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孟子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苏格拉底和孟子的德治思想比较类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孟子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30

《苏格拉底和孟子的德治思想比较》

本文是孟子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苏格拉底和德治和孟子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郭萌萌/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摘 要:中西方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德治的治国战略一位是西方道德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另一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二人都认为自上而下的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关键.然而,毕竟中西方在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苏格拉底和孟子对于德治思想的认识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苏格拉底更加侧重于理性化,而孟子则更加侧重于情感化,这种差异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德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苏格拉底孟子德治思想

一、德治思想的内容

苏格拉底的德治思想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道德教化.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政治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公民丑恶的灵魂,把他们培养成有知识、有教养的人,追求理性和善的生活.此外,他始终把国家的荣辱放在首位.

(2)贤人治国.苏格拉底认为治国不仅是一门专门的知识,甚至是一门严肃、伟大、美妙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掌握的,从而被称为政治家.如果让那些不懂的如何真正治理国家而只会说大话和空话的人来管理城邦是十分危险的,就像“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一支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意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蒙受羞辱和痛苦.”①这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贤人政治或专家政治.

(3)重视法律.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的法律是通过公民举手通过的,那么他们就有义务去坚定地执行.只有城邦的每个人民坚定地遵守法律才能使他们团结起来,城邦才会更加强大.

(4)反对强权.苏格拉底认为智者派所宣传的弱肉强食观念是不对的并进行了多次的批评.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神赐给雅典的“牛虻”,担负起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的任务,使政治家和人民真切的认识到人类走向美好生活的关键之处在于改善人们灵魂中对权力争夺的恶念.

孟子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性善.这是孟子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人性善是指从人的原本的资质来说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②他认为,人的特别与高贵之处在于人所特有的善与人本身所具有的仁爱和仁义之心,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和爱护所有人.这样看来,孟子的性善说与他的德治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除此之外,孟子还通过把天意与民意紧密的联系起来表达了他的人性论,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②

(2)正君心.所谓正君心就是指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前提是统治者必须要树德,因为统治者既扮演着“君”的角色又扮演着“父”的角色,他们的思想倾向对民众具有导向性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对民众起着榜样性的作用,并且他们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产生直接的影响.孟子就统治者的道德方面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任民爱物,即统治者应以宽宏的胸怀对待所有的人和物;其二先义后利,即统治者在同时面对道德与利益的时候,必须做到把道德放在前面而把利益放在后面;三是尽职、廉洁、俭朴,将恩泽施加给百姓们;四是重贤使能,贤才是国家的主力军.五是过则改之,统治者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快速更正错误.

(3)得民心.孟子认为取得天下的最根本之处在于赢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②同时,他也认为人民是国家得以正常运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4)行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孟子主张要以民为本.在经济上,主张要“制民之产”,对田地进行重新划分,使老百姓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人民拥有“恒产”就为国家的统一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军事上,主张兴仁义之师.

二、德治思想比较

(一)产生背景不同

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的由繁盛走到衰亡的整个过程.期间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结束后社会道德出现普遍堕落的现象,城邦制度开始出现种种弊端.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城邦的衰落是源于原有共同道德的丧失,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苏格拉底力图重建道德价值,挽救城邦危机,重新恢复雅典的辉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他的德治思想.

而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此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陆陆续续建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处于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的以武力攻伐的兼并战争期间.当时的兼并战争极为惨烈,整个社会民不聊生.在孟子看来,长时间的武力攻伐是不能够达到征服民心、统一天下的目的的,而取得民心、统一天下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德治.所以孟子认为改变这种悲惨社会现状、实现国家统一的唯一方式就是废除“以力假仁”的“霸道”,取而代之实行“以德行仁”的“德治”.

(二)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同

在苏格拉底看来遵守法律同样也是遵守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苏格拉底也说明了他所指的法是“城邦的法律”,即“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规定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既然你是这个城邦的公民,且没有因为不满这个城邦的法律而远走他乡,你就有义务遵守这个城邦的法律,虽然法律不是神意,而是人意,是一种人为的约定,又有修改的必要,但是,决不能因此轻视它的价值,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③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认清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不同,但他已经开始把道德与法律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这是非常可贵的.

