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图书馆建设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与农村图书馆建设:公共空间和社会伦理的双重建构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图书馆建设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2

《农村图书馆建设:公共空间和社会伦理的双重建构》

本文是图书馆建设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图书馆建设和双重建构和社会伦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在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农村图书馆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图书馆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文章从空间与伦理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了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农村所面临的传统性公共空间日益衰败而现代性公共空间缺失的挑战,继而带来农村社会的伦理危机.以农村图书馆为代表的现代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可以作为以空间方式介入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的一种积极途径,在此基础上,农村图书馆建设具有了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双重建构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图书馆公共空间社会伦理引用本文格式闫小斌.农村图书馆建设: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的双重建构[J].图书馆论坛,2017 (11):84- 91.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TheDouble Significanceof ProvidingPublic Space and Enhancing Social EthicsYAN Xiao-hin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s for urban andrural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is still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we must understand and re-discover the functions of libraries. The paper starts todiscus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ural areas in the tide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connection between space and ethics.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lack of modern public space so ethical crisis is brought to rural societies. Library as one of the key public space inmdern times, it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an positively serve the needs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help resolvesocial and ethical problem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libraries has a doublesignificance of providing public space and enhancing social ethics at the same time.Keywords rurallibraries; public space; socialethics0到言

改革开放以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3月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农村图书馆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的挑战和困境.其一,有关“农村图书馆”的概念问题.即使作为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我们也不免要问,它指的是县城里的“图书馆”,还是“农家书屋”,或是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前者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却远离身居农村的农民群体:后两者属于农村,也面向农民,却长期游离在公共图书馆话语体系之外….其二,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在大城市的存在似乎更加理所当然,而且变得日益豪华与大气,“图书馆之城”“城市会客厅”等概念的提出彰显了它的存在价值和美好未来:而对于农村图书馆,在经历了“整批建设一迅速消亡一再次整批建设一再次迅速消亡”的轮回之后,依然挣扎在经费短缺、人才匮乏、资源不足等泥沼之中.其三,无论是各种文化发展战略,还是文化扶贫政策,图书馆都只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之一,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图书馆已经在农村文化扶贫攻坚战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现实是基层政府更加青睐文化站的“显性”文化娱乐活动,相对于图书馆的“冷清”,这些热闹的娱乐活动更具“影响力”,更见农村文化的“繁荣”.学界对农村图书馆发展的高度关注,既是理论界的使命,同时也表明农村图书馆仍然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难解的一个结.其四,面对一些农村图书馆看书人少的现象,加之网络通讯技术对行为和需求的冲击,农村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依然欠缺牢固的社会共识.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农村图书馆本该和农村一起建设、成长,保障农村居民的知识和信息权利,就像图书馆伴随城市繁荣一样.一直以来,农村居民不仅羡慕城市居民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霓虹闪烁的广场、街道和充满诗意的咖啡厅等.城市化的浪潮吞噬了多少农村人的记忆:传统、习俗、观念、村落、庙宇、祠堂、戏台、学校……而当面临有可能弥补的机会时,却一再犹豫,嫌弃它的落后与无知.因此,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它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能忽略图书馆对于农村的独特公共空间价值以及在重建农村社会伦理生态中的作用.1 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的内在逻辑

讨论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无法避开空间与伦理的关系.正是空间与伦理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相互联系的逻辑基础.1.1 空间与伦理

20世纪后半叶空间问题“登场”,继而引发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与伦理的内在联系集中体现了对空间内涵的认识论转向.在以往的“空间”研究中,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以及理论和实践上的“二元割裂”,其“在本质上是一种超验的、无法把握的空间”.而在空间批判理论下,空间则呈现出全新的“形象”,它不再只是冰冷的“容器”、被动的“产物”,而是具有了“生产者”的角色,具有了塑造人、影响人的伦理价值.

