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和文学的勇气关于周芳的非虚构文学写作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2

《文学的勇气关于周芳的非虚构文学写作》

该文是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和周芳和文学写作和虚构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周芳是近年湖北专注于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一位作家.

非虚构文学(包括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等),曾经在新时期之初到1990年代风靡一时.湖北的非虚构文学曾经有过光荣的传统.当年,徐迟、祖慰都是全国具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刑天舞干戚》,祖慰的《线》(与节流合作)《审丑者》《快乐学院》都是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作品.此外,刘富道的《天下第一街》《汉阳事件》《汉口徽商》,艾晓明的《血统》,罗时汉的《城市英雄》写武汉的沧桑往事,也都很有看头.林白的《妇女闲聊录》也写出了当代湖北农妇的粗砺生存状态,将底层生活写出了鲜活的气息.这,便是非虚构文学的独特价值:在一个生活变得越来越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年代里,在真实发生的种种事件使得许多作家也喟叹“想象已经赶不上真实的步伐”的年代里,如何将非虚构创作写出新的气象,就成为摆在作家面前的课题.

2016年,周芳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深入孝感市中心医院做义工,然后写出了非虚构文学《重症监护室》.这本书是作家以义工、“病人”的身份进入ICU,去“认识生命的犹疑与不确定”,去直面痛苦与死亡、纠结与虚无、无奈与尽力,并因此懂得更加珍惜人生的一份真切记录.全书聚焦于这样的感动:“为了‘活着’,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是的,活着,即使是“粗俗地粗鄙地粗糙地,好好地,活着.”这样的感慨令人想起池莉的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余华的小说《活着》、盛可以的小说《活下去》(又名《北妹》)、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等等重新审视“活着”这一主题的作品.在当今社会里,一方面,人们都感到生活在渐渐好起来;另一方面,压力山大、活着不易的感慨也随处可闻.在许多人因为压力山大而猝死或者自弃的今天,在种种绝症突如其来扑向人们、将他们击倒的今天,“珍爱生命”才日益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周芳在重症监护室这个天天面对生命的脆弱、死亡近在咫尺的逼仄场所,去关注“那些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在疾病和死亡逼近时,用他们的医术、爱心、信念,如何挽救一个个濒危的生命”的一个个场景,去面对一个个痛苦的人、绝望的人与死神搏斗的或者哀嚎,同时也完成了从一个晕血症患者在司空见惯的痛苦中转变成一个“女汉子”的过程,她也就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活着的实在不易——经历过绝望的考验以后,“我不敢再小看一粒粮食,甚至粘在棉签上的一滴水,它们就是这世界最本初的样子”,“我不敢再小看一个呼吸一个微笑一个伸过来的手指.”因为面对过各种各样的绝望,才更加体会到平常人生的可贵——这样,作家就将痛苦的体验写出了令人感动也令人唏嘘的正能量.这正能量与叱咤风云的口号无关,它时时刻刻都在平凡的生活中涌动.在这个“吐槽”已成时尚的年代,生活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温馨而实在.书中穿插的《无常经》、《圣经》片断,以及作家的思考与感慨,也都彰显了对生命的感悟:每一个人,都需要“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书中充满的悲悯之情,令人感动.

另一方面,这些年,医患矛盾有增无减,残酷的悲剧频频发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则是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一大表症.作家六六的长篇小说《心术》就因为揭示了当今医患矛盾的错综复杂而引人注目.《重症监护室》也写到了医患矛盾.尽管医护人员每天兢兢业业、疲于应对、如履薄冰,可被人误解、谩骂、殴打的待遇也是家常便饭.有的病人家属“口袋里藏有家伙.录音笔.微型摄影机.他们的拳头可以随时抡起来.”因此,谨言慎行、忍气吞声就成为医护人员“保护好自己”的必要前提.可这样一来,医患矛盾不仅不能得到缓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有关部门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可仍然有事实表明,“近期中国频发的患者针对医疗从业者的攻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从业意愿.”(荆楚网:《3年里湖北省报考医师资格证人数少了三成》,http://news.cnhubei.com/xw/jk/201403/t2867619.shtml)最近的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是:《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1日),其中的原因还有“执业环境变差”、“超负荷工作”、“薪酬低”等等.由此可见,医患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重症监护室》是一本及时的书,一本为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呼吁的书,也是一本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书.

