贸易数据和CO 2排放数据,避免国内技术假设,测算了中国与3 2 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进出口内涵碳排放、贸易内涵碳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并把中国贸易内涵碳差额分解为贸易差额效应和污染贸易条件效应,以此分析贸易顺差和较高的污染贸易条件对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的贡献.污染贸易条件又受到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影响,因此本文进一步对中国的污染贸易条件进行分解,考察国家技术差异、技术变化以及贸易结构如何决定中国的污染贸易条件,从而影响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已有的文献大都只是测算了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的规模,而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顺差”的影响因素,后者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环境、贸易政策来减少中国贸易内涵污染“顺差”,减轻对外贸易背后的环境负荷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

1 . 贸易内涵碳与污染贸易条件的测度 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中国对国家r 出口中的内涵碳( E m i s s i o n s E m b o d i e d i n E x p o r t , E E E ) 为:

BEETr>0,表明对于国家r ,中国是内涵碳“顺差”国,两国贸易增加了中国碳排放.BEET 受贸易差额、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影响,而污染贸易条件指标则剔除了贸易差额的影响,反映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污染贸易条件是1 美元出口额的碳排放量与1 美元进口额的碳排放量之比.中国对国家r 的污染贸易条件为:

(5)

3. 污染贸易条件的分解 污染贸易条件体现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生产技术差异和贸易结构差异的综合影响.为了分离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A n t w e i l e r ( 1 9 9 6 )、G r e t h e r 和 M a t h y s ( 2 0 0 8 ) 的方法,对污染贸易条件进行(乘法)分解,②分解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基期技术差异、相对基期技术变化以及贸易结构差异的影响,即:

(10)

(二)数据

本文主要数据来自OE CD 统计数据库.该数据的优点是各类数据的部门分类体系比较统一,数据可比度较高.包括中国在内的3 3 个国家和地区①的(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来自最新版本OE CD 投入产出数据库,大部分国家(地区)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为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5 年.与N a k a n o 等( 2 0 0 9 ) 的做法一样, 对于个别缺乏这3 年投入产出数据的国家,本文用这些国家相近年份的数据代替.②但由于贸易数据均是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5 年的数据,为了保持一致,我们用这些国家的C P I 把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出转化为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5 年的,再用投入产出表的对应年份的CO 2 排放数据来计算各部门碳排放强度.以上处理方法相当于假设替代年份之间的各部门生产技术和产出结构保持不变.投入产出表的货币单位为各国货币单位,我们用年平均汇率统一转化为美元.OECD 国家的汇率和CPI 数据来自OECD 网站,其他国家数据来自联合国网站.分部门CO2 排放数据来自OECD iLibrary 数据库,共有18 个部门.商品的双边贸易数据来自OECD 双边贸易数据库(OECD Stan Bilateral Trade Database, 2008 年版).由于没有建筑业和服务业双边贸易数据,本文只分析商品贸易内涵碳问题.为了与CO2 排放数据和贸易数据对应,本文根据Nakano 等(2009) 提供的部门对应表,把投入产出表归并为16 个经济部门③.

三、结果分析

(一)总量分析

表1 报告了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5 年中国总的进出口内涵碳①、贸易内涵碳差额以及污染贸易条件的测算结果.如表1 所示,1 9 9 5 年中国与3 2 个国家(地区)的商品贸易还处于逆差状态,但到2 0 0 0 年已经转为贸易顺差,5 年后贸易顺差额又大幅扩大.但不管是贸易逆差还是贸易顺差,研究期间中国各年出口内涵碳均高于进口内涵碳,即存在贸易内涵碳“顺差”,这意味着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国内的碳排放.从总体趋势上看, 研究期间中国贸易内涵碳“ 顺差” 出现大幅上升, 由2 6 9 . 4 7Mt增加至7 6 9 . 9 6Mt, 增长了1 8 5 . 7%.但从分阶段来看, 贸易内涵碳“ 顺差” 在1 9 9 5 ~ 2 0 0 0 年期间实际上有小幅缩小,“顺差”扩大发生在2 0 0 0 ~ 2 0 0 5 年期间,直接原因是该期间中国出口内涵碳出现大幅增长(由3 6 6 . 2 6Mt 增加至9 2 0 . 3 4Mt).

贸易内涵碳差额受到贸易差额的影响,而污染贸易条件指标则剔除了贸易差额的影响.从表1 可以看出,中国单位出口的内涵碳排放量远高于单位进口的内涵碳排放量.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5 年中国污染贸易条件分别为8 . 7 7 、4 . 7 8 和5 . 5 7 ,均高于1,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碳密集度比进口商品高.但从变化趋势上看,中国污染贸易条件在1 9 9 5 ~ 2 0 0 0 年期间有较大的改善,说明该期间中国生产技术和出口结构的变化总体上降低了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不利影响,但在2 0 0 0 ~ 2 0 0 5 年期间中国污染贸易条件又有所恶化.