空间批判理论学家的论述奠定了空间与伦理的内在逻辑基础.法国的列斐伏尔指出, “空间”不仅是“产物”,而且是“生产者”,是具有辩证性的东西.英国的大卫·哈维认为,空间是由人的实践所建构的、有人的意向参与其中的人化关系.美国的安迪兹认为,空间就是“诸多人化了的环境”.在空间批判理论的语境下,空间的内涵不再是指纯自然的、物化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与人、文化以及精神世界紧密相联,空间承载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空间从生成到真正服务于人都充斥着难以割舍的伦理价值.一方面是空间的生产过程离不开伦理价值导向.人类生活展布于不同的空间: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以及第三空间,并不断地追求和创造理想的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间价值日益凸显并且成为塑造和引领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但空间终究是要服务于人的,只有满足于人的需求、符合人伦价值的空间生产才有意义.另一方面是空间本身蕴含着独特的伦理价值.将物质性和精神性融合于一体是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贡献,无论是私人空间、公共空间还是第三空间,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并具有影响和塑造人的伦理功能.正如哈维指出,空间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等功能,人创造着空间,空间又塑造着人性.总之,空间因为人而具有了伦理价值,而伦理因为空间具有了新的存在形式:不同的空间蕴含着特殊的伦理价值,不同的伦理价值赋予空间独特的气质.1.2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态,对它的理解和研究是多维度的.早在古希腊雅典城邦时代,就出现了以市政广场为代表的“公共领域”,并成为西方政治的渊源.近代以来,中西方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讨论基本以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的著述为最重要的理论来源.阿伦特指出,公共领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只有当人们聚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事情交流时才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阿伦特界定的公共空间取决于其功能性价值.哈贝马斯则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被制度保障的公共对话空间,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空间既有制度保障,又体现公共理性精神.公共空间受到当代建筑学、社会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高度关注,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曹海林将公共空间总结为: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形式,包括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和制度化组织及制度化活动形式.以此内涵为基础,我们将农村公共空间分为传统性公共空间和现代性公共空间,前者主要是农村社会在长期的生活和传统习俗中逐渐形成的独特公共空间:而后者则是在现代文明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公共空间.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无论是作为视觉与审美的对象,或是作为人主观对象的认知,或是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行为心理,还是作为社会政治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等,它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的烙印.阿伦特所谓的“共同关心的事情”,哈贝马斯强调的“公共理性”,以及当代理论研究中的“社会关联和人际交往形式”,都集中体现了公共空间的特质,即公共性或公共精神,成为社会秩序生成的基本伦理价值之一.公共空间不同于一般空间,它面向公众,连通社会,承载复杂的社会关系,凭借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孕育着社会秩序基础的生成.现代公共空间作为社会主体之间形成“社会关联”以及在其中达成社会认同的场域,彰显着、自由、权利、理性、包容、秩序、文明等人类社会普世性伦理价值,成为社会秩序形成并得以维持的重要机制.公共空间构成社会伦理生成的载体,社会伦理彰显着公共空间的内在价值与特质.2农村公共空间的缺失与伦理问题

农村公共空间在整合农村社会秩序、培育农村社会伦理、传承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形成公共舆论、促进公共参与、培育公共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消除分歧、缓解紧张、达成共识、文化整合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特别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面临传统性公共空间日益衰落而现代性公共空间又未及时建立的局面,这在现实中带来农村社会伦理的危机.2.1 传统性公共空间的衰落及伦理问题

农村传统性公共空间的衰落是伴随着整个农村社会的变革、变迁而发生的,同时夹杂着与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习俗、传统剧烈变化紧密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在农村社会由封闭、静止、同质走向开放、流动、异质的过程中,个体逐步从原有的宗族、家庭、阶层、社区、集体之中抽离出来.当农村居民越来越脱离“集体和组织”时,也意味着越来越远离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自由、分得土地,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参加劳动、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分级管理、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制、生活集体化等机制将整个农村社会纳入“公共空间”.这种仅限于生产和基本生活的公共活动以及过度夸大的为“公”意识,以较低的成本维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压制了个体的生活多元化和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消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的以行政化村庄、政治性集会、意识形态教育、生产队、集体劳动场、大锅饭等为主要载体的公共空间所建构的社会关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改革的先锋,也极度地释放了人的私欲,助长了个人主义、小农意识和自私自利.农村的公共空间一年比一年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使人回归家庭的温情时也使人们的公共意识渐趋淡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观念逐步冲淡了传统,农村原有公共空间受到破坏,农村伦理传统遭到遗弃.在思想领域,农村经历了以“破四『日”为主的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运动,许多宗祠庙堂、祭祖活动被摧毁,传统的祖先崇拜、民间信仰遭到彻底破坏.在生产领域,家庭生产完全代替集体劳动,生产互助和帮工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雇佣或者是机械化生产,田间地头、晒场等公共空间极度萎缩.在生活领域,家庭日益成为一个私密的空间,邻里往来减少,红白喜事也一改传统的帮工、换工,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承包,钱花得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义日益淡薄.在娱乐方面,由于传统庙宇、戏台已不复存在,农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后,主要靠以看电视为主的自娱自乐,在部分农村打牌一度成风.在政治生活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凸显,加上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基本消失.传统性公共空间的衰败意味着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随之而来的是村民对新的生活方式的不适、信仰的迷失、心态的失衡,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金钱取代人情,私利取代公利,冷漠取代温情,农村日渐成为远离乡愁的故土.2.2现代性公共空间的缺失及伦理问题

