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人际关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的利用特征一一以重庆大学生为例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际关系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03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的利用特征一一以重庆大学生为例》

本文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和人际关系和重庆大学生和日常生活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的利用特征研究

——以重庆大学生为例

韩毅申东阳袁庆刘艳笑

(1.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利用人际关系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的重要特征,探索人际关系虚拟化情境下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新特征对于优化大学生人际信息网络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个案访谈数据和小规模调研数据以识别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主要利用的人际关系类型和利用人际关系查询的主题类型,以问卷调查数据揭示大学生日常生活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所选择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集中性,少量的核心人际关系能满足大量的查询需求;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利用途径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生相较偏爱使用电子邮件和微信,本科学生较为偏爱使用;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在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偏好性,在满足深层次情感信息需求方面倾向于现实的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扩展业务水平与技能方面倾向于以现实和虚拟的以业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而一般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满足则倾向于一般朋友关系与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利用;信息行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重庆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8015

UtilizationCharacteristic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

——CasestudiesofCollegeStudentsinChongqing

AbstractItisaremarkablefeaturetogetinformationwith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anditisofimportancetoexplorethenewfeaturesunderthecontextofvirtual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tooptimizeinterpersonalinformationnetworkforcollegestudentsin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Thetype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utilizationandthetopicsininformationseekingwereidentifiedinstudents´dailylifewiththeinterviewdataandall-scalesurveydata,andthemaincharacteristic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utilizationwererevealedbylarge-scalesampledataincollegestudents´everydaylife.Theresultsshowthatthepersonswererelativelyconcentratedfromwhomcollegestudentssoughttheireverydaylifeinformation,andaallamountcor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anmeetlarge-scaleseekingneeds;itisgender,familysourceandfamilystructurethatinfluencecollegestudents´choicei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utilization;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orstudentsindifferentlevelstoselect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their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withthegraduatestudentspreferringtousee-mailandWeChatandundergraduatestudentspreferringtouse;therearesomepreferenceorstudentstoselectdifferent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omeetdifferentinformationneedsintheir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thebloo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inrealityareselectedtomeettheinformationneedsindeep-seatedemotionwhile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relatedtoclasatesandcolleaguesinvirtualandreal-lifecontextareselectedtosatiytheinformationneedsinthebusinessexpansionandskillimprovement,and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relatedtogeneralfriendsandvirtualworldarechosentofulfillthegeneralinformationneedsindailylife.

Keywordscollegestudent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utilization;informationbehior;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Chongqing

1引言

信息行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参考咨询工作,20世纪50年始大规模涌现.50年代以来其研究范畴更多聚焦于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至20世纪70年始有学者关注非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尤其在1995年Solainen创造性地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ELIS)以来,关于生活情境下的信息查询研究得到巨大发展,Solainen因其卓越研究获得2016年ASIS&T的信息科学研究年度奖[1],这标志着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已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相较于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多发生在非正式交流情境中[2]198-203.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其日常生活必然会与众多社会关系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有助于人们迅速获取信息[3]或提供具有详细、便宜、精确、丰富、可靠和社会满意感等特点的人际信息[4].

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为人际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阔平台,不仅改变了人际交互的方式,也产生了只通过网络维持的人际关系或主要通过网络维持的虚拟人际关系[5],这必将为日常生活信息行为带来新的特点.因而探索人际关系虚拟化情境或虚拟人际关系下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新特征,对于掌握新态势下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规律、利用人际关系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和促进人际关系虚拟情境和虚拟人际关系的优化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的弄潮儿,因而本文选择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期望揭示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显著性新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一般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专科学校的学制参差不齐,博士研究生群体差异极大,因而本文的大学生限定为在校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

2相关研究工作

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6],主要包括理论与模型研究、特定群体查询行为特征、网络环境下查询行为特征、查询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信息行为中人际关系利用特征,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利用特征.

在研究对象上,前期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特征研究集中于调研市民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如德尔文、帕尔默、陈钦志分别对西雅图、华盛顿、加州、新英格兰等地居民的调查[7].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弱势群体(如无家可归者、低收入者、农民(工)、学生、青少年、老人等)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信息需求、信息源或信息渠道偏好等方面,较小涉及信息利用及问题解决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有案例研究或个案访谈、大规模调查、观察法、日志追踪、实验方法等方式,尤其以调查法与访谈法为主[6].