表1 还给出了DTA 下中国进口内涵碳、贸易内涵碳差额以及污染贸易条件的估计值.可以看出,由于中国生产技术的碳密集度相对较高,DTA 下中国各年的进口内涵碳被严重高估,其中2 0 0 5 年DTA 下的进口内涵碳是实际进口内涵碳的6 倍.进口内涵碳的高估自然导致贸易内涵碳差额的严重低估,2 0 0 0 年甚至由实际的贸易内涵碳“顺差”变为“逆差”.此外,在DTA 下,与彭和刘安平( 2 0 1 0 )、李小平( 2 0 1 0 ) 的估计结果一样,此时中国污染贸易条件均小于1,污染贸易条件只受到进出口贸易结构差异的影响.由于中国是劳动力充裕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高,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碳强度相对较低,相反,中国3 2 个贸易伙伴中大多数是资本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地区),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结构总体上比进口结构“清洁”,使得污染贸易条件小于1.但是,DTA 下的污染贸易条件未包含中国与贸易伙伴生产技术差异的影响,一旦考虑技术差异因素,则污染贸易条件就显著大于1.

为了考察贸易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对中国内涵碳差额的影响,我们基于式(7)对内涵碳差额进行分解.污染贸易条件又受到生产技术、贸易结构的影响,我们根据式(8)进一步将污染贸易条件进行(乘法)分解,表2 报告了分解的主要结果.如表2 所示,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绝大部分是由于中国污染贸易条件效应(污染贸易条件大于1) 所致, 但贸易差额的影响也在增强.以2 0 0 5 年为例,2 0 0 5 年9 3 . 6 6% 的内涵碳“顺差”来自污染贸易条件效应,贸易顺差解释了剩下的6 . 3 4%.

污染贸易条件的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导致污染贸易条件大于1 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在基期(1 9 9 5 年)的生产技术差异,但2 0 0 0 年和2 0 0 5 年相对于基期的技术变化则有效降低了污染贸易条件,表明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低碳化”的技术改进,这种技术变化有利于减轻贸易对碳排放的不利影响.此外,贸易结构差异效应也小幅降低了中国污染贸易条件,再次表明中国出口结构相对进口要“清洁”.从变化趋势看,生产技术的低碳化主要发生在1 9 9 5 ~ 2 0 0 0 年期间,技术变化效应的值由1下降为0 . 5 6,但2 0 0 5 年技术变化效应又小幅增加至0 . 6 4,表明2 0 0 5 年生产技术的碳密集度相对于2 0 0 0 年又有所提高.同样,贸易结构效应对污染贸易条件的抑制效应在2 0 0 0 年以后也有小幅减弱,①说明近年来贸易结构的碳密集度也在增加,这可能是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提高所致.以上分解结果也说明,2 0 0 0 年中国贸易内涵碳排放“顺差”比1 9 9 5 年有所减少(见表1)缘于污染贸易条件的改善,后者又来自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相对于进口)“低碳化”变化.而2 0 0 5 年贸易内涵碳排放“顺差”的扩大除了因为贸易顺差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污染贸易条件的恶化,这又是因为2 0 0 0 年以后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相对于进口)“高碳化”引起的.

(二)部门分析

从分部门来看,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集中在“金属制品和机械设备”、“纺织、皮革产品”、“橡胶、塑料制品和其他制成品”、“基本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产品”5 个部门(表3).2 0 0 5 年,这5 个部门贸易内涵碳“顺差”分别占顺差总量的4 7 . 5 9 % 、1 3 . 4 3 % 、1 2 . 7 7 % 、7 . 4 8 % 和7 . 0 3 % ,这些部门也是研究期间贸易内涵碳“顺差”大幅增加的部门.另外,“运输设备业”贸易内涵碳“顺差”虽然较小,但增长迅速.从贸易内涵碳“顺差”的分解结果来看,多数部门的“顺差”也主要来自污染贸易条件效应,其中“金属制品和机械设备”、“化工产品”两个部门尤其明显.但是在2 0 0 0 年以后,“纺织、皮革产品”的贸易内涵碳“顺差”主要来自贸易顺差,而2 0 0 5 年“农、林、渔业” 的贸易内涵碳“逆差”也是由该部门的贸易逆差所致.

