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建筑风格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陕西关中地区现存古戏楼建筑风格调研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建筑风格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1-30

《陕西关中地区现存古戏楼建筑风格调研》

该文是建筑风格类论文怎么写和戏楼和建筑风格和关中类论文怎么写。

张 毅 (渭南师范学院 710065)

摘 要:从宏观形态上看古戏楼与古代宫殿建筑,民居建筑,亭台楼阁建筑,宗教建筑全然不同,因为它们所承载的用途不同,或者说本质上功能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古戏楼的设计理念与别的建筑不同,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一座建筑内部结构、外观、建设位置、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具体因素则是其建筑风格的具体反映.今天的古戏楼遗存,它更大的意义都只是作为文化上的一种符号而存在,摆脱不了覆灭的宿命.而这种“文化符号”最终应如何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来解读,又能展现出什么养的文化内涵?则完全依赖于对古戏楼遗存的实体研究.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其建筑风格就成为最为直接有力的解读对象.

关键词:关中;古代戏楼;遗存;建筑风格

[项目类别]: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2014年度课题——建筑艺术

[主管单位]:陕西省文化厅

[项目名称]:陕西关中地区现存古戏楼建筑风格研究

[项目编号]:20140065

一、古戏楼遗存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一)关中地区古戏楼的产生背景

宋元以降,戏曲在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至清中后期到达高峰,随之也诞生了若干用于专门从事戏曲、杂剧等艺术形式演艺的专门场合,即明清以后的戏楼.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戏楼又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一枝独秀,经历了明清的繁荣和民国至今的衰败.20世纪下半叶至今,全国各地的古戏楼都基本成为遗迹,至此再也没发挥其原本的作用,陕西省内现存的古代戏楼也同样是在这种境况中保留下来的.

据统计,陕西全省现有古戏楼遗存包括戏楼建筑遗址百余座,而大多数以残败或是倒塌为最终结局.此类现状无疑是未能得到足够的保护而导致的后果,就关中地区而言,现有古代戏楼遗存近30座,至今仍有完整建筑样貌者约18座,(此数量仍有可能逐年缩减)而具有建筑研究价值且保存完好者更少之又少.从关中四市的行政区域来看,其分布较为均衡,据此可窥见之前戏曲艺术的繁荣与民众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据笔者田野调查结果来看,在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关中地区多数行政区域内相对富裕一点的行政村基本达到村村有戏楼,亦或是一两个村,两三个村共同拥有一座戏楼,更有甚者一个行政村建有两座或多座戏楼,但这些戏楼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众文化的需求以及形式发生转变,戏曲的演出形式及内容多少凸显出与新时代的生活现实不相符或相背离的情况,新的文艺样式、演出形式不断的冲击着传统戏曲艺术,从而使得戏曲的演绎越来越萎靡.另外,新时代的戏剧(话剧)对演出场所有着特定的需求.例如:话剧得以推广以后的戏剧演出场所,通常配套的有灯光、音响、大幕、背景板等相关的舞台美术工作,而这些新的需求在古戏楼狭小的空间内基本无从施展,反而会大大影响演出效果和观众的视听效果.由于新剧演出在硬件上的要求,以及新戏剧的时代特征,则必然会致使古戏楼被排除在外.此后古戏楼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或以自然倒塌为终,或以拆除为终,以至于能存留至今的少之又少.而这样的现状在关中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可逆转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命运.

(二)研究的方向与意义

到21世纪的今天,多数是出于文保的目的,才逐渐对明清古戏楼进行修辑或是保护,才让这些古建“独秀”没有完全消失;另有少部分区域民众出于对过去繁华的留恋亦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舍,亦有对本村古戏楼进行翻新,甚至原址复建等行为,但仅管如此,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古戏楼遗存消减的现状.今天的古戏楼不无论是保存良好者或是复原的新建筑,它更大的意义都只是作为文化上的一种符号而存在,摆脱不了即将被覆灭且无法被重拾的宿命.这就为它的存在留下了一个有意味的话题.即保护的终极目的.总体来看,新时代的今天对古戏楼的保护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保留一种文化的符号或是文化现象.对保护后如何进行利用更是意义重大,因为它承载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在当今文化大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这方面国内江浙一带有成功的案例,在此不作深述.

