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环境健康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以上海同济新村为例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环境健康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15

《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以上海同济新村为例》

该文是环境健康论文怎么撰写与同济新村和上海同济新村和住区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李品,陈易

【摘 要】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城市的发展模式从增量发展转入存量发展,住宅建设也随之从新建转入改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住区的健康化改造将成为保证居民身心健康和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居住社区的室外环境为对象,在对国内外健康建筑设计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的策略,并以同济新村为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健康建筑评价标准;WELL 建筑标准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环境危害.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诸多问题屡见报端,对健康的担忧成为困扰人们的重大难题,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2013 年 8 月,总书记提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由此,中国拉开了健康建设的序幕.统计显示,仅 2016 年一年,党、国务院便部署了共 10 方面50 项重点医改任务,印发实施与健康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 20 余个[ 1] .

2016 年 10 月,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的五大建设指标,即:健康产业、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服务与保障[ 2] ,其中的健康生活和健康环境都与健康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不仅标志着建设“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形成,同时也给各相关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住宅建设领域,不论是新建住宅还是既有住宅改造,都应该贯彻“健康中国”的要求和“健康建筑”的理念.

1 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策略研究

住宅及其室外空间构成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减缓和“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到来,新建住宅的数量逐渐减少,既有住区改造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既有住区的改造既涉及既有住宅单体的改造,也涉及住区室外环境的改造,本文则主要聚焦既有住区室外环境的健康化改造.

1.1 健康建筑标准简介

目前似乎并无专门针对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设计的标准,因此,本文尝试借鉴健康建筑的相关标准,提出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设计策略.

健康建筑的概念大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由世界卫生组织(W orl d H eal th O rgani zati on, W H O )提出,同时亦提出了健康住宅的 15 项标准.W H O 认为,健康住宅是指:“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 3] .国外已有不少关于健康建筑和建筑住宅的研究成果,目前最为完善和最具实用价值的成果, 是由国际W ELL 建筑研究所 (I W BI ) 发布的 “W ELL建筑标准”,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善的健康建筑标准,于 2014 年 10 月正式发布.

W ELL 建筑标准是一套将研究目标聚焦在使用者身上,注重以人为本的系统.W ELL 建筑标准的内容包括空气 (Ai r) 、 水 (W ater) 、 营养 (N ouri shm ent) 、 光 (Li ght) 、健身(Fi tness)、舒适(Com fort)、精神(M i nd)等七个类别(Concept)(表 1),充分思考了人的身体与精神需求. 健康建筑的要求:一方面, 体现在诸如空气、水、光等直观的可量化指标上,这部分在以往的设计中虽也常被提及,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营养、舒适、精神等方面,这是以往设计中较为忽略或者难以评价的内容,W ELL 建筑指标则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尝试填补这一方面的不足.2015 年 3 月 24 日,W ELL 建筑标准正式引入中国并开始走向实用.

中国亦较早就开始考虑健康建筑的设计问题.1999年,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建筑学、 生理学、 卫生学、 医学、体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居住与健康问题开展研究. 在2001年, 提出了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将健康因素划分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两大方面来进行研究.自此以后,中国健康住宅的研究在探索中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的成果(表 2).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 ASC02—2016),该标准于 2016 年 11 月 30 日通过专家评审,2017 年 1月 6 日起正式实施,是我国最新的健康建筑研究成果.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是一项综合性、多专业联动、多学科融合的评价标准,涉及到了医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食品营养学、气候学、材料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评价体系的核心包括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等六大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可细分为多项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占比(图 1).

1.2 WELL 标准与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W ELL 标准来自美国,自 2014 年 10 月推出第一个版本以来,几乎每一个季度都会更新一个版本,截止2018 年 9 月,最新版本为 V1 w i th Q 3 2018 addenda;中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起步较晚,2017 年 1 月才正式开始使用,目前使用的便是其初始版本 T/ ASC02-2016.

尽管二者都以“健康”为出发点,但 W ELL 标准依照的是发达国家的国情,《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则主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因此二者存在着一些不同(表 3).从表 3 可以看出:W ELL 建筑标准主要通过使用层次与设计对象分为三类——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全新室内设计与既有室内设计、核心与外壳;而《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其评价对象与评价阶段分为四类——居住建筑设计评价或运行评价、公共建筑设计评价或运行评价.

在具体的指标方面,W ELL 建筑标准的空气、水、健身、舒适性和光线这五大板块对应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空气、水、健身、舒适四大部分,两个评价体系最重视的内容分别为空气与舒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与 W ELL 建筑标准在建筑舒适性、健身等部分都投入了相似的关注度; W ELL 建筑标准中空气所占比高达28% ,其对空气的关注度高于《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对水的关注(18% )则远高于W ELL 的 8% .

同时,W ELL 建筑标准对精神有较强要求,在营养方面也投入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由此可见,W ELL 建筑标准更贴合个人与自我管理方面;《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则具有人文与服务两大内容,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有更多的联系.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评价标准也有相应的变化.

在具体的条文中,即使相同内容的条文,W ELL 建筑标准的指标要求也往往高于《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这显示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1.3 既有住区室外环境的健康化改造策略

根据W ELL 建筑标准和中国的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在调研上海既有住区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的策略 (表4) , 从空气、水、光、健身、舒适、精神等六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可供在实践中参考.

2 同济新村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示意

同济新村是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与彰武路之间的一处新村式住宅小区,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与彰武路校区之间,规划成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同济新村体现了当时先进的规划思想,住区内道路路网合理分级,住宅成组错落布置,通风与采光状态良好,河流与绿地综合考虑,为广大教职工营造了一处较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图 2).

2.1 同济新村整体情况调研

同济新村自 1952 年起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历经 40余年.目前总占地面积约 16hm2 ,建筑总面积约 19. 46万 m2 (面积含水处理车间、同济小学、同济幼儿园) [ 4] ,容积率约 1. 22.同济新村的现状建筑以 2 层低层住宅以及 5、6 层的多层住宅为主(图 3),住宅除了“平改坡工程” 的屋顶改造外, 并没有进行太多其他的改造工程[ 5] .目前,同济新村拥有 3 819 户居民,总居住人口达到 8923 人(数据截止 2014 年年底).

同济新村是上海较常见的封闭式小区布局,共有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彰武路与阜新路交口,人行车行混合)、次入口(同济大厦 A 栋东侧,面向彰武路,人行车行混合)、四平路(仅人行)(图 4).关于同济新村室外环境的调研结果见表 5.

2.2 同济新村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

根据本文提出的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策略,结合对同济新村现状的调研,尝试将其运用于同济新村的室外环境改造.在社区层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设立室外空气监测点,进行雨水管理规划处理,重新规划住区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分布,增加住区内健身步道与配套休息设施,设立社区健身房,设置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区,以及重新规划社区内垃圾点,加强健康宣传等.详细措施见表 6 和图 8.

3 结语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城市发展将随之由增量开发模式转入存量改造模式,住宅改造将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对于健康的问题愈发重视,国家在战略层面已经开始推进健康要求,因此,在既有住宅改造过程中也应该对健康问题投入更大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与“W ELL 建筑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从环境、空气、水、舒适、健身、精神等角度,提出了既有住区室外环境健康化改造的策略,并以同济新村为例, 进行了针对性的实例探索,希望能为广大设计师提供参考,为创造更健康、更宜居的住区做出微薄的贡献.

环境健康论文参考资料:

环境和健康杂志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食品和健康论文

健康大视野杂志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环境污染论文

该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同济新村和上海同济新村和住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环境健康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环境健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