而在德与法的问题是上,孟子的观点是德主刑辅.孟子,从他的“性善论”思想出发,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以德治国为主,用法治作为德治有效的治理补充.孟子的德主刑辅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上,主张仁政,并省刑罚.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④同时孟子认为犯罪行为从很大程度上还未消灭,在仁政爱民的过程中,要多加教化,认为教化不改者,应当严惩并进行诛杀,即“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⑤若进行善教,并进行改正,犯罪是可以避免的,“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⑥因此,孟子的法治思想是以德治思想为基础的,最终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之策.

(三)德治与政体的认识关系不同

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反对僭主政府和富豪,但是贤人政体具体是什么他并没有描绘出来,但通过对其学生柏拉图所写的《美涅克塞努》的学习了解到他对于雅典制是赞扬的,他认为“雅典政府虽然时有不同名称,有时称为制,实质上都是经多数人赞同建立的最好的政府,即贤人政治aristoeraey,这种政府的统治者最初是世袭的[只在这个阶段可以译为贵族制],后来实行民选,权力主要在人民手中,经多数公众选出贤能的统治者,他们又将各级权力委托给那些胜任的智贤人士.遴选的唯一原则是统治者必须是既明智又善的人.这样建立雅典政府的根据是雅典公民是生而平等的,他们都是城邦所生的子女,这种自然的平等使人们寻求法律上的平等,认识到公民之间只有美德和智慧上的差异,别无任何优劣和主奴之分.”⑦苏格拉底主张的贤人政治,是经过选出来的一些真正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的人以及有德性、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建立强有力的统治.苏格拉底把这样的国家政体称为君主制.但是这种君主制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君主制是不同的.

相比于苏格拉底,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当时正处于各个诸侯国穷兵黩武崇尚“霸道”时期,孟子看到这种以力服人的“霸道”所带来的残酷战争,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孟子极力反对“霸道”,倡导君主专制,主张施行王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并极力维护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政治体制,以此来拯救苦不堪言的万民.孟子的王道之说是“仁政”思想在政治上的演化,他所说的王道是圣王治国之道,而圣王必须是仁德的君王,施行“仁政”.虽然说孟子所提倡的君主制比希腊的制更为专制,但是诸侯争霸,人民苦不堪言的战国时期,向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是无可厚非的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三、苏格拉底与孟子德治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德法兼治,施政治国的方略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种手段来维护.苏格拉底的“法律与道德合一”和孟子的“德主刑辅”的主张实施,都是为政治的稳定的实现确立了最为根本的道德保证.虽说法律是维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屏障,但是道德则直接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与广泛的影响,贯穿于社会关系的每一个角落,它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稳定筑起了一条潜在而牢固的防线.当今社会既是法治社会,同时也是道德社会,“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法治虽然有其本身的制度化的优势,有其强制性,但它只能使人消极的不为恶,却不能使人们自己主动的积极的为善.而道德虽然说没有法治的制度化和强制性,但是它却有法治所不具有的感召力,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如果离开道德而只强调法律,会导致极端的惩罚主义;如果只强调德治而忽略了法治的重要性,则会陷入的空洞的说教中.因此,苏格拉底的“法律与道德合一”和孟子的“德主刑辅”的主张为我们进行现代化治理维护社会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人才强国,国家发展的关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拨和吸收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应对新世纪发展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关键力量.苏格拉底特别强调城邦政治的基础是道德,而城邦政治的根本在于知识和教育.苏格拉底主张的“贤人政治”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拨,认为政治家必须是具备卓越的智慧与高尚的道德水准.同时孟子的仁政学说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以人德为标准的赏贤任贤之策,在诸侯争霸的战国,孟子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招揽天下有智之人,寻求有效的治国之道.虽然苏格拉底与孟子具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他们都重视人才之策,看到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以及对于我国所实施的人才战略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的意义.

注释:

①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9.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③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卷,第四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④《孟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M].点校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10.

⑤《孟子》卷10《万章章句上》[M].点校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240.

⑥《孟子》卷4《公孙丑章句下》[M].点校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101.

⑦汪子嵩,等.希望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87~478.

作者简介:郭萌萌(1991-),女,硕士,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孟子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苏格拉底和德治和孟子方面的孟子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孟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