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学论文怎么写 和人物通讯教学:以模拟采访的方式《三个太阳》教学实录与反思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1-23

《人物通讯教学:以模拟采访的方式《三个太阳》教学实录与反思》

本文是教学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三个太阳》和人物通讯教学和反思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袁源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210018)

摘 要:《-个太阳》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本,教学时,主要采用了模拟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这节课的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让学生领受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能带给我们的人生教益;二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的采访对话教学;三是做一些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

关键词:人物通讯 口语交际 采访对话

《三个太阳》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人物通讯,描述了女画家陈雅丹经过努力来到南极,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这篇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不算太强,值得品味的内容不是很多.以模拟采访的方式教学新闻作品,是我能想到的计策.学生用原文接受“采访”、回答问题并不难,这种活动本身也有意思,有趣味,还能通过人称转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实录师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希望

大家也会有像《三个太阳》这样美好的心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齐)黄传会.

师 对,是一位当代作家.我们课前读过课文,他所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吗?

生(齐)不是.

生 他写的是一位女画家——陈雅丹的事迹.

师 对,著名女画家陈雅丹去南极的经历.看看,这就是她在南极时拍的照片.(PPT出示陈雅丹拍摄的南极照片)陈雅丹到南极的时候是哪一年?(学生回答不出)不太清楚?没关系.我把她的生平带给大家,我们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同学给我们读一下.大家在听他念的过程当中,看看哪些信息是自己需要的,可以记在书上.

(学生读.)

师 好,谢谢你!读完之后能不能告诉我,听到了这个女画家的生平,你对她产生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说一下.

生 去过很多地方.

生 画技高超.

生 我觉得她很关心我们的祖国,很环保.

师 看来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大家知道她到南极的时候多大年纪?

生 1986年,44岁.

师 一点不错,四十多岁啦,跟你们的妈妈差不多大吧?跟我也差不多大,但我扪心白问,我恐怕不敢去呢.44岁的陈雅丹就敢于走上南极这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我们又浏览了课文,还跟刚敢于一样,把我们阅读的感受再细化一点儿,用一个词浓缩一下.

生 意志坚强.

师 “意志坚强”,这是你读完以后对她的一个评价,是吧?整个文章读完以后,你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来,把这个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我们就记在书边上,好不好?

(学生写.)

师 写下来了吗?这样写一个词应该很快.生震撼.

师 为什么你说“震撼”这个词?

生 因为她是第一个到南极的女画家,然后过程非常惊心.

师 嗯,好的.她学会了把她的这个认识浓缩成一个词来说.哪个同学也能学她一样,也说一个词?

生 我很钦佩她.因为她可以为了自己的一个理想而不顾一切地坚持,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

师 非常感谢!她说“钦佩”,“钦佩”什么,她已经解释了.还有吗?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 我认为她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她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

师 你对她有这么多的评价,从你内心深处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对她这段经历的感受.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刚敢于有同学说了“钦佩”和“震撼”,你觉得呢?

生 感动.

师 感动,好!(把话筒一一递到学生面前)你呢?

生 我觉得是一种尊敬.

师 尊敬,好的.你呢?

生 她的一举一动让我觉得生活非常美好.

师 哦,你产生的这个关键词叫“美好”.我觉得你开始跟他们不一样了,你有了你自己内心的、新的、自己的感触,和这篇文章开始相应了.

师 你呢?真的跟他们一样吗?

生 我觉得勇敢.

师 好,她产生了一个词,叫“勇敢”.她是对这个人物来说的,是吧?其实,我读完之后也产生了一个非常非常强烈的感受,我浓缩成两个字——“梦想”.

[设计意图:概括能力强,不仅是语言精准简洁的表现,更是思维敏捷清晰的表现,然而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小学里学语文,主要是积累语言,所以常常练习用语言将简单的认识丰富化.而到了初中,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逐渐增强,学习将丰富的感性的甚至抽象的认识具体简明化,则越来越重要.这个环节,在让学生自主写出表达感受的一个词后,作全班交流,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完成了任务.]