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渠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只是在不同类别人群、不同语境中人际关系的选择使用排序略有不同.如Hersberge[8]研究无家可归者时发现:他们利用最多的信息源是社会机构中服务人员,其次为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其他有经验的居民,而极少使用正式信息系统;肖永英[9]等指出:城市低收入者在信息渠道方面较多利用电视、报纸、人际交流和相关部门或机构,而较少利用广播、网络、杂志和图书;韩俊[10]指出:杭州城市低收入者在信息需求认知和表达方面具有功利性、实用性、生活化等特点,信息获取方式偏好于大众传媒和人际交流;Fisher等[11]发现:美国华盛顿州的西班牙裔移民及其家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人际关系,其中家人和与他们类似的朋友居于首要位置;Courtright[12]的研究表明:拉丁美洲新移民较依赖家人等强连接获取健康信息,其次是印刷资料,而几乎不利用电话、网络等渠道;李琳琳通过大规模调研后发现: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查询途径依次为手机、网络、朋友或熟人、电视、报纸或杂志等方式,性别、年龄、月收入、职业等对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3];Poston-Anderson等[14]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学业教育、工作、人际交往方面的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家庭、朋友、老师;Latrobe[15]的研究发现:在校优秀学生的信息需求主要体现在学业、生活方式、未来规划、人际交往、健康等方面,同龄人、父母、亲戚、医生、图书馆员等是满足需求的主要来源;Agosto等[16]发现:14-17岁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较为广泛,信息获取渠道可分为人际交流和媒体,如朋友、家人、教职工、老师、电脑、电视、书本等;范良瑛[17]、李小平[18]等的研究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信息依次为天气预报、新闻报道、健康信息、娱乐信息、社会福利、科普常识等,信息获取渠道依次为电视、亲朋好友、图书报刊、广播、网络、讲座等方式.

日常生活信息需求不同,人际关系渠道的选择使用存在较大差异.如Spink等[19]发现:低收入非裔美国家庭受访者获取新闻信息主要通过家人,其次是学校、电视、报纸;安全信息多依靠街坊邻居,其次为社会安全服务和家庭管理机构;健康护理信息的首要来源是家庭医生;就业信息主要通过报纸获得,其结论是当信息需求与日常生活关联程度高时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渠道,反之使用正式渠道;Lu[20]的调查发现:台湾青少年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主要依赖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日常生活问题选择的社会人际渠道各不相同.

不同语境下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人际关系利用方式也不同,有的侧重于现实中人际关系,有的侧重于虚拟的现实人际关系,有的偏好于虚拟人际关系.Skov[21]将网上博物馆参观者分为收集者和人文艺术爱好者,实证分析发现:每个被调查者平均使用3.9个信息源,但最常使用的还是人际关系,收集者更倾向于现实关系,艺术爱好者没有特别偏好;冯宪彬等[22]研究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时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人际关系利用有所不同,男性较女性更多从网络获取信息,学历越高的人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但重要信息通常还是来自于现实人际关系和虚拟的现实人际关系;Sin等[23]的研究发现:国际学生日常最需要的5种信息依次为经济、健康、自己国家新闻、住房和娱乐,社交网站在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Williamson等[24]的研究指出:传统信源在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方面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社交网络仅是为了交互而不是为获取信息.

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都发现人际信息源居于人们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前列,但不同需求类型、不同语境下具有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对应关系没有得到充分揭示.本文将以大学生为例,探讨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中人际关系利用的规律与特征.

3研究问题及数据处理方法

3.1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不同类型群体关注的信息存在一定区别,人际关系、网络成为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重要途径,不同背景属性的个体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特征存在区别.Spink等[19]的研究表明同一群体的人们在咨询不同类型信息主题时所利用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区别;Meyers等[25]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会根据问题类型差异来询问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

基于此,本文关注以下问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会询问哪些问题或信息?选择怎样的交互方式?不同背景属性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特征的差异如何?不同人际关系在满足大学生不同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方面的功用如何?是否存在特定的偏好倾向?

为此,本文首先通过个案访谈和小样本调研来识别大学生人际关系利用的主要需求及主要利用的人际关系,其次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数据利用对比分析来揭示人际关系利用中的特征差异,最后通过对应分析来揭示不同人际关系在满足不同信息需求的偏好倾向.