在笔者看来,展开古戏楼相关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如古戏楼的年代考证,建筑样式,风格流变,区域差异等.本文仅站在关中地区现存古戏楼的建筑风格角度对关中地区古戏楼进行分层面,分角度的阐述,以期能探析关中古戏楼遗存的建筑谱系,风格特征、艺术属性等方面进一步准确古戏楼建筑与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衍生关系.

从宏观形态上看古戏楼与古代宫殿建筑,民居建筑,亭台楼阁建筑,宗教建筑全然不同,因为它们所承载的用途不同,或者说本质上功能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古戏楼的设计理念与别的建筑不同,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一座建筑内部结构、外观样貌、建设位置、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探索明白了,其建筑风格的趋向也渐渐明朗.

二、关中古戏楼遗存的分布与现状

在关中地区古戏楼原有遗存若干,但因年久失修、人为破坏、自然坍塌等原因现仍保留原来样貌者不多,据本团队实地田野考察来看,呈现出关中中部地区,西安、咸阳两地相对多一些,共计有13座,而关中西部宝鸡市境内仅有3座,关中东部渭南、韩城一带共计5座.总体来看其保留基本完整,且建筑风格上有相似,相通之处.在此文中笔者仅列举关中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者将其所处位置、建筑硅脂、建筑样式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关中西部地区分布

关中西部地区以宝鸡境内扶风县城城隍庙戏楼和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戏楼,凤鸣镇周公庙戏楼为代表.

1.扶风县城隍庙戏楼现状

该戏楼坐落于县城东大街,位于成城隍庙庙门外,与大门一条马路之隔,戏楼为过路台,即建于路边,以便路人及香客观看,戏楼面阔为三个开间,属于单檐前歇山后硬山式外观,有五檩四架椽,分心部用三根柱子相立而成,正脊檩抱檩,斗拱枋一应有之.外观样貌较为华丽,顶以绿色琉璃瓦安装,下方为青砖所砌基台,台基之上为圆木立柱,柱基为鼓蹬础.阑额和普柏枋均有彩绘,斗拱为五踩双昂,横拱呈翼形,柱头间各有一朵,明间各有两朵柱头部位耍头均为象头雕饰,补间的耍头饰以龙头木雕,梁头伸出承檐檩,而耍头上方又有小檩枋,戏楼内部用抹角梁,在垂莲花柱上承一朵斗拱.建筑结构甚为精巧,样式及其大方.

2.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戏楼现状

该戏楼距离岐山县约20多公里,位于五丈原村的五丈原之上,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庙始建于元代,历代均有修辑,现存戏楼建于清道光年间,至解放后损毁,现状原庙内正殿兼负戏楼作用,于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有庙会时(当地成为二月会、七月会)略有使用,其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顶,殿深三间,内有三国人物供奉,也与真正的戏楼大相径庭,在此不多提及.

3.岐山县凤鸣镇周公庙戏楼现状

岐山周公庙始建于唐,戏楼最早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并非庙宇始建之时就有,至嘉靖七年被人为拆除,于清嘉庆18年又重修,因年久变危,陕西省文物局于1987年拨款重修保留至今.(有重修所立石碑为证)

该戏楼正面开间三间,通阔14.5米,进深6米,两间下层柱高2.5米,其中明间阔3.8米.有三架椽,前台有两椽,进深两间,阑额之上有普柏枋,砌上有明造,斗拱为三踩单昂,柱头与补间各施一朵,耍头为象头木雕饰,补间的耍头为龙头木雕,明间和补间均有斜拱出现,雀替为骑马替,上雕有凤凰、花卉、鸟鱼等纹样,前后台由木隔断分区,安装有六扇槅门,因明间向里凹进,致使表演区有所扩大,楼内墙壁上绘有壁画乐舞图,总体风格古朴大方,保留较为完好.以上三座戏楼是关中西部地区保存相对完好,建筑工艺较为考究的戏楼,其建筑风格华丽,装饰绚丽多彩,是关中古戏楼遗存中的佼佼者.