师 我想问问大家,这个作家黄传会,他是随同陈雅丹一块儿去南极,随时随地和她交流,然后回来写了她这段经历的吗?

生 不是!

师 我得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这是一种新闻体裁,叫作通讯.我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好不好?你来读一下.大家注意一下,这上面的红字,我们在课本上记一下,方便我们复习整理.

生 (读)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师 好,谢谢你!大家记下来的一是通讯这种体裁主要的运用方式,二是通讯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然后是通讯这种体裁常见的类别.常见的类别当中我们更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作为常识,大家做一个积累.大家回去以后会注意到,我们听的广播,看的电视,尤其是我们天天都会翻阅的报纸上常常出现的都是这样一种新闻体裁,这种体裁能够把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内容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它是及时的,同时,它还是真实的,它不像我们看的小说,是虚构的.我们可以通过通讯了解到远距离之外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是不是?这很有意思吧?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到《三个太阳》,这是一篇——

生 (齐)人物通讯.

[设计意图:知识教学不能或缺,因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知识教学最好能为阅读理解服务,这样知识就“活”了,是动态的了.同时,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自己完成,所以要给学生具体的复习整理要求,这样才便于他们真正习得知识.]

师 对,它给我们介绍了女画家的一段传奇经历.咦?大家刚敢于说了,作家没有随她去,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 采访.

师 哎,聪明!采访!那么,我带着我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我所产生的一个“梦想”感受,模仿一下作者,我来向女画家提几个问题,同学们呢,用课文的内容来回答我这几个问题,回答中尽可能用课文中的原句,可以跳跃组合,但是人称要换成第一人称——我.(PPT出示四个问题)

师 现在我就向大家提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在文章的四个部分里找就可以了.现在呢,我们四个大组依次针对一个问题找答案,看看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实在无法用原句回答的地方,自己也可以加一些过渡语,好不好?好,我们每个人先看看问题,在文中画一画,想一想.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

师 好,我现在来问第一个问题:画家,您为什么要去南极?您是如何去南极的?

生 因为我在看了电视上播出的南极岛上的景象,被南极岛上的景象吸引了,我变成了南极迷,所以我要去南极体验生活,我要画画.

师 哦,“我”变成了南极迷.“我”去的目的是为了体验生活,为了画画.好,把你的话筒交给同桌哦.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目的?我们想一下,如果只是为了去体验生活,画画,那不能去,就算了吧,因为祖国大地宽广得很呢,就是在中国,想去体验生活,想去画画,都有很多很多的地方,一个人一辈子走都走不完呢.你看,她去南极容易吗?不容易,(对学生)您是如何去的呢?

生 首先要筹集从北京经再经圣地亚哥到瓦尔帕莱索港的飞机票.

师 哦,多少钱啊?

生 七千.

师 哎,现在看七千真没什么,可那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可真不容易啊,对一个家庭来讲,这笔钱不是小数目.要不是她内心里有一个——梦想,怎么会愿意干这事呢?你说,南极,又不是一个旅游胜地,到那儿生活都不方便,而且还冰天雪地,是不是?可是她付出这么多代价就是要去.如何去的?还有什么?

生 我没有死心,一有时间就往南极办跑.软缠硬磨,百般要求,上帝被感动了,南极办决定为我争取一个名额.

师 我想问大家:如果我们想出去旅游,被拒签了,怎么办?要出国旅游,被拒签了,怎么办?

生 一直去.

师 一直去?人家给吗?人家不给,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是我,就算了,改年再去了,是不是?可是,你看这位女画家,比我们妈妈年龄还大的女画家,她怎么样?她一有时间就去磨人家,她非去不可,为什么?

生 因为她有梦.

师 好不容易筹集资金,好不容易软磨硬泡才得到了机会.据说,她是写了信给当时的妇联主席康克清同志才得到这样的支持,才让她去一趟南极.