3.2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个案访谈采用简单分层处理方式,尽可能使被试分布在不同类别学科与不同年级;小样本调研主要采用方便取样方式,通过类型占比大小确定主要的需求类型及可利用的人际关系类型.

在做大规模问卷调研前,通过小规模的预调研检验调查问卷的可使用性.在随机发放的100份问卷,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对部分设计不合理或不便阅读的题项进行修正,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正式调查2016年12月进行,调查形式包含纸质问卷发放与电子问卷转发,其中纸质问卷为主,电子问卷为辅.纸质样本主要来源于重庆地区几所代表性高校,共发放纸质问卷340份,发放地点包含图书馆、自习室以及寝室,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81份;通过问卷星设计电子问卷,并通过、微信、电子邮件转发链接,共获得电子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

采用SPSS19.0的描述统计功能,揭示大学生个人背景及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情境下人际关系的利用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交叉分析方法与对应分析揭示大学生个人背景特征与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情境下人际关系利用的特征差异,其中对应分析是在卡方检验结果上所做的进一步详细分析,以便寻求整体分析中难以发现的细节性差异特征.

4研究结果

4.1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的主题需求类型及人际关系利用类型

采用一对一的面对面或电话形式访谈12位在校大学生(样本详情见表1).将访谈录音数据转为文本,通过文本逐词编码来识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需求及利用的人际关系类别.

提取的信息需求主题包括:宠物喂养,盆栽护理,学习方法,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经验、旅游,美食,购物,消遣娱乐(影视、小说、游戏),健身,看病/身体不适,身体调养/养生/健康小知识,就业/招聘/面试信息,行业/职业相关信息,相关信息,驾考,家里老人生活情况,情感/矛盾处理,购房/住房/租房信息,财经/理财,学校相关政策通知,职业规划信息,校园活动相关信息,共计23项大学生通过人际询问的信息主题;提取的可利用人际关系类型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近亲(堂兄妹、姑姑等),一般亲戚,老师,同班同学,同级同学,老乡,同事(实习、),恋人/配偶,网友,陌生人,一般朋友,好友,师兄师姐/学长学姐,辅导员,校医,共计17类关系.

根据提取的初始信息主题与利用的人际关系设计前期调查问卷,随机发放70份纸质问卷,并回收全部发放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8份,计算各信息需求主题以及利用关系类型的占比(见表2、表3).

以10%为阈值,将占比低于10%的项目剔除,共计提取出19类信息需求主题与13种可利用的人际关系.

4.2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的利用特征

样本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男女占比约为47%和53%;在身份属性方面,本科学生占比约为86%,研究生样本相对较少;在学科专业方面,理科占比(49.4%)较大,其他学科占比相对均衡,部分学科样本较少(如:艺术学、医学、哲学等);从家庭结构上看,单亲家庭占比为8.2%;在生源结构方面,城镇生源的大学生(44.5%)少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

4.2.1人际关系利用的分布特征

(1)人际关系利用的信息需求主题类型分布.绘制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的主题需求类型分布条形图(见图1),结果发现:占比超过70%的主题包含美食、购物、消遣娱乐、校园活动、学校通知、学习方法;占比60~70%的主题包括旅游、职业规划、行业/职业信息、身体调养/养生、情感/矛盾处理;占比50~60%的主题包括就业/招聘、看病/身体不适.

美国图书馆学会有关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分为13类:与年龄相关的问题、儿童抚养问题、社区信息、教育、家庭、业余时间、健康、房产、就业、法律、财务管理、自我与其他、交通[2]157.据此可知:超过50%的大学生利用人际关系查询的信息主要为4类:业余需求(美食、旅游、消遣娱乐、购物)、就业(职业规划、行业/职业信息、就业/招聘)、健康(身体调养/养生、看病/身体不适)、学校(社区)信息(校园活动、学校通知).其中,以业余需求与学校信息为最,其次为就业、健康.这表明:对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是其获取日常活动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于个人就业、职业选择与发展,多数大学生亦希望通过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建议信息,表明大学生的重要选择中人际关系具有非常突出的支撑作用;另外,过半大学生也期望在健康与情感方面能够得到人际渠道的支持.