(二)关中中部地区分布

关中中部地区古戏楼分布主要以西安市及辖区各区县为主,以及咸阳市下属两县的遗存为主,而这些区域内古戏楼遗存尤以西安市都城隍庙戏楼为首.

1.西安市都城隍庙古戏楼

该戏楼位于西安市老城内西大街的北广济街口都城隍庙内,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1372年),又于康熙三年重修后毁于火灾,在乾隆年间又得以复修.现戏楼为清代遗存,现戏楼坐南朝北.与院内城隍庙大殿正对,为前卷棚后殿式建筑样式.前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卷棚歇山顶;后殿主要作为回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总面积约166平方米,曾为过路台,现存戏台因城改及旅游等原因整体修善已将戏台周边总体垫高,通道已停止使用,呈独立状于院内.戏楼前台面阔三间,正面阔间共计11.5米,其中明间6米,进深一间,为五檩四椽,前后进深共计3.5米,正脊距地台平面高8米,台基现高为1.3米,上方出檐1.4米,戏楼檐柱通高4.2米,柱子直径约50厘米,平板枋,宽0.45米,高0.45米,戏楼立枋下有雀替,雀替上雕饰有龙凤纹样,施以五踩斗拱和如意斗拱,心间正中两攒连坐式斗拱,双昂均为龙头木雕耍头,柱头顶端有前伸式龙头,后有呈扇面状屏封透雕,屋面均安装筒瓦,正脊顶有元宝式装饰,柱基础均为鼓蹬础,建筑规格大气,装饰极为华丽.

戏楼后台为重檐式歇山顶,面阔五间总长13米,其中明间占3.8米,次间3.2米,回廊约1.5米.该戏楼由于前廊前有报厦作为前台,所以省去了当心间常有的檐柱,三面有围廊,进深四间,前后9米,基台通高1.35米,地面至正脊高12米,下檐施三踩如意斗拱,南北伸出麻叶但无座头,上承有挑间梁,下设随梁枋,麻叶上另设有穿插枋,上檐出有三踩斗拱单昂,梁架殿身五架四椽.深一间,在正脊柱上呈有坐式斗拱,上方有令拱单出.出檐方向另有麻叶伸出,在蜀柱之间用攀间枋进行连接,总体上采用了清代后期的建筑方法.

2.长安区五台乡留村古戏楼遗址

该戏楼位于长安区东南方约15公里处,戏楼为前歇山后悬山顶式建筑,前檐两角下有重出檐,其余的三面相互连接,下设有廊道,前柱共有四根约40厘米直径,明间为表演所用的演出区(前台),总面阔11.5米,明间8米,次间为廊,面阔2米进深为5米,为五檩四架椽,有金柱两排,前排仅有两根,距檐柱3.8米,后排四根,正面阑额上方施斗拱八朵,明间、补间均有五踩双昂斗,其余均为三踩单昂,饰有雀替;雕有二龙戏珠纹饰,名为“报赛楼”.后台面阔15.5米,进深1.8米,戏楼基高1.85米,柱高2.4米,院落东西20米,南北16米,整个戏楼比较宽大,在整个关中地区并不多见.

