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中文相关论文范文 与《宣言》中文初版问世记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文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1-23

《《宣言》中文初版问世记》

该文是中文相关论文范文和《共产党宣言》和初版和问世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文的不断刊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逐渐深化.此时,这些译文中的《宣言》的片断文字和部分章节,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与理论渴望.因此,陈独秀认为应尽快把《宣言》全文翻译出版,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当时,担任上海《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也曾计划翻译《宣言》,并在《星期评论》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后,极力支持,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陈独秀当时正在上海主编《新青年》,知道邵力子推荐的陈望道精通英文和日文,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常识,又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之一,也极表赞同.于是,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宣言》的日译本,陈独秀请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宣言》的英译本,一起供陈望道作为翻译的底本.

陈望道,原名参一,字任重.1891年1月18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一户农家.6岁读于乡村私塾,后考入省立金华中学读书.1915年赴日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法科、东洋大学文科、大学法科学习,毕业于大学法科,获法学士学位.1919年6月回国后,经《教育潮》主编沈仲九介绍,担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在校期间积极倡导新文化,因“一师风潮”而被迫离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冬,陈望道回到故乡分水塘村,在偏僻的柴屋里冒着严寒集中精力翻译《宣言》.到1920年4月,陈望道译完了《宣言》,此时,他接到了《星期评论》编辑部邀他到沪任该刊编辑的电报.于是,陈望道带上《宣言》译稿来到上海,将译文和日文版、英文版的《宣言》交给李汉俊,请他校阅,再转请陈独秀审定.陈独秀对此译稿非常满意,将文稿交给戴季陶准备在《星期评论》上连载.不料,该刊因“言论问题”遭到查封.

当时陈独秀在沪正主编《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只有他一人独挑编务,于是就请陈望道前来协助参与杂志的编辑,与陈独秀同住于环龙路.此时,共产国际东方局派俄国人维经斯基作为代表来华,联系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帮助建立中国.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抵沪与陈独秀见面,共商建党之事.1920年8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共有8名成员,他们是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时在日本)、杨明斋、李达.因此,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

陈独秀在筹建中国时,深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译本相当缺乏.因此与维经斯基商议,筹措经费印刷《宣言》译稿.经维经斯基提供经费,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厂,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宣言》.1920年8月,初版的《宣言》首印1000册.此书32开,封面以红色印刷书名与马克思肖像.这部中国出版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宣言》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上印上了马克思肖像.此书一经发行,很快售罄.同年9月又印了第二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错印的书名《共党产宣言》,书封上的书名和马克思肖像也由红色改为蓝色.《宣言》在几个月里重印了十几次,出版一年不到,中国在沪诞生.

陈道望译本《宣言》为竖排平装本,以五号铅字印刷,内文共56页,每页11行,每行36字,每页标“宣言”眉题,文中部分专用名词后注有英文供参照.封面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作者标注为“马格斯、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本书正文之后的版权页的出版项标注是“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时间是“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又标“定价大洋一角”字样.本书尺寸长为18.1厘米,宽为12.2厘米.

陈望道所译的《宣言》中文初版出版时,虽然在形式上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册子,既没有精美的装帧,也没有采用优质纸张,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宣言》中文版犹如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创了中国社会的新天地.在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就是《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其他一些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也都提到《宣言》对自己的影响.

(摘自《中外文摘》)

中文论文参考资料:

中文期刊目录

中文论文格式

北大中文期刊

中文期刊数据库

中文毕业论文

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

此文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共产党宣言》和初版和问世方面的中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