现代性公共空间在农村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1949年后我国逐步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户籍制度为主要载体,严格限制城乡资源、人口的流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行政性再分配,以快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国家战略,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主要投向城市,同时利用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资本、劳动力以及各种资源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继续向大城市转移、聚集.同时,国家在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也向城市倾斜,农村则维持着自给自足的局面,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步建立起了繁华宽阔的街道、五彩缤纷的广场,以体育场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为代表的丰富多彩、功能完备的公共空间体系,成为城市居民获取知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好去处.相比而言,这些现代性的公共空间在广大农村却没有同步建立,农村既丧失了古典的诗意,也远离现代性的繁华.

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特有的机构,它在诞生之初就并非表明只有城市可以拥有.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国家法律保证、税收支持、免费服务、以及对社会成员无区别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打破了图书馆仅服务于皇室成员、贵族、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等阶层或社会精英的传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越藏书楼被认为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从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标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普遍追求覆盖全社会、普遍均等的服务目标.而在我国,直到“六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才开始覆盖到县级行政区,到21世纪初才开始真正考虑覆盖全民,农村图书馆建设问题也才真正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问题.2007年3月,国家等多部委联合发起的农家书屋工程,正是要帮助解决农村广大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当知识社会、信息时代已席卷全球之时,一些农村依然看不到公共图书馆的身影.当我们用市场化的方式占领农村,用城市化的模式改造农村时,却没有为农村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空间.环境污染了,传统消失了,那些出生于农村的少年拼命地逃离农村、远离故土.当我们一再批评农民缺乏意识、村民自治机制在许多农村失效时,可曾想过,作为“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制度”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尚未建立,作为“文化的武器库”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变得陌生.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现代性公共空间的缺位,使农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失去了一个现代社会伦理价值孕育的场域.3农村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的双重建构

英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根据社会学理论的知识论基础,把社会秩序分为生成性和建构性的两种,前者是指“自生自发的秩序”,后者是指“人造的秩序”,这便构成哈耶克社会秩序分类学的核心.哈耶克认为,自生自发的秩序是在那些追求自己目标的个人之间自发生成的,是人之行动的非意图的后果:建构性秩序是组织中一致行动的结果,是人有意而为的产物[2引.农村传统性公共空间可以被视作一种生成性秩序孕育的基础,而现代性公共空间则可以视作一种建构性秩序孕育的基础.因此,当农村传统性公共空间面临衰败,必然给农村带来伦理性危机,并使农村内生性秩序遭遇挑战.在国家大力实施文化扶贫的背景下,以农村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既是为农村补齐现代性公共空间缺失的短板,也有利于恢复和重构农村的伦理秩序.3.1 农村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功能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和重视,其中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功能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吴建中提出,应该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人们到图书馆来,不一定是为了阅读某本图书或查询某篇文章,更多的是希望来到这个能使人产生灵感的地方寻求帮助.刘懿认为,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休闲价值既是公众文化权利、文化需求的使然,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王晓敏指出,图书馆的文化公共空间价值被忽略了,并着重阐述了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所应发挥的职能与应起到的作用.张铁认为,图书馆是以书为媒介的人与人交往和联系的场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郭平以公共空间为视角总结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体现了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属性和功能.