写到这里,使人想到了谌容的名篇《人到中年》.三十多年前,那部为医生鞠躬尽瘁却待遇可怜而长叹息的作品为改变医生的待遇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么多年过去了,医护人员的生活与工作又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更严峻的考验.让我们祈祷悲剧不再发生.祈祷医患关系能够在改革中得到根本性的改进.

两年后,周芳又深入精神康复中心,继续以义工的身份,去接近那些“割下父亲脑袋的人,准备提炼仙丹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人,高呼世人都丢了魂的人”.然后写出了《17路车》.

如果说《重症监护室》面对的,是死神的叹息,那么《17路车》直面的,是疯狂的世界.这很容易使人想到心理学家从弗洛伊德到福柯对癫狂的研究,想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发展,精神病人的产生也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达1忆以上,令人担忧.而当作家写下“精神疾患这杯羹,人人有份”时,更无异于给读者敲响了警钟.那些正能量的教育,那些彼此的问候与关心,那些不断改善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为什么仍然挡不住人们纠结于种种的压力与痛苦中?而在与精神病人相处的危险中,医护人员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同时履行应尽的职责?还有那段关于“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精神异常的同时,精神活动仍然有着正常的部分.一方面存在大量幻觉,一方面在护士的督导下,可以铺床扫地,进行简单的日常自理;一方面存在大量荒谬离奇的思维联想障碍,一方面可以谈笑风生”的感慨,也道尽了精神病人的不幸与可怜.

其实,人生有许多无奈.一个正常人是如何精神失常的?因为纠结的心理素质?因为可怕的幻觉与狂想?因为突如其来的灾祸?因为一系列的不顺导致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还有大自然的诡异:“菜花黄,痴子狂”……《17路车》讲述的一个个悲剧都颇有典型意味:刘利军杀了与自己老婆有染的侄子(也是他的上司),原因之一是“他就是要羞辱我,到我家里,明目张胆让我闻他的味道”.这世上,从来就有“十桩命案九桩奸”的说法,何况这些年人心不古、人欲横流,不少家庭的小船在各种风波的摇晃中悄然解体.刘利军的悲剧就在于:他纠结,被人扣上了“绿帽子”,竟然是以那么嚣张的方式.而且,竟然是他的侄子和上司!这一笔就写出了这个时代人伦关系的突变与畸变.还有余怀和与汪海霞这一对,一个脾气狂躁,不断惹祸;一个命运多舛,婚姻多难,走到一起后一路磕磕碰碰,到头来,居然连离婚的力气都没有了,也写出了“屋漏偏遭连天雨”的可悲、可叹.此外,魏鹏的悲剧是反贪风暴的结果:不断的审问使他精神崩溃;尹憨子的悲剧是一个留守儿童纠结于“这世界是不公平的”而无法解脱;刘国培的悲剧来自对商机的苦苦盘算到心理崩溃;李鹏程的悲剧则源于“反恐”的狂想;还有被高考压力逼出问题的高中生,以及看电视剧走火入魔的小学生……形形色色的人生,都在人生的某一个节点上停滞了,变异了,失衡了,翻沉了.社会的险恶由此猝然呈现.人性的脆弱也于此可见一斑.人生,那么多的沟沟坎坎,为什么有人咬咬牙,迈了过去,可有人就是迈不过去?而在每一位精神病人的身边,还常常都牵扯着一个家庭的不幸与重负.