部门层面的污染贸易条件不包含贸易结构因素,而只受到国内外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差异的影响.表4 是对部门污染贸易条件进一步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各部门污染贸易条件大于1 主要是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基期生产技术上的差异,而各部门技术变化则有效降低了污染贸易条件.其中,相对于基期,生产技术“低碳化”比较显著的部门是“林木制品”、“纺织、皮革产品”、“造纸和印刷”和“化工产品”.但相对于2 0 0 0 年,2 0 0 5 年很多部门的生产技术又出现“高碳化”趋势,其中“采矿和炼油”、“非金属矿物产品”、“橡胶、塑料制品和其他制成品”、“基本金属”的高碳化现象比较明显.相反,“农、林、渔业”、“食品、饮料和烟草”、“造纸和印刷”、“化工产品”和“金属制品和机械设备”这几个部门的生产技术进一步低碳化,但幅度也减小.这些分解结果表明,生产技术的进一步“低碳化”是未来降低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要进一步促进5 个贸易内涵碳“顺差”主要来源部门的生产技术的改进.

(三)国别分析

为了更深入考察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的影响因素,表5 进一步报告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内涵碳差额、污染贸易条件及其分解结果.为了节省篇幅,表5 只报告了双边贸易内涵碳差额排在前2 0 位的贸易伙伴国的实证结果.中国与这20 个国家总的贸易内涵碳差额占贸易内涵碳差额总量①的95% 左右.可以看出,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主要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欧盟成员国等发达经济体,但中国对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也存在较大的贸易内涵碳“顺差”.2005 年,中国对美国、日本及1 0 个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内涵碳差额分别为2 7 4 . 2 8Mt、1 1 7 . 3 6Mt和2 2 1 . 4 2 M t ,占比分别为3 5 . 6 % 、1 5 . 2 % 和2 8 . 7 % .中国对6 个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内涵碳差额为8 4 . 1 6Mt,占比1 0 . 9%,其中对俄罗斯存在7 . 9 7Mt 的贸易内涵碳“逆差”.双边贸易内涵碳差额的分解结果显示,贸易顺差部分解释了中国与美国、1 0个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内涵碳“顺差”,其中对中美、中荷、中英贸易内涵碳“顺差”有重要贡献.但相比之下,污染贸易条件效应仍然是双边贸易内涵碳“顺差”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贸易逆差减少了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的贸易内涵碳差额,但污染贸易条件效应完全抵消了贸易差额效应,导致中国与这几个国家仍存在贸易内涵碳“顺差”.此外,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内涵碳“逆差”则同时来自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逆差和中国较低的污染贸易条件.

表6 给出了对双边污染贸易条件进一步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基期生产技术差异效应仍是中国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的污染贸易条件大于1 的主要原因,对中国与日本、欧盟成员国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的污染贸易条件的影响尤其显著.相反,生产技术变化效应有效降低了中国与大部分国家的污染贸易条件,但从趋势上看,生产技术变化效应对双边污染贸易条件的抑制作用在1 9 9 5 ~ 2 0 0 0 年期间普遍强于2 0 0 0 ~ 2 0 0 5 年期间,后一阶段的生产技术变化效应甚至增加了中国与俄罗斯的污染贸易条件.此外,2 0 0 0 年以后,贸易结构差异效应普遍降低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污染贸易条件,但相比于2 0 0 0 年,2 0 0 5 年贸易结构差异效应对中国与日本、爱尔兰、韩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俄罗斯的污染贸易条件的抑制效应有所减弱.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O E C D 提供的多个国家的投入产出数据、双边贸易数据和碳排放数据,测算了1 9 9 5 ~ 2 0 0 5 年中国与3 2 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内涵碳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并对其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是贸易内涵碳“顺差”国,且“顺差”在2 0 0 0 ~ 2 0 0 5 年期间出现大幅提高.中国的贸易内涵碳“顺差”绝大部分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顺差”也在扩大.对贸易内涵碳“顺差”的分解表明,“顺差”绝大部分是中国较高的污染贸易条件所致,但贸易顺差的推动作用也在增强.对污染贸易条件的分解进一步发现,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主要来自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生产技术差异,但是1995~2000 年期间中国生产技术呈现出显著的“低碳化”改进,有效改善了污染贸易条件,从而减少了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此外,该期间中国出口结构比进口结构相对清洁,也小幅降低了贸易内涵碳“顺差”.但2 0 0 0 年以后,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碳密集度又出现小幅的提高.