3.周至县哑柏镇上阳化村南街戏楼

周至县哑柏镇上阳化村戏楼原有两座,(北街戏楼和南街戏楼),因北街戏楼属解放后原止新建故不作过多描述,现南街戏楼保存较为完好,并被定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戏楼位于上阳化村南大街,坐北朝南,为单檐前歇山顶后硬山顶式建筑,明间阔5米,进深4.5米,次间阔1.8米,两侧有山墙与八字墙,相距9米有余,通进身8米有余,施三踩单昂式斗拱,柱头上各有一朵,明间补间各五朵,次间一朵.戏楼柱为圆木柱,柱基础为鼓蹬础,高90厘米,戏楼前台为五架梁结构,舞台内部空间由隔断分为前后台,台基至脊檩通高5.6米,台基至前金檩4.9米,至前檐4米,目前保存状态较为良好.

(三)关中东部地区分布

关中东部古戏楼遗存沿着渭河两岸,以及黄河两岸多有分布,但大多数现已失去原貌,仍保存原有建筑样貌的戏楼主要集中在渭南市的白水县和韩城市境内,其建筑风格较有代表性.

1.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戏楼

仓颉庙戏楼位于仓颉庙的山门左右两侧,坐南朝北呈并列之势,均属单檐硬山顶式,东西两楼均为三开间,东戏楼建于清代嘉庆二年,通面阔共计9米,进深两间共计8.5米.西台建于咸丰六年,建筑样式基本与东台一致,面阔8米,进深8米略余,此二戏台多次修辑,目前保存情况良好,适逢当地庙会偶有使用.

2.韩城市北营庙戏楼

该戏楼位于金城区北营庙街,现存建筑为元代始建,(建筑年代存有争议),戏楼前台面阔三间,通阔6.5米,进深两间约6米,基石高1.4米,属单檐歇山顶,距离台面高为3.5米,饰有斗拱,平身三组,中为如意群五踩双昂,耍头雕刻为云饰纹样,目前保存情况完好,但早已不作为戏剧演出之用.

3.韩城市城隍庙戏楼

该戏楼位于韩城古城东北方城隍庙内,戏楼总体布局与本地区北营庙老戏楼相似,戏楼阔三间进深两间(略大于正常两间),建于砖砌台基之上,有方形鼓蹬柱础,全柱圆木,檐柱,辅柱均埋于基台之中,戏台座西朝东,重檐十字歇山顶,上层柱头各一个,平身斗拱三朵,五踩双昂,下层角柱有阑额,雀替均有雕花,两侧建有耳房各一小间,总体稍低于戏楼主台,前台没有天花板饰物,外观较为华丽,现已列入文保单位.

三、关中地区古戏楼建筑特色分析

关中地区现存古戏楼多为明清始建,历时而修辑,但总体保留了明清建筑的基本风格,特别是清中后期以来的建筑风格特征,从调查现状来看,歇山顶和硬山顶样式居多,重檐式歇山顶较少.总体来看,具有较为明显的北方古建筑风格特征,与我省其他区域和外省古戏楼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不同,当然这都是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但就关中地区戏楼风格而言大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基台

关中地区现存戏楼,几乎无一例外的设计有80厘米到150厘米不等,甚至180厘米的建筑基台.当然这一方面是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也是出于建筑施工技巧、工程质量、建筑样式、建筑基本功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通俗的讲也就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古戏楼常习惯性的将其修建在一个高台上,且这种基台大多是用砖砌或是石砌,一方面,可凸显演出阵容,为主要演出人员创造一个更为广泛且对应于观众的观看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应对变化的气候对戏楼本身的侵蚀,以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总体来看,设专门高度的建筑基台是关中地区古戏楼建筑的一个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二)隔断

清以后,戏楼建筑逐渐趋于功能的完善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区域功能的划分已经成为主流,而前后台的区域划分就主要是依靠隔断来实现的,而关中地区戏楼隔断多与古代屏风作用相似,只是在位置、尺寸和装饰纹样上有所不同,通常以两扇或者四扇拼接的形式居多,由一整块图案装饰隔断较少.从形式上看,从左向右一次布开呈“一”字形的是最为常见和普及的隔断样式,当然在个别地方,由于戏楼台面的扩大,其台口尺寸就决定了隔断的面积和尺寸及至形制的变化亦有呈中间大尺寸“一”字形隔断,别两边配“八”字形隔断来共同来完成其前后台的功能划分,这样划分后,台口左右两侧便利于演出人员场使用.总体来看这两种样式是关中地区古戏楼建筑隔断的主要风格.