师 好,我来问第二个问题:“南极什么样?您到南极后的一周,为什么不去画画,却和考察队员们在工地上奋战?”您不是体验生活画画的吗?好奇怪哦.哪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 南极的“海面上漂浮着的冰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莹莹蓝光,犹如一座座水上宫殿”,“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师 好,你稍等一下哦.我们先看她给我们介绍了南极什么样,美不美?

生(齐)美!

师 现在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象是南极,大家都说“美”.你要知道在我们普通人眼中都觉得美,在一个画家的眼里那可就真的太美了,太值得去画了,对不对?然而您去了以后没有画画,却总是跟大家一块儿,对抗着暴风雪呀,或者去搬卸货物啊,是吧?为什么您不去画画,却在这儿忙这些?记住哦,我在采访你.

生 因为我觉得当时“修码头需要人”,而且我“觉得自己早已融入了这个集体之中”.师哦,好的.还有吗?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她愿意放下画笔,先去劳动呢?或者我这样问:在南极,追梦的人只有她一个吗?还看到了谁,也有梦想?

生 考察队队长.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后,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

师 好,谢谢!他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位追梦的人.作为一位画家,她眼中看这个人物应该最后看成的是一个图景,如果让画家画,会画他一个什么样的神情?

生 我想画“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

师“作风凌厉”,“凌厉”是什么意思?

生 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

师 好,这位作风凌厉,应该是非常果敢非常男子汉的形象,但是我们说,在画家眼中,他流泪了.我们同学说,如果我是画家,流泪的景象最值得一面,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梦人的内心里有着一种火一样的热情.很好!那继续往下说,还有哪一位?你说第二位,谁值得画,画哪一个镜头?

生 我认为第二位是测绘工程师,我想画他“哪儿活累去哪儿,开车、修艇、驾驶雪上摩托,什么都会,大伙儿开玩笑:‘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他太累了,眼皮老有些浮肿,好几次端着饭碗就睡着了”.

师 你说的这段话里有叙述,有描写,对不对?我们刚敢于开始说,通讯里面是经常要用叙述和描写两种方式的,那么对于画家来说,她会看重哪一种?叙述还是描写?

生 描写.

师 值得画的是什么?

生 “他的眼睛总是浮肿的,而且他经常是端着饭碗就睡着了.”

师 人家吃饭的时候他睡觉,说明他怎么样?

生 太累了.

师 真的哦,梦想是不容易追的.还有吗?你看第三个人物你觉得可以画什么?

生 就是“他老是乐呵呵的,有时间,还要扭动身子,来一段‘迪斯科’.”

师 非常好!其他内容她不读了,只读这位追梦人乐呵呵的神情和经常扭个迪斯科的动作.这位追梦人可能跟我的年龄差不多大,是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那个时候比较风行这样一种运动,这样的运动在他身上表现出他的一个特征来了.好,这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来,我们看下一位,你会画他哪一个镜头?

生 我画“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我要画他“胡子拉碴”的模样.师非常好,他说他要画一个肖像.其实文中是这位“局长”主动要画家帮自己画肖像的.我们从举出的几个例子里看到,画家为什么会放下画笔去劳动,原来啊,身边有这么多的力量在支持她.这些力量,回到我们刚敢于第一组同学所说的她去南极的目的上,你觉得是什么?刚刚我们第一组同学说,到南极的目的就是体验生活,那么,在这个集体里,她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文中有四个字可以概括,是——

(学生沉默.)

[设计意图:叙述与描写表达方式的区分,常常被学生疏忽.用画家画画的方法,让学生说镜头,容易将通讯中的描写凸显出来,给学生鲜明印象,也易于突出重点内容.]

师 好,先放着,回头我们再考虑.那第三个问题来了,我们看第三个组的同学能不能回答我的采访:“听说您在南极过了一个生日,您能谈谈那天您的感受吗?”注意要用第一人称.

生 我紧紧地抿住嘴唇,努力克制着,不让泪水流出来,是太激动了,还是因为刚刚喝下一小杯茅台酒?浑身好像有一种感.