(2)人际关系利用的排序强度分布.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的人际关系利用排序强度主要从两方面来描述:关系利用占比,即人际关系在总体关系利用中的比重和在重要作用关系利用中的比重;人际关系利用广度,即大学生利用每种关系满足信息需求主题的平均数(依据样本数据的计算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发现:最近3个月中,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有12种人际关系的利用在50%以上(仅“网友”关系的利用率略低),其中90%以上的有4类:父母(96%)、同班同学(95.1%)、好友(95.0%)、兄弟姐妹(90.4%),利用率在80~90%的人际关系类型是一般朋友、同级同学、学长学姐.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利用倾向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与友谊关系,而对于地缘关系(老乡)、虚拟人际关系(网友)的利用相对偏少.比较同类人际关系利用率数据发现:在友谊关系与血缘关系中,好友的利用占比高于一般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的利用占比高于其他近亲,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具有强关系偏好;在业缘关系利用方面,辅导员、老师的利用占比低于学长学姐,而学长学姐的利用占比低于同学,从社会地位差距看辅导员、老师与大学生的差距最大,同学之间最小,从接触便利性看同学最易于接触、学长学姐次之.这表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对关系利用具有2个趋向:一是遵循省力原则,偏好易于接触利用的人际关系;二是优先选择双方社会地位平等的人际关系,如果使用存在社会地位差距的关系,偏向于利用社会地位差距较小的关系.

从重要关系利用的人际关系比重可以发现:利用位居前列的人际关系依次为:好友(57.0%)、同班同学(53.7%)以及父母(52.4%),与总体关系利用比重基本相一致.这与格兰诺维特研究结论(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信息的优势)不同[4],中国文化背景下强关系相对于弱关系的作用似乎更大,这需要更多材料来进一步证明.

从人际关系利用广度上看,得分较高的关系依次为:同班同学(5.2)、好友(4.4)、父母(3.6)、同级同学(3.4)、兄弟姐妹(3.1)、一般朋友(3.0).与人际关系利用占比相比较,两个变量在不同人际关系上的得分趋势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强关系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人际关系利用的途径分布.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的途径方式具有集中性,有90.4%的选择通过,75.9%的打电话,72.8%的通过微信,均高于面对面的方式,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通讯环境改变了人际交互形式,克服了面对面形式受空间限制的缺陷,方便了人际联系与信息交流.微博、博客形式的利用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13.6%,2.5%,这可能与其主要功能并非以满足于人际交互的设计有关;电子邮件与短信方式分别占比8.2%、38.2%,它们得分较低可能缘于其功能的单一和不便于交流,这说明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时,倾向于选择便于人际交流的途径方式(见表5).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中,现实的人际关系利用正逐步让位于虚拟的现实人际关系,而虚拟的人际关系作用相对有限.

4.2.2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主题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的行为特征差异

(1)信息主题查询中性别对人际关系利用的影响.以性别为分组变量,检验性别变量对人际关系利用的影响.由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父母、兄弟姐妹、其他近亲、同级同学、老乡、辅导员方面T检验相伴概率均小于0.05,可见大学生在利用这些人际进行信息主题查询时具有显著差异.另外,由于对应的t值均小于0,说明男性大学生相对女性大学生在利用这些人际关系进行查询时的信息主题数量偏少(见表6).因此,整体上看,女性大学生相对男性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时询问的信息更加广泛.(由于后续检验在很多方面相似,因而只列出具有显著差异的检验结果.)

(2)信息主题查询中家庭结构对人际关系利用的影响.从家庭结构的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结构与非单亲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询问好友方面的T检验相伴概率为0.045(<0.05)(见表7),可认为单亲家庭背景与非单亲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信息主题查询时好友关系对之有显著影响,在其他关系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3)信息主题查询中生源地对人际关系利用的影响.从生源地的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父母、同级同学、老乡、辅导员方面的T检验相伴概率小于0.05,即不同生源大学生在信息主题查询时父母、同级同学、老乡、辅导员等人际关系对之有显著影响.且检验统计量均大于0,说明城镇生源的大学生相较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利用父母、同级同学、老乡、辅导员等人际关系进行查询信息主题的数量相对较多,即整体上城镇生源的大学生相较于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善于利用人际关系获取范围更广的信息.

4.3.3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的偏好

(1)身份差异对人际关系利用途径的偏好.Chatman指出局外人与局内人在信息行为方面存在区别[26].大学新生(大一学生)步入大学经历着从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信息查询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对身份变量重新编码为三个变量:本科新生、本科非新生、研究生.

