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天使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劳塔瓦拉:来自芬兰天使的吟唱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天使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7

《劳塔瓦拉:来自芬兰天使的吟唱》

该文是天使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塔瓦和芬兰天使和吟唱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提到芬兰,你会想到什么?是炫目的极光、童话小镇,还是圣诞老人和一群奔驰在雪地上的驯鹿?这个地处北纬六十度的遥远国度,被星罗密布的岛屿、湖泊、森林、冰川所包裹,面对长年冰雪覆盖的寒冷冬夜,短暂的明媚夏日显得弥足珍贵.

独特的自然环境似乎使这片“北方乐土”拥有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不少艺术家在此驻留,无论是文字、绘画还是音符都记录着这个国度自然的美.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ara),一位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曲家,将自然赋予他的审美与灵感化作音符,藏进了那些神秘的作品中……

“北极”印象

说起我对这位作曲家的第一印象,那便是《北极之歌》(CantusArcticus,1972).这是一部为鸟鸣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也是劳塔瓦拉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高寒的北极圈内,长年凝结的冻土孕育了辽阔的苔原与沼泽.夏日来临之际,许多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后代,而当冰雪回归之时,它们便开始大举向南方迁徙.劳塔瓦拉用音乐的方式将这种独特的地域风光与壮观的自然轮回捕捉进他的“鸟鸣协奏曲”中.作品构建了两个不同的音响空间,作曲家用磁带记录芬兰北部奥卢、利明卡以及北极圈附近的鸟鸣声,作为“自然”的音响素材,与管弦乐队“人造”的音响空间水融.久违的自然之声,即刻将你拽入冰雪湖畔,一睹候鸟舒展羽翼、振翅而飞的情景.

一封电报的机遇

劳塔瓦拉1928年出生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这座集古典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花园城市为他开启了音乐世界的大门.父母的过早离世给他的年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跟随姑妈生活的他直到十七岁之后才正式开始音乐的学习,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钢琴和音乐学,1948年进入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跟随芬兰作曲家阿尔·梅利康托(Aarre Merikanto)学习作曲.求学期间,他凭借《我们时代的安魂曲》(A Requiem in Our Time ,1953)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赢得了索·约翰逊作曲比赛(Thor Johnson CompositionCompetition)大奖.也正因为这部作品,他遇见了人生中的伯乐.

那是“一封电报”引发的故事.当时正值西贝柳斯九十岁生日之际,考塞维斯基基金会(Koussewitzky)授予西贝柳斯一笔奖学金,后者可用它来鼓励一名年轻的芬兰作曲家到美国学习.恰逢劳塔瓦拉获奖作品在芬兰广播电台播放,西贝柳斯注意到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向他发去了一封私人电报,告诉他成为了那笔奖金的接受者,并推荐他前往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作曲.自此,劳塔瓦拉离开家乡,独自踏上了海外求学的旅程.在美国的两年,他曾跟随文森特·佩斯切特(Vincent Persichetti)学习和声,并且参加了塞欣斯(Roger Sessions)和科普兰(Aaron Copland)在坦格尔伍德举办的夏季音乐课程.1957年,在取得了作曲学位后,劳塔瓦拉前往瑞士阿斯科纳,向沃格勒(WladimirVogel)学习,一年后又辗转前往德国科隆,跟随作曲家鲁道夫·佩措尔德(Rudolf Petzold)研习作曲技术.许多年过去了,那封改变他人生命运的电报一直被劳塔瓦拉挂在家中的墙壁上,回忆从赫尔辛基到科隆的求学生活.那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也为他日后蜚声国际乐坛奠定了基础.

风格“变色龙”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作曲生涯里,劳塔瓦拉涉猎了众多音乐体裁,创作了八部交响乐、九部歌剧、十四部器乐协奏曲、四部弦乐四重奏,以及一大批为弦乐队、合唱、独唱、铜管、钢琴独奏而作的作品.有趣的是,在不同阶段,他为吉他谱写了一系列包括《长笛与吉他奏鸣曲》(1975)、《独角兽小夜曲》(Serenades of the Unicorn,1977)、《吉他奏鸣曲》(2004)等音乐小品,芬兰吉他演奏家Io Eskelinen专门录制了他吉他作品的全集.

劳塔瓦拉喜欢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这种尝试既是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探索,也是对自我风格的寻觅.他早期的音乐创作与传统风格保持着密切联系,常常被贴上“新古典主义”的标签,但不乏创新意识,比如为铜管乐队与打击乐而作的《我们时代的安魂曲》就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作曲家在乐谱中写道“这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以此献给在战争中逝世的母亲,表达对她的纪念”.全曲共四个乐章,其中“末日经”主题的引用使音乐激荡着震慑人心的威严气魄.2011年,这部作品迎来悉尼歌剧院的首演,有评论者指出“作品将简洁的音乐语言与细腻隽永的表达方式相融合”.作品创作缘起虽是作曲家对已故母亲的纪念,但实则借音乐庄重的情绪探索着信仰与怀疑的边界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劳塔瓦拉结束了海外求学生活,重返故乡赫尔辛基,在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工作.受当时欧洲先锋派的影响,他开始加入序列音乐创作的行列.《第三交响曲》(1960)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法,但并没有一味追求自由无调性的风格,相反音乐碰撞的调性火花及旋律特征更趋向于对布鲁克纳以及德国晚期浪漫主义的回顾,这也预示着他未来创作的方向.十年序列音乐的创作之路终究没能让劳塔瓦拉驻足于此,反而让他从中清楚地意识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音乐.进入七十年代后,他毅然抛弃这些,朝着新浪漫主义的风格迈进.