农村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功能被忽略.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往往因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成为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短板”,即便是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同时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图书馆对于农村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并推出与农村图书馆发展相关的重振计划,如美国农业部提出的“六点农村再造倡议”,英国政府实施的流动图书馆服务计划.在我国,城乡差别的根深蒂固造成对农村认识的诸多偏见,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许多公共服务设施长期缺位,而在建设农村图书馆时往往只注重阅读服务,完全忽略了图书馆对于农村社会的公共空间功能.正如哈贝马斯的解读:人是一种在公共空间中生存的政治动物.我们相信,无论对于市民还是村民,公共空间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带给了城市的繁荣,同样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的背景下,建设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农村公共空间体系,就是为农村建构安身立命、传承创新的精神家园.3.2农村图书馆的伦理意蕴

农村图书馆的伦理意蕴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图书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另一方面是农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所具有的与其他公共文化设施不同的伦理价值.

首先,农村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仅来自于它的实体特征形态在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作用,还在于人们通过在空间中的体验,能产生特定的感知和记忆,使人能与空间产生超越物质环境的深层次联系:心理或精神上的意义.农村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对于农村应该具有同样的价值.公共空间的缺位使农村失去了重要的精神体验场域,当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超越以集体为单位的公共空间,并主宰农村居民的生活时,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也必然超越集体主义、大公无私而主导他们的行为.

在社会政治领域,西方学者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一个能容纳公开的、多元的社会交流的公共领域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形成健康的政体至关重要,就像市政广场成为孕育雅典公民精神的发源地一样.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身处公共空间的人,必然更容易敞开心扉、坦诚相待,更容易为了共同的目标达成一致,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它不仅为分享感悟、表达心声、信息传播提供了场所,也为行动主体发挥想象、创造和争取新的权利提供了可能.公共空间秩序的存在必然是基于人们对规则的恪守,对公共性价值理念的认同.公共性、规则、秩序对于一个群体、社区,乃至国家、社会都是如此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环境、共同的行为、不同形式的社会互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昭示和强化了这些理念.所以说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具有促进与公平、和谐与包容的社会伦理价值.

其次,农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独特伦理价值.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社会功能就是收集和整理图书文献资料,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图书馆就是“图书之馆”,而图书在农民心中有着神圣地位.在绍兴乡绅徐树兰对外开放自己创办的古越藏书楼之前,我国的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只供创建者和达官贵人以及知识分子等少数人享用,加之古代藏书楼的建筑风格、内部摆设充满古朴、高雅的文化氛围,它在老百姓心中早已成为一个神圣的殿堂.我国自古代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老师、读书人的尊重其本质上是对知识的敬畏.书本代表知识,作为书本收藏地的图书馆在老百姓心中已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直到今天,读书改变命运、读书人知书达理的思想传统依然在农村传承,书本在普通人心中的神圣性依然存在.

农村图书馆首先是指公共图书馆,而公共图书馆本身在诞生之初就蕴含深刻的社会伦理价值.当年爱德华·爱德华兹先生为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奔走呼号,就是看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富裕,所出现的酗酒、、斗殴等社会不良现象日益增多,人们迫切需要读书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提升公民素质,加快公民社会的进程.19世纪末,杜威为公共图书馆提出了“人民的大学”的职能定位.1 947年公开面世的《文化的武器库》深刻明确地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与现代政治的关系.1994年,经过修订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发布,向全世界宣称: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至此,公共图书馆的价值理念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创新为世人所共知.公共同图书馆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机构,而是代表了一种制度,象征着自由、公平、权利、等人类普世的社会价值.4结语

在探讨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时,农村文明有着自己独特而富有价值的立场,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农村作为文明的意义正在被人们所淡忘,在越来越多的人眼里,农村只剩下一个生态学、地理学的外壳.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水山指出的那样,农村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农村文化生态所折射出的伦理问题是农村传统性公共空间衰败而现代性公共空间缺失的集中反映,因此农村图书馆建设具有公共空间和社会伦理建构的双重意义.