师 好,你用了这段话来回答我,回答得非常之好.那,我们说她当时的感受就是浑身有一种感.你说是因为喝酒了,还是因为心里太激动了?

生 太激动了.

师 还是因为激动,对不对?为什么激动?连自己都要忘了的生日,别人却记起来了.我们来看一下第三段的小标题,题目叫——

生“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师 错啦,应该叫“在南极过生日”.你说是不是?有同学开始摇头,凭什么我就说的不对呢?就是“在南极过生日”嘛,过完生日下午我就到山上转了转吗.好,你来说,那天您的感受是什么?

生 我感到十分激动,因为我是第一个在南极过生日的画家,这是前所未有的.

师 你说这句话一点都不激动,你觉得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应该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是第一个在南极过生日的画家啊!

生 我感到十分激动,因为我是第一个在南极过生日的画家,这是前所未有的.(该生读时,对“十分”和“第一个”两个词加重读.)

师 这就对了,你看这样读味道就不同了,内心里充满一种什么感觉?

生 自豪.

师 自豪吧?第一个在南极过生日.其实后来她到了长城站的后山上,又产生了很多的感受,这些感受依然是那天她过生日之后涌动出来的,看来我们同学还不知道怎么组合起来回答.

[设计意图:对小标题的揣摩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学生思维容易关注一点,不及其余,这也是需要从提问和启发的角度进一步改善的.]

师 我们先放一放,我们听最后这个组怎么回答我的第四个问题,也就是接受我的采访(指向一位学生):您呢,您能谈谈在南极画画的经历吗?您是如何构思《三个太阳》的壁画的?

生 南极没有风,干冷干冷的,我不得不画几笔停一停,用嘴里的热气呵呵冻麻的手.麻烦的是挤出的颜料也结成了冰碴子,我又得用热气呵呵蘸着颜料的画笔.

师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南极画画容易吗?

生 不容易.

师 哦,不光是这段不容易,再看看.

生 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这张长城站全貌写生终于完成,放下面笔,我才发现膝盖全湿了,两条腿连站都站不稳了.

师 嗯,你读这段的时候好像好容易哦.大家再一起看看,多长时间了,跪在地上?

生 六小时.

师 跪在什么地方?

生 雪地上.

师 来,你再来一遍.

生 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这张长城站全貌写生终于完成,放下面笔,我才发现膝盖全湿了,两条腿连站都站不稳了.(该生读时,对“全”和“连站都站不稳了”加重读.)

师 怎么样?这回对了哦.“膝盖全湿了.站都站不稳了.”在南极画画,要是心中没有那么一点儿梦想,哪里跪得下去啊!六个小时跪在冰盖上,咱们想象一下,这样的日子,不是心中有着这样一种执着的愿望,一心一意在手中的画笔上,那谁都坚持不了,是不是?何况她前面一天还怎么样?还摔了一跤,摔得还很厉害.好,我们先不说它了,我们继续往下说,最后啊,我们这位女画家给南极、给长城站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礼物,就是在长城站的山墙上画了一幅美丽的壁画.这幅面的名字没有,大家姑且都叫它“三个太阳”,她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呢?哪个同学来帮忙回答一下?

生 我从宿舍里走出来.我重新审视着身旁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南极人”,竭力寻找和理解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种民族胆略和气概,那种南极精神!

师 嗯,好的,你找到了四个字,我刚敢于跟那个组讨论的时候就说过,这篇文章里那个集体给她留下的这个真谛啊,是四个字,叫——“南极精神”.大家把它画下来.好,除了南极精神,你觉得还有没有什么触动了她面“三个太阳”的灵感?

生 “她又想起为了事业为了祖国而不畏艰难险阻连什么都可以抛弃的老知识分子的父亲.”