对大学生身份与人际关系利用途径进行交叉分析,期望在整体上识别不同身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的偏好.从交叉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对交互方式的选择得分较高的3项依次为、打电话、微信;研究生则偏爱于微信、打电话、(见表9).

交叉分析说明不同身份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利用上各有偏好,这与整体描述性分析结果一致.不同的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各自偏好途径存在区别.进一步的卡方分析结果(见表10)表明:不同身份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途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进一步分析各种方式在不同身份水平下的差异,将不同身份水平下选择的人际关系途径进行卡方检验,具有显著差异的结果(见表11).结合表9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明显偏好于使用,而硕士生相对本科生更乐于采用电子邮件,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偏好呈上升态势.

(2)信息需求主题差异对人际关系利用途径的偏好.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身份大学生利用人际关系获取信息时与信息主题类型的精细关系,可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来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行显著性检验.首先检验人际关系类型与信息主题类型间是否存在相关,表明人际关系变量与信息主题类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见表12).

采用对应分析做进一步的分析,从可视化结果可以发现:信息主题中“家中老人生活情况”“看病/身体不适”“身体调养/养生”“情感/矛盾处理”及“驾考信息”与人际关系“父母”“其他近亲”“兄弟姐妹”在同一方位大致相同区域,且三种关系都可归于血缘关系,说明血缘关系与上述几类信息主题紧密关联,即大学生利用血缘关系方面查询这几类信息相对于其他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更高.但信息项“驾考信息”与关系项“兄弟姐妹”距原点较近,说明它们的关联性并不明显,因此,对上述解释排除信息项“驾考信息”与关系项“兄弟姐妹”之间的关联.同理可以发现:信息主题“就业/招聘”“职业规划”“行业/职业信息”“校园活动”“出国留学”“学校通知”“考研考博”及“学习方法”与人际关系“老师”“辅导员”及“学长学姐”紧密关联;信息主题“健身”“美食”“旅游”“购物”及“消遣娱乐”与人际关系类“一般朋友”“好友”及“网友”具有高度关联性(见图2).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询问情感类信息时偏向于血缘关系,询问学业、职业信息时偏于业缘关系,询问生活信息时偏于现实友谊关系以及网友.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信息行为依据信息需求主题差异对不同社会关系网络类型有强烈的依赖性与偏好性.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强联接对于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实践过程中主要以现实的人际关系为主;以业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扩展人们业务水平与技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介于强弱联接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价值突出,实践中既注重现实人际关系和虚拟的现实关系,同时也不断拓展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而对于一般生活需求,各种弱联接关系能够极大地满足基本需求,实践中除一般朋友关系较为突出外,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作用也分外明显.

4结论与讨论

4.1发现一: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具有较高的集中性

统计结果表明,在众多的可利用的人际关系中,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所选择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集中性,无论是整体占比、重要关系选择占比还实践利用均表明人际关系利用具有明显的聚集性.Williamson[27]曾指出,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偶然信息获取还是有目的信息查询,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信息源均集中于家人与朋友,本文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与规律.

这种人际关系利用的集中性,客观上缘于用户行为过程的省力法规作用.在满足日常生活信息需求过程中,其信息获取方式表现为偏向于利用易于接触的可能人际关系.这种可接触性既有情感距离的考量,也有社会距离的度量,还有对象同质性的衡量.而同质性可能与人们更乐于与“同类型”的人分享、交换信息有关[26].

4.2发现二: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与偏好性

研究发现:不同背景属性的大学生利用人际关系满足信息需求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女性大学生相对男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利用人际关系获取的信息主题更加广泛;单亲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询问好友的信息主题范围多于非单亲家庭背景;城镇生源的大学生相较于农村生源大学生更乐意利用人际关系获取更广主题范围的信息.

在这些差异性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性.研究表明:相对于面对面方式,社交网络或软件(如、微信)颇受大学生偏爱,且他们对社交平台的选择也表现出明显的趋势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较为偏爱电子邮件和微信的利用,本科学生相对较为偏爱使用,随着年级增长对微信的选择使用呈现增长趋势.

正如Spink等[19]、Meyers等[25]指出的那样,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们的问题类型不同其人际关系利用也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中也体现出某种偏好性.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选择与信息主题类别的对应分析发现: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在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方面的功用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具体来说表现为:在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信息需求方面偏好于现实的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扩展人们业务水平与技能方面偏好于以现实和虚拟的业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而一般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满足则倾向于一般朋友关系与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利用.

