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随笔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海归们的努力(随笔上)方面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随笔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4

《海归们的努力(随笔上)》

该文是关于随笔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随笔和海归和努力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举足轻重的“海归”作者

在现代诗以及白话诗的早期发展中,“海归”背景的作者占有着很大的比例,比如白话诗源头性的作者胡适、刘半农、刘大白,无一例外,都有着游学海外的背景.现代诗的第一批重要作者中,郭沫若、鲁迅、周作人也都是从日本回来的.而他们之后的那些“海归”作者——徐志摩(美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1918-1922年)、李金发(法国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1919-1925年)、宗白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1920-1925年)、闻一多(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1922-1925年)、冰心(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学院,1923-1926年)、梁宗岱(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海德堡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学习,1924—1931年)、朱湘(美国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1927-1929年)、艾青(1928-1932年)、冯至(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0-1935年)、戴望舒(法国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1932-1935年)等在新文学潮流的推动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建设作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汉语诗歌迈向现代化的步幅大小,也部分地取决于这些“海归”作者对于现代艺术精神的领悟能力,以及他们各人知识结构的平衡程度.后来一百年来汉语诗歌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短暂的“衰落”

“海归”当然也不是万能的,即便是在白话诗和现代诗的早期.

事实上,自本土的徐玉诺之后,中文现代诗暂无新的大诗人出现.甚至当人们放低要求,把目光从苛刻的“现代诗”投向美学随意性更强、也更不彻底的“新诗”,情形照样是不乐观的.

从1923年宗白华的诗集《流云》出版、俞平伯和朱自清主办的《诗》月刊停刊后,到1926年北京晨报由徐志摩领衔《诗镌》创办,这中间的三年通常被当时的诗界和后来研究编写近现代文学史的人,视为“新诗”的“中衰”(朱自清语).

所谓“中衰”不过是毫无建树的好听说法而已.为什么这样?主要是绝大部分第一代白话诗人要么搁笔、要么改行写别的去了.而他们下一代的作者,多少有些像流星一样,迅速呈现出“未老先衰”的趋势.

我们就以1923年为例,先看成名作者——

胡适32岁,虽然还和写诗的同好们交往,但确已经过了寻常中国人写诗的年岁.他的情形,也代表了相当数量的头一批白话诗人.

郭沫若31岁.出版诗集《星空》,两年后写作《瓶》,并于1926年出版.

鲁迅42岁,正在小说和杂文两个领域发力,同时偷偷地写着《野草》里的篇章.

周作人38岁,正为启蒙奋笔疾呼,他零散写作的诗篇,要到6年后才辑为《过去的生命》出版.

这一年,较年轻的、应该视为第二代的白话诗人中——

朱自清25岁,诗刊办不下去了.

冰心23岁,《繁星》走红之后,渐渐辍笔诗歌,受洗归主,正处在转向散文写作的阶段.

梁宗岱20岁,这位16岁成名的少年诗人,正准备转年赴欧游学……

……

一大部分已经成名的作者在消沉或淡出诗歌,个别更具现代性和职业性的作者(郭沫若、鲁迅、周作人)则在埋头打磨或孕育自己的下一部,这才是这个诗歌“中衰”期的本来面目.

四位“海归”

在徐志摩风靡全国稍前或同时,汉语白话诗的第二代“海归”作者中,有四位诗人的作品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类现代美学追求,他们分别是李金发、宗白华、梁宗岱、冯至.

1、李金发

李金发1920年开始写诗,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微雨》,该书的封面用的

是他珍爱的罗丹雕塑图案,打头的第一首诗就是中国近代文学史(过去叫现代文学史)上极受争议的《弃妇》一诗.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弃妇》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近代文学史“象征派”诗歌的出现.从此,大量的无美感、审丑、晦涩的诗句,陆续在汉语里登场.白话诗的一部分,也就此日渐进入到“朦胧”时段.这一“象征派”,自然是李金发从欧洲象征主义诗歌中移植来的,但又确实只得了皮毛,少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里尔克—维尔哈伦—艾略特等先贤在“上帝”这一信仰传统在近代机械—商业文明的碾压下分崩离析之后,为尘世忧惧、为人类歌哭、并苦寻精神彼岸的求索与挣扎.

李金发的汉语本土象征派,除了精神纯度与格局不够,一昧在强调上模仿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及格.他可能是唯一一位在新诗作者中语言都不及格的现代派爱好者.朱自清说他的诗“一部份一部份可以懂,合起来都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自己却藏起串儿,你得自己串着瞧……”

朱自清说的是不是贴合李金发自己写诗的情形,我们姑且不去深究,但朱的点评,至少能反映出绝大多数认真读者的阅读感受.艾青多年后在批评李金发作品时说过几句话,如果抽离开发言的语境去读,倒也中肯:“他的很多诗是在外国写的,也好象是外国人写的;但他却爱用文言写自由体的诗,甚至比中国古诗更难懂,例如《弃妇》”.

对象征主义诗歌的精神纯度体悟得还不够深刻,汉语的表达能力不是很过关,诗写的思维又过于跳跃,这可能是李金发诗作的三大问题.前两点属于硬伤,后一点如果与题材契合,还是能留下较易为读者接受的作品.《里昂车中》相较于《弃妇》,情形就稍好一些.《我做梦么》因为写的是梦,与跳跃性的思维更加匹配:

我做梦么:石子跳舞在日光下/行人的雨伞深藏在肘边,

颠沛的老人伸手四索,/说是两膝疯废了.

呵,这等没父母的孤儿/(亲属那里去了!)

杜鹃伤春天不常在/Rossiguols歌唱夏天的晴和.

长耳犬在夏天里寻秋来的足迹,/偏遇见自负的长发的诗人.