贸易内涵碳“顺差”意味着对外贸易加剧了中国能源供需矛盾,增加了中国节能减排压力.为了减少这种“顺差”,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国的污染贸易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点,中国应该进一步推动国内生产技术的低碳化,包括提高低碳能源的使用比重,通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减轻生产过程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依赖性.本文研究显示,生产技术向发达国家靠拢是改善中国污染贸易条件、减少贸易内涵碳“顺差”的最有效手段.此外,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增加低碳产品的出口,进一步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也有助于改善污染贸易条件,缩小贸易内涵碳“顺差”.此外,贸易顺差近年来对贸易内涵碳“顺差”的推动作用也在增强,但是贸易差额受到当前国际分工格局、金融环境等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贸易顺差在短期内往往较难改变.不过,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和进口需求的扩大都有助于减轻贸易差额的影响.与中国相反,美国、日本以及欧盟主要成员国等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不但满足了国内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而且向中国转移了大量的资源环境负荷.实际上,贸易背后的碳排放国际转移问题已是普遍现象,大部分发达经济体都处于贸易内涵碳“逆差”,而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与中国类似,为贸易内涵碳“顺差” 国( P e t e r s a n d H e r t w i c h , 2 0 0 8 ; D a v i s a n d C a l d e i r a , 2 0 1 0 ; 张文城和彭,2 0 1 4 ).很多发达国家也是《京都议定书》中承诺量化减排目标的附件I 列明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通过贸易把碳排放转移到中国等没有减排约束的非附件I 列明的国家,则其减排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事实上,发达国家应该为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但是,当前由《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减排模式( 简称“京都模式”) 在核算一个国家( 地区) 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和减排量时采用的是“领地责任原则”( t e r r i t o r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p r i n c i p l e ) , 即各国( 地区) 只需要为其政治边界( p o l i t i c a l b o u n d a r y )内发生的排放负责,并没有考虑贸易背后的碳排放区位转移效应(即贸易的内涵排放).因此,在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谈判过程中,中国等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强调贸易对各国碳排放及其责任的影响,积极推进更加公平、合理的国家碳排放核算体系和国际碳减排责任分配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迎, 潘家华, 谢来辉.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 2008,(7).

[2] 李小平. 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2 测算: 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 财贸经济, 2010,(5).

[3]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对外贸易隐含SO2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J]. 统计研究, 2012,(7).

[4] 彭, 刘安平.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 2010,(5).

[5] 齐晔, 李惠民, 徐明.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6] 张为付, 杜运苏. 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4).

[7] 张文城, 彭. 南北国家的消费侧与生产侧资源环境负荷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 2014,(8).

[8] 张友国. 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经济学(季刊),2010,9(4).

[9] Andrew, R., Peters, G. P., Lennox, J. Approximation and Regional Aggregation in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Analysis for National Carbon Footprint Accounting,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9, 21(3).

[10] Antweiler, W. Pollution Terms of Trade. Economics Systems Research, 1996, 8(4).

[11] Dis, S. J., Caldeira, K. 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 Emissions. PNAS, 2010, 107.

[12] Grether,J.M. and Mathys, N.A. Measuring the Pollution Terms of Trade with Technique Effects. workingpaper, January 20, 2008.

[13] Guo,J., Zou,L., Wei,Y. Impact of Inter-Sectoral Trade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O2 Emissions: An EmpiricalAnalysis of China and US. Energy Policy, 2010, 38.

[14] Jacobsen, H. K.Energy Demand, Structural Change and Trade: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Danish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nomics Systems Research, 2000, 12 (3).

[15] Lenzen, M., Pade, L. L., Munksgaard, J. CO2 Multipliers in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EconomicSystems Research, 2004, 16.

[16] Lin, B. Q., Sun, C. W. 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Energy Policy,2010, 38.

[17] Liu, X. B., Ishikawa, M., Wang, C. Dong, Y. L., Liu Wenling. An alyse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Japan-China Trade. Energy Policy, 2010, 38.

[18] Munksgaard, J., Pedersen, K. A., Wien, M. Impac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on CO2 Emissions. EnergyEconomics, 2000, 22.

[19] Nakano, S., Okamura, A., Sakurai, N., Suzuki, M., Tojo, Y., Yamano, N. The Measurement of CO2Embodime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rom the Harmonised Input-Output and Bilateral TradeDatabase. STI Working Paper 2009/3 (DSTI/DOC(2009)3), OECD, Paris, France.

[20] Pan, J., Phillips, J., Chen, Y.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 24 (2).

[21] Peters, G. P., Hertwich, E. G. 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Polic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 (5).

[22] Weber, C. L., Peters, G. P., Guan, D., Hubacek, K.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Exports to Climate Change.Energy Policy, 2008, 36 (9).

中国贸易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贸易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和投入产出方面的中国贸易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