5结语

本文通过个案访谈及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的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一般特征与特征差异,揭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关系利用中的集中属性与偏好倾向.

研究中尽管较好的考虑了性别、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分层代表性,但各学科门类样本数据分布不太均匀,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而且,对于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没有分析.因此,未来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改善样本的代表性,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中人际关系利用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关系利用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出影响大学生关系利用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SolainenR.Researchininformationscienceaward: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J].Bulletin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2017,43(3):53-56.

[2]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AillerieK,McnicolS.Aresocialnetworkingsitesinformationsources?Informationalpurposesofhigh-schoolstudentsinusingSNSs[J].JournalofLibrarianship&InformationScience,2016,48(1):1-12.

[4]王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3):17-18.

[5]KevinBW.On-linerelationalmaintenancestrategiesandperceptionofpartnerswithinexclusivelyinternet-basedandprimarilyinternet-basedrelationships[J].CommunicationStudies,2004,55(2):239-253.

[6]李琳琳,韩毅,李鹏.日常生活信息查寻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2):90-95.

[7]何兰满.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34-39.

[8]HersbergerJ.Everydayinformationneedsandinformationsourcesofhomelessparents[J].NewReviewofInformationBehiourResearch,2001,2(2):119-134.

[9]肖永英,何兰满.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实证分析——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7):76-81.

[10]韩俊.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的信息行为研究——以杭州某社区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8):324-32.

[11]FisherKE,MarcouxE,MillerLS,etal.InformationbehiourofmigrantHispanicfarmworkersandtheirfamiliesinthePacificNorthwest[J].InformationResearch,2004,10(1):49-57.

[12]CourtrightC.Healthinformation-seekingamongLatinonewcomers-anexploratorystudy[J].InformationResearch,2005,10(2):224-224.

[13]李琳琳.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4]Poston-AndersonB,EdwardsS.Theroleofinformationinhelpingadolescentgirlswiththeirlifeconcerns[J].SchoolLibraryMediaQuarterly,1993,22(1):25-30.

[15]LatrobeK,HenerWM.Information-seekingbehiorofhighschoolhonorsstudents: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YouthServicesinLibraries,1997,10(2):188-200.

[16]AgostoDE,Hughes-HassellS.Towardamodeloftheeverydaylifeinformationneedsofurbanteenagers,Part2:Empiricalmodel:ResearchArticles[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57(11):1418-1426.

[17]范良瑛,李黎,马佳,等.不同地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3):49-51.

[18]李小平,马佳,李黎,等.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现状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523-2524.

[19]SpinkA,ColeC.Informationandpoverty:Information-seekingchannelsusedbyAfricanAmericanlow-incomehouseholds[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01,23(1):45-65.

[20]LuY.Children´sstrategiesincopingwithdailylife:Doesinformationmatter?[J].Proceedings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2015,46(1):1-22.

[21]SkovM.Hobby-RelatedInformation-SeekingBehiourofHighlyDedicatedOnlineMuseumVisitors[J].InformationResearchAnInternationalElectronicJournal,2013,18(4):22.

[22]冯宪彬,丁蕊,蔡丽艳,等.网络环境下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30-9131.

[23]SinSCJ,KimKS.Internationalstudents´everydaylifeinformationseeking:Theinformationalvalueofsocialnetworkingsites[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13,35(2):107-116.

[24]WilliamsonK,QayyumA,HiderP,etal.Youngadultsandeveryday-lifeinformation:Theroleofnewedia[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12,34(4):258-264.

[25]MeyersEM,FisherKE,MarcouxE.Makingsenseofaninformationworld:Theeveryday-lifeinformationbehiorofpreteens[J].TheLibraryQuarterly,2009,79(3):301-341.

[26]ChatmanEA.Atheoryoflifeintheround[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1999,50(3):207-217.

[27]WilliamsonK.Discoveredbychance:Theroleofincidentalinformationacquisitioninanecologicalmodelofinformationuse[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1998,20(1):23-40.

作者简介:韩毅(1972-),男,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申东阳(1990-),男,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袁庆(1992-),男,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艳笑(1993-),女,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际关系论文参考资料:

人际关系论文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

此文总结:本文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人际关系和重庆大学生和日常生活相关人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