师 哦,她又想起了父亲.我们回到第三部分的最后的那一段里,我们来看一看想到南极的除了她,除了那个集体里的考察队员们,还有谁啊?(一位学生小声答:“她父亲.”)对,还有那个去世了的老科学家——父亲,对不对?这位老父亲和他们一样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他也有一个美好的南极梦啊.好,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了陈雅丹的一段独特的南极经历.终于啊,一个多月过去了,她得离开南极,离开这个有着南极精神的地方,离开这个充满着梦想充满着热情的地方,离开那个温暖的集体了.当飞机起飞的时候,她的脸紧紧地贴在舷窗上,她的心里在深深地呼唤——

生 (嗫嚅着):“南极!南极!”

师 呵呵,你们觉得呢?她的心里在深深地呼唤——

生(齐)“南极!南极!南极!!!”

师 再来一次!当她要离开的时候,当她的脸贴在冰冷的舷窗上,眼睛紧紧地看着下面美丽的南极大陆,她想把每一个画面,把长城站的每一点东西都记在脑海里,所以她内心焕发出的呼唤应该是——

生(激动地):“南极!南极!南极!!!”

师 我想应该是这样.我们从标点符号上也应该能够感受得到.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有时需要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为学生“说戏”.当教师通过语言把学生带进文本的情境时,学生是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的.]

师 刚敢于我通过假装是这位作家,带着我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做了一次采访.现在我们来交换一下,我出示文中的几个片段作为回答,你来当一次记者,你来向她提提问题,好不好?先看这一段——(PPT出示:19 86年12月23日于德雷克海峡投此漂流瓶.谁能拾到它?也许是10年、20年、100年、1000年之后?也许你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也许,你也是一个中国人?不论相隔多久,不论你是谁,我相信人类之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把我们紧紧相连.我是到南极中国长城站的第一名中国画家,也是去那里的少数女性之一,现在正随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乘“极地号”考察船前往乔治岛.亲爱的朋友,衷心地祝愿你幸福、如意!)

师 这在文中的第一部分——她投下的一只漂流瓶,漂流瓶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现在我们是记者,我们了解到她在漂流瓶里写了这段话,或者吧,我们就是那个拣到漂流瓶的人,我们看到了这段话,我们想向她提问,时隔二十五年的今天,你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呢?来,我们想一想,讨论一下,好不好?要问一个有新闻价值的问题哦.

生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她能够去南极,坚持……

师 “她”?

生(齐)“您”!

师 对,我们在采访哟.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您愿意去南极?这个问题跟我刚敢于问的有点儿近似,现在我们只对这段话提问题了.来,请坐,没关系.我们来看看这段话里最感动你的是哪句话?

生(齐)“我相信人类之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把我们紧紧相连.”

师 好,这句话你觉得我们应该跟她怎么对话呢?她投下这只漂流瓶的时候是为了告诉他们,告诉那些拣到漂流瓶的人我有多了不起,我有多自豪吗?

生 哦,她在这里投下这个漂流瓶希望告诉我们人类可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师 对,和我们的南极、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存空间,和谐地,永远地在一块儿.好!提问就学我刚敢于提问的方式,好不好?您投下这个漂流瓶里寄托着怎样的心愿?我们就拿这个做例子吧.下面提问题的时候学着这样,好不好?

[设计意图:转换角色当记者的活动,学生显然还不适应.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突变,从针对问题找答案,转换成根据答案提问题,难度不小.但因为有前一个环节做示范,学生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一时不适应,就再做示范,再递“梯子”.]

师 来,这是第二段的一处.这一处我想请大家一起读一下,好不好?这一处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哦.

生 (齐)“她觉得如同经历了一场战争,内衣被汗水湿透了,而外衣又冻得像坚硬的铠甲.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腿像灌满了铅似的沉重.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的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我像这颗星吗?她在心里问自己,跨越1.7万千米的距离,一个女人,硬是闯进了这块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蓝莹莹的星也在望着她.”

师 刚敢于说,她有去南极的梦,有去体验生活画画的梦,她还有一个让人类之爱超越时空的梦,是吧?那我们在这里看到,又一个奇异的镜头出现了.如果她对你讲述这段经历,她说她在夜空下看着蓝莹莹的星的时候,你想向她怎么提问呢?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 您望星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师刚敢于有同学问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 她应该十分激动,因为自己看见了夜空中的星星,就像自己一样,闯进了这块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

师 嗯,她很激动,她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个奇迹,而且这样的感受可能永永远远地都铭刻在她的内心深处,这样的光亮也可能永永远远地照亮她追梦的道路.