这等是什么闹声,/孀妇的舞蹈么?

音乐家何以痛哭在广场里?/所爱的琴儿断了细弦.

所以说,对于李金发——既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把他捧成“早期现代诗或白话诗的李贺”,也不能说他是胡写、全无诗才.李金发对象征派诗歌美学的追求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不太具备在“现代汉语的早期动荡期”进行沉稳诗写(这四个字对象征派诗歌的写作尤为重要)的能力,而且因为年轻,情怀上浪漫的东西在当时还是更充沛些,很容易便漂移到名为“现代诗”、实则或浪漫或古典的美学老路上去.

2、宗白华

宗白华写诗可能稍晚于他当文学编辑.1916年8月,宗白华受聘于上海的《时事新报》,先后任副刊“学灯”的编辑、主编.成为“五四”时期全国四大著名的副刊之一.也就在此期间,他发现和扶植了大诗人郭沫若.

诗人宗白华是他那个时代真正的短诗王.这一点,即使是和他同期、诗名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稍高于他的冰心,以及稍后于他的徐志摩(《沙扬娜拉》)、废名(《街头》)、卞之琳(《断章》)、臧克家(《老马》),都无法望其项背.

首先,宗白华的短诗,水平比较均衡.《流云》共收48首小诗,水准高于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冰心的诗语言比较流畅,表达能力在早期白话诗里是臻于一流的,但心智的成熟性和作品之间的稳定感不够,冰心的诗,时露小儿女情态:

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我要听你说你的海.

(冰心《繁星·七十五》)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冰心《春水·三十三》)

这样的诗,在冰心的诗中当属上乘之作,它们在当年新诗里,会被视为“女性的婉约”,在后世新诗读者眼中是“美”,可也确实更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用白话文写作的林黛玉”,它们更贴近于少女型文本,而不像成年人的作品.

理性的光/情绪的海/白云流空,便是思想片片./是自然伟大么?/是人生伟大呢?

(宗白华《人生》)

心中一段最后的幽凉/几时才能解脱呢?/银河的月,照我楼上./笛声远远吹来——/月的幽凉/心的幽凉/同化入宇宙的幽凉了.

(宗白华《解脱》)

“我们并立天河下,/人间已落沉睡里./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心里./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一个神秘的微颤,/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宗白华《无题》)

黑夜深/万籁息/远寺的钟声俱寂./寂静——寂静——”/微眇的寸心/流入时间的无尽!

(宗白华《夜》)

相比之下,宗白华的这些短诗更加呈现出作者对心智和谐的追求.可能也正因如此,后来一些研究者称赞宗白华的诗为“哲理诗”.不过这些人显然是不太懂诗的,因为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美学特征里,很醒目的一块便是对人类冥思状态的表现.冥思重在过程,哲理重在结果的推演.而现代诗即便是气质上偏重思辨,其对“过程”的呈现兴趣仍是大于“结果”.哲理、哲学与诗的关系,只是疑似、形似,实在差异是巨大的.

而且,短诗通常也难写.这从后来宗白华和冰心的短诗写作变得难以为继,便能看出来.短诗的高峰持续的周期比较短,长一些的诗表现又不如短诗出色,这可能是宗白华作为诗人的一个遗憾.宗白华的短诗在冥想表达方面接通了中国古诗和欧美近代诗歌,给汉语诗引入了智性指标.同时,他的语言保留了一定成色的古汉语韵味,许多时候又与现代白话并不违和,没有同时期作者的朽气,这一点也极为难得.

曾经一度有人说泰戈尔对冰心、徐志摩的创作产生过影响,要我看,这种认识过于表面和牵强.但泰戈尔的诗歌肯定影响过郭沫若,而且与宗白华的短诗确实表现出某种共通性.只可惜,这种智性并没有在宗白华的诗笔触及现实元素时,表现出优势,否则,或许汉语现代诗的早期历史就会得到改写.

3、梁宗岱

梁宗岱是少年诗人出身.16岁有诗名,中学时便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赴意大利留学并游览欧洲,学习德、英、法、意等国语言,并开始翻译诗作.比旅英期间的徐志摩还要吓人,他在留学期间结交的文学名流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巨匠瓦雷里,和法国“长河小说”的创始人罗曼·罗兰.

从交游的国外文学家的量级而论,梁宗岱应该曾经是离欧美二十最近的中国人,比李金发、徐志摩、冯至等人都要近.但就文本而言,却依然只是与象征主义文学形似,其内核更趋于唯美和空泛,不怎么接地气.梁诗在长度类型上颇为丰富,但似乎还是短诗或某些片断更为出色,如:

十二

花对诗人说:/“我们的花虽有大小,/我们都是各自创造我们的艺术的,/都是一样美丽的呵.”

十五

在生命的路上/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一刹那便模糊了,/只有忧郁时的脚印/却沉重的永远的镌着.

三十二

死网像夜幕./温柔严肃地/把我们旅路上疲倦的尘永远的洗掉了.

(《散后》)

我微微惊骇地偷睨着一个黑衣女人轻步蹑过我底床沿.她在床底尽头站住了,

忽然,通体透明起来,把累累的珍珠洒在我底脚上——化作一团灿白的鸽

儿.

我突然惊醒了.

窗外,晨光泻着.

(《夜与昼之交》)

梁的佳作,有沉潜的气质,但缺乏高峰.在同代名诗人中,诗才略显常态,其优势更突出地表现在学养方面,所以后来翻译的建树要略高于创作.他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在当时的译界和诗界,都是口碑之作.

(待续)

[责任编校 单永珍]

随笔论文参考资料:

随笔杂志

此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随笔和海归和努力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随笔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随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