走近这样的疯狂人生,需要勇气.如果说走进“重症监护室”体现了周芳直面死亡的勇气,那么,走进精神病院、于精神病人打交道,则体现了接近非正常人生的勇气.文学是需要勇气的.写到这里,我想到了1980年代曾经因为深入社会底层写出了西方底层艰难生活的德国作家冈特·瓦尔拉夫,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最底层》(有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对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影响巨大.当年,“体验派”作家贾鲁生深入丐帮,写出名篇《丐帮漂流记》,后来,作家、导演吴文光深入民间,拍纪录片《流浪北京》、《四海为家》、《江湖》,推动了纪录片运动的深入发展,都体现出文学贴近民间、深入了解民间的发展动向,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虚构文学常常缺乏的“现场感”、“目击感”.民间的种种活法,民间的不易与不甘,民间的鱼龙混杂,民间的隐患与活力,都常常出人意料,也耐人寻味.而《重症监护室》、《17路车》也因此令人读后感慨、唏嘘.

另一方面,当周芳用这样一段酣畅淋漓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在精神病院的奇特感受时,她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有勇气走进精神病人世界的健康人,究竟离精神变异还有多远——

一只猛虎,在我体内跃跃欲窜.我狠狠地呵斥它,回去,回去.我把猛虎压在后背,不让它跃出胸腔.猛虎正念叨着那些人的名字,魏鹏啊,汪海霞啊,张清正啊.

我压住老虎,祈求遗忘.遗忘啊,请垂临于我.赐我一个月白风清,水平如镜.

最后,我走上川藏线,奔赴折多山,卡子拉山,仙乃日雪山.在海拔五千米的风和海中,我死掉了.

比如我的嘴唇,死掉.那曾经樱桃的,蛊惑的嘴唇.被情人一再赞美的嘴唇.比如我的双颊,死掉.那敷过三层粉,两层脂的双颊.它们乌黑,青紫.血流尽了,像兔儿山的石头.亿万年的沉寂.

大风起兮!

扒掉我的六寸高跟鞋,扒掉我的婀娜多姿,扒掉我这身好皮囊.

我的体面,我的端庄,我的世间风情死掉了.

这一路,如囚车,如牢狱,如刑具.

我在赴死,转生.被神重新做成:

一幅习惯了小桥流水的肉身,被大火烧三次,被血水泡三次,被碱水煮三次.一幅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肉身,被五千米的高度捶打.抛掉经历过的所有岁月,仿佛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我是我的身外之物,唯一的可弃之物.

读这一段,可以感受到作家对生命变异的复杂情感:既涌动,也狂放得难以自抑.人的一生,需要诗情画意也需要风云激荡.周芳对于生命突变的感悟就来自在精神病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吧:只有在面对种种的绝望与疯狂时,才格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吧!

同时,我还觉得,周芳还可以写得更厚实一些.相比之下,刘利军的故事就比魏鹏的故事显得厚实一些.有关领导审查魏鹏导致他精神失常,这其中就隐藏了相当深邃的迷雾:魏鹏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有没有过劣迹?他应该有过不堪回首的噩梦?他是否包庇过上司?他经历过怎样的失眠与纠结?抑或他可能是谁谁谁抛出的牺牲品?……这些也许仅仅靠在医院与当事人的一般是不够达到应有的深度的.这里需要深入的调查,还有必要的猜测(非虚构文学是允许必要的文学想象的).否则,就可能流于浮光掠影了.

而且,关于当代精神病发病态势的调查报告、深度报道也时有所闻.如果作家在书中适度增添一些相关报道(如书中引述法国思想家福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疯癫的论述,就拉升了作品的精神视野),对于拓展全书的背景深度,应该会有助力的.记得19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潮中,就有作家提出过报告文学的学理性,并身体力行过.

对于周芳来说,如何写得更大气一些,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因为以一本本纪实之作“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显示了非虚构文学的强大力量.当代世界文坛上,非虚构文学的名作(如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诺曼·梅勒的《黑夜的大军》、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也都有口皆碑.我因此想到1980年代报告文学创作的风起云涌,其中产生的许多作品都令人难忘.而评论界关于1990年代的报告文学创作为什么滑坡的讨论也呼唤着“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新浪潮.

周芳的下一步会迈向何方?值得期待.

樊星,男,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研究.1997年—1998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德国特利尔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16年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此文总结:此文是适合周芳和文学写作和虚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