师 我们往下问吧.我们看到第三处,(PPT出示)这处的描写就是刚敢于那位第三组的同学说的过完生日以后,我们再读一下好不好?是女画家嘛,我们让女生来读;男生就来考虑,我们的画家有这样一段经历,你作为记者,你怎么采访她?好不好?

生 “任凭冷硬的风吹拂着头发,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再远处便是紫雾飘绕的海了.她两眼一眨不眨,久久地凝望着这种万古不变的永恒……她在山顶上伫立良久.”

师 我们来看这段话,男生可以向女画家提问了.你看,一个女画家,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南极高地上,她一个人伫立在山顶,冷硬的风——我们一般都讲寒冷的风,可是作者说“冷硬”.你被这种风吹过吗?可能我们都没有,没有这种经历.风不仅冷,而且硬,说明风的这个力道大,刮到脸上肯定疼,我想象着.那你来说说看,如果这个时候你该怎么问?

生 您的心里在想什么?

师 这个问题提得比较高明了.最后呢,是她留给大家的三个太阳的壁画,那这个壁画出现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想问个什么问题?

(PPT出示:一幅壁画终于诞生了!这是人类赠给南极的第一幅壁画吗?简洁明快而又协调的色彩,原始粗犷而又夸张抽象的线条,借助于高度概括的装饰手法,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在壁画上方和左、右角,画着三个太阳,一个中、一个淡绿色、一个橘红色.)

生 三个太阳代表了什么?

师 代表了什么?她怎么回答的?她没回答.她怎么不回答呢?她说了什么?哦,艺术可不见得都能解释啊.但是我们的内心里一定会明白,这三个太阳其实是什么,是什么呢?

生 梦想.

师 是她的一种梦想,是她对人类,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愿望、一个美好的憧憬.对不对?

师 我想告诉大家她的一段另外的经历,知道陈雅丹女士——这位女画家走出南极以后又做了些什么吗?想知道吗?

生 想.

师 我们来看看这位追梦人的足迹(PPT出示图片及文字解说)——1997年11月,这位女画家开始了横穿罗布泊之旅,归来后,她成了一名“环保志愿者”;2005年,她在中国科技大学作演讲,并且将她历时三年所写成的《走向有水的罗布泊》赠给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图书馆;2008年,她有一个博客叫“雅丹小屋”,获得了博客大奖……我们回过头来看她的一生,我们来看这位女画家,能理解我开始说的,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内心里会产生一个感受,叫作“梦想”了吗?有梦想,我们的生命之树必然茁壮;有梦想,我们的生命小舟就能远航.所以,希望大家从她的身上懂得这个道理.这是她的“雅丹小屋”的博客地址,回去以后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办法继续采访,用留言的方式把我们的问题提在上面,和这位美丽的老人做一些倾心的交流,我们一定能得到让梦想把我们生活照亮的启示,愿不愿意去?

生 愿意.

师 好,谢谢大家!这节课到这里,下课!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预设了三个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领受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带来的人生教益;二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的采访对话教学;三是做一些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第一个任务主要以人称转换的方式,将学生的读者视角转为文中人物的视角,以期让他们不是作为旁观者而对文本内容评论;第二个任务则是通过模拟采访的方式,让学生练习.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太理想,好在我留下了延伸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网上采访;第三个任务是在师生对话中努力实现的.其他字词、知识等教学任务都融入了具体环节中.

总体来说,这节课是流畅的,各项任务融合在一起,没有割裂感;同时又是有序的,每个步骤都有其明确的目标,并不杂乱;这节课也是丰富的,即便是同一种训练,也不是单调的重复,其中细微的变化让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对学生的思维影响也更有效益.

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上文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三个太阳》和人物通讯教学和反思相关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