(三)柱础

柱础原本的功能是为建筑立柱时建立一个良好的建筑基础,其实用功能远远大于其装饰作用,作用主要是支撑柱子,使之受力均匀向下以支撑横梁和椽檩,但随着建筑装饰的不断发展,柱础的样式逐渐变的多元化,多样化,装饰华丽的纹样也成为常态化的形式,但就关中地区古戏楼建筑而言,常见的柱础形态有覆盆础,(即:如倒扣于地的木盆)另有为鼓蹬础、鼓镜础等.此类柱础多呈现为六棱短柱或八棱短柱上端顶起一个石鼓,鼓面打磨平整主要用来承放立柱.且短柱棱面上多有祥瑞的装饰图案雕饰,另是有方形柱础,形制略似粮斗,四面多有纹样雕饰,但此类所见甚少.在关中民居建筑和古戏楼建筑中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的当属鼓蹬础,鼓蹬础广泛使用也无疑是其建筑风格最为具体的一种体现.

(四)斗拱

斗拱原为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构件,其形制以三踩两昂和五踩多昂最为常见,关中地区古戏楼建筑中也多以此为主要形式,但目前所见戏楼斗拱皆有彩绘于不同年代,显得极为绚丽.斗拱耍头有一定雕饰,多以木雕龙头为主,另具有少量戏楼耍头也有象头雕饰.这方面与我国其他的确的建筑装饰基本相似,其差异仅仅体现在装饰雕刻工艺方面,而关中地区的雕刻相对粗狂整体,但并不失其神采.

(五)雀替

雀替这一建筑装饰形制大约兴起于明代,其功能是为加强梁柱之间的连接,分解各建筑构件之间的剪力作用,使建筑各个构件之间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后来逐渐在雀替板材上饰有华丽的纹样雕饰,以此来增强原有建筑的视觉美感.关中地区戏楼中雀替雕刻多以吉祥寓意的莲花纹、牡丹纹、龙纹、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样式出现,且使用频率极高,这些传统纹样在戏楼雀替中发挥了极大的装饰作用.

总体来看,陕西关中地区古戏楼遗存较为丰富,其建筑规制、建筑样式、以及风格特征都较为统一,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北方古建筑神韵,从基台的处理到柱础的设计、设置与使用,均以关中本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为依据.设计构思合理,计划周全,与我国南方戏楼建筑差异明显,使之能够保留原有的实用功能又不完全依附于其它建筑,这使得关中地区的古戏楼建筑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一点在其它省份同类建筑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另外,在建筑装饰上保留着传统的工艺技术,凸显建筑神韵之处雕刻精致华丽,同时也辅以大量的彩绘以增强其原有的气质,这部分虽与古代建筑的传统营造法则一脉相承,但总体上也保留了自身特征,并不像南方戏楼建筑那样过分的华丽装饰.总体上区别于南方戏楼建筑.关中古戏楼遗存从建筑风格上看是独特的,是有着自身的建筑神韵和文化内涵的,但就其更深层的文化因素来看,则可看作是关中大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其意义已远大于建筑本身.

作者简介:

张毅,硕士,讲师、2006年至今任教于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主要从事版画艺术和美术史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建筑风格论文参考资料:

建筑技术杂志

关于建筑的杂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

建筑论文范文

建筑赏析论文

建筑模型论文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戏楼和建筑风格和关中方面的建筑风格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建筑风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