七十至八十年代是劳塔瓦拉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歌剧作品,如基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创作的合唱歌剧《三宝磨的神话》(TheMyth of Sampo,1974)和神秘剧《玛尔雅塔:卑微的少女》(Mar jat ta:lowly maiden,1975),两者都是独幕作品.直到歌剧《托马斯》(Thomas,1985)的完成,他的歌剧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其中结合了新浪漫主义和声与自由的复调对位以及十二音排列和不同的调式系统.《托马斯》脚本由劳塔瓦拉自己所写,通过剧中主人公的经历,讲述了芬兰十三世纪主教的故事,其中再次运用了《卡勒瓦拉》的元素.而在下一部歌剧《文森特》(Vincent ,1987)中,作曲家再次使用“人物传记”作为素材,讲述了画家梵高的一生.这种以塑造特殊人物为核心的“传记体歌剧”,逐渐成为劳塔瓦拉歌剧的特征.对于人物传记的关注,也促使他在1989 年出版了第一部自传《Omakuva 》.

进入二十一世纪,劳塔瓦拉的音乐作品已不再具有某种鲜明的风格指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曼哈顿三部曲》(Manhattan Trilogy,2003-2005)、打击乐协奏曲《咒语》(Incantations ,2008)等.历经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乃至新浪漫主义等风格流派的洗礼之后,他的音乐逐渐走向风格的融合,这或许是作曲家面对新世纪音乐类型呈现纷繁复杂现象的“折衷”选择.

就像劳塔瓦拉自己所说:“在空间和时间里,艺术中所有的禁忌都是一种缺乏深谋远虑的短见,这往往等同于种族偏见.”作为风格“变色龙”的他,不曾避讳使用多种元素,从不禁锢自己的想象,总是以敞开的姿态,吸纳多种风格与技术,丰富音乐的创作.或许,这也是他不单单视自己为芬兰作曲家,更是一位欧洲作曲家的原因之一.

“天使”的眷恋

“天使”作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或是一个代码贯穿着劳塔瓦拉的创作生涯.从早期的钢琴组曲《图标》(Icons ,1955),到后来的“天使三部曲”——管弦乐序曲《天使和探访》(Angels and Visitations ,1978)、低音提琴协奏曲《黄昏天使》(Angel ofDusk,1980)和《第七交响曲(光之天使)》(Angel of Light ,1994),劳塔瓦拉因此获得了芬兰“天使作曲家”的称号.

劳塔瓦拉在晚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到写作这一系列作品的原因.他说,那时他只有七八岁,夜晚时常做着相同的梦,梦中浮现出一个黑暗、庞大的“天使”形象,宛若一座大山慢慢向他逼近,并与他进行搏斗,直到最后他停止抵制、学会放弃时,它才逐渐消失.梦境向他传递着什么?又暗示着什么?带着这些疑惑,他将这段神秘的过往寄居在记忆深处.其实,在《圣经》中也有过相似的记载,那是耶稣门徒雅各与天使摔跤的故事.起初面对梦境的场景,劳塔瓦拉以为是自己对“天使”的亵渎,直至接触奥地利诗人里尔克(Reiner Maria Rilke)的《杜伊诺哀歌》,诗歌开篇这样描述——“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甚至设想,一位天使突然攫住我的心:他更强悍的存在令我晕厥,因为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里尔克对“天使”的多重认知与阐释,对劳塔瓦拉理解与探索儿时梦境出现的“天使”形象产生了直接影响.异国他乡求学之时,这本诗歌和他形影不离,那时他就说道:“我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它们转换成音乐.”

那些透露着神秘主义气息的音乐作品,彰显了劳塔瓦拉对“天使”的眷恋.很多时候,它们展现了作曲家对圣神哲学的思考.劳塔瓦拉虽有着芬兰路德教会的背景,却没有被任何宗教传统所束缚.正如他所说:“我的神圣哲学不是任何宗教信仰的表达”.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作品中“天使”形象的塑造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圣神美好、永恒生命的光明指向,同时也隐藏着危险邪恶、死亡地狱的阴暗之面.有时,他又将“天使”视为一个曾与自己搏斗的宗教门徒,而这个“门徒”犹如人类古老的传统.劳塔瓦拉在音乐中与它的搏斗,或许是他对传统的反抗,抑或是自我信仰的挣扎.

2016年7月,明媚的阳光唤醒了赫尔辛基的冰雪,露天集市上那座象征着城市新生的阿曼达雕像在阳光的映射下显得格外耀眼.与病魔抗击多年的劳塔瓦拉,选择在这个美丽而温暖的季节“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作为继西贝柳斯之后芬兰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带着“天使”的吟唱,用神秘空灵、清新脱俗的音乐,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奥秘.就像他的学生,芬兰当代作曲家卡勒维·阿霍(Kalevi Aho,1949- )所说的那样:“他的逝世给芬兰富有创造性的音乐艺术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放眼望去,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希尔格斯坦、萨莉亚霍等新一代芬兰作曲家,正在前辈们的引领下散发着光芒!

天使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该文是关于塔瓦和芬兰天使和吟唱方面的天使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天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