建设农村图书馆不能只停留在为农民提供图书的传统理念上,也不能因为阅读率较低动摇推动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信念.其一,建设农村图书馆是要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历史欠账,实现一定的空间正义,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和信息权利,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所倡导的“以平等利用为基础,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其二,现代农村图书馆建设可以作为以空间方式介入农村社会生活、重构社会伦理的积极途径.农村生活方式的解体是摧毁农村伦理和农民信仰的根本原因,为农村生活创设现代性公共空间,有助于重塑和引领新的生活理念.因此,在农村新馆规划、选址、设计、空间结构、装饰布局、资源配置等建设环节,要注重其公共空间功能的开发,争取为村民提供相互关联的场域:获得知识、寻找灵感、体验文化、感知温情、达成共识等,这对于健全个人心智、提升个体素养,从而建构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秩序至关重要.其三,农村图书馆承载着公共图书馆的价值理念.农村图书馆首先是公共图书馆,无论是农家书屋,还是各种图书室,它们都不该一直游离于公共图书馆话语体系和服务体系之外.与文化站、体育场馆等娱乐化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公共图书馆蕴含独特的伦理价值和精神:平等、自由、知识、信息权利等,这对于培养农村居民的公民意识、自治精神有重要的意义.其四,农村的当前和未来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蕴含了人类的精神价值、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想象力、创造力等丰富的精神成果,蕴含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宝贵经验.农民对书本、知识的敬畏表明有充足理由让图书馆陪伴农村、温暖农村、照亮农村.建设农村图书馆就是为农村建设留得住、看得见、用得着的精神家园,用知识、文化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重塑现代农村生活的新秩序.最后,社会生活总是无限复杂和不断发展的,永远无法对其进行彻底地描述或解释.因此文章的论述采用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的有关“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即抽取图书馆作为农村现代性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农村社会的伦理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村生活方式、生活秩序的问题,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其他的公共设施,都只是建构农村生活秩序的部分力量而非全部.

参考文献

[1][20]于良芝,李亚设,权昕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中的话语与话语性实践——基于政策文本和建设案例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4-19.

[2]黄体杨,张静梅,刘婕,等.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研究评述[]图书情报知识,2013(6):55-61, 128.

[3]徐苇,盛芳芳.农村图书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难解的一个结[].图书馆论坛,2004 (5):23-26,32.

[4]闰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0].图书馆论坛,2015(5):27-31,49

[5]张品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述评[]社科纵横,2012 (8):82-84

[6]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6:2

[7]Did Harvey. Socialjustice and the City[M]. London:Edward ArnoldLtd, 1973: 13.

[8] Anduzej Zidleniec. Space and Social Theory[M].London: SACJEPublicationsLtd, 2007: 6-8.

[9]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2.

[10]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8.

[1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14

[12l[13][16][17][38]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Ⅱ]天府论坛,2005(4): 88-92

[14][15][24]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兼论乡村社会整合[]学习与实践,2013 (10):91-100.

[18l[21]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一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图书馆,2004 (2):1-3, 15

[19]蒋永福,王清远.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以西方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特点为背景的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 (13):27-32,26.

[22] Ditzion S H. Arsenals of a Democratic Culture [M].chicago: 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 1947: 29.

[23]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 联书店.1997: 34.

[25]吴建中.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Ⅱ].公共图书馆,2011 (1):3-5

[26]刘懿.服务范式转变:基于公共空间的图书馆休闲价值的实现[].图书馆建设,2012 (9):5-7,10

[27]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 (8):3-6.

[28]张铁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图书馆建设,2011 (11):31-33

[29]郭平.基于“公共空间”视角对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探究[].图书馆研究,2015 (5):1-6.

[30] Frank R, John P L The Rurallnformation CenterⅡ].WilsonLibraryBulletin, 1989, 63 (9): 40-43

[31]英国城乡差别全球最小政府整体规划多层次扶持农村EB/OL]. [2017-()3-24]. http: //www. oushinet. com/179-2602-131003. xhtml.

[32]哈贝马斯,符佳佳.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一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Ⅱ].哲学动态,2009(6):5-10

[33][34]际竹,叶珉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城市规划,2009 (6):59-65.

[35]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图书馆,2011 (6):20-22.

[36]钟卫宏.爱德华兹的图书馆学思想与活动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 (14):220-221.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 [EB/OL].[2()17一()4—13] http://lib. hebiace. edu. cn/gyzcx/news.asp?id等于615.

[39]闰小斌.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之价值目标:走向空间正义[].图书馆建设,2017 (1):40-45

[40]薛晓阳.农村学校的道德与教育:为乡村伦理奠定安身立命之所[]扬州大学学报,2017 (1):3-10.

[4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闰小斌,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7-04-13

图书馆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乡建设杂志

建设法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图书馆建设专业范文可作为图书馆建设和双重建构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图书馆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